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文化产品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枣塌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凳前圆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悔搏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㈡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才能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
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着提高。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和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进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五)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现场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㈢ 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法
1、需要大力宣传,增强人民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意识。
2、从基础教育开始,教育下一代成为文化软实力提高的能手。
3、弘扬国家传统文化,从擅长的传统文化入手。
4、增强国家文化保护意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强者。
6、需要各民族团结,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才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7、在世界各地弘扬国家文化,让大家以国家文化为荣。
8、温馨提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㈣ 群众如何主动学习提高文化消费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在群众生活消费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提升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精神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文化传承性推动文化发展。加强培养文化消费能力,强化文化消费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群众文化消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就如何提高群众文化消费能力,应该从以下四方培养:首先,要主动学习文化消费知识。文化消费知识是消费重要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丰富的文化消费知识,才能在文化消费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做到真正的消费,使自己体验到文化消费的乐趣,让自己在消费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增加自己的才华和阅历,丰富自己的经历和文化知识。让自己在消费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树立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培养高雅情趣,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消费理念。其次,要善于借鉴文化消费经验。经验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处理问题时得心应手,不会出现手忙脚乱,束手无策的局面。在借鉴经验时,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有选择、有目的去借鉴,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树立有益的消费经验,如“开卷有益”的经验、“终身学习”的经验、“读书益智”的经验、“知识就是力量”的经验等,克服、摒弃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再次,要合理制定文化消费计划。工作有工作计划,学习有学习计划,消费也要有消费计划,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益的文化消费,如果无计划,不加节制,就会有害。每个人都应该处理好工作、休息、娱乐和学习的关系。现在许多人把晚上看电视、上网作为晚上的一个主要活动,看电视、上网对增长知识、提高文化水平、调剂生活有很大好处,但是,如果每天看电视、上网到很晚,就会影响第二天工作和学习的精力。特别是一些孩子,看电视、上网入迷,功课也不想做了。无计划的文化消费必将影响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害无益。最后,要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要提高实效性,加强研究,认真分析消费心理和需求,研究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和趋向,总结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发挥媒体在群众文化消费中的作用,通过影视作品及图书评介、艺术品鉴赏、文化艺术讲座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切实提高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㈤ 什么是文化竞争力,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为什么要提高文化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1、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建设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履行的基本职责。必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2、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3、提高传播能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
4、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繁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名家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
(5)文化领域单价如何提高扩展阅读:
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策略:
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
三、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
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㈥ 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是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携销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制作,于2012年10月完成的.调查显示,当前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
报告简介
编辑本段
2012年6月至10月,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背景介绍
编辑本段
文化消费需求人人需要,天天需要,不断更新,永无止境.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正如着名消费经济学专家尹世杰先生提出的,“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发挥“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作用,我们不仅要使人们感辩谨游觉到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而且要关注和发掘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市场.发展文化教育不仅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发展文化教育能够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民众的消费也步入一个新的周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人们肚子不饿、身上不冷、房子不漏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在追求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舒适的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购买商品,不仅是为实用,还要买个赏心悦目;人们不仅讲究吃穿用等实实在在的硬性消费,而且追求旅游、娱乐、健美、交往、情调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等软性消费;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只追求传统的耐用、价廉、看得见、摸得着的近期效益,而且追求现代的舒适、美感等长期效益;人们的消费不只是从理性上追求质、量和价格的满意,而是更看重感性的样式、色泽、舒适、明快、时尚等.科技性消费、休闲性消费、保健性消费、文化性消费在人们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消费新潮流.
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扩大和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消费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1]
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
“调查显示,每个月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居民占18%;50元至100元的居民占30%;101元至300元的居民占33%;301元至500元的居民占13%;501元至1000元的居民占4%;1000元以上的居民占2%.”3月1日,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召开的国家级课题《国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开题会上,该所研究人员介绍了前期调研的相关情况.
2012年6月至10月,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迫切性高
文化消费观念及消费意识晌中影响着文化消费的水平.调查显示,9.31%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35.92%的居民认为“很重要”,45.56%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在心目中的位置“一般”,9.23%的居民认为是否进行文化消费“无所谓”.课题组负责人石慧玺表示,对照往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对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与此同时,文化消费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持这一观点的仅占6.06%,其他一类城市中占7.9%,二类城市中占9.25%,三类城市中占14.1%.统计显示,二类城市和乡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综合重要程度”(综合重要程度为不重要与重要的比值)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民.
