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文化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那么,如何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为传统文化找一个立身之地,并将其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利用网络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发展。我们要利
用网络文化所提供的信息化手段,将传统文化作为内容,将数字化作为载体,用新的传播方式,先进的文化手段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从多方面深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首先,要加强中文网站的建设,让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机会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要特别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从而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传统文化品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占领网上阵地。其次,要充分利“博客文化”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博客文化是网络文化中最具特色、发展最快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新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所接受。目前大的门户网站几乎都开设了博客专栏,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利用与发展空间。
2.创新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自身的竞争力。没有创新便没
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要被时代摒弃。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首先,与本土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今天,越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越会得到他民族、他国家、地区的欢迎。中国本土的先进文化,包括个民族文化的先进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社会意识与行为中,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传统文化在发扬自身的优秀成果时,同时吸取其它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部分。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有着西方
文化所没有的优点和特点。当然,因为产生基础的原因,它与西方的文化相比,也有着其落后欠缺的一面。如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提高文化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予以维护和继承。另一方面要去其糟粕,吐故纳新,同时要敢于、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逐渐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古为今用,洋为我用”,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3.培养文化主体,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人作为文化主
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文化主体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首先要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培养文化主体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问题。传统文化有糟粕的地方,但它是我国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优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魂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它,不能一刀切。其次,要把传统文化的学习纳入学生教育中。现代的学生是在网络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接触、认识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独占”倾向,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有他们接受、认同了传统的优秀文化,他们才会积极地利用各种信息手段、交流技术,积极地去弘扬和维护传统文化,从而引起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引导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⑵ 结合《文化生活》,说说如何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大众文化
具体如下: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材料中的文化品牌,符合上述要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⑶ 为什么要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发展
因为喜闻乐见的文化是深深的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的,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食粮,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得以有效传承的载体。因为人民热爱它,了解它,创造了它,发展了它。所以他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要发展好这种文化,需要国家的支持,由专业给以深度挖掘、改造提高,然后再到大众中去普及提高开来。
⑷ 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亲亲您好,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纳缺腔,促进礼会的进步。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洞衫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扮袭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⑸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引导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的建设性作用,努力克服其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1,正确认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在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化,即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易复制。二是通俗化,即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群众喜闻乐见。三是休闲化,即集文化消费和休闲娱乐于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娱乐电影、广播电视、畅销读物、卡拉OK、流行歌曲、时装表演等都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大众文化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庸俗的一面。
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旋律。大众文化虽然是较浅层次的文化形态,但并不等于所有内容都没有审美价值。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包含着能够启迪人们智慧、引导人们进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比如,曾经热播的《渴望》、《亮剑》等影视剧,入选全国百首爱国歌曲的《为了谁》等,都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功能,从一个侧面弘扬了真善美、唱响了主旋律,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庸俗、低劣的大众文化容易消解人们的理想信念和审美情趣。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畅销度和经济效益,容易把崇高当作落伍、把出格当作新潮、把低俗当作流行。特别是那些只求当下快乐的低俗文化作品,会对沉迷其中的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麻醉腐化作用,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变异。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2,发挥大众文化积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中的思想和观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所认同,而大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载体和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3,坚持大众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文化不管其性质如何、形态怎样,都在传递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以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功能的文化形态,不应只是一种休闲娱乐文化,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同时追求社会效益、发挥正确价值导向功能。这就要求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正确处理价值导向与消费娱乐的关系,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起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4,创新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消费娱乐与价值导向有机统一,是摆在大众文化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在创新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在这方面,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推出的“红歌会”等大众文化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这类活动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就是因为它们以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为己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成功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中。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应更多地培植类似“红歌会”这样的大众文化品牌,使广大群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熏陶。
5,加强对大众文化传媒和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传媒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大众传媒如何对待和报道娱乐新闻、如何组织大众文化活动、如何把握舆论导向,直接关系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引导其在大众文化传播中既讲求娱乐性更讲求思想性、既重视收视率和点击率更强调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等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
6,提高大众文化消费者的辨别力与审美能力。消费者是大众文化传播的“终端”,其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因此,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辨别力与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引导大众文化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鉴赏水平,从而实现大众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⑹ 怎么做可以更好地发展大众文化
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原则。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自觉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和诗情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是繁荣发展中国大众文化的根本途径。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广大人民、为伟大祖国、为中华民族鼓与呼。人民是大众文化的生产主体、创造主体,人民生活是大众文化创作的富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创作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实反映大众的实际生活。列宁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体、评价主体,人民的喜好是评价大众文化的根本标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应当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大众文化既要有市场更要有格调,既要叫好又要叫座。无论是片面追求市场效应、忽视文化的品位与格调,还是片面追求文化品位、“不食人间烟火”,都是有失偏颇的。
⑺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国家应该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①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备盯纯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则察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其实这个答案,太多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建仿咐设的魂与体都要加强。
⑻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以重点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
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机制,支持创意性艺术创作和科研活动,鼓励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创意性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档案保护工作。开展全国文化遗产普查,重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全过程保护管理,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构建覆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盘活与增量的创新、扩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施全国文化产业服务工程,加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优势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⑼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发展
1.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闷清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祥罩吵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2.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3.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4.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谨侍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5.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