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会工作者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
什么是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作为最早被认可的方法,可以说个案工作的起源就是社会工作的起源。
1、定义: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基础)、以个别化的方式(原则)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对象)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内容),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目标)服务的主体是社工。
在此,需要强调三点:
(1)价值的重要性在于给我们一个精神的立场,让我们在行动的过程学会以一种平等、尊重、公正的姿态去关怀、服务别人,同时也是一个动力,它支撑着许许多多的社工一直走下的动力所在。在社会日趋个体化的现今,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以个体的形式行为,缺乏别人的关怀,也很难去关怀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工去服务别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的,这些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
(2)个案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个别化,在一对一的服务中,突出个性、承认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服务方法的运用必须戚谨纳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选择。
(3)个案工作的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初级目标,既满足案主基本需要,解决案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疏解案主的情绪困扰(例子)。其二,中层目标,协助按住在自助的原则下适应生活和社会(例子)。其三,终极目标是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是案主在提升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去追求理想和目标(例子)。三个目标不可能在一次个案服务中都能达到,但是这是促使个案工作发展的动力。
2、个案工作的特征
(1)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角色与个性的互动。工作者扮演者服务的角色,面对的案主则要充分展现其个性。工作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沟通和服务技巧,同时还必须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按社会工作的行业规范进行服务。而案主则需要在工作者面前表现最本真的自己,向工作者坦白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利益单向性。即服务的目的在于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或克服困难,一切以案主的利益为出发点,围绕案主的问题和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当然,随着专业的发展,很多学者在质疑这种利益的单向性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很多行动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反思,工作者在服务中的目的性问题。这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老年人服务中心—职业、知识、研究等的目的)
动态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发展的关系。通过专业技巧和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目的在于解决案主的问题或困难,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在互动关系中,会随着时间的改变和介入程度的加深,产生不同的改变过程。改变不仅仅发生在案主的身上,还会在二者的关系上和工作者的身上得到不同的反应。
(2)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
助人自助、自助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意思是什么?助人自助也许很容易理解,自助助人做何理解?二者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助人本质,即通过帮助案主建立自助的能力,来达到助人的目的,同时,在助人的过程中实现工作者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具有自我做主的权利和能力,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这种权利,并通过助人的过程让案主意识到自我的这种潜能,从而让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克服困难和排除困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是指导社工开展个案服务的理论依据,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较深,分为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式和建立在批判传统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式。其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被称为个案工作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渊源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传统的治疗模高没式之一。最早由玛丽·里士满在《社会诊断》一书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1928年,玛丽杰瑞特在心理杂晌毁志上发表了题为“精神病理社会工作”的文章,她对《社会诊断》一书中所涉及的个案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其中至少有50%以上的个案显示案主具有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因此,她预言个案工作将朝心理学方向发展。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提出了“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个学派的观点。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成立。
60年代,霍丽斯的《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是该学派的代表作。
(二)理论来源
1、首先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1)人的心理结构
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所有的知觉,包括日常所说的感受和感情,一开始都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个领域,是人的本能欲望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遵循“快乐原则”。包括被压抑的、无从觉知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性欲。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心理深层的基础,精神分析的核心。
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关系可用三层楼房进行比喻:三层楼房,三楼住着理智有教养的意识;二层住着安分懂礼的潜意识,一楼住着粗野任性的无意识,二楼的居民可以随时到楼上去拜访,同时,他又有责任守住楼梯口,不让楼下的粗人冲到三楼去打扰意识的正常生活。如果冲破了阻碍,则会导致行为上的问题。
(2)人格理论
相对应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
本我,相对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的基础部分。目的在于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如性欲、食欲、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没有理智可言。
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的活动包括记忆、知觉、情绪、思考等,作用是为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足,同时避免由于盲从而遭致危险。自我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但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弗洛伊德将自我和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自我是马,本我是骑手)
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社会感情这些任性中的高级本性,是社会力量的代表。超我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中的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只有保持自我、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成长。其中,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同时也被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受到外界的挫折,因此,人们会经常感叹生活的不易。自我如果不能抵抗前三者的压力,则会产生焦虑。焦虑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所导致的。
2、“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
认为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此理论认为案主的困扰来源三方面:
(1)儿童时期没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到了成年期,从而导致了在环境中的不合理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后会寻求关爱。
(2)来自环境的压力。贫困的母亲由于生活压力打骂孩子。
