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儒学的许多思想都与道德规范直接有关系。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论述了一般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仁人”,认为主要标准是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理想,做到“以德为先”。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一个总的道德规范,称之为“仁”。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干得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干。在孔子看来,这种爱心不限于自己的亲属,而是以此为出发点,“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要广泛地和大众有爱相处,并亲近有仁德得人。怎样才是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使老年人得到安乐,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少年人得到关怀爱护。
1.诚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体系的基础是由《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奠定的。中国古人观察自然、人事变迁,认为天是真实的、长久的,只有具备天一样的德性,人才能最终获得自身长久的幸福。因此,人必须追求真实、不欺妄,以“至诚”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人的内在德性,表现为真实、诚恳、表里如一,即“内诚于心”;“信”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言行一致,即“外信于人”。“诚”与“信”是分而为二、合而为一的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础。
《周易》中孚卦,阐释诚信得原则。诚信,为立身处世的基本,一切道德的根源。中孚象征的是心中的诚信,诚于心而信于外,存诚于心,取信于外。彖曰:“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是说,诚信是天道,是天德,这种中孚所以利于正固,是因为应乎天的,应乎天当然也能应乎人。心中诚信,坚守正道有利;这样才能符合天的法则,因为天的德性,就是诚信与坚贞。
诚信是立人之本。在《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以,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2.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持久和稳固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②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1、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1,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1个概念。《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3暮4,心怀2意。“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穗槐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1种大德,大节。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
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1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1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正袜众文化在这1点上达成了共识。
参考资猜清友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网络
③ 传统文化有哪些美德
01④ 品德是什么意思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碰者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4)文化品德是什么扩展阅读:
道德亏没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品质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销吵纳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⑤ 文化德育什么意思
文化德育意思是:利用一切有效的文化资源,借助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学生对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吸收和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体验,唤醒学生主体道德成长的主观能动性;用文化浸润德育,让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心灵的滋养;以文化引领学生品德成长,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育人目的。
扩展:
1、文化德育的目标:以文化滋养心灵,引领品德成长。使学生做到“三爱”(爱祖国、爱学校、爱同学)、“三讲”(讲文明、讲安全、讲卫生)、“三会”(会学习、会锻炼、会劳动),成为富有责任感,具有中国文化素养和国际公民意识的特色现代小学生。
2、文化德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六支柱”文化德育内容体系,即构建“规范精细的管理文化”、“智慧有为的团队文化”、“德智相融的课程文化”、“生趣活泼的活动文化”、“和谐共生的班级文化”和“合作共赢的家校文化”。
3、文化德育的方法:德育教育必须充分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最大程度地催生和壮大学生自身的品德成长力量。以“体验、感悟、实践”为方法,引导学感知,强化情感认同,深化自我内化;帮助学生自主生成通德思考,调适心理状态,升华理想追求,转化行为习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⑥ 品德是什么,怎么做一个有德的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需要品庆宽行端正、讲诚信、行孝道、乐助人、讲文明。
1、品行端正 一个小婴儿当然不会明辨是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入,逐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层层教育,便有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工作上、生活上中、人际交往时正直的人自然行的端、立得正,才能称之为有道德的人。
2、讲诚信 人以诚信为本,失信者寸步难行,诚信者行遍天下。人人都愿和诚信的人相处,瞎返买东西没有假货,借还东西信守承诺,多放心呀,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坑蒙拐骗,充满信任的社会下,阳光都显得格外耀眼。
3、行孝道 当了父母才知父母的不易,所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应时刻心存感恩,就这样,从现在起,做一个常回家看看,吃吃父母做的饭,多和父母拉拉家常的孩子;做一个陪父母下下棋、跳跳老年舞的孩子,就这样享受和父母一起慢慢变老又岂不是一种最好的浪漫。
4、乐助人 没有一个人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这时,伸来的援助之手令人感动,雪中送炭总是让人倍感温暖,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时,许许多多平凡的志愿者们奔赴前线,为受难者提供磨差饥力所能及的帮助,绝对称得上有道德的人。
5、讲文明 社会发展到现在,离开不开文明的脚步。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与人相处和善,穿着得体,谈吐礼貌,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抽烟、不随手丢垃圾,文明的细节太多太多了,但正是这一举一动彰显着道德的光芒。
⑦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品德
“仁”:仁人、爱人、仁爱
“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
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
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
中和、和平、和谐
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⑧ 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道德的基本概念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念闹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液核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着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仔埋罩,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品德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
⑨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经典的道德以及表现这些道德的主要形式。具体主要有: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
佛家(《心经》、《地藏经》、《佛说阿弥陀经》......)
道家(老子、列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裤袭猛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兰名钧)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兵家
医家
社会人道主义(谢胡桥禅升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