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而得名。它的分布面积之广,是绝对能让你震惊的,它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以及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历史之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年到六千年,而它延续了足足有两千多年。红山文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之一。
红山文化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红山文化的晚期逐渐父系氏族过渡。红山文化时期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还有饲养业,如猪、牛、羊等,狩猎、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而在同时期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
② 红山文化是什么
我承认我是复制的。不过。你可以看看!
也许对你会有帮助!
红山,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1981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上,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孙守道先生等,向大会提交论文:《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又一次确认了上述发现均属《红山文化》。此后,一时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大批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东北考察。与此同时,已故的中国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对红山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肯定。确认: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
编辑本段源流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四说并存,各持己见,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考古学揭示泥质陶、彩陶、压印“之”字纹夹砂陶、石器、细石器共存,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行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泥质陶中的彩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虽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二者之间仍有各自的异同点(共性与个性)。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装饰地的,与红山后陶器类型相比是多彩的,带状纹饰中夹有圆圈涡纹、叶形纹、斜格子纹和绳纹,而且单独配有“S”字型、“X”字型等纹饰,与红山后类型陶器迥然不同。红山后类型陶器中,连点弧线纹是一种坠落形式的,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没有的。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它们的相异点,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红山文化的内涵在西辽河流域也并不单一,它包括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而是以农耕为主,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红山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性质提供了依据。以自身发展为主,文化间的影响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化 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考古学家们根据三十年来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我国史前期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组成,这两大文化区系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种。
要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首先的任务是在本地区寻找出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1983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后,明确认识了兴隆洼文化才使探讨红山文化源头,有一个扎实的比较对象。
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
红山文化早期与兴隆洼文化陶器大多陶质粗疏,火候较底器类和纹饰种类较少,一般有夹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细砂)陶钵,代表性纹饰是压印“之”字形线纹,以及网格状划纹等。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比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隆洼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聚落址。可以认为是产生红山文化那样繁荣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基础。
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类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三点:
(1)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致。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2)陶器。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有彩绘陶。
(3)墓地。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目前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泥质灰、黑陶增加,但却不见压印“之”字纹,而被细绳纹及菱形回字纹所代替。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种器类的出现,彩陶图案的几何化,表明制陶业有了新发展。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它与燕文化的关系。
编辑本段发展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它的宏观环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红山文化就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这两个发展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农耕文化包括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3500年。此间,西辽河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
