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融入文化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融入文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3-05-20 02:01:03

⑴ 英语教学中怎样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而在人教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其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展示了丰富的英美文化,扩展了中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在这一阶段,使用现有教材仍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鉴于此,我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简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840016.htm
一、英语学科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渗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而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对比,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避免对西方文化盲目接受的行为,使中西文化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吸收中实现融合,从而树立一种进步的、创新的、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在的青年学生们对英美文化津津乐道,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只字不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加强他们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对于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更要教会他们用英语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还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与责任心,并指明中华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这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东方文明历史,对西方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作为新生代的21世纪的青年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3)通过渗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英语是为了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双向沟通。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双边教学的体现不明显。而在现代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采用更适合于学生的多样化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在我们的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时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内容中,我们简单地分析和探讨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
二、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们来说,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课标要求的知识传授任务以外,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在备课环节就应特别注意设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因为只有不断地熏陶、不断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从而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所教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润物无声地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融合。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及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由此看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必须先要以身作则,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无形中给予学生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学生能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新时代的新人类去继承和发扬,也才能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习更多的中华文化。
(3)在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即指能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因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摒弃旧思想、旧文化以及传播的旧途径,即传播传统文化必须要体现进取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4)在英语学科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寓教于乐,突出学科特色。在人教新目标英语的每个单元里,我们都可以找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题材,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动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先准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有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更有兴趣的去接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总之,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寓教于乐,突出本学科的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真学习英美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语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外,还应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圣人为友,与经典同行,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

⑵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注重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衫颂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提问誉启之后解释
在英语练习中,必要的文化知识如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等都应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正确运用英语。例如,练习中有一段对话,有一个小女孩问一位英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老人答到“Ah,it’s a secret.”在教完这个对话后,我问学生们为什么对话中的老奶奶没有直接告诉小女孩她的年龄时,很多学生都摇头。这时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不同,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多大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 除了对小孩, 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 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二)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文化差异
当教师在讲交际文化背景时,应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现场表演,对话可以是关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经历,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交际氛围,从而达到切身体会文化差异的目的。
(三)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避免交际的失败。
三、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或虚郑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三)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四)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学校里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自己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⑶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是渗透背景文化的主要场所,那么,如何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

每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得体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学实践证明,渗透背景文化,可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加深理解,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一、渗透背景文化,提高应用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是渗透背景文化的主要场所。教学可以从生活用语中,提高文化背景意识。中国是礼仪之邦,维系在儒家思想下,重视尊卑、长幼关系,而英语国家和我们截然不同。比如,英美国家的长辈与雹衫衡晚辈、学生与老师之间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表示亲切,这在我们国家会被认为不礼貌。语言习惯受文化的影响。英美国家在见面打招呼时的常用问候语有 “Hi”、“Hello” 、“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这是英语的语言习惯。中国打招呼是“您上哪儿啊?”和“您吃了吗?”等等。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可选取几组国外亲人、好朋友见面打招呼的视频在课堂上反复播放,让学生观察、讨论、思考。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一些有关个人的话题如“Where are you going?”会被视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而“Have you eaten yet?”则会被误以为你要邀请对方吃饭。学生了解后对英语问候的习惯和句式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What’s your name?”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英美国家的习惯,是用“I’m…”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名字。问及姓名,一般也只说“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对方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在应答“Your English is very well.”时,西方人擅于表现,面对赞美会欣然接受说:“Thank you .”而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往往会被误解为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使对方不悦。了解了英语国家的口语习惯,在交际中学生就比较容易地表达出“纯正、地道”的英语。

二、渗透风俗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Book4 Lesson25 My Favorite Colour中有些既是姓氏又是颜色的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绿色)等,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在美国,红色代表着暴力、危险。中国,有白色月亮的中秋,是征伐不义和处死犯人的季节。而英语国家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于是就有了white wedding clothes(婚礼服), white men(高尚的人)。这些风俗习惯也是学生所渴望了解的,不同的文化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可开阔学生视野。

文化包含着宗教,同时宗教也影响着文化,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Book4 Lesson10 First,Second,Third 在拓展环节,可增加以下内容:“星期一在中国是一周的开始,而英语中周日是星期的第一天”,学生感到很好奇。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中国受传统数字文化的影响,把‘一’视为开源做始;而西方属于宗教文化,耶稣在周日复活,这一天对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塌散,他们把周日定为一周的开始。“Sunday”这天做礼拜,有神圣、欢乐之意,所以最漂亮的衣服可以说成“Sunday”或“Sunday best”,而星期五“Friday”是耶稣受难日,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脸),“Black Friday”(灾难的一天)。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三、渗透“节日文化”,提高文化意识

