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了解一下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对于中国的文化,我们生在其中,自然而然,或许还是比较了解的。
那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想了解英国的文化。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对相互的交流与来往会是一种促进的。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就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❷ 中国和英国文化的差异有哪些方面,导致这种原因是什么
文化差异的话有一个挺重要的一点是关于personal space,即个人空间.英国人的话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还是挺大的,特别是陌生人靠的太近会不舒服,中国嘛这人口密度呵呵呵呵.
还有一些语言上的,比如说俚语啊典故啊什么的,历史文化都不一样有些时候可能无法理解一些俚语,而且笑点可能不同,一个东西可能我们觉得很好笑他们却无法理解.
宗教信仰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国应该有很多基督教的信徒,可中国大部分是无宗教信仰的.
还有各方面的礼仪什么的,比如说用餐的时候英国会要求无声,刀叉的摆放什么的都有讲究.
……唔其实还有挺多的不过想不起来了(摊手)
❸ 中国人文化和英国人文化有什么差别
中国是信神的,英国是信睁友神父的。中国结婚是在家的,英国结婚是在教堂的。数茄中国薯早察吃饭是用筷子的。英国是用刀叉的。
❹ 英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
想必每个人都吃过千层饼和汉堡包吧,有啥不同感受呢?千层饼的特征是一层层叠加起来的,是往返重复的结构。而汉堡包则是将面包、肉片、蔬菜、酱料一层层柔和在一起的,是一种多层次、立体化的结构。而中国的文化是不是很像千层饼,几千年来都保持着一个特性。而英国,在被维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罗马人、法国人等不断征服和占领之后,就形成了今天的汉堡包文化。这两者的差异有哪些呢?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❺ 英语题:同学们,你知道中国和英国有哪些文化差异吗写一写吧!
一个说英文一个说中文……咳咳开玩笑的。
文化差异的话有一个挺重要的一点是关于personal space,即个人空间。英国人的话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还是挺大的,特别是陌生人靠的太近会不舒服,中国嘛这人口密度呵呵呵呵。
还有一些语言上的,比如说俚语啊典故啊什么的,历史文化都不一样有些时候可能无法理解一些俚语,而且笑点可能不同,一个东西可能我们觉得很好笑他们却无法理解。
宗教信仰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国应该有很多基督教的信徒,可中国大部分是无宗教信仰的。
还有各方面的礼仪什么的,比如说用餐的时候英国会要求无声,刀叉的摆放什么的都有讲究。
……唔其实还有挺多的不过想不起来了(摊手)
❻ 中英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在地球的任意一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着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逾深,我们国家在获取了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无时无刻面临着与世界其他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的理念,而我们也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所以我们不得不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和学习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当前阶段发展的差异。因此,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则是竞争的需要。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能力和习惯。”由此看来,文化的辐射范围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民族区域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个性色彩”。当今,举世公认最完整、最发达、影响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华夏(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东方文化。英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了解就容易造成交际上的失误:一次善意的言谈有时会让对方十分尴尬;一个礼貌的举止也许公被误解为荒诞粗俗。现在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截然不同儒家中庸之道与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自古以人,中华民族就以农业为主,形成了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国文化相反,英国文化属于海洋文化,他们把宇宙分成两个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divi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divialism是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二、“人人生而平等”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观念差异
与两千的多年的漫长中国封建社会相比,英国的封建社会只经历了几百年,受封建等级思想的痼疾影响不大,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就发源于英国。17世纪初,英国就完成了工业革命,成长并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因此,英国的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重视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力。同时,许多少也都注意尊重他人,无论自己地们高低,别人为你服务,你都得道谢。儿子为你亲倒杯茶,父亲要说:“Thank you.”
