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1、民族特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显着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2、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3、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❷ 你知道文化有什么样的特性吗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精神性。
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须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与人类精神活动无关稿肢源的物质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体运行就不属于文化范畴。
2、社会性。
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是人与人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结成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共同认识、共同生产、互相评价、互相承认中产生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文化。
3、集合性。
这是指文化必须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许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行为或它们的物化产品。它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任何个人都无法构成文化。
4、独特性。
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的基本因素。这些民族、组织、群体的差异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带有独特性,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两个民族或组织和群体中。
5、一致性。
这是指在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文化有着相对一致的内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性行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产品。这种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一致性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一致性,各种文化才有了他们各自的内涵。
拓展资料: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键态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饥吵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❸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
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但是绝不嘲笑。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中间当然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
现在用的汉字,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的“书同文”,到现在过去了两千多年,一直在使用,即使在数字化时代,也没有感到太大的不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3)什么是文化的特质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一、日本
日本武士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学习了大量中国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中国的茶文化从宋代时期由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并遍种日本,由此茶文化在日本发展起来
二、韩国
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
❹ 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友辩现象,具有以下特性:
社会性: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密切相关。文化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传承来形成。
传承性: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是人类通过教育、语言、信州告瞎仰等方式将其价值观、思想、习俗等传承下来的。文化的传承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普遍性:文化是册空人类普遍共有的现象,不同的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着人类的共同历史和文化传统。
多样性:文化是多元化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态性:文化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它随着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文化的动态性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
艺术性:文化是包含着艺术元素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艺术性,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
总之,文化具有多种特性,这些特性反映了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也是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❺ 文化的特性包括哪些
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2020-09-12 16:07:21
文/张敏
特征: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是可以共享的;文化以符号为基础;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文化具有超生理复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传递性、变迁性与堕距(滞后)的特点。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文化的特点
1、超生理复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制起。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传递(代代相传)和横向传递(地域、民族之间)两方面。
5、变迁性与堕距(滞后):变迁性是指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是处于变化中的。一般认为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有三种因素引发,
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人口变迁;
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如不同国家、民族自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交流;
第三,发明与发现,各种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滞后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变迁时的速度不一样,导致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
2文化对人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❻ 简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文化的层次:
一般地把文化分为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1、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2、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4、心态文化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❼ 文化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随着人类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和探索世界,随着人类在科学文化上的逐步觉醒,人类会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进而从更宽泛的生命文化谱系中更罩银加的获益。李二和第一次将“文化”这个概念引入到更开放、更宽容的生命思维高度,从而更真实的思考和解读文化。作为一种对文化与生命的独特思考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文化与文明区别: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褒义概念。
文化释义: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谓文,就是指一切现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现象,也就是由阴阳、刚柔、正负、雌雄等两端力量交指拆互作用而形成的错综复杂、多采多姿的自然世界。
所谓人文,就是指自然现象经过人的认识、点化、改造、重组的活动就称为人文活动。
人文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认识的层次,第二个是运用的层次。
对一切已存在的自然现象加以观察、认识、了解,使之凝定为确定的知识,便是初级的人文活动,也就是前引易经文中的"文明以止"的意思(使天文被照明而且贞定为知识)。这一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与意义是为进级的人文活动作基础作准备。
进级的人文活动便是运用由初级人文活动中所凝定的种种知识来为人生服务。这种服务也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单纯为增加生活的方便而作的,如先民耕田以食、织布以衣、架木以居、斵轮以行,以至今日所有的.工业产品,都是人利用知识而将自然物的存在结构加以改造、重组而运用出来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以实用为重点的服务。
至于在实用之上的另一层服务,我们可以称为以彰显意义为重的服务。那就是利用这些自然物或人为加工物为代表与象征,以呈现出一套套人所独具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礼仪,包括种种法规制度、风俗习惯。
例如饮食,除了果腹的实用目的之外,我们还可以同时借以表显精神上的意义。如当与人共食时,藉让食、劝食等以联谊互敬;当一人独食时,藉洁其粢盛、谨其举措来对越在天;或者,藉种种自定义的戒规以自律(如佛徒之茹素),藉特殊食物以怀古(如端午节粽子)。乃至单纯地藉食物精美制作,进食的优美仪态以表显人文的丰盛。凡此都足以显示人的生活,实能超越一已的封限而具唯闷枣有无限扩展延申的意义。这种能指向无限的特质便是人文活动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称为进级的人文活动。这种能赋予一切自然物或人为加工物以意义的活动是一种有有创造性的活动(此有异于上帝的创造而别称为道德创造)。这种形态的创造便称为"点化"。他一方面点化了人的生命,使人即于衣食住行的自然活动中,扩展拓深而顿时具有丰富充实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也点化了一切被人所用的物,使它在自然效用之余,同时也因参与了人的创造活动而成为亦具无限意义的礼物。于是人的自然行为化为礼行,自然秩序化为道德秩序。此世界不但因人初级的的人文活动(认知)而自黑暗进至彰明;且因人进级的人文活动(点化)而自无心进至有情,当进至有情,但是不但因人我因遂其相通而合一,人物亦因同于此浑融的情意中而合一。人不但能敬人爱人,也能敬物爱物,人物都不在我之外,此即王阳明所谓"心外无物",亦即孔子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世界到此合一无外的境界才是一个圆成的世界,而此圆成则是有待于人文活动的点化而后成功的。因此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约称之为"人文化成",或更约称之为"文化"。