(3)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过渡被母亲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包括沟通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彼此相互影响,案主所面对的困难,是案主本人同时受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个人早年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压力过大,个体应付外界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时,早年的问题会引起偏激的反应。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沟通的能力和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诊断。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
(四)实施程序(即特点要点)
包括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1、心理社会研究
第一步:开始接触(包括初次会谈、建立关系和签订服务协议)
第二步:收集资料,以人在情境中局全面收集与案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和如何看待自己。
第三步: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的满足和不满足感受。其关心的重点应该放在意识层面而不是无意识层面。
第四步:协助案主自我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所在。
第五步:综合资料,确定下一步方案
2、诊断
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理问题,并针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
诊断的类型包括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1)动态诊断—对案主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
(2)缘由诊断—对案主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3)分类诊断—对案主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
3、治疗
目标:
(1)减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2)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3)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地功能。
(4)开发案主的潜在能力。
(5)改善案主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贰’ 个案社会工作基本知识要点
个案社会工作基本知识要点
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汪巧物质或李判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社会福利状态。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个案社会工作基本知识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了解)
⑴方法要素,是一种助人的方法;
⑵工作对象要素,个人和家庭;
⑶过程要素,是一个面对面工作过程;
⑷科学与技术要素,立足于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艺术化运用;
⑸双向性要素,调动资源为个人和家庭服务,以协助个人和家庭对其所处社会环境进行调适。
2、社会个案工作 (名词解释)
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社会福利状态。
3、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过程
(简答题)
⑴19世纪到20世纪初—个案工作的起源
①产业革命与贫民问题
②宗教的源头
③查默斯的贡献
④慈善组织会社
⑵20世纪初到20年代—个案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
玛丽·芮奇蒙于 1917 年发表了第一部对专业社会个案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着名的《社会诊断》一书。《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开始,开启了社会工作作 为“科学的慈善”专业的新时代。
⑶20世纪30年代—从精神医学的洪流到功能派个案工作的发展
①20 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
②30 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社会工作者在奥多·栾克(Otto Rank)精神分析的概念上加进了机构功能的概念,
⑷20世纪40年代以后—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①1940 年汉密尔顿出版了《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一书。
②60 年代个案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实务方法以克服心理学取向的个案工作的弊病,发展出了家庭治疗、简短治疗等。
⑸20世纪80年代以后—综融取向和后现代主义的个案工作视角
①80年代以后社会个案工作提出了生态主义的社会工作视角。
②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实务思想,包括采用女性主义理论,叙述分析等治疗方法。
4、社会个案工作的过程(简答题)
⑴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⑵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
⑶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
5、社会个案工作技巧的特点(了解)
⑴它是有组织的行为,即它由不同行为要素自行组织而成;
⑵它以一个特殊活动为中心,即它有一个主要内容;
⑶它通过学习发展而来。
6、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 (简答题)
⑴沟通技巧
⑵关系技巧
⑶过程技巧
①接案困扰键和约定技巧
②评估技巧
③签订契约技巧
④介入技巧
⑤检讨及终结技巧
7、增进社会工作技巧的方法 (了解)
⑴做工作全程记录
⑵督导
⑶顾问与咨询
8、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有(简答题考点)
⑴危机介入模式
⑵任务中心模式
⑶“社会—心理”模式
⑷行为治疗模式
⑸叙事治疗模式
9、危机的涵义(名词解释)
⑴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
⑵危机可以是一种正常状态
⑶危机是一个过程
⑷危机是问题与希望并存
论述危机介入模式的工作过程与技巧(简答题)
(1)开始阶段
①第一次会谈时要搜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通过问:“发生了什么事”, 可以带领案主进入危机事件情境中,理清自己的感受,找出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问题。
②这时,也要注意考察案主“自我”(ego)的强度,了解案主的认识能力与“自我”强度,并了解案主的社会 资源网络。
③第二步要搞清楚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的问题。然后,达成口头协议, 把问题集中在核心问题上。
④在危机介入的开始阶段,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与案主建立牢固的专业关系基础,取得案主的信任。
(2)中间阶段
①工作者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现在发生的事情与案主过去的生活经历相联系, 指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
②让案主倾诉可以减低焦虑。然后,帮案主看看什么样的办法对解决问题有效。这时工作者要做案主的榜样, 让案主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可以给案主布置作业,促使他改变思考方式,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改变感觉和行动。
(3)结束阶段
①在危机介入的最后阶段,回顾一下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得如何,达到了什么目标。
②这时可以提醒案主结束工作关系的时候到了,与案主一起回顾已取得的进步,征询案主对今后生活的想法。如果案主说:“我行了,不用再见你了”,这标志着案主已经可以重新自主生活,危机结束了。
10、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了解)
人际冲突 不满意的社会关系
正式组织中的问题 角色困难
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情绪问题
资源不足问题 行为问题
11、任务中心模式的优点 (简答题)
⑴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
⑵任务中心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
⑶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及它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⑷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地又按住项工作者倾诉
论述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与技巧
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与技巧主要表现为:
问题解决的过程任务中心的问题解决过程有五个阶段:
①问题探索。运用行为治疗的方法探讨案主关心的问题、确定问题、清楚地定义问题并排出问题的优先次序。
②协议。确定问题属于哪一种后与案主协商出一个改变的目标。
③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制定出具体的目标。
④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⑤结束。这时要回顾已取得的成就。
工作阶段中的步骤与方法
①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
a.如果案主是被转介的,则首先要找出转介者的目标,然后与案主和转介者协商制定目标。如果案主是自 己主动求助的,首先要鼓励案主表述自己的问题,鼓励案主宣泄感情。这时工作者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帮案主自 己采取行动,制定一些小的可达到的目标。
b.列出案主关心的问题,解释“任务中心”模式,如时间限制、优先要考虑的问题、需要介入的人(如家庭 成员等)。
c.要定义问题,与案主决定“目标问题”。
d.可以选择三个优先考虑的问题,由案主排次序,共同确定问题的种类,与案主协商制定合同(口头的或 书面的)。
②阐述目标及要完成的任务
如果“目标问题”是经过慎重选出的,就缩短任务选择阶段。要让案主自己思考任务及可能的效果,工作者则 要提供问题解决的手段并支持案主履行任务。
③结束阶段