在中国,封建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旧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眼中有着绝对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生存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总有人感叹“父命难违”,儿子帮父亲倒茶是每天的必修课。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都会不断的沉淀积累下来,渗入人们的血液,嵌入人们的思难,给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打上这个民族的深深烙印。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按照自己方式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融入了人们最平常的生活。
摸不着头脑的称呼与称谓。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英语文化中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于上司、长辈老师。在英美等国,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示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平等以及老板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如果要求员工直呼其名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坚持以“manager+姓”称呼,以示尊重,然而老板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快。这就是英汉称谓的差异造成的交际中的误会。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素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幼的必顺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入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这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觉得这样显得更亲切自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恭维的学问
在英在英美文化中,对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恭维的内容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们。尤其是女性的外貌仪表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种情形丝毫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们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恭维者既可以是男性,如一位男性可能对其女同事说:“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 have erer seen”也可以是女性,如一位女学生可能会对她的女同学说:“You certainly look elegant today”而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项被恭维的内容,但不占主导地们,而且这种形式的恭维更多地局限在女性与女性之间。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一个禁忌,现在情况虽有了一些变化,但仍受较大的限制。在讨论恭维语话题时,还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同女性相比,男性在外表上受到的恭维要少见得多,而男性之间就外表进行恭维则更为罕见。例如:一位美国男性在恭维朋友的穿着打扮时,对异性好朋友,他的恭维语是“sexy skirt ”,对异性普通朋友,他的恭维语是“nice sweater”,而对男性朋友则根本不会表示恭维。与此类似,一般中国男性也认为“外貌对于女性就如同能力对于男性”。在话题涉及外貌仪表时英汉恭维语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差民是,在英美文化中,人们常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等。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成员为恭维对象而较少“自吹自擂”。
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虽然人们对恭维采取的反应主要受制于“赞同准则”和“谦虚准则”。但很显然,文化背景不同,人们采取的反应方略也会不同。一般而言,英国人在受到恭维时往往要赞同恭维人并接受恭维。讲英语的人几乎一致同意,对恭维语约定俗成的回答是“Thank you|”。事实也的确如此,面对美国人的恭维,用“Thank you”进行回答确是万无一失。但实际上,美国人除了使用“Thank you”来进行应答外,还有不少人是使用其它方略的。如:(1)受恭维者首先同意恭维语,再进行客观评论,从而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恭维。(2)回赠性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赞扬声反回到恭维施予者身上。而中国人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则不太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含糊其辞的答语。中国人大多内向、含蓄,很少公开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墙文化”,自有几份道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喜怒哀乐极少溢于言表。(2)否定的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说话者认为受恭维的人或物不值得获此殊荣,似乎恭维者的赞语有点言不符实。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力戒自我吹嘘,因此听到赞美之辞时,往往极力否定自己,以示自谦。(3)减弱的答语。
中英民俗风情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规约。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模式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这种风俗长期发展,约定俗成,已成习惯。如中国人到别人家做客,当主人问是否要喝水时,客人会客套一下,即使想喝,回答也是不喝,而主人往往都要给客人倒上水,这是一种习惯而在英美国家,若客人想喝,就直说不喝,主人便不倒水,
中国人招待贵客时总是精心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大鱼大肉,品种繁多,主人忙上忙下,并不停地往客人盘里夹菜。往往是客人都吃不下了还在夹菜,西方人将其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夹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在中国,主人往往在吃的同时,还会说粗茶淡饭,没好好准备,不成敬意。这使英美国家的人非常吃惊,还会疑问,难道中国人天天都是吃这么丰盛的酒席吗?
中国人探望病人常会对病人说些“注意身体”,“多吃点儿西”,“按时吃药”,“多穿点衣服”等表示关怀。如果对英国人这样说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该怎么保养,不用别人来说,这样的问候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常用祝愿早日康复的话来问候病人。
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要走,他们一旦提出,就会立即起身往外走,此举会让英国的人觉得很突然,感到没礼貌。英国的人在说再见时往往会客套几句,然后再走。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中英文化中有许许多的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问及此事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中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的不尽相同,如怎样开始交谈和保持谈话继续进行,怎样组织信息,怎样表示说话的连接,怎样表示强调,怎样表示礼貌,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来解读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理解障碍或语言冲突。因此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理解或正确的表达,都需要注意根据语境先择合适的词句。
交际是双向的过程,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得进行,交际双方都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从对方的文化实际出发,进行交际。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悉本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还要注重学习、掌握交际对象国文化以及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言语差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因此英语学习者应树立文化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英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还必顺重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重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国。这样就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❼ 英国与中国文化有哪些不同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消轿岁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 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Yes, Iam.'
("No,Iamnot.")
❽ 中国和英国的习俗区别
1、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对牛肉类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薯仔,还会在牛排上加少许芥末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
2、节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扒笑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英国的除夕夜,人们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
3、语言
中国,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 满两兆举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世春猜含界各地移民到英国的人也讲自己的家乡语言,如孟加拉语、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❾ 中英文化的差别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
(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
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
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
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
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
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
2、姓氏使用的差异
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
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
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
3、称呼上的差异
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
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
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
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
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
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
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
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well.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no.或是Well,just so so.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you.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
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
3、其他差异
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
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
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
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❿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点是什么十条
一、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在历史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理环境优越,这为人长期居住、生产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使得家族发展很快。
英美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有发展就会有竞 争,有竞争,斗争就在所难免,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斗争。
二、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以家庭伦理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本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家国文化,家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中长幼有序,夫妻有分,家庭成 员各守其责,各安其分。
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根本,是国粹。中国的“孝”文化自古有之,古人以孝治天下。
英美国家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它们的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独立,于是个人主义、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盛行。英美文化主张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 犯,他们以个人为本位、自我为中心。
这种个人本位思想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划分得界限分明,如就餐时的AA制、年满18岁子女必须独立生活等。这种文化反映在 家庭中,就是家庭各成员都是平等的,讲究的是沟通,而不是命令。
三、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而儒家思想的 核心是“仁”。“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仁”才算是完美。英美国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竞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机 会均等,就看竞争力是不是足够强大。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往往把大自然人格化、神化,不是改造自 然,而是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它们的主流思想。英美国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充满斗争的,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并利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