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观念是关键
一、中国传统理念介绍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伯仲叔季指兄弟长幼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的运行(运动)和循环生克变化所构成,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避讳指在中国古代社会,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避讳的种类包括国讳、家讳、内讳、圣讳、宪讳、个人讳等。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系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在古代,人们常称山的北面为阴,南面为阳;称河流的南侧为阴,北侧为阳。
1.“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这一理念来源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切都要顺其自然。道法自然理念最早由道家提出,此后不断发展演变,并影响了法家、儒家等。道法自然的“道”主要是指规律、法则,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道法自然理念,强调天地万物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道的运行也是自然而然的,揭示了一种顺应自然的辩证法则。在今天,道法自然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更凸显其思想价值,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2.“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民为本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与君相对。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是第一位的重要,国家是第二位的重要,国君最轻微。在唐朝以前,只有以民为本,没有以人为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民本思想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以民为本理念,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先秦诸子在西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对民本思想的内涵、外延以及实现方式、衡量标准等。
3.“大同”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标。在儒家《礼记·礼运》篇中,论述了从“小康”进入“大同”之世,阐述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准则。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养老等都有妥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则由社会供养,大家相爱相助,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人们和平地生活。
② 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
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③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什么
一、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
二、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
三、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