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除武术、摔跤、舞狮、射箭、棋术、龙舟、空竹、马球、捶丸外,还有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悄谨岁“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
汉代的时候,蹴鞠的玩法和现代很像,只不过那时候一边不止一个球门,而是六个。方形的球场上,六个小小的球室,呈半月形,向地里凹进去。每个球室前都有一个人守着,剩下的人在赛场中活动。
唐代时,地下的球室变成了地上的球门,分双球门和单球门。双球门在东西两侧各一个,比较接近现代足球。除此之外,还有不射门的玩法,叫做“白打”:两个球队分别派出球员,做出颠球表演。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有哪些扩展阅读:
宋朝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白打”,另一种是“筑球”。
1、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相同数量的球员(一人至十人)在场中轮流晌坦进启睁行表演,用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不允许用手),在保持球不落地的同时,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裁判将分别对参赛者打分,得分高者胜。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
2、筑球:则更强调对抗性。在球场中间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做“风流眼”。
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有些规则中,可分别派出十六人),分着不同颜色的球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进行竞赛,得分高的队伍获胜。
2.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一、球类运动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据《丸经》记载,捶丸最显着的特点是: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类形,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
捶丸最显着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场上设窝,又叫“家”,即小洞;窝边插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则得筹。所谓“基”,就是画定的击球点。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捶丸和高尔夫:
从技术上讲,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第一,两者都有球洞。第二,两者都用球杖击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场地选择极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法国一位着名的东方学者莱麦撒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出中国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的种种事实。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也是困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据统计,就我国目前而言,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销宴围棋、 象棋、蒙古族象棋、汪斗洞天桥摔跤、沙力搏尔式摔跤、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 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五祖拳、查拳、螳螂拳、苌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马球、满族珍珠球、满族二贵摔跤、鄂温克抢枢、挠羊赛、传统箭术、赛马会、叼羊等多项。
4. 非遗项目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
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一、缂丝简介: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哪几种类型
1、蹴鞠是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的特有称谓,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娱乐方式。二00四年七月十五日,国际足联确认: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蹴鞠”源自中国山东省淄博临淄。2006年,蹴鞠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柔力球运动起源于山西晋中,它将中国传统的太极元素和现代先进的健身理念融为一体,被爱好者誉为“现代体育国粹”。 柔力球项目经过20多年的普及和推广,从晋中传遍全国并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3、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远射武器之一,中国弓箭相传起源于黄帝之时。“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有哪些扩展阅读
为期三天的展会期间,将展演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充分展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魅力。中国内地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39.3%,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体育两博会”设有六大主题展区: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旅游创意、国际体育组织、各地体育文化旅游、体育科技及大健康和运动品牌展区。
展出总面积40000平方米,国内外400多个品牌参展。其中,体育文化主题展区是此次展会面积最大展区,“文脉中国”“荣耀中国”“健康中国”“大美中国”四大版块展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成就。
6.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1、蹴鞠,“蹴”有用脚蹴、蹋、踢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蹴鞠即是民间的娱乐游戏,又是兵家的练兵之法。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蹴鞠即是民间的娱乐游戏,又是兵家的练兵之法。
2、马球就是一项把骑术、高尔夫、足球结合起来的混合型运动。马球是一项极其重视团队配合和个人技术的运动,最高境界就是人、马、杆合而为一!以致于唐玄宗专门颁诏,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
3、捶丸,捶丸有点像现代的高尔夫以及老人家玩的门球的结合体。规则呢就是击球入洞,不需要身体对抗。所以很适合当古时候的妃子公主以及民间的黄花大闺女。
4、围棋呢,是琴棋书画四个技艺中的棋。可以说是古代只是份子必备技能之一了。围棋蕴涵着古代哲学中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圆地方、十九农节气、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等等含义。
5、木射,木射呢,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保龄球的前身。兴盛于唐朝,规则是用红笔在十柱上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用黑笔写“慢、傲、佞、贪、滥”。
6、射箭,弓箭由于其百步之外取敌将首级的超强能力老陵,使得弓箭的制作、装备、保存和发射技艺的训练、传承,不仅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也往往是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7、角力。是角(jué)力,这是一项可以展示人类最原始力量,而又不至于致人重伤的徒手运动。滑陵
(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有哪些扩展阅读:
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侍让戚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等,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
7. 非遗项目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很多,比如:
1、豫剧;2、缂丝;3、松江顾绣;4、民间剪纸;5、皮影戏;
6、滩头年画;7、川剧变脸;8、吴歌;9、四股弦;10、花鼓戏;
11、扬州弹词;12、京韵大鼓;13、评书;14、藏文书法;15、陶器烧制技艺;
16、蒙古族长调民歌;17、沧州武术;18、蓝印花布印染技艺;19、南县地花鼓;20、少林功夫。
8. 非遗项目有哪些
非遗项目有昆曲、铁花、凤阳花鼓、木活字印刷术、麦西热普、福船等。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昆曲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
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故称“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