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砂锅文化多少年

砂锅文化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3-05-19 00:57:38

Ⅰ 砂锅的由来砂锅文化

传统的砂锅是陶器的一种,砂锅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人类发展最伟大的发明,传说是肆迅尧帝发明了砂锅,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夹砂锅,夹砂锅是新石器时代制作普遍的一种陶器,以红陶和灰陶为主,经过历代改良,夹砂锅演变成了现在我们使用的砂锅,传统砂锅是由不易传热的石英、长石、局没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瓷制品,桐雹纳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通气性,吸附性,传热均匀,散热慢等特点,依靠砂锅的菜谱有砂锅鸡、砂锅豆腐和砂锅鱼头等。由于制作工艺与原料问题,传统砂锅不耐温差变化

Ⅱ 砂锅居的食俗文化

老北京人的饮食习俗受满人、旗人影响至深乃至现在仍见遗风留存。吃白肉最早是满人习俗,宫廷、王府祭祀撺盘、摆件子,民间时兴的烧燎白煮席等都与 “吃白肉”相关。砂锅居是老北京惟一经营满族菜的馆子,两个半世纪的经营史,诠释了老北京吃白肉的食俗文化。 [2]
清代京师王公阶层入关后,依然保持“关外遗风”。不论宫廷、王府隔五日就有一祭。五花八门的祭祀有朝祭、夕祭、背灯换索、柳树求福、乌林祭、四时献鲜祭等,祭神祭天祭日。按照规定每祭必省猪二至三头。用于祭祀的肉是以满人独有手法加工后供奉。因为不是天天祭,每次祭祀的肉也不一定揢钉揢铆,常有些剩余。这些余肉府里人吃不了,可府里有规定,祭祀肉是不准出门的。不过有时主家管控得也不那么严,常有人偷着把余肉和下货带出去,赏赐更夫或便宜卖了。
当时,北京自宣武门至新街口这条街道沿线王府不少。有礼王府、郑亲王府、庄亲王府、顺承郡王府、克勤侍昌郡王府、庆亲王府、恂郡王府等。清高宗第一子的府邸坐落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东、颁赏胡同以南,约有40余亩地大,其西墙临缸瓦市大街。由于王府经常隔三岔五地举行祭祀,便经常有剩余的白肉。于是有人在临街的西墙开了个洞,把神余(上供后撤下来的供品叫“神余”,也叫“供尖”)或卖或请人吃。
同治年间,一位刘姓汉人更夫与王府管事松七有旧。松七常把余肉和下货等便宜卖给刘某,价钱之低近乎白给。早年西四缸瓦市街是卖缸、盆、瓦罐的一条街。清代中叶市井萧条,这条街上有不少存放缸瓦的旧房子。于是更夫们租了几间空房子,从王府里弄来一口据说是明代朝皇奉神煮食祭品,直径四尺,深三尺,一次能煮一头整猪的“神锅”,日后便用这口神锅做起了煮白肉的买卖。原料几乎是无偿而得的,略加炸煮老和扒,并不费工,所以售价极廉,来此吃白肉的多是庶民布衣、贩夫走卒。这个吃白肉的地儿,人们称之:“下水棚子”。 恩禧是礼亲王府专做“白活儿”的名庖。一日,恩禧偶然路过这家专营煮白肉的小馆,心生好奇: “白活儿是宫里、府里御厨的专项,这民间小店岂有能人?”于是驻足观望,见小店里人多挺热闹,即推门而入。只见小店一口硕大砂锅正在炖煮白肉、下水,虽操作手法简单,但也香气满屋。恩禧坐下来跟店掌柜的攀谈起来。沙锅居的棚老掌柜是有心人,见恩禧如此在行猜想定是厨行高手,便心生想法。不几日砂锅居掌柜辗转托人说情,欲求恩禧指点、赐教手艺。最终,恩禧抹不开面子,将正宗的“白活儿手艺”独传砂锅居,自此,烧燎白煮成了砂锅居独家绝活儿。
根据恩师傅的传授,砂锅居将煮肉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经烧烤,直接将肉用白水煮,称为白肉。一类是先将肉用炭火微烤,然后入水煮,煮成的肉称为煳肉,肘子称为煳肘。将白肉或煳肉切成薄片,不加任何调料,凉着吃。烧燎白煮是满族祭肉的正宗吃法,烧,指的是油炸、红烧一类;燎,指的是烘、烤一类;再就是白煮肉了,所以叫“烧、燎、白煮”。