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不同的历史典故,包涵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教师组织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宗教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中西文化间的深层交流,节日也作为“舶来品”涌入彼此的国家,如“感恩节”、“圣诞节”。

中国孩子对外国节日并不陌生,但对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教学可以增加以下节日文化: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Book7 Lesson25~31 介绍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这是人们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传说这天圣诞老人会坐着载满礼品的雪橇到各家,把礼品装进孩子们挂在床头上的袜子里,给人们送来温暖和祝福。通过圣诞节背景故事的渗透学生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唱《圣诞颂歌》时,深切体会到了节日的宁静与祥和,唱着《铃儿响叮当》,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

节日自然少不了礼物,人和西方人在收礼物时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会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西方,人们对送来的礼物,一般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这样送礼物的人会很高兴。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安排学生表演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的不同表现。通过表演,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同的文化,感觉出不同的风俗习惯。

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一门语言,不但要学习它的词汇和句型,更要了解、掌握、吸收它的文化,懂得它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把枯燥的语言赋予生命,把我们的学生变成热爱英语的“小天使”,把五彩斑斓的课堂打造成学生享受世界“文化大餐”的乐园。

;

⑷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渗透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对文化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英语文化的渗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对学生语言知识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与导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通过教材了解中西方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小学新标准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关于中外文化的对比的题材,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比如在What would youlike?一文中我们学了传统的英国早餐,午餐和晚餐。教师要让学生讨论一下中国的传统食物,让他们进行比较一下。通过比较,教师让学生意识到风靡全球的麦当劳,KFC的等快餐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健康的饮食。相反,西方人更推崇中国的饮食习惯,通过比较更易模岩培养民族自豪感。中西文化的比较易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自己感受和意识到文化在交际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可能会闹笑话,甚至产生误会或更严重的后果。二、通过学唱英文歌曲,来感受西方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在教学中适当而巧妙地运用音乐,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引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感受。尤其是学唱英语歌曲,给孩子们带来了了解异域文化的甘泉,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我们可以适时教唱一些国内外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歌曲。因为这些歌曲在电视、收音机中经常播放,孩子们又都是传媒的忠实拥护者。孩子们对其旋律和唱法较为熟悉,颇感兴趣,注意力也较集中,所学的单词、句子就易上口和记忆。如:Happy New year; Do,Re,Mi(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插曲);Jingle Bells等。而经典的童谣来源于深远而广阔的文化背景,孩子们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了解“OldMacDonald”,游览“DisneyWorld”,并感受异域“JingleBells”……另外,童谣歌曲上下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娓娓动听。孩子们在学唱英语歌曲的过程中,同时深深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并且由此获得的认识、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产生不可低估的价值。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渗透文化意识节日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东西方都有各自的节日,我们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在学习Christmas Day的同时,让学生欣赏Gingle Bell,体会圣诞节的欢乐与温馨,并给他们讲一下圣诞节的来历。西方还有一Thanksgiving Day,以前受到宗教迫害的一些英国清教徒刚移过来美洲大陆的时候,没有食物,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我向学生解释蠢罩,现在这个节日不仅限于感谢上帝或邻居,而是可以用来向平时关心,照顾你的人表达谢意。比如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细心栽培,或感谢祖国我们的安居乐业所做的努力。通常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冷漠。借此我引导学生要学会感谢别人,关爱自己身边的人,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感恩的人,并且更加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综上所述,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语言。英语教师必须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重视文化意识的渗透。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本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并且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的观念,决不能认为哪种旦档御文化更好,哪种语言更优美。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各国文化并传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在面对真实语境时自如地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进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参考: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 李琼

⑸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1.从日常生活中渗透文化意识
从问候语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据时间与场合,我们的问候方式是:吃了吗?忙着呢?去哪儿?等,在打招呼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注重答话的内容,只是友好的问候。如果无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就会对双方交流造成很大的差异。
对于上述这种现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平时多收集、观察外国文化资料,例如:建筑、生活、报刊、服饰、风俗、节日方面的图片,然后在课前的几分钟与学生一起进行“Daily talk”交流,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文化视野,还能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另外,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主动补充教材内容,对文化意识进行渗透。例如,在跨文化的讲座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活动或者表演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基础文化知识体系。
2.用体态渗透文化和交际意识
虽然小学生的年级很小,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避免灌输式教学对学生造成的心理抵触,而是应该将文化教育的知识、态度、能力目标系统的融入英语教学中,在学生不知不觉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通过恰当的体态语言渗透到各种文化交际意识中。在这里的体态语言主要包括:神态、姿势与手势。在教学正确运用体态语言,不仅能带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掌握西方文化。例如:西方人是“O”,表示“OK”,中国的点头表示“可以”等。
3.积极组织文化活动
在节日文化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力度,将直接影响跨文化交往过程;在亲身经历跨文化实践的过程中,生成跨文化能力与态度。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演唱蕴涵了英语国家文化,通过观察、观看、模仿各个场景的姿势、手势以及面部表情,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语言文化。

