1. 怎样才能把佛教文化产业做好做大做强!!!随喜
1.佛教文简旅档化事业,是佛教的付产品。佛教兴,产业才能兴。因此应对佛教护持起积极作用。特别是佛学院,未来的精神导师。
2.应该了解正法,抓住佛法的核心,发善良清净的愿心,以众生的需要开发心灵产品。从产品引生对佛教的欢喜和正念。这就是菩萨事业。
3.心灵产品的开发,需求量巨大。因此找到好的载体,结合各种古今中外国艺术形式宣传推广佛教。丰富文化产业链。用艺术的形式帮助众生。
4.结合各种社会佛教拦乱资源,积极从事传播工作,特别注重媒体的力量,如电影动漫音乐等,打造清新形象,积极推动公益。成就慈善品牌。成为佛教信众积极支持的镇樱产业,则必会成功。
2. 南怀瑾:如何去弘扬佛法
南怀瑾:
关于未来佛教的弘法
讲到这里,想起四十年前,我和我的袁老师意见不同就在这里。我老师认为,弘扬佛法还是要走传统的路子,要帝王、王者、大臣、居士发心,才可以振兴。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文化和佛法的弘扬,要建立在平民基础上,推动的力量,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国家领导的权位,而是靠资本家的钱财。几十年下来,看起来好像还是我的意见对了。然后我还跟我老师提出另一个相反看法,在今后的社会,弘扬佛法不那么简单了,要真行菩萨道,就得一手拿佛经,另一手抓只老鼠。为什么抓老鼠?密宗的财神手中都抓着老鼠。要一手布施钱财,一手布施佛法,就是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才能弘扬得开。后世的年轻人学佛,是要有钱供给他才来,要不然他来学你这个干什么?(《花雨满天》)
3.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和佛学并弘扬
学佛就是学习佛的教导按佛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的去做,无蔽漏论你皈依不皈依都会得到收益命运都会想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学佛比信佛要好太多!数运单纯的信佛没有任何意义,就算信得再诚心还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所以不会得到任何利益!
有的朋友问我学佛可以不皈依吗?可以的,不皈依只要按佛的教导做人也会在当世得到益处,但是最好是皈依,就像你认真的学习开车技术,技术很好但是没有驾驶证也是不好!皈依就是这个道理。其实皈依很简单就是个仪式,皈依并不是要求和僧人一样去生活!
现在就说下怎样学佛,有的朋友或者说还没有深入了解佛学的朋友可能认为学佛就是放生,布施,所以就经常自己或者和团体去放生,或去哪里捐款!这些都很好!但是如果把学佛比喻成走路,放生和布施等就像是走路用的拐杖,如果只玩弄拐杖不走路那还是没有用处!而且一些‘聪明人’看到了这个现象他们把自己包装成佛,道,儒学大师骗取这些善良朋友的供养及钱财,若昀就遇到过这种人!金刚经上佛就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之沙!果然应验。
学佛基础可以先学【十善业道经】,或者参考藏传宏毕烂佛教的五加行,再就是【佛说42章经】【佛遗教经】等!如果这这些学上半年那些‘’大师‘’根本就忽悠不了大家了!按着佛经上去做就是学佛的走路,如果再结合放生,布施就会更好,这些也是很必要的!当然做好这些的前提最重要是持戒!杀盗淫妄酒一共5条戒律!持不了5条可以先持2条或者3条都可以,慢慢来不要急!做到一条就会得到一条的利益!十善业道经讲的很明白。
4. 中国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大学生应该怎样弘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
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扰如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所以道家思想类似于医院,有了病就要上医院,不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还要找到药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用现代的话来说,陵闷“就是吃饱喝足了,该考虑精神上的事尺李弯情了”;或者叫“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的需求”,当今社会为何信仰的趋势又进入到新的热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吃饱喝足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所以才开始从精神层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类似于超市,没钱进去逛逛,蹭蹭空调,看看产品,心情愉悦,有小钱就买点小东西,有大钱就买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影响最大的首推孔子!