砂锅白肉既是白煮肉也是白肉片,即用大沙锅白水煮肉。汤内只放大料、花椒等香料。白肉出锅,晾凉后,切片,而后码盘上,蘸调料吃。后来白煮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把煮好的白肉、下货再加工成特色菜肴,称为“小烧”。因菜盛装在六寸的浅盘中因此叫“烧碟”。最早的烧碟仅有8种,有炸排骨、炸腰花、炸脂油卷、炸里脊、炸肥肠、炸肝尖、烧子盖、烧脸子等。后经发展到24、 32、48、64个烧碟。全盛时期,烧碟品种多达130个之多。卖法有整桌,半桌、一角(即1/4),每桌的小烧碟随撤随上可多至72色、48色,一般则多为32色、24色,这种席面是典型的满式肴馔,最终形成白肉席。清代诗人袁枚称烧燎白煮:“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 砂锅居早年在京都名气不大。真正出名是清光绪年间,一“旗员中堂”在家办庆寿宴会,因接待一位“里扇儿”(老北京称太监为“里扇儿的”)而扬名。
光绪初年某日,一位旗员中堂家庆寿办事。而门生下属争相趋奉。庆寿之日,六部高官、封疆大吏、八旗都统、翰林学士多来祝贺,寿堂中明烛双燃,张灯结彩,大栅中高朋满座,盛友如云。有几个太监也来拜寿,高居上座,指手画脚,高谈阔论。到了开席之际,茶师照例走到太监面前,请双安(请一个安,再请一个安,称为请双安),说请里扇儿的老爷们要菜。原来太监有个恶习,凡到人家坐席,主人家准备多么丰盛多么精细的菜肴,太监也摇头摆手,说不堪下咽,必须自己点菜,点名要某饭庄的某菜.其实所点者并不比主家备办者强,但太监非如此不可,这叫“摆谱儿”。当时几个太监七嘴八舌地要了几家饭庄的菜。其中一个太监信口开河地说“我要砂锅居的烧碟儿炸肷贴。”主人家立即请砂锅居的厨师来备办伺候。太监一句胡说八道使主人家花钱费事倒不要紧,这下子可把数十年难登大雅之堂的“下水棚子”捧上了天。当朝宰相家老爷子庆寿使用了砂锅居的席!此话不胫而走,立即传遍京华。自那以后,京旗官宦人家至于家资较裕的旗人家办喜事、丧事、寿事、弥月等,无不以砂锅居的烧燎白煮为主要席面,谁家搭棚办事若不摆七十二个烧碟,就比什么都丢脸。砂锅居自这次庆寿宴会后,名声大震。民国年间砂锅居的买卖更火。
不少商人见砂锅居买卖不错,于是有人便打上了仿字号经营的主意,也开白肉馆参与竞争。砂锅居为此特在门面两边戳起来两块招牌:一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由着名书法家蒋之先生亲自为砂锅居挥毫题笔;另一块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通数老北京的老店名馆,凡立了字号的,基本是一家一匾。可砂锅居“个色”,一家馆子三块匾,谓之“一怪”。据《御府菜寻踪》一书载:干隆六年(1741年),定王府更房处扩建为三间门脸的和顺居,三间门脸三块匾。其中“和顺居”居中,左为“白肉馆”,右为“砂锅居”。一店三匾这在当时令人不解。其实,个中原因并不复杂。
同治年间砂锅居尚无字号,时人称之为“下水棚子”。后于光绪年间请着名书法家正红旗佐领柏三爷(字松年,满族沙济富察氏)写了“和顺居”的匾,砂锅居由此进入饭馆之列;再说“砂锅居”,是因为创业之初到这吃白肉的人多,又是大砂锅煮肉,人们习惯以形象冠名,久之约定俗成“砂锅居”;“白肉馆”说的是另件事。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东四牌楼有一家白肉馆叫“和顺馆”,生意衰微,经营不下去,店主见砂锅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合,与砂锅居合并。