⑹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意识

试谈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引言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中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见,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要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词的字母意义,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贬意义,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这就是结合词语丰富文化内涵。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1.教师需要有“文化意识”培养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师难以理清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意识教学,甚至根本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英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英语水平难以获得显着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为中心的功利教学下,大部分教师都将精力用于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上,即使在课堂中开展了文化意识教学,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多拿几分而已。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如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龙费尔德结构注意语言学理论等,都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教学,将文化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语言形式和语言教学技能是语言教学的中心。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水平。虽然初中英语教材日益重视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课文介绍了了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内容,但是,部分老师没能够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文化意识培养作用,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往往将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
2.学生没有正规的系统的渠道来理解西方文化;
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材、杂志、网络和电视等间接途径,很少有学生亲自到西方国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从而使得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大多是间接经验,被动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学生文化知识获取的主动性降低,导致文化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过于零散。与此同时,来自间接经验的文化知识,使得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西方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过于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中蕴含的社会文化规则和文化内涵,导致难以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这是由于词语概念意义容易掌握,而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较难掌握,从而导致学生常常不能恰当、准确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语言交流的意图,难以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教师需强化文化意识培养的观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就应当加强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能力。首先,认清英语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的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导学会自觉地运用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其次,提高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将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地将文化意识培养渗透到英语的语音、词汇与句子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 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将文化意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承载的文化意识培养内容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将教材中蕴涵、注释的文化信息整合起来。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当有意的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量与度。
2. 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七年级第一册有关“Birthday“这一单元时,我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别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进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交际片段对比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将这个特殊的方式牢记心间。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这是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请收下。”“不用这么客气。”“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3.设计英语活动,体验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学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一课中,我结合他们已有了近三年英语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国四个节日的时候,我设计了“以旧带新”的环节,用“Happy New Year”与“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两首歌曲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触过的中西方节日的图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and so on.并请个别学生对这些节日进行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如此很自然地将旧知识渗透进新知识的教学中。然后我又采取中西对比的方式进行板书,学生在板书的提示下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节日进行更进一步的比较。如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Lantern Festival Hallowee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Mid-Autumn Festival
最后我设计了Say you say me的环节,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用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来猜测好友最爱的节日,好友可用与图片相关的短句或者通过相应动作表情来提示,但不许出现该节日的英语说法,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新知识进行口语交流,使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学会正确地谈论中西方文化,让英语课堂真正生活化。
学生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积极性。语言的应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兴趣。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教师围绕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这个中心,指导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通过语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语言知识中蕴含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加强英语运用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渴望。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意识的养成是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文化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彭琴仙. 2008.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小学教学设计, (10)4--6
2.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潘洞庭.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2007(6)
4. 王美渝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⑺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一、引言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和文化教学是很重要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各个层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功能,有意识、有个性地进行文化教学,带领学生捕捉、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并能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意义
这是在一项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研究项目中所做的教师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看法对比调查的结果,从此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其实非常渴望了解更多的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介绍,而我们教师却恰恰忽视了学生的这个渴求。我们教师忽视语言文化的教学而过分重视语言技能的结果常常导致学生不能真正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给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造成了障碍。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几种方法
1.充分利用课文文本,引导学生解读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化意识的渗透要自然得体,否则将会给学生一种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觉,那么,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渗透文化意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英语教材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文化教育的载体。这套教材以话题为主线,所涉及到的跨文化教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只要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善于从课文文本中捕捉、理解和引导学生欣赏文化差异,都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例如在七年级上的Unit 1当中我们可以适度地介绍中英文姓名的差异,再比如讲到家庭成员这些表示称呼的词时,学生常常会提出疑惑:为什么英语中的一些称呼有些只区分男女性别,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比如我们中国人区分爸爸的姐妹要叫姑姑,妈妈的姐妹要叫阿姨,而英语里统统称呼为“aunt”,这其实是由他们的文化决定的,他们推崇男女平等,这样不区分配偶双方的性别的称呼就显得男女平等。因此,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子外甥或侄女外甥女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指的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包括对自己本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渗透。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的Section B 3a这个语篇中就介绍了用中国传统方式怎样让我们保持健康。A healthy lifestyle ,the Chinese way.我们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告诉我们的学生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丰富地蕴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现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在世界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让学生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充分利用学校各项教学资源(讲座、英语沙龙、英语广播等)开展语言文化渗透。笔者所在的一所初级中学是一所以英语为特色的学校。我们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英语广播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例如在English culture 栏目中我们就会结合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等。比如:在11月份我们就介绍Halloween的一些习俗:When Halloween arrives,the children will wait to wear colorful costume,wear strange masks and carry a light “Jack Light”to others’homes,asking the people for the great holiday gift.If the owners do not give candies or gifts,children will throw eggs into their houses which is called trick or treat.我们甚至还会介绍一些地道的英语俚语、谚语等。这样做效果不错,所编制的节目很受学生的欢迎。我们还鼓励学生投这方面的稿件,让他们体验感受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在每半个学期举办的英语文化周活动中,我们会开展英语文化讲座、英语文化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让我们的文化意识渗透也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笔者以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也许做得远远不够,但我们要始终保持着这份传播英语文化的使命感,不断尝试新的更具实效性的做法。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我们应不辱使命!
3.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词汇教学在英语课堂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也能很好地进行语言文化的渗透。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拘泥于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运用,并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了解文化内涵。如:在教授颜色的单词时我们可以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红色在中国表示喜庆,而英语中的red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白色white在中国人眼中代表悲哀而在英语中却是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礼的幸福,所以英语中会有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hite man(高尚的有教养的人)和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这样的表达。让学生知晓词汇同样会折射和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学。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逐步推进语言文化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