A.在工作快要结束(大约在最后两三次会谈)时,工作者应该与案主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这时 要与案主一起回顾重要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并帮案主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领域。
B.如果案主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并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意愿,可以延长时限。在决定终结这项工作时,要评估 每个人的“投入与产出”,并小心地说“再见”。
11、任务中心模式要求的能力
倾听能力、抓住案主问题核心能力、与案主达成协议的能力、沟通与回应的能力
12、“社会—心理”模式的框架
理论基础、针对问题、目标、案主的角色、工作者角色
13、行为治疗模式的四种学习形态
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
14、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主要技巧与过程(简答题)
⑴技巧
①正强化 ②负强化 ③角色扮演 ④榜样
⑵过程与步骤
①建立关系 ②评估问题③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这种行为,然后让案主进行角色扮演;④布置作业 ⑤评估
14、行为主义个案工作模式的框架
理论基础、适应问题、目标、案主角色、工作者角色
15、叙事治疗方法 (名词解释)
叙事治疗又称叙说治疗,是目前盛行的后现代主义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叙事治疗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它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18、试述叙事治疗方法的基本理念
叙事治疗方法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
(1)后现代主义思想
叙事治疗的基本理论是在颠覆传统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提出,叙事知识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基本形态(在叙事理论中被称为“隐喻” (metaphor))。利奥塔认为,叙事知识不仅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或描述有关对象的认识,它还包含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的各种人际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②现代主义的实证论强调客观性的事实和可复制的法则,忽视了每个人独特和有限性的意义。在这种“世界 观”下,传统的个案工作也是将人当成物体来对待,完全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发生了“去人性化”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因为一切理论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脉络和价值系统,由此,后现代 主义反对任何追求永恒真理的努力。用佛瑞德门和康姆斯(Freedman & Combs)的话来说就是: a.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b.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c.现实是借助叙述组成并得以维持的; d.没有绝对的真理。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正是这种 建构的工具和结果。
(2)社会建构主义(名词解释、简答题)
①叙述治疗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社会建构论的前提是认为信仰、价值观、制度、风俗、标记、法律、分工等构成我们社会现实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文化中成员间的互动建构出来的。
②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统影响。由此,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必然的、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拥有的只是个人观点和在这些观点指导下的行为。
③建构主义关注语言在人们的社会建构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 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19、社会建构主义 (名词解释)
①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统影响。由此,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必然的、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拥有的只是个人观点和在这些观点指导下的行为。
②建构主义关注语言在人们的社会建构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20、叙事治疗的过程 (掌握)
⑴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
⑵讲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和方式
⑶探讨问题是怎样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
⑷发觉在哪些时候案主并未受问题的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
⑸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按住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
⑹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
⑺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
21、叙事治疗的技巧 (了解)
问话、解构式问话、开启空间的问话、发展空间的问话、意义性问话、故事的建构、回响与强化
;‘叁’ 如何理解个案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能力
如何利用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的助人活动,就是所谓的能力问题。在此,我们将社会工作者所需的实践能力概括为技术能力和文化能力。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具体技术知识的灵活程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语言驾驭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及操作能力等。技术能力既是理论知识的具体表现,也是经验知识的浓缩和提纯。技术能力的功能主要是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际沟通能力,往往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工作者的技术能力。一一个有效的、充分的、富有建设性的沟通过程,需要运用很多细微的技术,比如各种非语言信息的传递是否适度、有效,语言表达是否简洁、明确并富有人情味,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案主语言、表情和行为背后隐含的意义,是否能够利用打断、提问和总结技巧控制会谈,等等。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还需要运用更多的技术,比如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获取资源,如何建立评估标准等。
文化能力,社工,社会工作,小组,个案,司法,论文,社会学,社工资格考试,深圳社工,社工招聘,社工就业,小组,个案,资格考试查分,培训,教材,上海社工,深圳社工,实习 文化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对案主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背后存在的文化根源所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文化根源包括民族、血统、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受教育背景等因素。我国是个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各民族、各阶层之间在语言、社会心理、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经济水平、政治参与诸方面都有显着差异,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更加丰富了本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多元特征。比如,城市农民工家庭与当地居民家庭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可能一样;,边缘青少年的亚文化与政府和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冲突;贫困居民的社会参与机会往往少于非贫困群体;传统家庭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方式明显区别于现代家庭;家庭和学校常常限制儿童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等等。这些现象的背后,无不存在着诸如地位、价值、阶层、年龄及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能力在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工作时发挥着显着的功能。尊重。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社会个案工作的显着特点,而文化差异既是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表现,.又是引起它们的根源之一。我们知道,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价值,尊重意味着在册盯了解案主系统(生理、心理、行为)、案主关系系统(血缘关系、社会关系、认知、互动)和案主环境系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义。而在实践中如何展示尊重,则不仅是礼仪的问题,它涉及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互动过程的平等、开放,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保持文化的敏感度,就意味着对案主可能会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沟通。文化能力的沟通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够更加有效、准确地获得案主的背景资料和需求信息,更好地表达同理心。在沟通过程中,文化能力常常与技术能力有机地融为一体。制定工作目标。