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打捞“南海一号”沉船有什么意义
打捞“南海一号”沉船的意裂拆义:
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肆闷枣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罩激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B. 南海一号有什么价值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整体打捞行动将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考古界人士桐销表示,局帆游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认为“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最新测量发现:全长30米,船身完好,推断是一艘尖底船,船上文物超过六万件
“南海一号”比原来想象的更加宏伟!根据此次探摸掌握的数据,“南海一号”的长度长达30米!“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应该超过6万件!主管文物考古的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日前从刚刚自作业现场回来的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处得到上述喜讯。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披露此次探摸中发现的“南海一号”新情况。
景李虎说,以前曾经对“南海一号”进行过多次探摸,对“南海一号”的长宽高有一个综合的估算,“以前估算的长度是24米,现在通过最新的最直接的测量,长度多了四五米!因此‘南海一号’的真实长度在29-30米之间;而宽度,和以前的估算没有变化,都是10米左右。”景李虎说,当时(南宋)的船体是中间宽两头窄,这10米距离指的是船中间的宽度。而船身高度,初步发现是3米多一点,比一层楼房还要高。“在当时,‘南海一号’的规模算是非常庞大的了。”“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宋代船舶的材料,推断应该是一艘尖底船,因为尖底船更加适合远洋航行。但因为‘南海一号’毕竟是在大海里沉潜了800多年的古船了,只怕抽泥抽得太深,船身就会随着淤泥的清空而委顿下来,从而遭到破坏,里面的瓷器也因此成为碎片一堆,因此我们没有再往更深的地方考究。”景李虎说,此次测量,是最精确的一次。“我们下一步的沉箱制造,就是依据这些数据。”景李虎说,将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研究沉箱的长宽高、强度、起吊点以及如何保证沉箱不变形等。
船头堆放多排陶瓷碗碟据介绍,此次发现“南海一号”的船舷比船头和船尾高。“因为‘南海一号’的船头和船尾有损毁,而船舷则保持完好。”景李虎说,“船尾的损毁还要严重一些。”根据景李虎的说法,船尾应该属于生活舱,其损毁应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在打捞的时候操作失当有关,因为此次发现船尾的损毁部分木板有很多不规则的损毁的木渣,木板被扯轿高烂的痕迹比较新,和经过800多年海水腐蚀造成的损毁不可同日而语。“船头和船尾有损毁,上面的板已经找不到。”而中间部分就比较完整。“船舷和凝结物比较完整。”在探摸船头的时候,作业人员还摸到了船头堆放的一排一排的陶瓷碗碟。船头顶部保留的部分,也在此次探摸中第一次被作业人员抚摩并测量尺寸。
首次发现铁器类文物此次探摸还发现了大量的凝结物,以铁器为主体,内有贝壳、木块等,大小不一,圆形的一坨又一坨,最大的一块直径有4米多长,而小的数量更多。景李虎说,此前曾经出土过一些以铁器为主体的凝结物,可以分析得出来是铁锅等船上生活用品。“但此次发现了大量似乎不是生活用品的铁器凝结物,推测应该是生产工具,如铁犁、铁锄等,是当时出口产品的一部分。假如确凿的话,也充分证明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先进。”景李虎表示,这些新的凝结物是第一次发现,颇有研究价值。景李虎对此次探摸的成果十分满意,“我们的三个目标完全达到了。第一是精确测量了沉船的大小尺寸,为沉箱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我们对沉船的海床地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了解到‘南海一号’的海床中泥土的强度很低,虽然越往下强度越是增加,但不会对吊装‘南海一号’的重要一环‘穿底梁’构成技术难题;第三是采集到了‘南海一号’周围的海水和泥土等样本,为将来‘水晶宫’的水环境模拟提供了科学依据”。
C. 南海1号中的瓷器为何能代表古中国,番邦视为珍宝的瓷器有何用途呢
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其本意原本就是“瓷器”,是西方人在与古中国贸易过程中,因为古中国的主要贸易品就是瓷器,其在海外极为畅销,因此便以“瓷器”的英文名—“CHINA”代指古中国,并延用至今。
正是因为上述三点,致使古中国生产的瓷器在海外番邦中显得极为珍贵,而又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这一切既来自于当时古中国积极对外的贸易政策,更来自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的结晶。
D. 珍宝无数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主身份,为何会成谜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又没有相应的史料表明“南海一号”沉船船主的身份,所现在也无法确定。
一、南海一号沉船的简介
三、宋朝商业经济的发展
宋朝时最富裕的朝代,也是当拦谈时世界上最富裕,先进的国家之一。宋朝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航海能力,宋朝的瓷器文明中外。也畅销海外,从南海一号沉船中就能感受到瓷器种类的繁多。
