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构建中学校园精神文化体系
1、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支点,它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原动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包括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严谨认真的工作环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通过会议、办专栏、橱窗、画溪之音、校园电视台、国旗下讲话,设立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站等,以及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科技节、艺术节、评先评优、树榜样等活动,树正气,明是非,辨善恶、抨歪风,打造学校团队精神,逐步锻造学校的精神文化。
3、营造氛围,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师生自己情操,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不断充实图书资料,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校园的橱窗和教学楼走道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在花园草地布置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利用乡村少年宫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交流、读书征文、经典篇章诵读、歌咏比赛等活动,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4、以画溪文学社楹联诗社为依托,搞好楹联文化建设。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通过楹联文化建设,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历史、特点、艺术手法和社会功用等,从而使学生更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⑵ 如何构建文化理念体系
在企业文化中,事业的前一个属性必须由“使命”来予以回答;其后一个属性,则构成“愿景”需要予以解答的首要问题。
当前在企业文化理念建设的实践中,许多企业确实也非常关注“愿景”的呼唤与提炼,但在方向上难免有些偏。一句话,企业往往更为关注“事业”本身的成就状态,强调事业对于“企业”而言的价值。譬如说,在竞争中“领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或产业当中具有“领袖”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或“备受社会尊重/信赖的”;或时间维度上可以“基业长青”活102年的,等等。高层管理者们在提炼愿景时,对诸如此类的用词会非常的上心。可是员工听完之后,并不一定“解渴”:你“领先”,与我有半毛钱关系?我仍是那么一点儿收入;你“备受尊重”,并不意味着我也能备受尊重,仍是屌丝一枚;你“基业长青”必然是建立在榨干我们的青春之上的,可曾想过对奋斗者的补偿?
所以说,事业的主体价值,不能仅仅描绘到组织层面,还应进一步延伸,落实到为了事业而奋斗的“人”的层面,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机制设计,让每一个人——不论他是“雷锋”,还是投机分子——都明白一个道理:奋斗了,就会功成名就,赢得尊重与认可;付出少,必定所得也少,抱怨也无用!
一旦干事业的价值与个人的合理需求得以结合,就必然迸发出奋斗的力量;结合得越紧密,奋斗力就会越强!这才是“愿景”作为企业文化理念中“人的理论”的价值所在。
⑶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既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又要兼具广泛性和社会成员认同性,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具体说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真为魂
这里的真,可以理解为真理、真实。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以真为魂的内涵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按照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来进行。首先,要引导人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理论源于实践,要善于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出新的精神因子,提炼出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理念及精神。以真为魂的内涵之二,就是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应当真实地反映现阶段我国的实际。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一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文化,必须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一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要从基本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抓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和精神境界,注意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对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倡导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先进性应始终成为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二、以人为本
一定社会的发展围绕着什么样的中心和目的而展开,体现着该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社会的治理理念,决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社会历史规律也就是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统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以人为本也应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说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必须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人性关怀,表现人的尊严,弘扬人文精神,要坚决摒弃把人作为工具与手段的“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倾向,反对轻视人、蔑视人、奴役人的错误观念与风气。马克思说过,文化的实质和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和”文化仍然是可以借鉴和吸收的重要资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强调的是革命,是斗争。而今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应发生变化。特别是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利益矛盾成为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特点和突出表现。我国社会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甚至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紧迫课题。因此,吸取中国“和”文化的智慧,通过多种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贵的共识,确立以和谐为归依的道德评判体系,应当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强调“以和为贵”,并非排斥矛盾与斗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同”是不一样的,讲“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以“和”是包含差异、承认矛盾乃至斗争的,并且“和”是有条件的。
⑷ 企业文化在公司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的功能体现:
1.辐射作用。企业外观形象和品牌形象对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唤起外部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激励作用。企业文化从物质层中的“企业为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到观念层中的“企业精神和宗旨”,再到精神层中的“预期、价值观”等,都对企业内的员工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优良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心理预期会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
3.指导作用。企业文化中包含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员工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如企业宗旨指导着员工努力方向,企业规范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指导着员工的态度。
4.约束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员工产生行为层面的约束;二是企业价值观对员工产生道德层面的约束。其中,价值观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
5.凝聚作用。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中,员工之间会有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态度。它是一种极强的黏合剂,能从各个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他们与普通企业只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低水平状态,员工们编造借口、推诿责任、鱼目混珠而不知所措。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最重要的是以下两个基本步骤:
明晰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
典型的企业文化构成理论:
具有代表性的“同心说”
1.精神文化层
企业精神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
3.物质文化层
企业物质文化的构成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
提炼、形成价值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