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论述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是园林建设的特色及意蕴的形成。
这里的文化内涵通常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要倡导和营造的主题;另一方面是借园林各要素来表现的审美情趣和贯穿的设计理念。
园林建设的这种从“囿”、“苑”及“园”的演进过程,事实上也是中国园林文化从雏形到丰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以孔子之尊的儒家思想中“比德”文化对我国的园林建造产生了很大影响。
许多人结合自身体验、文化素养、伦理观念、人生境遇等,有感而发、赋诗怀情,极大地塑造提升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形象,由此可见文化内涵就是园林景观的生命之源。
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包含如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表达的文化主旨和场地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植物对人的情趣感观和心性思想的影响作用,植物文化在中国园林建设中的独特地位日益显着。只有用文化内涵支撑的植物造景设计才能令入园者产生共鸣并激发联想,这是设计师们普遍的共识和工作着眼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时期赋予的植物文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这样便衍生了新的文化内涵即传统景观的人类文化。文化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应创造出具有当代文化造诣的园林景观。把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与植物景观有机组合起来,通常认为植物的时序布局有助于其构景功能和观赏性的实现。但是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植物在园林构景中还扮演着文化符号的角色。植物包含的那些内容,寄寓园主人的意愿和情怀,才是园林建设最具魅力之所在。这不仅反映了景点的群落布置、物种更替以及四季各色的物质世界,也是顺应园主真实内心的文化象征。因此,
我们首先要从造园者思想角度开始建造园林,其次要从观赏者角度欣赏景观,使得园林既成为一个文化产品又成为一种思想产物。每一座园子就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精髓的荟萃,就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家园。
❷ 文化内涵包括哪些
文化内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内涵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
文化内涵大致可以表述为: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和内心的精神和修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❸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旁清,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笔者一直致力于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采用“设挖品建”的方法,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设文化课堂情境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而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能力,进而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着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
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着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2、挖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帆春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着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态启耐.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着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
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3、品传统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
❹ 论述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举例说明
论述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举例说明
园林建设的特色及意蕴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植物景观配置和植物文化内涵的挖掘。植物在数千年园林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并随之沉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园林景观的生命元素。这里的文化内涵通常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要倡导和营造的主题;另一方面是借园林各要素来表现的审美情趣和贯穿的设计理念。
在整合古今、中外涉及植物文化内涵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园林植物之寓意、地域环境、搭配、生态习性以及风水文化等层面,探讨植物文化内涵的理念和应用。最后,围绕市花市树、乡土植物、古树名木和特色花木四方面对其在现代文化建园活动的应用展开探讨,并针对今后植物文化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彰显融合提出相关建议。
❺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怎么深挖
深挖文化内涵,在开发中展现文化创意、文化导向、文化神韵,创造性包装,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时尚消费有机结合,打造地产中的文化旅游精品和标杆。如具有品质和等级的文化演出、文化创意展、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商业街、文化艺术馆、文化节事、亲子同游、影视互动等,还可以规划设计串联精品的中短期文化旅游度假产品,如亚布力的两至三天度假产品,以精品点亮地产,文化提升价值。
❻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怀、儒家实践的精神
梁武帝的时候,有一天傅大师去看他。他头上戴着道冠,身上穿着枷沙,脚上穿着儒生的鞋子。梁武帝就问他,你这是什么打扮?你是道、是僧还是儒?他回答说,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怀,儒家实践的精神。
这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内涵。【哲园】
中华文化的内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官方治政的厚黑学,一个上面说的是中国文化精神,主要反映在中国智识阶层的身上( 胡适、鲁迅、罗素、黑格尔等等人早都进行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劣根也不少)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盘、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