E. 举例,宏观调控,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整船文物有6万至8万件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南海一号”,这艘在水下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以致引起举世关注?为什么它值得我们花费如此大的成本将其整体打捞上来?“南海一号”即将出水,对满船的文物,世人充满期待,本报记者带您先睹为快,通过专家们的前期研究解开海底宝藏面纱的一角。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着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金器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铜钱“海上丝路”的硬通货目前“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铁器宋朝就出口广东铁器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携友段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辩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铜环“半成品”出口深加工?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现在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在出水文物展示时,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告森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新闻分析为何斥巨资打捞“南海一号”?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是中国陆地考古最轰动的事件,“南海一号”可说是中国水下考古最轰动的事件。从这个方面类比,“南海一号”堪称“水下兵马俑”。“南海一号”是保存最好的宋代古船“南海一号”被认为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沉船。据专家介绍,以前发现的关于宋元时期的木质沉船,能保存到像“南海一号”这种状态的,非常之少。这对我们了解宋朝造船史、造船工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例。整船文物有6万至8万件目前,“南海一号”已初步打捞出水金、银、铁、瓷类等器物6000多件,根据探测估计,整船文物有6万至8万件,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把钥匙此外,根据史料记载,从两汉甚至更早开始,我国就有商贩把陶瓷、布匹、丝绸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至埃及、罗马等地,而西方的货物和商人,也乘坐着他们的船只来到中国。这就是着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但在讲求物证的考古界,却始终是一段空白。沉没于这条古老航路上的“南海一号”,无疑为这个蒙着面纱的神秘领域提供了一把钥匙。相关新闻文物值三千亿美元一说无根据此前有传言,“‘南海一号’文物总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其根据是,‘南海一号’早期出水的一件精美瓷器曾拿到欧洲市场拍卖,结果就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报价。”实际上,“南海一号”早期出水文物曾被拿去拍卖的消息早已经被广东省文化厅证实纯属编造。专家表示,所有打捞起来的文物全属国家所有,所以估算它到底值多少钱,并无意义。(来源:楚天都市报)
F. “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局友问题而延迟研究。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2011年4月底,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为其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
网络配图
2007年12月21日,被沉箱罩住的“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当日,古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打捞出水。在海底沉睡多年的“南海一号”为南宋时期商船,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为6至8万件。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桐埋槐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液山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网络配图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正式进入水晶宫。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G. 说明南海1号南宋沉船对研究南宋历史有那些史料价值
说明南海1号南宋沉船对研究南宋历史有那些史料价值?这是一只典型的“福船”携芦:它高大如城,底尖如刃,船身宽扁。禅蠢晴空丽日,辩袭带海风咸涩,它满载一船华美的货物,从中国的南方港口泉州港出发,驶往东南亚或西亚沿海诸国进行远洋商贸。船员们欢欣鼓舞,憧憬着具有异域风情的海湾和市镇,随船的商贾则盘算着满船佳器能带来几多丰厚的利好。
这条船没有按照南宋海关的规定直接驶往外海,而是绕道走了近海的航线。出发不久,因为触礁、因为海上变幻莫测的天气、或者因为某种今天不可知的原因,船身倾覆。这条船在黢黑幽静的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它所携带的外销货品、生活用具、各色储备乃至鸡羊禽畜,所有一切皆成为时间胶囊中封存的宝藏。
直到1987年8月,它被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广东阳江市以南20海里左右的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意外发现。经历几个世纪的沧桑,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南海Ⅰ号”。
如今,对“南海Ⅰ号”的打捞和考古发掘工作已持续逾30年。从2001年对古沉船进行首次水下调查,2003年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2007年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并移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水晶宫,再到2014年迄今对沉船进行的考古发掘保护,笼罩在“南海Ⅰ号”身上的历史迷雾正逐步散去。