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硕大砂锅,成为砂锅居见证历史的镇店之宝。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硕大砂锅,成为砂锅居见证历史的镇店之宝。
如今三块匾的逸闻早已是历史。现在砂锅居门头挂的字匾是着名书法家柏涛亲笔题写的匾额。
中午摘幌,半日买卖。在北京老字号商铺的历史上,砂锅居有一段令人费解的“经营一怪”。怪在自开业始,直到民国年间,一直是半日营业,到中午12时,就摘幌子、卷门帘,停止营业。北京民间流传的歇后语:“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就是单指这件事的。
做半日买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创业之初是用府里的祭祀剩余的白肉开的买卖。那会儿王府不是天天祭祀,而只是隔三岔五。因此神余不是天天有。每一次所得的肉必须匀着卖,所以砂锅居自开业就半日经营,只卖一上午,中午关门。久日便成惯例,并一直延续。后来名气大了,吃的人多了,为保证质量即使原料充裕了,也宁缺毋滥。必是京东张家湾百十斤重的鞭猪,头天晚上宰杀,拾掇干净后,连夜加工,次日一早才煮好熟透,8点准时开门,一上午卖个精光。这做半日买卖的事,史料有记载:“西城缸瓦市有白肉馆,日以一豕飨客,不涉它味,逾午则闭门矣”。砂锅居的这“经营一怪”“怪”了 196年,至1937年才有了变化。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日伪之铁蹄下,因“砂锅居”风味独特,名气很响,所以日本和汉奸中的要人,常在此吃喝请客。这些人不管什么店规店矩,经常是下午和晚间来此吃喝,店主慑于日伪的淫威,不得不改变多年的经营习惯,实行了全天营业。从此,砂锅居中午不摘幌子,增添了晚餐。娄锐在《首都杂咏》写的“打破旧规添晚卖,为合时代也牺牲”,说的就是这段这事。 砂锅居最早开业之初,是用从王府里弄来那口神锅煮肉,“大锅菜”一直延续了上百年。北京人真正吃上小砂锅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本来,白煮肉按照老做法是清一色的白肉,不掺旁的配、辅料。1952年,砂锅居的老厨师根据人们的口味变化和需求改进砂锅菜。过去是大锅煮,后改小砂锅靠。砂锅菜中不单是清一色的白煮肉,增加了些适口的辅料如自制的酸菜和柔韧、筋道的细粉及海米、口蘑等。吃时蘸上特制调好的作料,汤味浓厚、肉质鲜嫩,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同时鸡、鱼、虾、蟹、参、翅、贝类都能以“砂锅法”制菜。改良砂锅后同时增加了一些炒菜。菜肴风格既有宫廷、王府的华贵、细腻,同时也融入了北京民间菜肴的质朴。
改进后的砂锅菜更受欢迎。1964 年6月12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来到店里品尝砂锅菜肴,向厨师、工作人员敬酒、问候,夸奖菜做得好,并勉励他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你们的北京风味,做好服务工作。社会名流吴祖光和新凤霞经常到砂锅居庆寿庆生,甚至砂锅居还到家中送去白肉。
砂锅居二百多年的历史变迁,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今日的砂锅居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传统菜肴正宗原味不走样,新菜精品化,独显御府菜肴之风范。美食、美器、经典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砂锅文化氛围。尤其迎门而立的实物幌——那口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硕大砂锅,成为见证历史的镇店之宝。