由于地近燕山和大兴安岭夹角之间的浅山丘陵相对高亢的地势条件,为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较其它地区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磨制的石犁、石斧、石磨盘、石刀、石纺轮、陶器、骨制品等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先后在这里的诸种早期农耕文化,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古国的形态就已经出现了。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这三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姑且不论。我们有必要提出对玉猪龙的造型探讨一番。内蒙古考古专家布谷先生认为:玉猪龙,国内外收藏不少。其个体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已知其分布范围北起赤峰北部,南至辽宁西南部,以此距离为直径的一个圆。
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牛河梁积石冢的大型墓规模大、随葬玉器很多,说明墓主生前居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当时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坛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经发掘考证,就是红山文化遗址。在喀左的东山嘴遗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筑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这处遗址中还出土了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据冶铜业的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的出现,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人认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
编辑本段艺术
(1)陶塑艺术
位在北方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出现立体圆雕的裸体妇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则是躯体具有孕妇的特征;在辽宁省建平、凌源二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出土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此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推测是一座女神庙或女性为主的祭祀遗址。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带盖罐等。红山文化陶器的几个特征包括:
1.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3.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4.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2)石雕艺术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许多是以动物为题的玉石雕刻, 例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猪龙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则仍待讨论,同形的玉饰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发现,可能是由猪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来,或者是“龙”在早期神话传说阶段的形像。在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鸟、龟、虎形佩和鱼形石坠等小型的动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绿松石所雕。
玉器的使用和丧葬的礼仪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结构的窗口。从目前大考古发掘来看,一般红山人的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但同时还葬有数量不等的猪、狗等,再低等级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葬没有陪葬品。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
玉器的起源是装饰,玉器的使用从萨满文化发展到族权、神权、兵权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礼器,一些动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图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多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据介绍,玉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数量最多,最大的达到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考古人员说,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们经常遭到其他野兽的攻击,希望能够像鸟儿一样飞起来,以避免收到伤害;人们过着农牧渔猎生活,又希望像雄鹰一样轻易地捕捉到猎物。而猫头鹰具备这一切优势,猫头鹰是辽西地区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动,可以飞向高空,又给人以通达天地阴阳的神秘感。所以,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寄希望于猫头鹰能够给予自身与自然界抗争的神奇力量,这样,猫头鹰成为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图腾崇拜物应该是一种必然。
编辑本段文化遗址
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掘,终于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面向东南,俯瞰大凌河开阔的河川。这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成组建筑遗址,呈南圆北方、中心两侧对称的形制。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我国首次明确发现的女性裸像。伴随出土的陶器如镂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见,这是是神圣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坛、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自80年代以来,系列红山古玉的发现和研究,接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辽宁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沙拉乡茶海遗址,属于前红山文化类型。经过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当代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于1991年8月为阜新玉龙文化节手书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论断。