于此,我们乃可约述"文化"一辞的主要涵义,即:它是特指一种进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在点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外物,以使之具有无限的道德意义。
以上是"文化"一辞最核心的涵义引自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若放宽一些,则一切人文活动,包括初级进级,都可称为文化。若在由此延申,更可不克指这种人文活动本身,而直以一切人文活动的结果,即种种自然现象经人认识、改造、重组后的状态,所谓人文者,称为文化。此时所谓文化,即不再具有活动的创造义,而只具有静态的客观存在义。
按:文化一辞,近世以来亦用以翻译英文之Culture,二者内涵亦略可相通。Culture源于拉丁文Colere,原意乃指人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使之超乎单纯的自然状态之上。至十七、八世纪,此一概念之内涵已有相当的扩展,而重再指称一切经人为力量加诸自然物之上的成果。即:文化是指一切文化产品之总和。此相当于前文所述之最后一层引申义。总言之,西方观念中之文化较偏于指人文之静态的客观存在,而较不重于指活动的创造义,由缺乏中国传统中最为郑重的道德化、精神提撕一重意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习俗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国饮食文化的的概念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❽ 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他为人类所共同享有.文化的特点是: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传递(代代相传)和横向传递(地域、民族之间)两方面.5、变迁性与堕距(滞后):变迁性是指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是处于变化中的.一般认为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有三种因素引发,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人口变迁;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如不同国家、民族自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交流;第三,发明与发现,各种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滞后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变迁时的速度不一样,导致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转自网友且忘的回答.。
文化的一般特征主要有哪些
文化的特点是: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传递(代代相传)和横向传递(地域、民族之间)两方面。
5、变迁性与堕距(滞后):变迁性是指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是处于变化中的。一般认为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有三种因素雹芹芦引发,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人口变迁;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如不同国家、民族自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交流;第三,发明与发现,首谨各种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滞后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变迁时的速度不一样,导致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
【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校园文化的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文化有哪些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自然存在物及其运动不是文化,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本身都不是文化,但人类据此而创造出来的历法、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物绩顶贯雇卟概诡谁韩京品却是文化。
人可以点头和摇头,这种生理机能本身不是文化,但赋予点头和摇头以一定的涵义,使其成为一种沟通符号,这时点头和摇头就成为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人的观念、知识、技能、习惯、情操等都是后天学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
凡文化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不需要学习的先天遗传本能不是文化。例源带如人分男女,这本身不是文化,而如何做男人和女人,如何扮演好性别角色,这需要后天学习才能知道,所以做男人和做女人的规矩、模式就是文化。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一个社会的人在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并共同遵守和使用的才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规范、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等。吃馒头是中国北方人的饮食文化,个别人吃蚂蚁就不是北方文化。
4.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同这个社会一样长久的,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并且还在不断地积累下去,是一个无尽无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从前一个阶段或时期继承下来并增加了新的内容。
继承的并不是以往文化的全部,而是继承一部分,舍弃一部分,再增加一部分,就成为一定时期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一个不断继承和更新的过程,不能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去看待文化。
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不对的,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也是不对的,并且是不可能的。 5.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 文化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因此无论从纵向历史角度看,还是从横向空间角度看,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而且差异很大。
中国古代妇女以为缠足美,所以用一个美好的词汇--"金莲"来称呼它,现在"金莲"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点之一。
中国南方人吃蛇肉和猫肉,北方人认为那是不能吃的,这就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异。太平洋中某些岛屿的民族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有吃人的习俗,在别的民族认为这样做是惨无人道的。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记载了大量世界各地的特殊文化,充分说明文化的多样性。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就会走向种族中心主义,即用自己民族的价值标准判断别的民族中发生的事件和现象的观念。
比如中国人过去把国外人叫"洋鬼子",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只有中国人这样的人才是人。而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只有美金才是钱,别国的钞票都是纸。
鲁迅小说中的阿Q看见城里人煎大头鱼加上切细的葱丝,而不像他们未庄那样加上半寸长的葱叶,以为城里人错了,就很有点未庄中心主义的味道。种族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民族沙文主义,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等民族,鄙视和仇恨别的民族。
文化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1、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2、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如吃白蚁的方式警戒的呼喊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3、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
4、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
5、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动,也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
6、个体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经落入某种文化环境中了,这是他无从选择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动并参与文化的创造的。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
7、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动物不同,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支配人的行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于人的事物及其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必须转化为知识、价值、意义才能内在地控制人的行为 。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动对自己的影响也是如此。
8、文化一方面是正在进行、不可停顿的生存活动,另一方面是寓蕴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并规范、调节、控制、影响着这些生存活动的知识、价值、意义。
9、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与我们分离,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与我们分离一样。我们无法逃脱地站立在我们创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象我们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样;尽管文化只是源于人类,而且为了保存文化的生命力,人作为承担者使用文化,并用文化来充实自己。但文化并非附属于人,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事实上,文化可以与承担者分开,并可以由一个承担者向另一个承担者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