Ⅲ 砂锅的来历

传统的砂锅是陶器的一种。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人类发展最伟大的发明。传说是尧帝发明了砂锅,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夹砂陶(类似于现在的砂锅)。夹砂陶是新石器时代制作普遍的一种陶器,以红陶和灰陶为主。经过历代改良,夹砂陶演变成了现在我们使用的砂锅。

砂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的越多,煨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

(3)砂锅文化多少年扩展阅读

一、砂锅的好处

1、砂锅烧菜便于人体消化吸收。砂锅的最大优点在于受热、散热均匀,可长时间保温,适合需要用小悄斗颤火煨、焖、炖的,质地较老的食品。因为砂锅易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比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转化为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变成糊精,使之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2、传导启败热的速度慢,有些汤羹不是要喝烫的,而是要喝温的,而砂锅在这方面的效果要远远超过其他锅类。砂锅,乃食用器具也,用瓷土高温烧制而成。

3、砂锅做菜还能更好地保护食材中有保健功能的酚类物质。专家说,食物中有一大类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健功效的物质,统称为酚类物质。容易入味以及内循环比较好,汤,羹和炖类。比如肉类容易烂一点,而豆腐之类的容易入味。

二、注意事项

1、新买来的砂锅第一次使用时,最好用来熬粥,或者用它煮一煮浓淘米水,以堵塞销槐砂锅的微细孔隙,防止渗水。

2、砂锅的瓷釉中含有少量铅,故新买的砂锅,最好先用4%食醋水浸泡煮沸,这样可去掉大部分有害物质。砂锅内壁有色彩的、不宜存放酒、醋及酸性饮料和食物。搪瓷餐具涂在搪瓷制品外层的实际上是一层珐琅质,含有硅酸铝一类物质,若有破损,便会转移到食物中去。

3、用砂锅熬汤、炖肉时,要先往砂锅里放水,再把砂锅置于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从火上端下砂锅时,一定要放在干燥的木板或草垫上,切不要放在瓷砖或水泥地面上。