“以上数据表明,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高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这从侧面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说明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大的潜力.”石慧玺说.
在文化产品需求方面,调查显示,居民对喜欢的文化消费项目总体排序为:上网,看电视,看电影,阅读书报杂志,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艺术园区等,旅行,听广播,看文艺演出,收藏艺术品.与此同时,受访对象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年龄段、行业、区域、受教育程度、民族等不同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特点.以“年龄段”为例,中老年居民群体中,“看电视”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而青少年人群则以“上网”为主.
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
课题组的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文化消费领域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消费能力偏低、公共文化消费设施欠缺等方面.
从文化供给的角度来说,除了对文化产品质量不尽满意之外,调查对象对“文化产品价格较高”反应强烈.调查显示,认为文化消费过于昂贵的占59.98%,文化产品价格太贵的占56.8%.40.7%的居民认为,只有“加强创新,丰富文化产品种类,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才能促进文化消费.
从文化消费能力的角度来说,由于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公众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制约,而且我国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仅为51.1%和38.2%,再加上人们收入水平不均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支出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消费还处于初级阶段.
文化消费能力取决于3个要素: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闲时间.石慧玺介绍,调查结果显示,63%的居民每月的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至300元之间,文化消费支出偏低;60.4%的居民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用于未来的文化消费支出,居民的文化消费预期偏低;对于“一般情况下,您每周用于进行文化产品消费、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大部分居民的选择为2至5小时,居民的文化休闲时间偏少.
建议实施文化消费激励计划
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满意度直观反映了文化消费的现状.调查显示,4.12%的居民对本地区组织的文化活动表示“非常满意”;27.46%的居民表示“满意”;44.99%的居民认为“一般”;18.85%的居民表示“不满意”;4.58%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满意”.课题组认为,调查数据既显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同时也表明文化的发展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付出不懈努力,以实现居民文化消费又好又快发展.
除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等建议外,课题组提出,应实施文化消费资助计划,增强文化消费能力.
课题组认为,文化消费市场中的产品价格虚高制约着居民的文化消费,部分文化产品价格的定价主要针对高收入群体,这将许多中低收入消费者拒之门外.鉴于这部分人群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很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建议有关部门和机构通过发放文化消费补贴和发展文化消费信贷等方式, *** 这部分人的文化消费,发掘其文化消费潜力,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2]
㈦ 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让市场及时出清,通过杜绝低俗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淘汰过剩供给、清理僵尸供给、盘活呆滞供给,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简而言之,就是“良币驱逐劣币”。
(一)杜绝低俗供给
杜绝低俗供给,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其次要从本质上解决低俗产品和服务,在受众层面提高大众审美水平,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则要培育德艺双馨的创作者,对于管理者而言则要掌握负面清单,画出市场红线。杜绝低俗供给,首先要提高文化审美层次,使广大人民能够自觉拒斥那种以丑态“愚乐”观众、以病态刺激观众、以媚态迎合观众的低俗娱乐。其次应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
(二)减少低端供给
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端存在的显着问题,一是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企业产品积压;二是高质量、高科技产品需求增加,却生产不足。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此外,还应通过强化产业融合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黏度,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领域供给水平。
(三)淘汰过剩供给
要化解文化产业的过剩产能,一方面要分类、分级、分步进行分别处置,另一方面需要在处理方法上运用创新,把工作重点放在消除体制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化解结构性过剩、力避周期性过剩上。一是以创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过剩供给,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通过创新带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和布局结构的优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以新增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挤出过剩供给,强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三是以创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过剩供给,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四)清理僵尸供给
