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看懂传统文化

如何看懂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30 21:40:51

Ⅰ 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好的书籍介绍介绍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的“圣经”。“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总称。

这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铄今,研究它的着作汗牛充栋。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的思考。《老子》文字不是特别艰深,历代注家又多,选一种较好的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的经典。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的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是着名的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的“霸道”的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的以德服人的“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是最好的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的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臬。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的语句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的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1)如何看懂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Ⅱ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认为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1、就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动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宏伟事业,也要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点滴瞬间,还要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

2、展形象,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要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2)如何看懂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当代中国、阐释中国思想,促进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中国、支持中国;加强对内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基本方略、阐释基本路线,聚焦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姿态、互学互鉴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状态,贴近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信息传播的规律,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实践上不断丰富我们的新概念新范畴,不断完善创新我们的新理念新表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和思想伟力。

Ⅲ 直播课上老师提到用什么方法学文言文更直观形象高效

直播课上老师提到用巩固记忆、反复诵读、字词积累等方法学文言文更直观形象高效。

1、巩固记忆

多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例如季节、时代、地名等等。多去查阅字典,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 , 增强我们对文言词语基本意思辩袜兆和季凤用法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3、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好桐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

建议准备一个专门记载文言文知识的本,携租把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都记载下来,利于记忆,又利于以后复习用。

Ⅳ 传统文化爱好者必读!瓷器、书法、建筑

传统文化爱好者必读的24本书

一、中国瓷器文化

1、《中国瓷器史》豆瓣评分:8.9

详细介绍了中国瓷器各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特征,中国瓷器的种类与制作工艺,以及欧洲收藏中国陶瓷的历史。

2、《瓷器中国》豆瓣评分: 8.7

由业内资深专家撰写、面向普通读者、具有宏观视野和全局性,且配有大量公立馆藏瓷器彩色图片的着作。

3、《古瓷之光》豆瓣评分:8.3

知名瓷人涂睿明的全新力作。遵选了陶瓷艺术史上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精彩瞬间。

二、中国绘画文化

4、《画语录》豆瓣评分: 9.0

本书通过晋代至清代68位书家、画家的187件作品,直观阐明书家、画家的直觉经验,让你了解“气韵生动”。

5、《中国绘画通史》豆瓣评分:8.8

本书是各种中国绘画史中取材最为广泛,构思最有创造性的一部,方便广大美术爱好者对我国绘画史的学习。

6、《图说中国绘画史》豆瓣评分: 8.6

本书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三、中国服饰文化

7、《华夏衣冠》豆瓣评分:9.0

本书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

8、明代服饰文化研究》豆瓣评分: 8.0

一部明代服饰文化研究专着。明代作为古代服饰文化发展集大成的重要阶段,其服饰制度具有标志性影响。

9、《中国古代服饰史》豆瓣评分: 9.4

中 国古代服饰领域的奠基之作,为从事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中国戏曲文化

10、《宋元戏曲史 》豆瓣评分: 9.1

本书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回答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戏曲文学的成就等问题。

11、《这就是中国戏曲》豆瓣评分:9.4

本书从戏曲发展史,戏曲行当、服饰道具、名家等戏曲知识为出发点,告诉孩子什么是中国戏曲。

12、《舞台生活四十年》豆瓣评分: 9.1

本书以谈话的形式,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家族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

五、中国汉字之美

13、《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豆瓣评分:9.3

本书着眼于每个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和汉字文化普及融会贯通,内容非常丰富。

14、《细说汉字》豆瓣评分: 8.9

一部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汉字起源演变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15、《汉字书法之美》豆瓣评分: 8.5

作者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让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

六、中国书法文化

16、《书法问答》豆瓣评分: 8.7

作者多用年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经验的结晶,以答初学者问的形式,普及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

17、《永字八法》 豆瓣评分:9.9

豆瓣9.9分神作,周汝昌70年书法研究心得总结,写给每个人的书法艺术讲义,理解“书”之有“法”的必修课。

18、《书法》豆瓣评分: 8.5

作者把一个传统文化领域引到当代各种问题面前。从现象出发,既有细节的论述,又有对历史深切的思考。

七、中国文物之美

19、《白沙宋墓》豆瓣评分:9.8

作者将田野考古和文献描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展誉唯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原貌,是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典范。

20、《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 8.0

本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悟,是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橡烂的缩影。

21、《从历史中醒来》 豆瓣评分: 9.0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梁虚漏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中国建筑文化

22、《营造法式》注释 豆瓣评分: 9.4

梁思成先生的遗稿,通过对法式的整理,使今天的普通读者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所能读懂、看懂,以资借监。

