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焚香乱谈:古人生活中的香文化
从《周礼》中记载的汤沐香、礼仪用香,到汉代开始流行“博山炉”薰香,隋唐的中西交流使香料品种增多,制香用香方式渐渐丰富,到了宋代,焚香已经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雅事,与烹茶、挂画、插花”并称“四般闲事”。
香作为古人居家养生、陶冶情操的必备之物,在古人生活中应用广泛。
香文化应该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地潮湿,在室内薰香以除秽、防霉、杀菌。
端午人们会焚烧或熏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来驱疫避秽,杀灭各种害虫以减少夏季的疾病。
现在的蚊香,还有宾馆酒店洗手间常见的卫生香,大概是从驱疫避秽这一功能延伸发展下来。
至于《世说新语》等书里记载石迅槐崇家厕所里用沉香除臭,那就纯粹是赤裸裸的炫富了。
当时香料珍稀,只有皇家贵族上流社会才用得起。
曹操临终念叨的家务事就有“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的话。
石崇平生最好就是花样炫富,把家里厕所装修得跟宫殿一样,颂薯叫十几个穿着华丽的妹纸在一边侍候。“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准备了各种香水香粉,用来洗手抹脸,厕筹用香囊装着(等于喷上香水的厕纸)。客人如厕后还要再撒沉香粉,去除臭味。结果客人去他家都憋着不敢上厕所。
堪称史上最烧包的官二代。
《离骚》和《楚辞》中记载了众多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虽然是诗人表达品格高洁,但也从侧面说明楚人有佩带香草的习惯。
电视剧经常有女子赠送随身香囊作为定情之物的桥段,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也不会忘记那个妖精打架的香囊。
佩带香囊应该是从佩戴香草的习惯演变而来。
香囊也叫香包,无论男女,随身佩戴。可以直接放入香草,或者放入香料、香粉。
在古代用于佩戴的香方很多,贾宝玉的香囊装的是二钱沉香和速香,毕竟是世家子弟。
更多的应该是《香乘》中记载的专供佩戴的梅花衣香、蔷薇衣香、牡丹衣香等。
《金瓶梅》第二十六回中宋蕙莲送给西门庆的香袋便是:“里面装着松柏儿、玫瑰花蕊并跤趾排草”。
礼仪用香,一个是宗教用香,所谓烧香拜佛,自古都要祭祀天地祖先神明,寺庙也好庵堂也好,道观土地庙也好,都要用到。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家贵族亩樱友,每年这么大的用量,这么大的市场,足以催生一个行业,驱动技术革新、丰富品种。
宗教用香,可以说是香文化发展的一大驱动力。
说到这,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祭祀拜神要烧香?
排除掉佛道的理论和讲究,实际是因为焚香散发出的烟。
神明都是虚无缥缈,高居云雾缭绕的天上。
烟的形态特征和云雾相似。
于是古人认为可以通过烟与神明沟通。
妇孺皆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明周朝便有烽火台了。
而烽火台,便是通过狼烟传递信息。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尔雅》则有记载“祭天曰燔柴。”
注疏解释: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
火曰炎上,人们焚烧祭品,通过腾空而上袅袅的烟气献予高居天上的上苍神明,并把祈愿传达给神明。
而后才有宗教上信香的概念,如道经说的“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旋绕达上苍”。
在一些皇家或大官出行的古画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仪仗中会有一对提长柄香炉的人。
在《红楼梦》元春省亲一节中可以看出宫廷礼仪的用香情况。
大观园中“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元春未至,贾府众人先见到的皇家仪仗:“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金销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
贾妃在大观园中所见的景致是:“于是进入行宫。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
皇家礼仪用香还有一个重要场合,就是接圣旨。
明清时期接旨前要沐浴更衣,堂上摆香案,香案上摆香炉等仪仗用品,才能接旨。
在西汉之前,人们是将香草香料放在香炉中直接点燃,烟火气很大。
汉武帝时,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人们开始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的形态,置于炭火之上,将这些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
炷香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香的形态变了,器物也需要改进,因此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出现了。
博山炉炉体多呈豆形,炉盖高而尖,往往镂雕成山形,山形重叠,大多刻有珍禽异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当焚薰香料时,氤氲的雾霭从镂空的炉盖上袅袅升腾,有如仙气缭绕,仿佛置身仙境。
香炉在汉代及以前多称薰炉,在战国时期,熏炉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湛了。
及至西晋时期估计其他形态的香炉出现,用途细分,便逐渐称为香炉,南北朝后,基本就采用香炉之名。
关于熏衣服,白居易有首诗: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这个熏笼就是罩在香炉上的器具,打个最形象的比方,就是个竹筐倒扣在香炉上面,熏香时把衣服摊开罩在上面就可以。
比较常见的是用竹子编织的,贵重的用金银陶瓷制成。
唐人有首《宫词》就写到“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皇帝的衣服每天都要熨烫,用银制熏笼熏香。
苏鹗在笔记《杜阳杂编》中则记载宰相元载的豪奢生活,晾晒罗纫绮绣时,下面放置了20个金银炉来熏香,且“皆焚异香”。
熏衣服时为了减少烟火气,使用香丸香膏,隔火加热,慢慢散发出的香气,一点点浸润衣物,香味可以持续几天。