查海遗址经过发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状器、如斧似锛形器等。陆续发现有:阜新胡头沟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鱼形玉佩、联环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区发现的马蹄形玉器、玉钺、玉环、勾云纹玉饰、玉蝉、竹节形玉饰、猪首玉饰;建平县牛河梁积石冢群发现的玉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龙、玉璧、方形玉饰、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饰;喀左东山嘴子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发现的玉蚕、玉猪龙、玉凤、勾云纹玉佩、玉鸮、鱼形玉饰、三联玉璧、勾云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属各旗,也都有玉龙、玉琥、玉鸟、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饰、玉斧、玉棒等各种形制的玉器发现,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尤为辽宁大学古文化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黄康泰先生,积数十年对古文化的研究和田野考查的经验,在有关专家指点下,征集了千余件红山文化系列玉器。其中除了含盖上述各类型制的玉器外,当以“万年雌雄玉龙”为佼佼者。今辽宁着名古玉收藏家齐人先生,积数十年之辛,其收藏之红山古玉器中堪为一绝的是5000年前的一对雌雄玉龙,雌龙高48厘米,雄龙高42厘米,青玉质,褐沁斑,手感油润,神采奕奕,可视为国之瑰宝。
红山文化近年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牛神庙、积石冢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把原来以夏代为开端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③ 浅谈如何鉴别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从玉料、雕工、器形、纹饰、沁色和用途六个方面来鉴别。
1、玉料:红山文化玉器一般采用辽宁岫岩软玉,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石,玉料偏青或偏浅黄色,也有黄色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一般为蜡状光泽,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泽。由于粗结晶岫玉的质地较软,内部结晶体构造很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一般看到的市场上的很多仿红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过色,但是看起来比较自然,皆原因于此。
2、雕工: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工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纹饰,一般简单的透雕比较多,多采用打洼工(就是俗称的瓦沟纹),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边缘都是有尖薄刃状之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钻孔一般分单面钻孔、双面钻孔和倾斜对钻三种方式,每种钻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迹。单面钻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状;双面钻孔一般呈腰鼓状或称蜂腰状,孔洞呈两边大中间小的不规则模式;倾斜对钻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对钻两个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称之为“牛鼻穿”,方便用于缝缀饰物。以上所有孔洞的边壁上都可看见螺旋打磨痕迹,古朴自然。而现在仿古者功利心强,没有古人那种用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磨制一件玉器的毅力,一般现代电动工具痕迹比较明显,古味尽失。
3、器形: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器体扁而薄,边缘多成斜坡尖刃状(玉猪龙、C型龙除外),大型器物几乎不见,更无陈设器,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那些红山文化大型人头兽身、粗重厚大的摆件都是现代人所主观臆造的。
红山文化玉器还有正反之分,一般正面多为瓦沟纹打磨而出各类造型,大多边缘磨成扁而薄的刃状,背部一般有穿孔,而且是平背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打磨的痕迹。如勾云形器、玉龟等等,它们的形状都是这样的。而现在市场上很多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都是双面工且无正反之分,可想而知,这些必假无疑。
4、纹饰:红山文化的玉器纹饰都比较简单,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其他的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现在市场上一些红山文化玉器要么在表面雕刻上文字,要么在不同器物上胡乱臆造纹饰,跟实际常理不相符合。广大收藏爱好者切莫图造型纹饰新颖之快,受他人之骗。
5、沁色:红山文化区域内经考古发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石棺墓一般在辽宁朝阳市境内较多发现,土坑墓多出现在内蒙古赤峰一带。由于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结合粘土夯实而成,一般保存性较好,不易渗入砂土也不易受沁;土坑墓处在气候环境比较干燥,戈壁化、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一般土壤成分严重缺水,沙土化比较严重,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因此,红山文化玉器大多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有极少数玉器出现鸡骨白现象,大多玉质还呈原色,蜡状光泽。现在很多收藏家以为年代越久远,玉器越受沁严重,这恰恰给了许多仿古者可乘之机,大肆伪造。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谓的红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发黑就是发红,为了表现出玉质,还把玉器抛光得很亮,但是红山文化是没有呈玻璃光泽的玉器,至今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实例,广大玉器爱好者们千万要注意。
6、用途:考古发掘报告显示,红山文化的玉器都出自于墓葬,所谓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而有代表性的玉器(如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等)大多都出自于红山文化的大型墓葬。据研究,这些墓的主人应为原始社会首领或者部落巫师,在原始社会这两者有可能为一个人,而从他们墓里发现的大量穿孔玉器,则是缝缀在衣物上的。
