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校教育什么何为文化何为科学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
小学学制一般为6年制,《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或称,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 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都把它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根据中国政府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全国各地必须普及。凡年满六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在校的教育。初等教育的学制为六年,一般为全日制普通小学。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体育等。
中等教育
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中等学校,普通中学为其中主要
学校教育
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各类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担负着为国民经济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各类中等学校的办学情况直接影响着一国教育建设和劳动力的培养质量,影响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巩固,因此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学制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技能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按国家需要实施农、工、交通、技术、卫生、财贸等专业技术教育;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
高等教育
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科学】
科学,本指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与唯物同源。
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锋则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寻求在自然法则,如牛顿运动定律方面制定知识。而在19世纪的过程中,“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与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银纯棚,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纪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它是在19世纪也使科学家一词是由博物学家区分自裤盯然知识和知识创造。
然而,“科学”还继续使用在广义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识的一个话题,反映在现代术语如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也反映在学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如“社会科学”或“政治学”的名称。
‘贰’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科学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北美科技中心协会主席盖伊·拉拜表示,现在科学和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科学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尽管有一些科学本身是比较复杂的,但应该尽量做好科普工作,使得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理解科学,甚至参与到一些科学项目当中。
比如,在加拿大的一些科技中心,不仅仅只是各国科学家的聚集平台,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王玉明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要把专业学好,还要把科学、人文、艺术融合起来,涵养包容精神,学习东西方文化,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表示,科学在文化中是一个主导性元素,必须具有文化上的包容性。比如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也有科学技术的传播。借助丝绸之路,中国影响了西方,西方也影响了中国,这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
孙小淳表示,科学素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很重要,不管对科学家还是从业者,要认识到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艺术、文学、科学等追求可以融合为一体,共同寻求真知,未来的科学应当是社会和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应该让年轻一代更多地参与科学创造。
‘叁’ 科学与文化的内涵
我认为应该是文化包括了科帆明学。科学是属于文化的范畴。
△文化既包态山告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语唯枯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肆’ 如何理解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精神是指什么
把握世界的方式
当我们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思想上难免不究诘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文化?答案应当是明确的,但人们似乎又一时难以回答清楚。在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都对“文化”作出了这样的注解: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让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文化,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定义,其内涵都包括科学,也就是说,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文化,在近现代一直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变革,这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和现实。
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其发展的历史出发,我理解,文化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价值追求的过程及其全部结果。这种结果,当然既包括精神层面的成果,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成果。我赞同吴海江先生在《文化视野中的科学》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人类在其漫长的进程和进化的过程中,不仅以‘物质工具’为中介与世界发生关系,而且以自己的‘精神文化’为中介与世界发生关系。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等精神文化形态……就是人们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新形势下,我们把文化发展的注意力历史性地聚焦到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发展十分必要,意义重大。这是因为“社会和谐”与“不断创新发展”,已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两大主题。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永不熄灭的发动机,而且,如何解决目前社会发展面对的许多热点、重点问题以及建设未来的社会文明,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寄希望于科技的不断创新。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包括科学基础上形成的技术,构成了一种软硬实力兼有的文化,在不断地融入社会的各领域之中,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保障政治强大和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曾提出,中国现实社会文化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并构成其重要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三是科学文化,四是西方人文与宗教文化。我看现代中国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无不表现出这些方面的素质和特点。其中,科学文化仍然是全民族整体素质中的一块短板。特别是在当前全世界处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为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更深入、广泛地普及科学知识,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敢于怀疑批判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增强我国科技创新力、不断发展创新文化的需要。但我们应当关注到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创造了无比的繁荣,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从未享受过的福祉,同时也出现了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这向我们提出一种警示:无限的科学探索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以及技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结合并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美国人尼尔曼有一本名叫《娱乐至死》的着作,我看通篇充满了忧虑和反思,他认为现代的一些传媒传播的内容,很多是让人们在娱乐中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丧失实践锻炼的过程,尤其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此早有告诫,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等等。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网络技术与多媒体表现手段快速发展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内容与多彩的表现形式将难免对人们产生诸多的诱惑。因此,我们强调要有科学文化的自觉,是要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提高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性应用科技的觉悟,主动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所谓人文文化,它与科学文化一样,作为人类精神层面上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应当包括哲学、伦理、法规、价值观、信仰等。无疑,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人文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人文文化调节和规定着物质文化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坚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建设秩序与文明的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对抗“娱乐至死”这种时代“诟病”的一种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