史载赵飞燕“杂熏诸香,坐处则余香百日不歇”,坐过的地方3个月都有余香,过于夸张。
还是三国荀彧的记载比较靠谱,《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魏晋南北朝果然都是一群烧包的人啊。
即便使用隔火加热这样的方式,在《红楼梦》第八回里,还是被傲娇的宝钗姐姐嫌弃“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熏火气的”。
清人曹庭栋所着《养生随笔》卷四便曾指出:“熏笼只可熏香,若以暖被,火气太甚。”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描写到:“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
在《金瓶梅》里也有多处熏被褥的描写,第六回:“妇人早已床炕上铺的厚厚的被褥,被里熏的喷鼻香”,第十三回:“晚夕,金莲在房中香薰鸳被,款设银灯”。
古代富贵人家睡前都要先把被褥熏香,除了用熏笼,还有一种可以直接放置在被褥中,设计极其精巧的神器。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中,潘金莲和孟玉楼到李瓶儿屋里商量摆酒席赏雪的事,李瓶儿还没起床,潘金莲把手伸进被窝里,摸到了熏被的银香球。
“香球”在唐朝就已出现,又称“卧褥香炉”、“被中香炉”、“香囊”、“金砸”“薰球”等。
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 卷二十二中记载:
“今镀金香球,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棙, 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复无,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真闺房之雅器也。”
香球通常是金属制作的镂空圆球,里面放香品焚烧,无论球体如何转动,球内盛装香料的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燃烧时火星不会外漏,香灰也不至于撒落散出而将被褥烫坏,所以李瓶儿睡觉时才能被窝里还放着香球。
唐代诗人元稹曾作诗赞叹:“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测,犹讶火长烧。”
我们知道古人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会先焚香沐浴以示郑重肃敬。
周礼的汤沐香,最初应该是直接使用艾叶之类香草沐浴。到后来才发展成沐浴和焚香两件事。
沐浴不用说,焚香在这里主要是静心的作用。
比如文人抚琴时焚上一炉香,宋徽宗抚琴图旁边的几上就放置着一个香炉。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文人诸般雅事,在风雅的宋人手里,也达到了后世难以逾越的巅峰。
焚香一事,可以说到宋朝才达到道的境界,才能称之为香道。
朱新建说中国的艺术,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都是一群高智商的人为了消磨掉过剩的精力搞出来的,因为这批人都读了很多书,都有能力和准备可以去搞政治,可是没那么多岗位安排他们,这些人如果不安生,天天给皇帝捣乱,那就乱套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大智慧家,当他们把精力放在琴棋书画上,把精神世界寄托在上面,中国的艺术才能达到这样的巅峰。
杨万里有《烧香诗》:“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杨廷秀有《焚香诗》:“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均,闭阁下帘风不起。”
黄庭坚更自称有香癖,曾以他人所赠“江南帐中香”为题作诗赠苏轼。
诗中有“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之句,苏轼和诗“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黄庭坚复答又有“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诗句。
爱玩香的苏轼有首《印香诗》,诗题:“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提到的印香与银制香篆则是宋朝开始出现的用香方式。
将各种香材研磨混合,称之为合香。
为了方便点燃,用模具将其压印成以篆文为花样的字型或图形,点燃后循序燃尽,这种用香的方式被称为“香篆”,也叫“香印”,“香拓”。
而苏轼说的银篆盘便是压印香印的模子,称之为“香篆模”。
苏洵也有诗云:“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
看来三苏父子在家没事都爱打香篆。
李清照的咏梅词《满庭芳》,也有“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的诗句。
现在我们说的香道一般都是指打香篆,近年流行的香道课,就是玩这个的。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是金石癖,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不惜“脱衣市易”。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到:“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她那首着名的《醉花阴》有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瑞脑是香料,又称龙脑,即冰片。金兽则是兽形的铜香炉。
宋代很流行鸭、兽造型的熏炉,多以金属制作,称为“兽炉”,亦称“香兽”。
《香谱》记载:
“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
这种鸭、兽形的熏炉在宋词里经常见到。
欧阳修的《越溪春》“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周紫芝《鹧鸪天》“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柳永《祭天神》: “忆绣衾相向轻轻语。屏山掩、红蜡长明,金兽盛熏兰炷。”
最着名的当属周邦彦那首写宋徽宗和李师师的艳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说到香炉,不能不说着名的宣德炉。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亲自参与设计监造,参考宋代香炉形制,利用真腊 (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