H. 谁有“南海一号”的相关资料如题 谢谢了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 南海一号古沉船模型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考古纪实】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YHRHYNSBURG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滑兆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崔勇第一个触碰到穿越近千年历史的沉船。。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 阳江 市 海陵岛十里银滩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南海一号”出水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正式进入水晶宫。 ●2008年水晶宫辩核开馆迎四方游客。 已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加建造博物馆1.6亿。 【考古价值】 ·发掘南海Ⅰ号是考古而非表演 南宋沉船南海Ⅰ号于20年前被发现,出于各种原因信灶租始终让它静卧海底,未加过分扰动。在沉没800多年后的今天,它终于被整体“托出”海面。滋味难辨的是,昨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俨然成了旅游推介会,旅游局长唱主角,给记者的资料有不少是推介旅游的。沉船历史在出水的一刻已然改变。它不仅要适应广东耗资1.6亿元建造的水晶宫,更要把自身的命运托付给尚无确切把握的考古界,甚至被卷入势利的利益考量。 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Ⅰ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创造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Ⅰ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Ⅰ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然而,南海Ⅰ号的众多谜团和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这让沉船现今的格局祸福参半。随着它被打捞出水,悬疑和担忧显得更加紧迫。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内部舱位的细节资料依旧不为人知,约莫估算的6万件瓷器尽管价值不菲,可并不能揭示船上的所有秘密。此外,相较于零星发掘,眼下采取的整体发掘模式固然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风险同样存在。一旦离开原先的环境,沉船面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会给考古带来怎样的影响?潜在的风险紧随南海Ⅰ号浮出水面。 南海Ⅰ号的首要价值理应是考古价值,而决定这一价值大小的是古船的原初面貌。假若南海Ⅰ号的新环境不幸改变了沉船的历史面貌,其学术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水下考古在我国是新型学科,其技术力量与发掘实践密切相关。文保能力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南海Ⅰ号上早期出水的瓷器发生破损即为佐证。 从考古学意义上讲,真正的发掘挑战恰恰在出水的瞬间开始形成,或者说从海上丝绸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那天算起。这自然就牵涉到两种变量,关系考古界和政府意愿两个方面。广东考古学界对南海Ⅰ号抱有冷静的专业态度,这从不惜耽搁20年、反复论证方案等做法上可见一斑。可是,面对被秘密层层包裹着的沉船,具体问题强烈凸现,专业人士有无能力完美掌控这一珍贵资源不得不存疑。 技术不仅仅是唯一的障碍。移入水晶宫的南海Ⅰ号后续发掘或会持续十年甚至更久。如此漫长的考古时期事实上与政府对沉船的开发筹划有冲突。早在数年前,阳江乃至广东就将南海Ⅰ号作为旅游新项目加以推介。考虑到南海Ⅰ号的文化效应、政府对考古发掘的巨额投资,如此筹措也具充足的正当性。南海Ⅰ号的考古研究和发掘大面积铺开后,其耗费也需丰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但如果对经济价值的追求受限于考古节奏,财政拨款对南海Ⅰ号的支持动力还能持久吗?如果地方要求发掘工作服从盈利计划,会否加重沉船困境、削弱考古的本初内涵? 记得今年年中时,关于南海Ⅰ号“沉船宝藏超千亿美金”、“价值可与兵马俑相媲美”、“海上敦煌”等狂狷之辞喧哗,不仅引起国内舆论的反感,也招致考古界齐声责备与讥讽。对沉船夸张的定位既显示了唯经济论的宣介心态,也多少暴露了岭南文化资源不够自信的心理。实事求是地说,对南海Ⅰ号考古价值的评估刚开始,早早就圈定那么多宏大的意义不免草率。无论南海Ⅰ号的全部价值有多高,仍倚赖于对它富有成效的发掘。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其考古价值,取决于在接下来的进程中能否排除技术风险、能否最大程度地保留沉船的历史原貌。 将其带进水晶宫的新天地,只是人为接续了南海Ⅰ号的船史。假如希望用它改写岭南的文化史,则需艰巨、细致的科学探寻。在此之前,虚于文保经费的跟进、专于所谓旅游亮点建设,恐怕已失掉平常心。无论如何,南海Ⅰ号目前仍是横亘在考古界面前的复杂命题,它弥足珍贵而不可再生,科学精神始终是第一位的。看客的心态或培养看客的心态都应该收敛或节制,毕竟这是考古而非表演。 ·整体打捞保存费用达3亿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方案一出,就被人评价为“不计成本的疯狂举动”。 一般的沉船打捞也就花费几百万元,“整体打捞并保存”要比“原地打捞保存”多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资金。 ·最贵打捞是否值得 “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南海Ⅰ号”28日进入“水晶宫”后,预计博物馆每年的运营费用需要2000万元,而此前整体打捞“南海Ⅰ号”以及建设“水晶宫”已投入2亿多元,不少人提出,斥巨资打捞和保护一艘古沉船到底值不值?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打捞“南海Ⅰ号”具有 南海一号入住“水晶宫” 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其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为了整体打捞“南海Ⅰ号”,财政部2006年审定9000万元专项资金,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为了建造保存“南海Ⅰ号”的“水晶宫”,有关部门已投入了1.5亿元。不少人提出,花费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一艘古沉船进行打捞和保护到底值不值?单霁翔说,打捞“南海Ⅰ号”的意义是综合的,首先它对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为了保护这些水下文物,中国进行了多学科的攻关、跨学科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和先进的经验;同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发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对于“南海Ⅰ号”上的文物价值,外界也进行了各种估算,甚至有媒体估计这些文物价值达3000亿美元。单霁翔表示,“南海Ⅰ号”上的6万至8万件文物信息量非常大,“这些文物加起来会放大它们的价值和信息,简单地对文物进行估值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