“僵尸供给”来自于“僵尸企业”。清理僵尸供给应当从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寻找对策。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适应共享经济、长尾经济、零成本经济模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纵向上下游并购打通链条,生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盘活呆滞供给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少呆滞供给、呆滞资产。可以通过梳理、分类对呆滞供给的进行盘活,制定专门方案处理。一是要减少新增呆滞供给。建立文化领域负面清单制度,更新限制类新建项目和淘汰类项目,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盘活存量呆滞供给。在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资源梳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㈧ 提高客单价的方法具体点有哪几种
1、 善用销售流程
药店和其他重点零售店相比有其特殊性,如果店员不懂销售流程,或者不会熟练应用销售流程,就很容易得罪顾客,失去成交机会。
在顾客进店的时候,第一个环节就是招呼顾客,店员的状态直接影响并决定顾客的感受,没有顾客喜欢冷漠,也没有顾客喜欢粗鲁,尤其是在一个极度重视关系的客群关系中,要通过短短几秒钟的招待流程,培养顾客的感觉,仅凭技巧是不够的,需要药店店员拥有一颗对顾客真诚的关爱之心,帮助顾客建立起感觉。
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运用观察及正确的方式询问顾客的病情,这个流程称为“问诊”阶段。问诊的目的就是了解他们的健康现状及需求,在问诊过程中,销售人员要做对两件事情:问对问题和用心倾听。在发问的时候要注意把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有效地沟通能快速获得顾客的新人。
再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便是辩症阶段。所谓的辩症就是分析顾客出现的问题,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并运用工具来分析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向顾客推荐恢复健康的解决方案。推荐及成交这个过程称为“立法”,在中医领域运用十分普遍,通过“立法”确认顾客最后的用药过程。
最后就是用药和跟进服务了。
2、价格带ABC法
在推荐用药的过程中,顾客一般都比较在乎药品的性价比,价格带ABC法就是让顾客感觉到自己所买的药品性价比较高,从而买点舒服,买的安心。
在具体的成列中,可以采取在相同价格带的品种中搭配高价位、高毛利品种或低价位、高毛利品种,以A最高价位和C最低价位品种做价格比较,在销售的时候重点成交B,既稍低于最高价位的总代品种,或者只拿A和B 做比较,让顾客二选一。
价格带ABC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顾客的购买价格。
3、疗程推荐法
疗程推荐法适合慢性病顾客,慢性病顾客用药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和规律,在销售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顾客用药和治疗的周期性,刚开始不要推荐过多,过杂的药品,先从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药品开始,根据其用药的周期及习惯,从小到多,避免引发顾客心理负担,给顾客造成强买强卖的不良印象。
4、活动推荐法
公司推出的各种促销活动、买赠活动的目的就是直接帮助店员提升客单价,最终提升门店总销售,所以每次活动都要积极准备,全身心参与,借助公司资源及活动优势提升自身销售。
5、关联销售法
关联销售是提升客单价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目的就是提升药品销售数量及价格。商品的关联组合有药品与药品之间的关联、药品与非药品之间的关联、非药品与非药品之间的关联,同品类与相近品类组合和跨品类、甚至跨部类和跨大类组合。比如围绕呼吸类、消化类、心脏科来考虑商品组合时,其实就是跨了三个大类。但是,这样的组合对于顾客购买习惯来岁前说确实很自然的,可以“触景生情”产生冲动性消费,在用药搭配上往往采用主力药+补充营养尚品,主力药+促进康复、提高免疫力药,针对病症药+针对病因药,西药+中成药(中药)等方法。
6、 提篮暗示法
提篮暗示法在大中型药品大卖场中运用比较广泛,通过手提购物篮的方式,顾客购买的品种宴丛数能翻一倍。
调查显示:顾客空手进入药店,最多购买2个单品,当他提上购物篮后,平均购买数量上升到5.5个,而在主动线上分布一些购物篮之后,平均购买数量上升到6.5个,吧顾客平均购买单品由2个提高到6.5个,不用多花一分钱,这就是大药房的厉害之处。
目前,可以说很多药店在布局上都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妥善利用现有条件,完善卖场的陈列,以吸引顾客尽可能地在卖场内逗留得久一些,使顾客自然通过卖场主通道并进入卖场深处,让更多的商品能够被顾客浏览、关注到,以此来提高客单价。
7、替代法
当顾客习惯性的认准某一药品时,营业员一般难于介绍药效相近的其他同类商品,但是,当顾客急需要的药品缺货时,营业人员还是有机会通过努力,帮助顾客购买药效相近的其他同类商品的。主要做法:一是耐心倾听顾客感受;二是帮助顾客化解差异化风险。顾客之所以排斥替代药品,就是因为不习惯和担心用药风险,如果顾客感到店员推荐给他的替代药品和顾客常用的药品基本相同,并且性价比与被替代药品相比还要高,在用药风险上很安全,那么是会接受替代药品的。
8、会员积分法
在顾客购买药品的时候,精明的销售人员会有意识地提醒顾客当前的积分是多少,以及可以兑换哪些商品,大部分顾客都会重视这种潜在的价值回馈,为了能兑换到理想的商品,他们很乐晌雀樱意凑够积分,这种方式的前提是门店有充足的可兑换的商品。
9、二次促销法
收银台付款时恰好是与顾客沟通较好的机会,由于停留时间充分,销售人员再次促销会激发顾客的购买力,精明的销售人员永远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成交的机会。
10、特殊陈列法
特殊陈列法的重点就是通过特殊的位置陈列重点药品,最大限度的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比如促销台、收银台及赠品区等都是陈列的最佳位置。
㈨ 如何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发展很快,文化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开拓文化消费市场,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文化消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们总是在满足温饱或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费的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社会文化氛围和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的价值指向则是观察人们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比如,在当代中国,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说明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认同。再比如,个别文化产品在如何看待中国革命史、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认识模糊,说明一部分人还没有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观。可见,文化消费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状况。