在实践环境中,案主虽然能够展示自己的需求(有时,他们只能表达相关的感受),但往往并不能明确表达希望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在界定如何才算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时;案主需要工作者的帮助。工作者只有在保持文化敏感的情况下,才能与案主一起确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将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的实践能力简要地划分为技术能力和文化能力,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往往是相互交融的,没有显着的区别。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后者又必须通过前者得以展示。‘比简姿搭如,适度地运用肢体语言,是专业面谈的一个基本技术要求。但不同文化中的肢体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强调文化能力的目的,在于力图避免社会工作实践中狭隘的专业主义,并有助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拦拿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感情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小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下,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其外部资源,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肆’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
【案例简介】
2012年12月13日上午,东莞市南城区白马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阿峰(化名)在进行社区常规老年人外展服务中,在邀请一位阿婆前来量血压时,遭到阿婆拒绝,但阿峰发现自己与阿婆是同乡,于是阿峰便与阿婆攀谈了起来,经过一番交流,阿峰发现了阿婆存在很多不良心理状况,于是考虑是否进行个案工作。
后来,经过长期走访和与阿婆子女交流,阿峰对阿婆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案主(阿婆)党某,系河南人,五年前来莞,与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同住,女儿在家,女婿在外工作,外孙、外孙女都上小学,家庭收入来源仅为女婿一人。另有两子女在老家生活。案主日常出门很少,出门须有女儿陪伴,日常交流也仅限于子女和子女介绍的另一同乡老人。另外,半年前,案主糖尿病住院,且患有高血压。在与案主初次交流时,案主表露出年龄大,拖累子女,有病受罪,花钱较多,有厌世念头,心理不良情绪和压力较大。
2013年1月4日,阿峰与案主监护人贺某签订个案服务协议,进行个案工作。该个案服务关系持续至3月20日。后转变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常规探访对象。
在进行个案工作前期,案主的倾诉欲望极强,而且多为回忆往事片段,社工认真倾听且积极回应,同时运用同感和对比等方式进行稍弱的观念导向。案主倾诉欲望得到满足后,社工积极介入,转变为主导者,引导案主消除对疾病和不良心理的看法,积极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为子女着想,为自己负责。经过两个月后,社工发现案主能从听到电视声音就聒噪心烦转为喜欢上家乡戏曲,平常出门散步,然后回家听段戏曲,社工给与肯定和鼓励,并且引导案主积极与周边的外地人(语言沟通相对较为容易)交流,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三个月的时间,案主心理问题得到正向引导,能够自我寻找生活方式,逐渐能脱离子女的依赖,而且能够开导和鼓励身边的外地老年人积极生活。
在此个案中,反映出了在莞外地老年人普遍的状态:需要人际交流、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和社区的关注。这些,不得不引起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延伸】
就东莞某社区来说,户籍人口有3000多人,而外来人口为9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之多。在这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年轻者和儿童(新候鸟)占九成以上,而且是社区和社会关注度和便利性服务中属于重点服务对象,但跟随子女迁移至东莞的老年人受到的关注度却值得我们反思。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和居住时间的增加,外来老年人也将成为社会迁移和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根据调研和日常实地走访,外来老年人的心蔽纯派理和需求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孤独感强烈。外来老年人进入新环境中,一方面脱离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会产生的困惑和裤液不适,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的接受程度而言,新迁入地的环境和文化的适应依靠个人学习内化存在困难。因此,这两方面导致外来老年人缺少交流群体和舒适环境,会逐渐被新迁入地所“束缚”。
(2)自卑、自闭甚至厌世。外来老年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孤独的环境,交际关系逐渐削弱,就会有自我保护或自我封闭意识,会倾向于排斥外界的.刺激,这也就变相地隔绝了其融入新环境的渠道,生活的意义逐渐消逝,这对于一些较保守的老年人,认为生活无意义就会是家庭和子女的累赘,这种不良的价值导向和心理的极度敏感、脆弱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3)部分功能承担者角色的缺失。外来老年人需要两个功能角色的承担者:一是人际交流功能,二是正确价值导向的功能。在这需要说明的是,家庭中的成员(子女)只能给予外来老年人家庭关系中的人际沟通,老年人的真实想法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一个独立于具备家庭关系外、信任的角色来进行。而这个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就是社会工作者。
(4)需求层次的低级化。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外来老年人在原所属地的优势丧失,在新环境中需重构自我的人际网络,但由于沟通、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外来老年人被孤立于迁入地的体系圈之外,因此,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层次逐渐降低,大多为交际的需求、归属的需求。
【理论分析】
根据外来宏贺老年人的需求和满足方式,以及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参考社会生命网理论。
社会生命网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复杂生物链观点:自然界通过生物链构建成一个“生命网”。当“生命网”有新的物种进入时,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新的平衡之后才能稳定下来。后有学者把动态的融入过程与相关移民研究相结合,提出“社会生命网”的三个维度:融入、共生与竞争。在融入阶段,社会生命网假设原有“生命网”中存在一个“硬核”,这个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它本质是体系圈内的一种存在机制,这种机制对进入体系圈的“新力量/新物种”进行选择、接纳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会引起原体系圈的变动,引起生命网的调整,产生“共生”和“竞争”后两个阶段。
回归到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中,显而易见,“融入”阶段是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环节,如何突破“硬核”是外来老年人更好适应新环境的核心。
【介入反思】
在进行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针对其特有的特点,为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提供几点技巧性方面的建议:
1、 尊重外来老年人原有的文化体系。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对外来老年人原有文化习惯有所了解,且能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尽量安排与老年人语言沟通较无障碍的工作人员,这样能快速建立信任关系和服务关系。
2、 注重老年人性格特点,有耐心且能把握突破口。对于外来老年人来说,由于新环境的“束缚”,加之老年人本身的特点,其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年人的回忆,即生命故事。这种情况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担任一个优秀倾听者的角色,给予老年人情感及需求的宣泄;其次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耐心,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回应外来老年人,去慢慢引导老年人正向观念;最后,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对老年人有更深入了解,能够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的突破口,从而由倾听者的被动角色转为引导者的主动角色。
3、 根据外来老年人情况和心理特点,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外来老年人显然是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的签订。
4、 后期应继续跟进。后期对外来老年人服务成效的跟进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个案服务方式的终结转为常规性的探访,第二种是由外来老年人由服务对象转为周边其他外来老年人的支持者,帮助更多外来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新环境中,这种方式的成效要优于社会工作者,而且周期会明显缩短。
‘伍’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
根据外来老年人情况和心理特点,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外来老年人显然是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的签订。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案例简介】
2012年12月13日上午,东莞市南城区白马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阿峰(化名)在进行社区常规老年人外展服务中,在邀请一位阿婆前来量血压时,遭到阿婆拒绝,但阿峰发现自己与阿婆是同乡,于是阿峰便与阿婆攀谈了起来,经过一番交流,阿峰发现了阿婆存在很多不良心理状况,于是考虑是否进行个案工作。