5. 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哪些什么样的人士在做着这事业
佛教文化传播,这个题目很大.是个敏锐的问题,随喜! 佛教文化,本来涵盖很广,后就变为和尚寺庙文化了.今天更是如此,一提到佛教,大家想到的就是烧香拜佛诵经.宗教的帽子戴在头上,所谓文化就有颜色了.一点感叹,言归正传吧! 佛教文化,现有两种观念或层面: 1、研究佛教的学者或专家的观念和看法,暂且称为佛学. 2、信仰佛教的僧人或信众的观念和看法,暂且称为学佛. 正是因为有佛学和学佛扒悄祥两脉,佛教文化亦分为二,传播的途径和内容实质亦为二. 先说佛学类: 这类文化传播,多在社科宗教类刊物上可见,书店哲学类宗教类书架亦有.偶也有学术研讨会之类,其着作文章多用唯物主义思想剖析,非真实佛教,可称佛教研究之一.唯物者,色也.物之究竟,当今科学仍存缺憾.故以物推及,非概全也. 再说学佛类: 因国情、国策、民情、民风之原因,当今运吵佛教文化传播仅限于寺院,纯宗教刊物可见佛教文化的经典和文章。近几年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在网上也能看到许多有关佛教文化的内容。因此,关于佛教的智慧宝库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按照佛教经典的含义,佛教信仰者对传播佛教法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功德的积累。今天佛教文化传播的真正承担者,几乎都是佛教的信仰者。 能找到佛教文化载体的地方: 1、佛教寺院法物结缘处(大多数都是免费赠送的佛经、论着书籍); 2、书店宗教类书架上的古今高僧大德着书; 3、少量佛教音像制品; 4、部分佛教类网站。 传播佛教文化的人士: 1、修行有成的出家僧人; 2、正信在家的佛教信众(或称居士); 3、部分客观公正的佛教研究学者。 另外,有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专春搏门的电视佛教频道和专题栏目,还有通常的由高僧大德主持的法会和讲座。国内许多佛教寺院现在也有许多对社会大众开放的学佛讲座和诵经法会。 南无阿弥陀佛!
6.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导师从5个方面来解答记者
1.社会大众接受佛教存在最大的障碍和倡导人生佛教有何意义?民众接受佛教的最大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学佛人在有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佛教走进寺庙,烧香拜佛作为精神寄托,也是缺乏了对佛教的正确了解,偏离了正确的佛教观点,也存在了佛教的四个误区,鬼神化.来事化.哲学化和学术化,要解决这些问题,佛教的理念,针对几种流弊 所提出使佛法回归原有的人本精神,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佛教重视当下,作为当下的我要认识到人生佛教弘扬是针对弊端提出的,自己要认真修学佛法来改变对佛教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人生佛教的内涵和弘法的理念,人生佛教虽然定位于现实人生,已解决现实人生的一切问题汪蔽帆为依归,人生佛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佛教修行以出离心为基础,具备这个前提才不能被五欲六尘所染,佛教提倡现世乐,现世乐和来世乐将结合起来,以佛陀为榜样,克服自身的缺陷达到了人格圆满,完善人生佛教也涵盖了由人到佛的整个过程。
三.以台湾弘扬为借鉴,佛教弘扬要走现代化,台湾弘法成就较为突出,从慈善到文教,喜闻乐见,佛教深入到千家万户,国内也有许多道场,致力于慈善活动及弘法教育事业,但在学术与信仰,出世与入世 内修和外弘三个问题上不处理好就会对佛教建设有隐患,佛教的弘扬要走现代化要做到契理契机,在传播史上历代高僧大德,为了使佛法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得到传播,总是以当时人们最容易的方式进行了弘扬,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佛教现代化就是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佛子身上,同时现代化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也使整个社会整体商业化。
四.佛教弘扬在商业化中反思和佛教弘扬面临的问题,在商品经济浪潮中与寺院的清静,民众生活得到改善,忽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道德水准的下降,通过戒律和禅修来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质,寺院的经济来源,绝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以佛困雹经流通来普及佛法,寺院财务的合理使用以得高望重的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差别,僧人的经济生活奉行简单的生活原则,在商业社会中的信仰问题上拥有出世智慧,提升心灵素质才是最根本的,佛教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献整理,要在佛教现代化工作,还要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佛教以自身的优良传统为根本,在这个前提下是现代化的工具为我所用,文化知识佛教传播的裁体而沉溺于学术研究,甚至会丧失信仰为代价,在学术化的弘法过程中,看到学术方法的长处,更看到它的局限性 ,寺院是出家人修道的场所,而僧伽的使命则是主持并弘扬佛法。