④ 红山文化是啥意思
2009-1-30 网络 【字体:大 中 小】【我来说两句】什么是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什么意思?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 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 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 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龙,是中华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化封建帝王极权的化身;那么, 红山龙,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样的关系?这一课题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东北的辽河流域。 来自www.fundfund.cn 详文参考: http://www.fundfund.cn/news_2009130_37520.htm
⑤ 红山文化玉器代表是
红山文化玉器代运没升表是玉丫形器、玉猪龙、玉马蹄形器、勾云形器以及玉鸮。
1、玉丫形器
玉丫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大特色之处。玉丫形器的形状如“丫”字,对于它的用途至今可以说是一个令世人比较费解的谜团。有些考古专家认为玉丫形器是一种祭祀用玉器,还有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史前部落首领一种权力的象征。
⑥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起始于公元五千多年前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热河地区(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⑦ 红山文化玉器特点
红山玉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创作题材广泛, 红山玉器主要包括仿生和摄象两大类。其中,仿生类是主要部分,指摹仿并被神化了的动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动物形玉器独具特色。摄象类指摄取自然现象又经过艺术加工的璧、环、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等。其二,造型手法多样,既有浅雕又有浮雕。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大都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极具古朴苍劲之神韵,红山文化玉器多通体光素无纹,动物形象注重整体的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似。
⑧ 红山文化玉器审美中的和谐美表达 红山文化玉器
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玉器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以精美着称于世,并不间断地发展了几千年,其独特的工艺,超时代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让人叹为观止。“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发生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红山玉器的审美中发现,其形式、功能、文化等方面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中和谐美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红山玉文化玉器审美和谐美
“和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文化博大精深,研究者认为玉文化之源来自华夏礼仪及中华儒学。玉器造型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历史步伐、文明发展的状况基本对应,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器以其出土的规模、丰富的种类、独特的造型结构、精巧的装饰给受众强烈的美感,因而综合体现出红山玉器的“和谐”美学特征。
一、红山文化中玉器形式上的和谐美
1. 外在造型结构的和谐统一
从材料的来源角度观之,得天独厚的自然背景与稳定的玉料来源是玉器生产及玉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玉料来源相对稳定而持续,红山玉器玉质统一、表面磨切匀整、形式与主题明确,玉器体现出岫岩玉玉料特征的优美、柔和风格,从而达到和谐美的效果。
从玉器造型的角度观之,首先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原则。例如勾云形玉佩,线形浅雕的细腻之实,与镂空齿眼的空灵之虚完美结合,相辅相成,达到了一种完整的立体雕像所没有的空灵意境。一件玉器往往是几种雕刻手法并存,镂空雕刻虽然破坏了玉料的完整性,但却增加了玉器的通透性,达到了“虚实相生”的和谐效果。其次,体现了“寓多元为一体”的原则。例如,玉猪龙与兽形器中能够分解出多种动物形象,正如龙形是一种合成的动物造型。这灶棚些造型设计将丰富的形象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去,是红山先民头脑中在自发的审美意识驱动下的设计理念,这也正是“和谐”、“多样化统一”的美学原则在玉器造型中的完美体现。
从玉器纹饰的角度观之,体现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一种是具象图腾崇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猪龙、玉蝉等;另一种就是抽象艺术形态玉器,如玉龙、玉凤等。然而很多玉器纹饰都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历程,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人们渐渐超越具象形似的追求,而追求抽象神似中所蕴涵的神格意味,从而更能锋枝体现出玉器的和谐美与神韵。
2. 内在创造表现的和谐统一
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不断思考和发现美的艺术过程,其中无不反映着红山先民对生活、对艺术、对自然等诸要素的追求。在追寻美的同时,寻求一种规律与和谐的统一,通过对自然和生活隐基则的理解,创作出各种代表性造型的玉器,来实现工艺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3. 艺术风格上的和谐统一
红山玉器的艺术风格以体现自然奔放的生命力为主,而玉质及其工艺又使得玉器中不乏优美柔和的特征,从而表现出以热情、奔放为主导兼有优美柔和的特点,两者相辅相成。例如,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猪龙和兽形玉所彰显出来的具有奔放气度的艺术风格,温润的玉料质地配合着热情豪放的工艺表现,尤其以内在韵味为基调,达到和谐之美。
红山玉器外在造型结构、内在造型表现和艺术风格互相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红山玉器形式上的“和谐”美学特征。
二、红山文化中玉器功能上的和谐美
红山文化中玉器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美学性格,下面我们分析其双重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美”美学特征。
1. 物质性功能表现