后来,经过长期走访和与阿婆子女交流,阿峰对阿婆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案主(阿婆)党某,系河南人,五年前来莞,与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同住,女儿在家,女婿在外工作,外孙、外孙女都上小学,家庭收入来源仅为女婿一人。另有两子女在老家生活。案主日常出门很少,出门须有女儿陪伴,日常交流也仅限于子女和子女介绍的另一同乡老人。另外,半年前,兄明首案主糖尿病住院,且患有高血压。在与案主初次交流时,案主表露出年龄大,拖累子女,有病受罪,花钱较多,有厌世念头,心理不良情绪和压力较大。
2013年1月4日,阿峰与案主监护人贺某签订个案服务协议,进行个案工作。该个案服务关系持续至3月20日。后转变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常规探访对象。
在进行个案工作前期,案主的倾诉欲望极强,而且多为回忆往事片段,社工认真倾听且积极回应,同时运用同感和对比等方式进行稍弱的观念导向。案主倾诉欲望得到满足后,社工积极介入,转变为主导者,引导案主消除对疾病和不良心理的看法,积极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为子女着想,为自己负责。经过两个月后,社工发现案主能从听到电视声音就聒噪心烦转为喜欢上家乡戏曲,平常出门散步,然后回家听段戏曲,社工给与肯定和鼓励,并且引导案主积极与周边的外地人(语言沟通相对较为容易)交流,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三个月的时间,案主心理问题得到正向引导,能够自我寻找生活方式,逐渐能脱离子女的依赖,而且能够开导和鼓励身边的外地老年人积极生活。
在此个案中,反映出了在莞外地老年人普遍的状态:需要人际交流、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和社区的关注。这些,不得不引起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延伸】
就东莞某社区来说,户籍人口有3000多人,而外来人口为9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之多。在这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年轻者和儿童(新候鸟羡数)占九成以上,而且是社区和社会关注度和便利性服务中属于重点服务对象,但跟随子女迁移至东莞的老年人受到的关注度却值得我们反思。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和居住时间的增加,外来老年人也将成为社会迁移和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根据调研和日常实地走访,外来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孤独感强烈。外来老年人进入新环境中,一方面脱离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会产生的困惑和不槐物适,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的接受程度而言,新迁入地的环境和文化的适应依靠个人学习内化存在困难。因此,这两方面导致外来老年人缺少交流群体和舒适环境,会逐渐被新迁入地所“束缚”。
(2)自卑、自闭甚至厌世。外来老年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孤独的环境,交际关系逐渐削弱,就会有自我保护或自我封闭意识,会倾向于排斥外界的刺激,这也就变相地隔绝了其融入新环境的渠道,生活的意义逐渐消逝,这对于一些较保守的老年人,认为生活无意义就会是家庭和子女的累赘,这种不良的价值导向和心理的极度敏感、脆弱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3)部分功能承担者角色的缺失。外来老年人需要两个功能角色的承担者:一是人际交流功能,二是正确价值导向的功能。在这需要说明的是,家庭中的成员(子女)只能给予外来老年人家庭关系中的人际沟通,老年人的真实想法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一个独立于具备家庭关系外、信任的角色来进行。而这个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就是社会工作者。
(4)需求层次的低级化。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外来老年人在原所属地的优势丧失,在新环境中需重构自我的人际网络,但由于沟通、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外来老年人被孤立于迁入地的体系圈之外,因此,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层次逐渐降低,大多为交际的需求、归属的需求。
【理论分析】
根据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和满足方式,以及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参考社会生命网理论。
社会生命网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复杂生物链观点:自然界通过生物链构建成一个“生命网”。当“生命网”有新的物种进入时,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新的平衡之后才能稳定下来。后有学者把动态的融入过程与相关移民研究相结合,提出“社会生命网”的三个维度:融入、共生与竞争。在融入阶段,社会生命网假设原有“生命网”中存在一个“硬核”,这个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它本质是体系圈内的一种存在机制,这种机制对进入体系圈的“新力量/新物种”进行选择、接纳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会引起原体系圈的变动,引起生命网的调整,产生“共生”和“竞争”后两个阶段。
回归到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中,显而易见,“融入”阶段是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环节,如何突破“硬核”是外来老年人更好适应新环境的核心。
【介入反思】
在进行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针对其特有的特点,为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提供几点技巧性方面的建议:
1、 尊重外来老年人原有的文化体系。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对外来老年人原有文化习惯有所了解,且能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尽量安排与老年人语言沟通较无障碍的工作人员,这样能快速建立信任关系和服务关系。
2、 注重老年人性格特点,有耐心且能把握突破口。对于外来老年人来说,由于新环境的“束缚”,加之老年人本身的特点,其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年人的回忆,即生命故事。这种情况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担任一个优秀倾听者的角色,给予老年人情感及需求的宣泄;其次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耐心,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回应外来老年人,去慢慢引导老年人正向观念;最后,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对老年人有更深入了解,能够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的突破口,从而由倾听者的被动角色转为引导者的主动角色。
3、 根据外来老年人情况和心理特点,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外来老年人显然是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的签订。
4、 后期应继续跟进。后期对外来老年人服务成效的跟进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个案服务方式的终结转为常规性的探访,第二种是由外来老年人由服务对象转为周边其他外来老年人的支持者,帮助更多外来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新环境中,这种方式的成效要优于社会工作者,而且周期会明显缩短。
;‘陆’ 社会工作者撰写优秀案例方法技巧
(一)优秀个案案例的标准
我们要写一篇优秀的社工案例,首先我们要了解一篇优秀的案例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案例才算是优秀的案例。一般标准如下:
1、服务有成效,客观真实
案例要求具有真实性,案例来源于社工的实务过程,内容能真实和完整的呈现助人过程,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过程以及场景描述等。另外,也要求服务是有成效的,能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
2、凸显专业性,方法技巧运用适当
能根据对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的分析,恰当的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体现个案工作的流程,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的伦理取向展现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专业魅力。
3、在书写方面,保持中立、有条理、有逻辑、具有保密性
在案例的书写方面,社工需要做到文字简洁,语句通顺、有条理,有逻辑。客观的记录事实,保持记录的中立性,避免社工的主观判断和汪纯评价。案例须尊重案主或其监护人的隐私权,不使用案主的真实姓名,不涉及案主及其家人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真实信息。
4、具有典型性
社工的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是服务中比较常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应重点选取社会较为关注的个人、家庭或特定清陵销群体所遇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取得积极显着效果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操作性和代表性。
5、可宣传推广
社工在案例使用的方案技巧,总结的介入经验模式,能够宣传推广。总结的一般操作程序,可以对同类服务发挥积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二)个案案例包括的元素及写作指导
一篇社工的个案案例一般可以包括六个部分,即:个案背景资料、案例分析、服务计划(包括所用理论、个案目标、服务程序)、服务过程、案例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社工反思与总结。以下将结合社工开展个案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撰写一篇个案案例。
1、个案背景资料。
在这一部分,社工需要介绍个案的基本资料,案主的化名或代名,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等。需要介绍案主目前的现状,因问题或情绪给案主带来那些的心理和社会困扰?案主曾经为此做出过那些努力?对待问题的感受和情感是什么?是怎样认识和看待自身的问题的?案主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社会支持如何?