五.教戒寺院僧团的弘扬,导师又是如何提升弘法人生佛教的?佛学院教学沿着社会办学的模式,基本局限于知识传授,缺乏对学员弘法能力的培养,没有安排弘法布教的相关课程,锻炼机会更少,弘法气候没有形成,也没有姻缘成就他们,能走上社会弘法的法师寥寥无几,导师的弘法历程,本着随缘弘法的态度,给自己明确定位,努力去做,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对佛教事业始终本着积极的态度。弘法因缘就会不断并侍出现,在学佛过程中愿力的确非常重要,作为在家居士可以将学到的佛法以及学佛过程中得到的利益和大家分享,让他人亲近佛法,教诫更要弘法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宣传栏介绍佛教知识,设立小型图书阅览室,经书印赠室,素食菜馆,成立健康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佛法教堂来弘扬。
心得体会,通过本课导师和记者的对话,对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现代佛教的弘扬要随缘进取,要有针对性的,佛法是来关注现实人生问题,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来弘扬,也是当今社会大众对佛教思考的问题,现在寺院受商潮影响有商业化和世俗化的担心,寺院和僧人有种种不如法的现象,也处在面临无法回避的处境,只要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禅修和戒律来树立正见,从而使我们真正发起寺院僧团和佛教的敬畏之心,参与佛教的弘法生活按照书院两套模式进行,进一步能完整正确透彻的理解法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分享给需要的人,接纳有缘人,让他们也能够来亲近善知识,自己必须努力精进修学,帮助更需要的人。
7. 佛教在中国是怎样传播发展 、 怎样中国化的
昨天已经回答了一个朋友类似的问题,现补充回答耐明如下: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历经数代。从为王室所用的秘籍到为实现教化众生脱离苦海,最终成为大众修习证悟的指导,这一过程中昌或告,佛教与中原的各个思想流派之间,经历了多次碰撞和冲突,尤其是与道教的冲突为重,另一方面,佛教与儒教的一些思想可谓不谋而合,这也就是东方文化能够接受佛教并且发扬广大的根源。
从达摩传教到中原,经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传承其衣钵,将佛教不立文字、顿悟修习的方法发挥到极致,禅宗便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六祖的《坛经》就是佛教本土化最有代表性的证明。
建议你从《坛经》入手,结合中原儒家文化,多收集些资料,便团脊可清晰的论证这个主题。
8.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佛教文化
(以下仅供参考)
范围太广,内容太多,三言两句也说不全面的,只简单说说其中一种吧。
佛说因果,在因果之间其实还有个缘存在。比如要在世间做某一种事情,想要达成的结果就是“果”。为了得到这个果,肯定要筹备各种缘,缘若不够,是做不成想要做的事情的,也就是说不会有想要的结果的。
比如经常说的多建立人脉、多搞好关系、多吸收人才、多准备资金、多储备物质等等。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为某一个想要的“果”做助缘。
比如长辈供孩子读书,让其接受好的教育等等,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有出息的“果”。
比如有的长辈为孩子买房子、存钱、安排工作等等,再就是在亲朋和街坊中处理好关系,建立好名声等等,做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可以顺利讨老婆、顺利成家结婚生子的“果。
修佛也是,你想要得到成佛的果,中间肯定要去聚集和筹备所需的各种缘,缘若不够怎么可以得到“果”呢。
未得佛果,先结人缘,提前为自己所追求的“果”做准备,积累缘。
生活中,不管自己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为这个目标(也就是果)而不断积累条件(也就是缘)。
修行没有脱离现实,佛法亦没有脱离世间。
9. 弘扬佛法,我们应该怎么做
尊敬的宗教局领导、尊敬的各本会长、尊敬的各位与会法师: 大家好!我今天想向大家讲讲我对弘扬佛法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佛法无边,大到宇宙根本规律、超越生死、超越生命,小到做一间企业、处理股东关系、劳资关系、生意场上的各种关系,乃至处理家庭关系等,都无处不闪耀着佛法的光辉。 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弘扬佛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特别是在如今政治开明、宗教信仰自由的时代。 我们看到的是,前往寺院朝山礼佛的,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妇女,很少看到有年轻人的身影。而在这些拜佛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佛教、了解佛法的?而正是由于缺乏对正信佛教、对佛法的认识,很多人、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年轻人,都把佛教当作是迷信,将我们佛弟子作为是迷信者看待。 我们还看到,近些年来氏答禅,由于受电影、电视等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上西方势力的渗透,在鸦片战争后被帝国主义凭借着枪炮强行传入的基督教,如今在平阳的蔓延趋势已经越来越严重,且不论现在的年轻人都以过所谓的圣诞日为时髦,在教堂里听所谓福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很多原先信奉佛教的居士都被他们拉拢,而随意丢弃了闪耀着智慧光辉的佛法。相比基督教的日渐年轻化,佛教如今出现的确是日渐老年化的趋势,这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忧心忡忡,并为平阳佛教的前景而担忧。 对于基督教,我读过他们的《圣经》,也多次去过他们的教堂。我认为,基督教虽然教义简单,但他们推广力度很强,他们有一套组织严谨而操作性极强的体制。