玉的质感除了硬度外,有着与水太多相似的特性,如透明、温润、清凉、纯洁等。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第一需要物,万物有灵的原始社会,水应是最先被赋予灵性的自然崇拜物。美玉是不易得到的稀有之物,物以稀为贵;它又具备水一般的灵性,加上玉本身的刚性,可谓是山石之精配水之灵;加上永不腐烂的特性,被赋予的神性成为红山先民普遍的信仰理念,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命与信仰的永恒,红山玉器正是表达这种观念的物证。
2. 精神性功能表现
首先是图腾崇拜的精神诉求。世界上任何一种原始文明的图腾崇拜都是先民们怀着一种原始的敬畏和崇敬的心理开始的,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也不例外。他们崇拜自然界中的动物,并且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创造出龙、凤等形象,红山文化中最早发现的一些玉器如玉猪龙、玉龟、玉 、玉凤、玉蝉等,都是为红山文化族群而制作的图腾。
其次是原始美感的精神诉求。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最早发现的玉器就是玉制装饰品。七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磨制成简单的饰品,佩挂在身上来打扮自己,装饰品也就随之出现了。例如,红山出土的玉 就是先民装饰之物,用来做耳饰、发簪或者帽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最初只是制作一些小型器物,到后来出现了一些较为粗糙的玉制工具,在此基础上,最后才出现大型的礼器。由此可见,装饰品在中国古代玉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后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精神诉求。到红山文化中后期,玉器的装饰功能明显淡化,作为神器和法器使用的特殊功能显着增强。一般来说,用以祭神的玉器称之为礼器,而用以通神或降神的玉器则称之为神器或法器。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玉法器经常出现在宗教祭祀或巫术等活动中。作为通灵神物,它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正是现代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的危机以及信仰危机等社会问题的法宝。
红山玉器物质性功能与精神性功能融合统一,只有将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玉质的特性和人类精神诉求
相融合,才是真正的红山玉器文化的审美核心所在。
3. 红山文化中玉器文化上的和谐美
正所谓形式之美来源于内容之善。玉器的形式“和谐美”以及双重功能的和谐体现,都来源于深厚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无论是墓葬结构、埋葬习俗,还是彩陶、玉器,都独具特色。它既反映出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只有基于红山文化的背景,才能真正读懂红山玉器——这种集天地人神之和、阶层之和以及多元一体之和的物质载体。
红山文化中玉器“真善美”的统一与“和谐”美学品格是相互呼应的,“和谐”是玉器在形式、功能、文化各方面体现的统一,而它的“真善美”是人们认识活动、意志活动和审美活动三者的融合,只有从玉器造型和结构的形式美上升到内在精神和文化的“和谐美”,才能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和升华。可以说,红山玉器的真善美融合与和谐发展,是玉器美学的高级境界。
总之,在红山文化中“得天地之精”的玉从一开始便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受到人们的珍爱,并在长期的自身价值上升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美学、宗教等愈来愈丰富的内涵。随着其内涵的日益丰富,玉器的和谐美也得以凸显,并在中国玉器审美艺术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水汀,赵文彬,周汉民.浅谈中国玉文化与儒家思想[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7(2).
[2]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
[3]鲍凤林.红山文化玉器与传统中国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2).
[4]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郭泮溪,巾国史前玉器和谐功能初探[J].东方论坛,2009(2).
作 者:张雨,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张文明,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胡维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编 辑:郭子君E-mail:[email protected]
⑨ 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器型
挖塞,什么考试要考这个啊?楼主学考古的?仰慕仰慕~~俺从小的梦想啊~~~
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距离现在大约有五六千年,因为最早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一座叫红山的山后面发现的,因而得名红山文化。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器型有动物形玉器、勾云形玉佩和其他装饰玉件等几类。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各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脉络,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玉勾云形佩作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重要器类,一般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勾,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 凹槽,自发现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围绕它所展开的讨论非常多,关于其造型创作理念的推测,大致可以归纳为动物说(包括龙、凤、鹰、鸟、鹿角与猪獠牙、饕餮等)、云气说、玫瑰花说和旋目神面说四种观点;关于其使用功能,则有帽饰、衣饰、神权与王权的象征物及通神的灵物等观点。这些对创型理念方面的研究,基本 上是“望图生义”,从造型的样式展开想象、联想和推测,尚未触及到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而对使用功能的研究,则主要根据器物的出土位置,由于出土位置的不确定或不明确,在结论上就出现了分歧。
动物形玉器的数量最多,其形制绝大多数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的摹写,比如玉龟、玉鸮、玉鱼等,即使兽形玉、兽首三孔器和兽首玉璜等器物,也是在保留动物原型头部的基础上,依玦、三孔器、璜的总体形态进行的变体。仅一少部分是对动物进行抽象概括而制成的特殊形制,如带齿动物面纹玉饰,强调和夸大了动物的某一部分特征,通过“压地隐起”的手法,将其表现在扁平的玉佩上。
还有一篇太长了,发不上来
点击这里看看http://www.xici.net/b663458/d52836330.htm
⑩ 什么是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10)红山文化超想象器型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