⑻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结合英美文化知识总结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同时,通过母语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所以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样要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然而,外语教学界只是到了 20 世纪中叶才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到了 70 年代,跨学科的综合学科 “ 跨文化交际 ” ( cross-cultural )在美国、 “ 语言国情学 ” 在前苏联形成,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直接的信息来源。 1983 年斯特恩( Stern, 1983 )提出了一个包括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四个成分的教学模式。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取得重要的地位。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是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人们逐步意识到: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美国着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 Goodenoungh )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 “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 。所以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这样的,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如果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西方人交流时,很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比如,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对方对你说 “Bless you!” 你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你坐在国外唐人街的中餐馆中,仿佛周遭都是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侍者拿来 Fortune cookie 的时候,你可能会想也不想地作为一种食物放入口中,而不知道这是美国中餐馆文化的代表物之一 —— 签语饼。以上两个例子并非笔者杜撰,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事件的主人公英语技巧不能说不好,但是,缺少的正是对对方语言背后文化的解读。而我们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启蒙教师,更应该鼓励孩子们钻到文化的深处来看英语!
二、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分类
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学者们提出的有关文化的定义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其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 )原在 1871 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仍然是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他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着名定义是: “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仍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 “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通俗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 文化的分类又有哪些呢?首先是知识文化。我们刚刚探讨了文化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还是趋于笼统。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之为知识文化。其次是交际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之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及至体态语言等。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 一 ) 是现代外语教育家的共识
很多现代外语教育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过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查斯顿( Chastain, 1976 )认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是:与外国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外语技能,还取决于对对方文化习俗和预期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在相互依赖的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基本目的之一;外语学习者对讲所学语言的人有极大的兴趣。布兰贝克( Brembeck, 1977 )说得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习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方法。
( 二 ) 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 “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而 “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的形成是建立在 “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 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是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数年前,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份不太成熟的文化测试题。(详见相关资源 “有关文化知识的测试题目” )这十道题目,与我以往所设计的语言测试题非常不同。看似没有什么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却包含了一些语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内涵。可能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并不广泛,但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的内容。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十道题目都回答上来,其中包括了许多 PETS 一级、二级都已经考过的学生。我把这份题目给一些英语教师做,答对的情况也很少。而且,有的教师还向我提出了疑问,知道这些对英语教学有什么作用啊?或者对于学生的升学考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
的确,“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脱离 ” 仍然是存在于我们小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我们的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有形的东西,而对这些语言的物质外壳后面隐藏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却很少关注。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 (一) 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各异,加之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并没有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所以,笔者一直认为:文化渗透的最佳途径还是在我们的课堂上。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兼顾语言知识的讲解,又要在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文化信息呢 ? 笔者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创新评价方式、有效地利用课堂用语和身势语等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