所以能像开连锁店那样,不断在各地复制出教团组织。同时,他们的宣传力度很大,蛊惑性很强,很多人告诉我,在宋端口一带,为了让当地村民和外来打工人员去他们的教堂听所谓的福音,他们会给他们发方便面。在平阳的几家医院,凡是重症病房,常常有基督教徒过来动员他们信教,说什么信奉上帝就能无药自愈。前几年南湖乡出现万只燕子聚集的自然奇观,现在就有基督教徒在散发传单,胡说什么这是世界末日来临的征兆,说只要大家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这样蛊惑人心的话。 而相比基督教徒的主动出击,到处蛊惑人心,到处拉拢群众信教的做法,我们的佛教界的法师则往往都是管自己修行,管自己念经拜佛,在弘法方面往往过于随意,尤其是面对广大的潜在信众时,缺乏主动接引的热情,更鲜有以弘法为使命的担当精神,这是我们作为大乘佛子特别应当反省的。 除此之外,相对于简单而且都是通俗白话的基督教教义来说,我们佛法的教义复杂,法门众多,而且佛教的经典都是文言文,十分深奥,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这就需要我们以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将之落到地面,走进人间。否则,再好的法也很难产生作用。 致力于佛法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力求以现代人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解说、弘扬正信佛法的教理教义,让群众真正领略到佛法的智慧,从而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同时倡议各寺院的法师多行慈善之举,向大众展现广为众生的人间佛教,让群众们了解到那些到处赶经忏的职业和尚并不是能代表佛教界本身,从而重新树立起我们平阳佛教界的良好形象。而这,就是唯胜法师、若善法师、张勤居士、王青伟居士等共同发起创办《瓯南佛教》的宗旨和目的所在。 当世是末法时代、五浊恶世,这是佛经中的开示,也是我们应该面对的现实。但另一方面,当世识字的青中年人是历史上最多的,有机会思考的人也是历史上最多的,应该说弘扬佛法的基础也是更好的。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收摄中青年人、知识分子、社会影响力阶层,那么一定是弘法者的不足。《金刚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我们用《瓯南佛教》这种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当世“方便”法门,来弘扬佛法,宣传我们的平阳佛教,让更多的中青年人认识、了解、体验正信的佛教,认识人间的佛教,让更多的人在当世从佛法中获益,就会有更多的人践行佛法,也定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也将发心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如此这般把雪球滚起来,当世也好,未来也好歼尘,人心、社会必然都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才能真正构建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人间净土。 今天我想着这里当着诸位法师的面表个态,我现在从事的电视台工作也好、我所喜欢的文学和诗词也好,都不是我的终生事业,佛法,在当世弘扬佛法才是我心中的终生事业,甚至我期望是累生事业,哪怕此生没有修得这样的能力,我愿来生举渗、永远的来生都做这件事。 而当下,在各位法师的鼎力相助下,办好我们佛教协会的会刊《瓯南佛教》,则应该是承载我立志为弘扬佛法希望的媒介和平台。 台湾的星云大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功德不在于金钱的数量,而在于承诺和参与。作为一个领工资的工作人员,我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可以布施,但我可以用我的能力去护持和弘扬这无价的佛法。 愿诸佛菩萨,明鉴我心,慈悲加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0. 佛教在中国是怎样传播发展 、 怎样中国化的
起源在印度,但是到了中国是就有发生流变的,融合了儒释道,佛陀的教育是完成的,圆满的,不应在后期被人修正,增添。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充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采究。
“释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说“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正法,当时的佛弟子们证悟、解脱者不计其数,确实带给人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的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却很稀少?在此试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参考。
一、教法的变异
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为了普及一般大众、适应众生的根机,逐渐发展出各种“方便法”,相形之下真实的“究竟法”被稀释、模糊了,久而久之,产生质变,丧失佛法的真义。
“为了迎合大多数众生“消除业障”、“积集功德”的有为心态,以朗诵经文、念佛打坐、忏仪法会、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为主修,少有机缘直接进入“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我”的修持。
后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经典、众多的法门中,领悟心要、直契法源,谈何容易!