文化消费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过程,就是人的素质潜移默化的提高过程。文化消费数量多少、质量高低、能力强弱,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相区别的特征之一,也是评价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正在加快,要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取得事业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良好素质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就要通过学习受教育。学习受教育的过程,正是文化消费的过程。当代人应加大学习和发展方面文化消费的力度,拓展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助推人生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消费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文化消费作为人类消费的一种方式,与物质消费一样,受文化生产的制约,又对文化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反作用。人们消费某些文化产品,就会产生继续消费的愿望,还会产生对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联想。这样就为文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动力,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精神文化条件。因此,文化生产者只有到社会生活的最基层,更好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提高创意水平、提升艺术境界,才能不断激发消费愿望,不断开发消费层面,不断扩大消费者队伍,形成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当前,人们的文化消费正从过去的内向、封闭,向开放、交流、互动演变,从过去的求同、求稳,向求新、求变、求时尚演进,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主流文化价值体现不够。崇高、牺牲、奉献、勇敢、诚实、守法等积极价值导向有被疏远的倾向,对精神世界和价值意义的追求有被消解的态势。一些人对明星大腕的人生经历、情感变化、家庭生活倾注较多兴趣,而对英雄模范和普通劳动者缺少关注,真正让人感动、给人启迪、引人深思、使人震撼的文化消费还不是太多。其次,精神文化含量不足。许多文化消费停留在快餐式、浏览式、游戏式、休闲式等浅层面上,缺乏思考、感悟、欣赏、理解、接受等较高层次的文化体验。再次,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消费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人为满足感官刺激和低级趣味,自觉不自觉地消费那些低俗、粗糙、无聊的所谓文化产品;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消费那些带有伪科学、淫秽、色情等有害内容的产品,热衷于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面对多样多变的文化消费以及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引导。
第一,引导人们提高文化消费层次和能力。文化消费具有不同的层次,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引导。即使消费那些高雅经典的文化产品,如果缺乏引导,也会存在一些人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问题;那些历史文化背景深厚、内容和形式复杂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引导,也会影响一些人的消费、吸收;那些引进的国外文化产品,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如果缺乏引导,人们就可能分不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受到不良影响;那些低俗文化产品流入市场,如果缺乏引导,一些人就可能丧失警惕,受到腐蚀侵害;即使是优秀文化产品,如果缺乏引导,也会影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实践表明,文化消费具有随意性、不明确性、从众性、时尚性等特征,受周围文化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很大,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实际的文化消费有时是矛盾的、错位的。面对纷繁多样的文化产品,有时不免眼花缭乱,难以取舍,在不自觉中盲目地消费自己并不满意的文化产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日益壮大,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帮助人们提高对各类文化产品的理解力、领悟力、辨别力、接受力,帮助人们选择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消费的计划性和选择性。
第二,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一些人把文化消费简单等同于休闲、找乐,这是片面的;少数人把文化消费看作是寻找感官刺激的途径,这更是有害的。要通过宣传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有利于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高雅情趣,有利于社会文明的文化消费理念。如“开卷有益”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益智”的理念、“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等等,克服、摒弃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第三,切实提高文化消费引导水平。文化消费引导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要提高引导的实效性,就应加强对大众文化消费的研究。认真了解分析各阶层、各群体、各种不同的消费心理和需求,研究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和趋向,研究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预见性的对策措施。还要更好地发挥媒体在文化消费引导中的作用,通过影视作品及图书评介、艺术品鉴赏、文化艺术讲座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切实帮助人们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
㈩ 如何提升文化产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力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其中提及旅游、出版等多个文化领域。文化品牌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品牌消费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文化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创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产业内涵
●中南大学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连续11年发布的《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共发布了373个中国文化品牌,覆盖了影视、旅游、出版、艺术品、动漫、互联网等各领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品牌类别分布广泛,文化品牌培育对文化产业提速起到了拉动和引导作用。