2、案例分析
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案主的困扰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社工可利用相关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案主的困扰和问答游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在生理方面,是不是由于疾病、服药、康复引起的反应?与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更年期)有关?在心理方面,与服务对象处理自身的情绪有关?与不合理的评价和认知有关?如绝对化、概括化、糟糕透顶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层面,与缺乏社会支持和缺乏相应的治疗条件(如缺医药费)有关?通过这些分析和评估,找出影响案主问题和困扰的关键点,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
3、服务计划
在找出影响案主问题的关键点和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后,需要跟案主讨论和商定服务目标,服务目标是社工与案主共同商定的。在商定目标后,社工需要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指导理论,合适的介入技巧。因为每一种理论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每一种理论治疗要达成的目标、每一种理论的方法技巧是不一样的,社工需要根据个案的情况去选择理论。如案主的问题在不合理的认知上,可以选择认知疗法;如案主的问题在案主自身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自我概念上,可选择人本主义疗法;如案主的问题在偏差行为上,可选择行为主义疗法。之后,再选择理论中的技巧去制定服务计划。
4、服务过程
在这一阶段,社工要详细记录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需要具体的记录社工是怎么运用服务技巧的,案主的反应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社工的回应是什么。介绍介的入事项、介入的内容等。
5、案主评估
社工需要评估在个案中的方法、策略、技巧是否合适,在过程中是够有遗漏的地方和处理不合适的地方,那些是比较有成效的地方。在效果方面,需要评估案主问题的解决程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案主社会功能改变程度,案主情绪、思维、观念、行为的改善程度。
6、社工反思与总结
在这一阶段,社工需要对整个个案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总结该个案带来的启发,有那些创新的地方,有那些经验可以值得宣传推广,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是什么。
‘柒’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中国正处裂祥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体制转变、观念更新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转型时期的多元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下面我为大家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强强,男,16岁,1米83,初三就读。个人爱好篮球、NBA,非常崇拜麦迪;喜欢打网络游戏,尤其魔兽游戏。
强强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亲为国家某部委工作人员,母亲是名军医,9岁时父母离异,并跟随父亲。
目前强强跟爷爷、奶奶、爸爸和他一起生活。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干部军人,老家湖南,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非常有地位和荣誉,也算是知识分子阶层。
家庭经济情况算比较宽裕,在北京有2处房子,目前主要住在爷爷奶奶单位分的房里,算是一个高档社区,爸爸自己还有另外单独的一套房子,离单位近但离家远。还有一辆很高档的车,是一个高薪阶层家庭。但又不是很奢华,爷爷奶奶看着很节俭。
二、案主的挑战:
1) 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面临中考但紧迫感不足;
2) 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3) 亲子关系不是很好,付先生与强强很少交流,平均每天与他交谈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4) 对人的不信任。较强的自我保护,他表现出来给别人的不一定就是他内心真正所想的;
5) 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不被父亲和家人所接受。比如强强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的时候,以抓头发的方式来表达,但是在他爸爸认为,这是他的心理变态,因为抓头发还要揪掉人家头发;
6) 个性被压抑,有想法没地方发泄,也没有好朋友倾诉;
7) 由于家庭的影响,比较专注于自我,在谈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比如谈网络游戏,谈身高和篮球,谈骂人(他觉得很会骂人是一种能力)时,不容许别人打断,一定要讲到尽兴才肯收住话题。沉迷于自己的话题世界,很难吸收别人的观点,听别人倾诉。如他炫芦源历耀自己的骂功给我,连续20多分钟没有停,直到自己骂到没有词为止。
8) 目前强强抽烟有点上瘾,而且因抽烟被学校记过2次,如果再抓到一次抽烟被处分的话,他将有可能被学校开除;
三、对该个案的介入理念策略:
由于之前付先生带着强强见过一些心理医生和机构社工,并且正在接受家庭治疗,但是据说都效果不是很显着,而通过与强强及付先生的谈话评估后可以发现强强拥有强、弱之处,而且问题主要集中在强强的学习成绩上。在现实的世界中,强强是一个失败者,他宁愿活在“虚幻”的.世界中,如何去建立强强的自信心才是最重要!因此,对强强来讲,介入的策略就是先赢得他的信任,再帮他树立信心。
四、介入的阶段主题与方法
(一) 案主环境评估
1)家庭层面
a) 两代单传家庭(即付先生与强强都是独生子);
b) 9岁时强强父母离异,并跟随父亲、爷爷奶奶生活;
c) 目前只跟母亲保持电话联系。父母至今都未再婚,外公外婆由于离婚基本没有更多联系了;
d) 经济条件好,有能力也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
2)社区层面
a) 强强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因此强强回家后就没有朋友和朋辈同伴玩,只有待在家自己跟自己玩,比如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偶尔会出去(在楼下)跟比他年龄大很多的人打打篮球等;
b) 强强就读的学校离家陪搜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a)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b) 认为小孩抽烟之类的行为是不良行为,并且不能被接受。因为付先生自己就不抽烟不喝酒。因此可以看出价值观里面的一些传统和保守的因素在里面。
(二) 能力/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 交际能力强。热情、愿意与人沟通,交流表现得很大方。
2. 他内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比如,别人骂他妈妈的时候,他会很生气地将别人骂得狗血淋头,这在其它人看来他是个不文明的孩子,但其实是他维护妈妈形象的一种方式;尊敬老师,比如在他骂人的时候,我让他编一段“文骂”骂他老师,他说老师对他很好,不骂。