23、《穿墙透壁》 豆瓣评分: 9.3

本书以最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

24、《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豆瓣评分: 8.2

本书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深入浅出。

Ⅳ 学习《论语》的究竟有多重要呢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读懂《论语》

学习《论语》有多重要呢?《论语》的重要性需要先从《论语》的创作背景说毁告起,《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经典。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千多年的封建朝廷一直都收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那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要了解儒家文化,要了解儒家文化就必须要阅读《论语》。只有阅读了《论语》,我们才唯销算得上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何在为什么

核心就是文字的使用。 中国文化和文明能够生存下来不断代是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连绵不断发扬光大。

这就是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使用了能够轻便的,把文字信息随意携带的工具——竹简。

首先,竹简的存储比石头和泥土的存储方便。

其次,重量轻,容易携带。

再则,就是可以折叠,信息存储空间大。

还有就是可以长期保存,用的时候可以随时展开阅读使用。

以上优点使中国文化能够在战乱年代随身携带,就算背井离乡也可以有人传承。

而使用石头和泥土,作为承载文化信息工具的人,就没有那么方便了,战乱到了被迫背井离乡无法携带,经过几代异地生活,原来的使用的文字已经不认识了,文已经看不明白了,就消亡了。

造成大规模战争都时期,都是在文化信息传递比较方便的时期,这样可以及时聚集大量人员投入战争。中国的三国演义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文明的功劳应该在盛产竹子的地方,是它们让文字流传千古,保持文明。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都不存在了,都失落了,他们失落了什么?

他们的文字还在但是现在没人使用了。而中国的文明依然使用。

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文字的使用。离开了这个根文明不存在了,文化不存在了。现在能证明的就是甲骨文了。

文明文明首先得有文字,然后要能够看明白,看懂,才是文明。如果看不明白看不懂,就是文不明。

Ⅶ 中国文化既讲天人合一,又讲人定胜天,该怎样理解

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确实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有些人没有看懂,觉得其矛盾是因为没有理解两者中“天”字,知道“天”所指的意思就不会觉得不好理解了。“天人合一”的“天”和什么神仙上帝都没有关系,这是指的道理与真理。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人要与自己的天性本性相合,起初的解释是热爱自然,领会生命的真谛。

而“人定胜天”则表示的是不屈服命运,不屈服磨难,是一种自我超越的表现。这个词在我国很多的故事中都有流传。比如哪咤。还记得《哪咤之魔童降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屈服于生活,没有多余的力气去挣液皮扎。梦想好像遥不可及,好像永远也触摸不到,因为现实实在是太残酷了,每一顿饭,每一间房,都将人死死地困在了原地。

Ⅷ 让青少年读懂中国

1.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http://..com/question/39456804.html?si=1

2.24节气是怎么来的?在21世纪的今天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隐困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http://ke..com/view/68832.html?wtp=tt

3.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的标志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腔蚂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着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着名的壁画故事。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灾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全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们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http://ke..com/view/45671.html?wtp=tt

4.着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为什么?
余秋雨 都江堰 原文(全文)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伍携埋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单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http://..com/question/35042093.html?si=1

Ⅸ 老子:为啥必须骑青牛,而不是黄牛,读懂,就明白道家文化精髓!

老子是中国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不胜其数。有的说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就是神仙,有的说老子创设了道教,等等。尽管,分得清道家文化和道教的人不多,但是,这都丝毫不减中国人共同热爱老子的心情。

老子最着名的故事应该是老子出关了。老子骑青牛、出函谷,不知所终。《史记》对这件事的简单记述的一句话,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老子骑青牛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就像孔子行礼的形象一样,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形象,一提到老子,大家脑海中就出现老子骑青牛,道骨仙风、鹤发童颜的样子了。

那么,今天的问题是:老子骑的牛为什么是青牛呢?这背后有什么文化含义吗?

这要从古代传统的“五色”说起了。

传统文化中的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五色是和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有密切关系的。

在中国文化中,“青”色,按方向来讲,对照的是东方,在五行中对照的是“金木水火土”中的“木”。

《尚书大传》中讲:东方者,动方也,物之动也,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故谓东方春也。

由此我们可知,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含义中, 青色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生发、萌发,万物生长变化的开始。

老子出关这个故事联系最紧的是成语:“紫气东来”。周朝的时候,函谷关已经是非常靠西的一个地方了,老子一路向西,才能到函谷关,紫气东来这个成语就是说守关的令尹远远看到旦郑判一股紫气由东向西临近了函谷关,原来是老子。

老子作为道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无比深奥,他对于世界、人类本原问模改题的思考使中国哲学提前其他国家走上了巅峰。后人出于老子的敬仰、崇拜,把代表着无限生机、最具生丛猜命力的颜色用在了老子的形象中,既表达了人们对老子的崇敬之情,恐怕也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望吧!

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繁星国学!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懂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