“中国文化品牌建设比文化产业自觉更早,近年来,在倡导文化自信和振兴文化产业后,我们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觉意识。”中南大学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说。在他看来,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有着丰富含金量,只有品牌产品才有竞争力和感召力,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参与国际国内文化资本的激烈竞争、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见》对旅游、出版等文化领域的品牌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开发一批有潜质的旅游资源,形成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等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品牌体系,增加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体验,满足大众旅游需求;鼓励传统出版企业、广播影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消费群体,增加互动体验。
我国旅游业近年来进入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础——湘西文化浓郁的凤凰古镇、富有文艺情调的丽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众多慕名前往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与其他业态的结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见系列”通过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将山水景色、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表演,成为许多游客必看的经典演出。
《意见》也对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数字化成为传统出版业跨越发展的契机。凤凰传媒、中国出版集团等出版社都积极探索与互联网结合,并与演艺、影视、游戏等行业合作打造全产业链。专家认为,随着“文化+”的兴起,创新意识、跨界融合意识在品牌建设中越来越重要。
2、补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国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这些拥有全球市场的文化品牌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带动了企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不算突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更是凤毛麟角。
“近年来,中外文化贸易逆差逐渐缩小,与我国‘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欧阳友权提到,培养民族文化品牌成长,并逐步走向国际化之路,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文化品牌建设任重道远,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品牌影响力差距较大。”欧阳友权提出,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些文化企业的套现思维导致了眼光短视,过度迎合市场,而忽略了对文化附加值的开掘,对市场的后劲支撑乏力。
在许多专家看来,我国文化品牌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附加值偏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例如好莱坞的衍生品收入大约占总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仅占三成;而我国则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质化问题严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产品造成市场恶性竞争,如影视剧生产跟风现象严重,相同题材而制作粗陋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各地旅游景点也常出现似曾相识的文化街区和类似的旅游纪念品。
欧阳友权提出,当前我国的文化品牌呈“两头大、中间小”的业态失衡状态。“两头大”是指传统的老牌子,如国粹等传统文化的世界认同度高,同时,与新兴科技相结合的新品牌,如腾讯、阿里等新媒体、影视娱乐类品牌等成长快;“中间小”是指占绝大多数文化业态的行业品牌少,发展滞后,即资源依赖型的文化行业如文化旅游、民族民间艺术、传媒业等占比很大却品牌较少。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还未达到应有高度。只有将优质内容凝练成文化品牌,才能进一步在国际市场实现快速、有效、大范围传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
3、提质升级,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
●《意见》提出,要净化市场环境,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要清除制约因素,建立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黑名单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量优势明显。然而当前阶段更需要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发掘产品背后的内涵与深层价值。“德国八千多万人口,却为世界贡献了两千多个品牌,许多品牌限量生产,而不是迎合市场、越多越好,这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品牌意识。”欧阳友权说。
《意见》提出,要“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文化领域品牌建设的方向所在。欧阳友权认为,文化品牌的未来发展要拓宽三大路径: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开发,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对我国文化“走出去”意义深远。陈少峰指出,我国在对外品牌塑造和传播方面不应局限于举办大型活动,还应逐步建立包括国家、社会、企业、城市、明星、项目产品等各层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来源,优质内容则是品牌形成的基础。”在陈少峰看来,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坚持“内容为王”,这就需要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实际上,中国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场很受欢迎,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都融入了中国元素,并获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国却少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类似作品,因此不仅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更需要加入创意,并结合市场需求加强现代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