万历年间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
在明清时期的画作中常描绘到文房清玩,典型设施就有炉瓶三事。
即是香盒、香炉、香箸瓶。
炉为焚香之用,盒用来盛放香饼、香块等香品,香箸瓶则是方便放置香铲、香箸。香铲用来翻铲炉中的香灰,香箸用于夹取香品。
《金瓶梅》第四十回中就有描述:“(潘金莲)瞧了瞧旁边桌上,放着个烘砚瓦的铜丝火炉儿,随手取过来,叫:李大姐,那边香几儿上牙盒里盛的甜香饼儿,你取些来与我。”
中国古代熏香习俗随着香水的引进,在人们生活中消逝。
而香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近年渐渐复兴,附庸风雅也好,陶冶情操也好,总是华夏的传统文化还延绵不绝。好过死掉供在神坛,让后世之人怀疑是否存在过,或者只能在纸上怀想古典中华文明的优雅风致。
‘贰’ 什么是中国的香文化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随着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香文化在不同场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香,既可颐养身心,亦可祛秽疗疾,自古道人敬神、养生都离不开香道。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冥神,对香料进行全身心的欣赏和感悟,在简朴传统的仪式中感悟今生,与天地融于玄妙的清静之中~
‘叁’ 什么是中华传统香文化呢
概括起来说,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构成是:香料品鉴,制香出馨,香席施礼,驱瘟避秽,参香悟道。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外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采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体系,即由文化现象升华为文化理念,并由此伴随中国人特有的宗教观、文辩源化观、生活观。
这些香文化活动所养之礼,就是古人所要达到的统一思想的主要目的。显然,焚香在神圣庄严的我国古代朝廷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象征作用,即焚香标志着君王秉受神谕,意味着贯穿天人之际的通达智慧和尊贵。
敬天祭祖的中华传统香文化,其礼教机制就是通过香席仪礼一招一式的解读,从头、手、身的行为到心脑的思携春态考,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森察为规范,警醒人们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把“礼义廉耻”作为人的日常言行的观照,让人们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和秩序。
‘肆’ 中国古代的香文化
一、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
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时,
即能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并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
,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
植物自然散发香味。
香道,总是作为高雅与修为的象征,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是在焚香、品香中,与所品之香灵性、魂魄的融入与合
一。历来“焚香、品茗、插花、挂画”,成为精神贵族追求的生活的极致。这是一种融合了财富和素养的生活方式
‘伍’ 中国的“香”文化从何由来
中国的香文化可以一直追溯至夏朝时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经用香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祭祀的时候点燃香蒿等可以散发芳香的植物及摆放香酒谷物,生活中会用芳香植物净身,驱虫辟邪,就连身上佩戴的饰物也有熏烧或者浸泡之后散发香气的植物制成。
经历了元宋朝香文化的鼎盛,到了明清时期香文化已经稳定蓬勃的发展起来,香产品的种类也更为丰富,明清时期,焚香已经有了必备的“炉瓶三事”的一套香具。即:香炉,箸瓶和香盒三种。熏香工艺上也更为精进,出现了线香,就是直线型的熏香,而且使用上还可分为“立香”和“卧香”。
‘陆’ 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构成是什么
中华传统香文化构成为养礼、养心、养生。中华传统香文化不仅仅是摆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韵这么简单,还需要我们“揭示”其来龙去脉,特别是要看到中华传统香文化所承担的没拆教化和养生的重要职责。
养礼: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职责,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高度。“养心”引领着人们进入心性领域的探索,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深度。“养生”则关注着人们日常生枯巧枣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广度。
养心:是根据香的自然属性来发挥作用的。香的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等“四气五味”所表达出的不同气味会让人感受到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不同的情绪,因此香的“养心”就是把香本身的味道经过提炼,特别是宽差经过人为的二次加工,类似于中医理论的君臣佐的配伍,使每一款香表现出不同的味道来,以寄托不同的情思。
养生:神农找到并提炼出了很多能防病、治病的香材。香材本身性味归经的特点,能让人的身体产生生理上的反应,达到理疗治病、除烦解郁的功效。特别是汉代和合香(指依据和香的缘起采用不同的配伍原则,精选优质香药,由严格的炮制技艺调和多种香药而成的香品)出现以来,香料不仅可以通过“养性”作用于人的身心,还可以直接入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