3. 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比如他不会在班里抽烟,在学校的时候,想烟抽的时候也只是去厕所抽,其它时候一般不会抽。而在学校看来,教导主任在厕所抓到他2次抽烟并给与他2次记过,只认为它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而没有看到他对学校纪律遵从的一面)。其实他在厕所抽烟就已经表明他对学校制度的遵守了,否则他可以在班里明着抽。
4. 有意愿与父亲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强强看到爸爸回来躺在床上,他会扑在爸爸身上跟他亲密一会。
5. 具有上进心,争强好胜,也很要面子。这说明他有改变的可能。比如掰手腕,就很希望自己能赢。
6. 在篮球中能找到自信,并很自豪的说他打比赛都赢别人,还盖人帽。
7. 有韧劲,愿意去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他提到在魔兽里要达到副本级别,须50000点,虽然现在他才60点,但是他表示很有信心,并会一直打下去,主要是副本后的装备很吸引他,用了“很亮堂,很帅气”之类的词来描述。
8. 很聪明,会求助他人,并很会利用资源和他的年龄优势,比如在魔兽中他会跟区长说照顾他一下因为他才16岁。这样他会比其他人付出少而收获多。
9. 他有很强的抗逆力。虽然他平时朋友不多,在他父亲看来他很苦闷,很孤单,没事干,但是通过与他交谈,发现他自己有自己找乐的一套方式,比如他会喜欢打篮球,玩网游,学骂人等等,这些都可以打发时间,给他带来快乐。
(三) 案主家庭系统的弹性
1.对于强强来讲,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表现出来很强的抗逆力,他会自己找乐子,比如玩网游、打篮球、自个儿骂人,甚至抽烟。
此外,强强对于自己的前途也不是没有考虑,比如他成绩差,但是他认为自己现在能考到350多分,但是他们学校有其他人考304分就拿钱买了个高中,因而他也觉得自己可以花钱买个高中上,这与他家人的想法不一样,付先生和爷爷奶奶认为它现在的成绩花钱也买不到学校。
2.对于付先生来讲,他会去求助心理医生,社工,借助外界的力量,有时候会花钱去买心理平衡。此外他还会把一些自己办不到或者很难办的事情寄希望社工或者心理医生帮他做到,比如让强强扬起理想的风帆,让强强立刻爱上学习,也希望让社工去学校跟老师说明强强现在接受辅导,并希望学校如果抓到强强再次抽烟的话网开一面不要给与他处分,否则就要开除等事情。
3.对于爷爷奶奶来讲,他们会面对压力和问题向付先生施压,他们会把责任推出去,以求心理平衡。再比如前面提到强强的成绩不好,爷爷奶奶为自己推托的理由是我全部时间都来伺候强强,给强强请4个资历深的老教师来单独授课,同时自己还会亲自给强强教语文。然后他们可以这么安慰自己,也可以给别人一个交待:我们能提供的条件都给他提供了,他再不优秀,就怪不了我们了。
五、 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价值抉择
对于这个个案来讲,社会工作者主要面临这个价值抉择:服务提供是以案主的监护人的需要为主还是以案主的需要为主。在辅导过程中,案主的监护人(即付先生与他爷爷奶奶)希望社工介入的目标和角色就是让案主尽快喜欢上学习,扬起理想的风帆;但是对于案主来讲,他很不关心学习,避开、反感谈论学习方面的事情,因此前期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社工最好不要以学习为主题对他进行辅导,否则将会受到案主的抵触,将很难与他建立关系。然而,在考虑这一点的同时,社工又必须迎合案主的监护人的目的,否则很有可能被中断辅导。因此社工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或者走折中路线。
六、反思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中的实践
1.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结合的反思。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大多来源于欧美等西方社会,这些理论在运用到中国内地本土实践当中,有时候就会出现理论愿景与实践事实存在差距。比如用“人与环境”理论案主的环境评估,应该承认该理论看问题的视角的多元与广域优势,的确能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发现案主及环境存在的优势、资源与挑战。但是具体到实践中的时候,很多用理论分析出来的东西是社工所能想到的,但是很难落实到实际中去,尤其宏观层面的东西,譬如“政策倡导”——我觉得这在西方相对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下更有达成的可能,而在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工作发展程度的情况下,要达到政策倡导的目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中西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反思。社会工作中很强调案主的潜能与多元智能,这是基于西方尊重个体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其他方面如打篮球有一定特长,这个孩子依然可以视为优秀的学生。然而,或许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人普遍存在这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并且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因此就这个个案而言,社工想通过强化强强在其他方面的自信心,但又往往被他爸爸要求着要让强强喜欢上学习,在中考里拿高分,考上重点高中。其他讲的都是不重要的。
3.个案工作中案主自决与家庭支持系统的冲突。个案工作中很强调案主自决,但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案主往往不能自决,尤其是案主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如未成年人时,很多时候案主得服从其家庭支持系统(父、母、爷爷、奶奶或其他有很强权力关系的人)所做的安排和决定。
4.求助与面子的问题。中国人很多不是很习惯于求助,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会很没有面子,而这一点不是很利于个案工作的开展。工作员收集起来资料特别费劲,常常需要好多次才能把背景资料搞清楚。
5.效果与效率问题。社会工作个案服务常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效,立竿见影的服务比较少,然而服务对象又因此,社工不仅需要把服务做得步步为营让服务对象看到效果,又要想办法给个案一个交待。因此又要注意效率的问题,又要注意效果的问题。
;‘捌’ 社会工作者个案工作方法
1.个案工作过程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或者当服务对象并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协助,或者是虽然没有求助但已妨碍他人或其它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即为“潜在案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与“现有案主”工作,同时,还要与“潜在案主”建立联系,促使“潜在案主”成为“现有案主”。
(2)对案主的需要和问题进行评估
收集案主自身及家庭资料,评估其问题,以决定帮助的介入点。
(3)制定计划、介入干预与总结检讨。
制定工作计划的和目标的原则是:工作目标与社会工作者的专长以及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构的功能相一致;目标应是案主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协商的结果;目标制定后,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订立工作契约,促使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