1. 利用游戏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喜爱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 “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那么,如何把游戏作为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渗透的载体呢?如何确定文化教学目标( target culture )呢?目前,我们的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所以,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花一番心思。如笔者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 Where is …? 这一课的时候,在操练环节就设计安排了西方节日 “Easter day” 的传统活动 “Easter egg hunt”. 班里的一个同学扮成复活节的 Easter bunny ,把事先准备好的彩蛋藏在教室里的某个角落,然后问其他的同学, “Where is my Easter egg?” 让其他的同学来猜。同学们会问: Is it in your desk? Is it on the floor? Is it under your chair? Is it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猜到的同学就可以得到这枚彩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在 ” 找彩蛋 ” 这个特定的活动中,很自然地掌握了 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等几个方位介词。在完成了这个 “Easter egg hunt” 的游戏之后,教师再通过课件介绍一下西方的 Easter day ,如复活节的由来,复活节兔子的英文名称,西方传统的复活节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复活节彩蛋等等,学生对复活节的初步认识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西方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的应景游戏。如我就曾经在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 Halloween 里,在课堂上模仿了 “Trick or Treat” 和 “Bobbing for the apples”. 在学习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名叫 “Secret Santa” 的活动。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份圣诞小礼物,然后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继而把所有写有学生名字的纸条混在一起,让学生依次抽取。如果纸条上的名字是谁,谁就要扮演 Santa, 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对方。扮演圣诞老人的学生要对对方说: Merry Christmas! This is a present from me, Secret Santa. 收到礼物的学生也要回应: Thank you! Merry Christmas, Santa! 并打开礼物。我们在课堂上还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会。一起来玩他们的传统游戏 “Pin-the-tail-on-the-donkey”. 这个游戏有点类似我们的 “ 帖鼻子 ” 。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在别人提示下把驴的尾巴贴上。我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尝试用英语来做提示, “Go straight! Turn left! Raise your tail! Stick it on…” 每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 .利用课堂评价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教育评价( Assessment for English ecation )一直是这些年英语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同的研究者对 “ 评价”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Ralph W. Tyler 认为, “ 评价是一个过程 ” , “ 基本上在于确定课程和教学方案达成既定教育目标的程度 ” 。也就是说,我们要检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既定目标的程度,评价是要对这种程度就行判断。而作为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评价的定义如何,我们都应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具体的评价工具。像这些年被广泛使用的 “ 学习成长记录袋 ” 就是一种很好的同步评价和后续评价的结合。
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中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手段。如语言的鼓励,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小贴画、盖小印章等等。除了一般的课堂评价用语,在生活中我还注意收集外教们的评价用语,了解他们真实的课堂模式,尝试用一些趣味性更强的、原汁原味的英美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鼓励孩子们的语言。如 Give me a high/low five. Please give yourself a pat on your back! Give yourself a big hand ! Please give him/her a thumb! 等等。特别是在中低年级, High Five 这样的伴有身体接触的评价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每节课中老师发的小贴画( sticker )非常感兴趣,总是希望能够多得几个。但是得到之后呢?有的被随便贴在铅笔盒中,有的被夹在书里,还有的被 任课 老师贴在学生的脑门上,然后可能就不知去向了。其实,学生每节课获得的贴画数,能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该节课的学习状态。但是,学生没有特定的地方收藏这些 sticker, 他也就无从知道这节课收获几个,这周收获几个,这个月收获几个。换言之,这些贴画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如果就让它随便的丢失,小贴画就仅成为某一节课的评价手段,而无从看出学生连续一段时间乃至一年的学习状况。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就设计了下面的两个 “Reward Paper” ,分别适用于两个不同的学期(详见附录 2 , 3 )。每张都按照本学期的月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例如十月份这个月得到的所有贴画,都贴在 “October” 这一栏中。每月都要根据学生的贴画数量评出五名当月的明星,如十月的就叫 “October Star”, 而每到学期末,就会把每个月的小贴画累计加在一起,评出十名本学期的 Super Star. 另外,我在每个月份旁边都会有当月西方重要节日的图片注解,例如五月份旁边就会有 Mother's day 的图片,六月份旁边就会有 Father's day 的图片。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使用这样的 “Reward paper” 把它贴在英语书后。这样不出两三个学期,学生们会对西方的主要的节日 “ 眼 ” 熟能详,而且还经常在图片旁别添上一些图画,来补充自己知道的其它节日。
另外,我还用自己的英文名字设计了一种名叫 “Ginger dollar” 的小卡片,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同学。会在卡片上印上一些中西方有名的建筑物,中西方有名的节日食品,或者干脆效仿 “Fortune cookie”, 在卡片上写上一些充满美好祝愿或者哲理的句子,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3 .利用身势语来渗透文化意识
笔者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搭车的经历,当时和一起的同学冥思苦想,好像就是不记得要求搭车的手势到底是什么?情况颇为尴尬。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当地人举行的 Christmas Opening House, 和其中的一位加拿大人就数字的手势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交谈。他教我加拿大人数数的 gesture, 而我教他北京人数数的 gesture. 加拿大人数数的手势我一遍就学会了,因为非常简单。而我教他数遍,他才学会,因为较之他们的手势,我们的要复杂得多。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的确,我们在教英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 “Body language” 和 “gesture” 是用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因为它可以使对方很容易地明白你自己的意思。所以说,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课堂上,我就力求用一些英美国家常用的身势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图,