二、缺乏落实生活的修持
由于对真实的法,没有直接的洞见,在修持上,就会偏离真实的法,不知不觉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识的歧途,缺乏落实生活的修持。
有人惑于神秘经验,如神通、感应或其他由禅定引发的身心觉受,误以为这才是“殊胜境界”、“实际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义在于断除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祥和、智慧和慈悲。
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虽然打坐、念佛、诵经、持咒,却徒具形式,或是盖寺庙、作法会,或是只知从事各种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忽略如何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如何观照五蕴身心,以及各式各样的人、事、物的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也有人学佛而停留在佛学知识的探讨、思惟上,忽略禅修的功夫,知见多、体证少,不能发挥法的力量,十分可惜。
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用们原因之一。
三、环境复杂
“由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时至今日的工商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闲暇时间少,难得专心修行。
“在知识爆炸、分工精密的情况下,现代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和思想,心思不够细密、知识不够专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竞争的人力市场中被淘汰,思虑过多、习惯用头脑的人,在这样的心智状态下学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难用单纯、清澈的心观看自己的身心、观看这个世界,不容易领悟空无相的深义,而仅止于知识上的记忆和分析。
“ 更有甚者,现今的世界,多数人的价值观,重视物质的、感官的享受,社会上各种诱惑和刺激,随着媒体、资讯的开放,随时随地充斥在人们四周,修行的障碍多不胜数。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古代农业社会环境单纯、自耕自食、有空闲、心思单纯、所知障轻、与大自然的接触比较多,修定比较容易。发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识教导,有所成就并不难。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探讨现代人如何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一、具备正确的知见︰以客观的精神探讨佛法的本义,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圣谛”、“八正道”、“三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缘起性空”、“万法唯识”、“自性清净心”、“大乘菩萨道”、“净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择与发挥。“四悉檀”中,“第一义悉檀”是核心,阐扬佛法的究竟真实义,“对治悉檀”、“为人生善悉檀”、“世畀悉檀”则是方便适应,以此来看待宗派思想的差异,将会比较合乎中道,不会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见,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为究竟、偏离佛法乃觉悟诸法真相的本质;也不会以世俗心态追求功德、消业障,却缺乏真实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顺境中,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染着,一旦逆境现前,更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苦恼。
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别,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为入门的辅助功课,最终仍将引导进入真实究竟之地。
二、落实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后,就可以依之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具体实践,修行次第清晰,不再杂乱无章或谈玄说妙、好高鹜远。
其中,在禅修方式方面更要参照现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调,发展实用有效的禅修,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时间练习禅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领时,再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禅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实而得到佛法的受用。譬如:正念、正知、觉知当下身心情境,训练觉察力,不受过去的记忆、未来的预期,知识、观念的干扰,自然安住当下。或是藉自然地觉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后,在工作、活动的空档时,或情绪生起时,透过觉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或是:练习在举手投足的动作之中,感受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宁静、柔和、轻松。在行走、洗手、洗脸、洗菜、擦桌椅、清洁地板时都可以修习,久而久之,觉知愈来愈分明,情绪、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观照到,加上慧观,就可以消除烦恼、清净自在。
以上禅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动态禅定”。在慧观方面,在苦和乐生起之时,保持觉知,并且观察引发苦和乐受的情境,了解它的无常、缘起,也就是观照它是如何地变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观点看待,因此于苦境不生抗拒、瞋恨,于乐境不生粘着、贪爱,内心无所滞碍、平静自在。
这是对于法的如实而具体地知见,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象。这样的慧观,可以当下直接体验“无常、无我、缘起、空寂”。所谓的“明心见性”、“转识成智”、“法界观”、“大圆满”、“大手印”的实质内涵其实不离“无常、无我、缘起、空寂”的体验,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上有所不同而已,所谓“法性本无二”,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罢了!
此外,传统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诵经、持咒,如果能够把握正念正知的觉知当下、缘起无我的智慧观照,并且将此定慧明觉之心展现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中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三、清新简朴的生活:面对繁杂充满诱惑和压力的万丈红尘,学佛修行的人不应随波逐流,当以中道法来稳定身心,学习过简朴的生活,树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风格。
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过份讲究,也不要与人比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灵,以内心的宁静自在和喜悦代替物质、感官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降低外在环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时间习佛禅修。如果能够结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励、切磋,力量会更强,足以抵消外在环境的障碍。
在职场生涯、事业经营,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不得不多用思虑。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注意安排运动、休闲活动,放松身心、让思虑回归单纯,这样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于定慧禅修,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具体看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体方法师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5246526.html 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经》
印顺导师重新判摄了中国的佛教,将大乘分为三系——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作出:“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法之行解,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的结论。修行必须先明白佛法的整体架构,然后方能抉择出个人所需要的法门和修持的方法。如果依据流变的佛法而修行,那就南辕北辙,无法到达涅磐的彼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