2.个案工作技巧
(1)沟通技巧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好以下三种符号。
语言符号: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力求把话说的悦耳、清楚、准确、恰当、巧妙。
身体符号: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与语言搭配使用。
环境符号:包括时间观念、交流中的说话时机、沟通场所、交流时身体距离的把握。
(2)关系技巧
真诚和有同理心的回应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3)过程技巧
接案和约定技巧、评估技巧、签订契约技巧、介入技巧和检讨及终结技巧等。
3.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
在该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角色,必要时,也可以积极主动、直接、系统化的进行介入。
社会工作者进行危机介入时,要将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和清晰化。要限定介入的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在特定阶段,还要承担案主榜样的作用,引导案主怎样有效应对问题。
(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其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
在该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资源顾问的角色,案主与社会工作者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该模式认为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案主本身,其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以及案主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仿世神任务阶段,确定的任务不仅仅是针对案主的,是针对案主有关外在系统的。这也是该模式的优点所在。
(3)社会心理模式。
社会心理模式认为,案主受到心理、生理和他生活的生活环境三方面的交互影响,强调社会工作者要整体的去了解和认识案主,从案主自身和案主所生活的.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社会心理模式融合了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和情绪的知识,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找出案主问题的根源,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返旦。
(4)行为治疗模式。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的四种学习形态(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备亏学习、认知学习)行为治疗模式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通过树立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最终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5)叙事治疗模式。
该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并透过“故事叙说”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治疗模式与传统个人工作模式相比,更能使社会工作者和案主进行反思,调整他们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而不再仅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
【拓展】个案工作定义
作为现代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是一个助人的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让其更好发挥社会功能。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协助过程中,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
基本原则
(一)个别化原则
含义:将案主看成独特的个人,重 视案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感受与看法。
要求:社会工作者认同和了解每个个案的独特性,并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来帮案主达成较好的适应。
(二)接纳原则
含义:接纳他人,尊重、欣赏个人和团体的差异
要求:社会工作者承认案主有自由 表达情感(包括负面情感)的权利, 应投入地聆听,既不阻止,也不责备。
(三)承认的原则
含义:承认案主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发 展潜能以及改变的能力。
要求:不能以轻视、反感、责备的态度 对待案主,应抱有尊重的态度,帮助案主从防卫中解脱出来,以更有效的 方法来面对自己的问题。
(四) 理解关怀的原则
含义:案主常常希望自己的感受或 表达出的情感,能得到工作者的了解、支持与共鸣。 要求: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适度的情感介入。
(五) 非评判的原则
含义: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能简单地 否定服务对象,不能以自己的价值文化去批判服务对象。
要求:工作者以非评判的态度了解案主 及其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向案主说明工作者的工作是帮助他,而不是审视他、评判他、给他做结论。
(六) 案主参与及自决的原则
含义:尊重案主自我决定的权利,不能帮案主做最后的决定。
要求:社会工者应处于分担、支持、提示的地位,他可以告诉案主如何获得帮 助,但该建议是否被采用则由案主自己决定。
(七) 保密性原则
含义:保守案主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
要求: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对不必要的事项不要深究,另一方面对必要的资料应注意保密。 方式:不向他人透漏案主的姓名、资料, 不向他人提及会谈的过称及内容,不让他人旁观。
特点介绍
注重以个人为工作对象;
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
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
注重知识基础。
作用
帮助个人或家庭善用社会资源;
帮助个人或家庭挖掘潜能;
帮助个人或家庭适应新的生活转变做准备;
帮助个人或家庭处理突发性的危机事件
‘玖’ 如何理解个案工作中的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的专业关系是一种严格的,单向的职业关系,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应该坚守专业警戒线,不能与案兄枯主发生情感联系。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工作开展。 也许会有人质疑正面的情感也不能投入吗?也许有人也会反驳正面搏团的情感可以加速目标的实现啊。的确正面的情感可以促使工作者更积极的投入工作,但会对工作者心理造成一定负担,同时,必然会羡银洞有情感正面倾向,这是工作者的所要忌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