没想到的是,学生们对身势语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六年级的同学在课下还通过网络等媒介,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身势语的资料。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介绍英语知识的时间,连续介绍了英美国家的 Body language 以及其他东西方国家的身势语。我想,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逐步明白一点: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这个国家的身势语是很重要的。尊重他们的习俗会助你与人交流,也会使你和当地人愉快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相关的文化信息的渗透,对他们今后的英习,一定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课堂教学外的文化意识的渗透
课堂是渗透文化信息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弃课外的自主学习。相反,教师如果在课堂中 “ 吊足学生的胃口 ” ,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不只保有短暂的表面化的兴趣,而是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对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差异保有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自己的课外时间加以探究,这样的英语学习才算成功。笔者尝试用 “ 读书推荐卡” When East Meets West 等主题课外活动使学生对 “ 文化 ” 领域的探究更为深入。
1 .利用 “ 读书推荐卡 ” 来渗透文化意识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来实施。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 “ 挑战美国阅读 ” 、 “ 卓越阅读方案 ” 等举措。在日本,政府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充实学校图书。另外,还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儿童阅读日。可见,各国政府均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
文字是书面化的语言,是记载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文化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但是,在小学阶段,就母语经典读物阅读而言,尚且受到了漫画、游戏等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何况英语阅读呢?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尝试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了一次 “ 英语读书推荐卡 ” 的展览活动。每个学生利用暑假读一本适合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经典读物(如牛津书虫,外研社分级读物等等),然后按照书目名称、作者姓名、主人公肖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图书类型、我的读后感、快乐指数、购买地点等信息制成 “ *** 的读书推荐卡 ” (详见附录 4 )在学校开办展览,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图书。这项活动开展之初,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学校每年的保留活动。我想:读书推荐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是希望借此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来渗透文化意识
重视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还要重视跨文化之间的差异。换言之,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较为准确与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学生在和英语国家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无论英语的语言功底如何,总是爱犯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语言的问题。例如,我们的学生很爱询问对方的年龄和一些生活的隐私。在受到对方的夸奖时,显得很拘束、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比东西方的两种文化,找出其相同之处与异同之处,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
笔者在学校中曾经开展了 “When East Meets West” 的主题壁报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对比中西方国家在称谓语、饮食、服饰、谚语、重要节日、国家重要的标志物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配以文字及图片说明。例如有的学生在搜集谚语的过程中就发现西方和中国的表达内容相似的谚语。如,西方关于一日三餐有 “Eat breakfast like a king, Lunch like a prince, And dinner likes a pauper.” 的说法。和我们中国的有关养生的谚语 “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 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学生在研究有关 “ 颜色和节日 ” 这个话题后,发现了其中非常有趣的关系。制作出了 “Holidays Colours Cards”.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意识培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考虑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那么,在文化教学这个研究领域,我们一定会大有可为的。

⑼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还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英语文化的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介绍和讲解英语文化学生在课堂上,有时会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备课前要精选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他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例如,在讲到圣诞节时,可以顺便介绍圣诞节的缘由、庆祝方式和习俗;在讲到英美国家报纸时,可以介绍几种大报和小报以及他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讲解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对比分析文化异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地域环境、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目析这一类文化内容。如果把两种文化按不同的主题制成表格,区分他们之间的不同特色和差异,就能够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两种文化在某一领域的差异了。

阅读全文

与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融入文化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