Ⅳ 荥经砂锅的历史渊源

荥经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当中原经历夏、商周时,这儿先后是古蜀虫氏——鱼凫氏的古国及杜宇、开明两相继王朝的领地。
战国后期,秦灭蜀(公元前329年),秦国从现在的陕北地区(上郡)迁来大批严允部落羌人,与本地人一起,修筑了一条从临邛(今邛崃县)到念州氏这儿的大道——严道。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异母弟樗里疾战功显赫,惠文王把富庶的严道封给他,并设置了严道县,治所就在今古城坪。
近年来,从古城坪严道遗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有力地佐证了这里曾作为古代蜀国边陲重镇、商贸集散地,南方丝绸之路之地,曾显现出一派商贾迹指云集、繁荣兴旺的景象。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一大批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从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火候特征、造型风格、生活用途等都与现今荥经砂器极其相似。从这些出土文物陶器进行考古分析,当时运输条件局限,不可能从中原、远处运输来大批型制粗糙的简单生活用品。当时古城坪为严道治所,人丁兴旺,需要的大批简单生活用具就只能有一个途径——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由此,可以推断,荥经砂器的制作历史应该有两千多年了。
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清干隆、嘉庆年间,有王氏制作砂器,代坤山、曾跃从王氏学艺制作。
荥经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朝庭大官南巡,经过古城坪,一路上爬坡上坎,腰酸腿痛,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官员命令手下人去找开水解渴,下人接二连三的找了好几户人家,都因百姓太穷,拿不出烧开水的家什,但官兵追得紧,有一户人家情急之下,随手抠了一砣湿泥巴捏成窝窝,放在火上烧开水。当朝庭大官喝到这开水,连声说好喝、好喝。大官走后,当地人家都依照倒用泥巴做成各式各样的锅,放到柴火上烧,就烧成了现在的砂锅。就这样,荥经砂器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民国时期,古城坪有砂锅烧制窑13座,曾由县实业所选送产品到四川省政府评比,获奖牌3枚。官府每月派人征官货,按户征收砂锅2件。当时,主要产品有敞口砂锅,坦砂锅,甑饭砂锅,烘锅、水缸、炉具、药罐等。
解放后,荥经砂锅产品种类日渐增多,主要有节煤炉、蜂窝煤炉,火锅、茶壶茶具、电炉盘、花盆、禽畜食槽等4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这些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食物不变质,烹制食品煨、炖、煮、烧均可,能保持食物营养成份和食鲜味美。着名川菜砂锅鱼头器具用的就是荥经砂器。特别是用它熬制中药,不走药性更是一绝。
50年代初,农村仔散集体兴办砂锅厂,统一经营。
1958年4月,县工交部门将六合乡古城村20户个体砂锅生产户组成荥经地方国营砂锅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
1962年,荥经地方国营砂锅厂被调整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更名为荥经砂器生产合作社。
1981年,荥经砂器生产合作社改为荥经县工艺砂器厂,属二轻工业系统。至此,荥经砂锅习惯称为荥经砂器。同年,荥经县砂器产品参加美国费城工艺美术产品展览。
1983年,荥经砂器获四川省二轻工业厅科技奖励项目的推广应用四等奖。同年,砂器产品金鱼盖砂锅参加全省二轻系统工艺品旅游产品评比,获优质奖。
1985年,荥经砂器运往澳门试销,并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国内外人士普遍好评,日本客商提出批量订货的要求。
2001年至2002年,全国女排甲A联赛四川荥经赛区,组委会将荥经砂器——宝鼎作为礼品赠给四川女排;将砂器工艺茶具赠给国家女排主教练,砂器茶具带出国门,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纷纷提出订货要求。
2002年4月,荥经砂器部份产品在南京全国旅交会上荣获旅游产品银奖。雅安市政府赠送南京市博物馆荥经砂器宝鼎。
2002年5月,荥经砂器参加西博会展销,产品受到省内外客商的青睐。
2004年9月,荥经砂器参加雅安市茶文化“一会一节”展销,独领风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引起众多商家的浓厚兴趣。

Ⅳ 砂锅的历史的由来

传统的砂锅是陶器的一种,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人类发展最伟大的发明,传说是尧帝发明了砂锅,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陶器出现大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但其起源要更早,原始人类发明了取喊毁火和烤熟食物开始,就一直在研究容器的发明,最初是先用树枝编制成器皿然后把粘土涂抹上去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开始不断探索出现了最初的陶罐,也就是原始陶器;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夹砂陶,夹砂陶是新石器时代制作普遍的一种陶器,以红陶和灰陶为主,经过历代改良,夹砂陶演变成砂锅。

(5)砂锅文化多少年扩展阅读:

使用砂锅注意事项:

1、要逐渐加温,不要骤然在大火上烧,以免胀裂;

2、烧好食物后,砂锅离火时,用木片把锅架起来,使其均匀散热,缓慢冷却,以免缩裂。也可根据砂锅大小,做一个铁圈,当砂锅离火后,放在铁圈上,使其底部不直接触地,悬空自然降温,可使砂锅使用时间更长些;

3、砂锅不要用来炒菜,一般使用砂锅来煲汤熬菜,因为炒菜的油温很高,当锅内的油被烧热时,骤然放进凉菜,锅容易野拍炸裂;

所以在做饭的时候也应该先加水,然后才能移到炉火上,如果先烧锅后放水,也容易使锅炸裂。用砂锅熬汤、炖肉时,要先往砂锅里放水,再把砂锅置于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

4、不要用砂锅熬制粘稠的膏滋食品,不要干烧,也不要在还很热的时候用水洗;

5、熬过中药的砂锅不宜用于炖菜、熬汤,同样用于炖、熬食品的砂锅也不要用来煎中药,煮制时不可急冷,如需加水,也郑脊备要加入热水,以免冷热冲击,减少其使用寿命。

阅读全文

与砂锅文化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