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

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5-31 08:08:44

A. 谁能帮我系统总结一下中日文化交流史

1、在秦朝时,秦始皇为求长生不死,一道士提议送童男童女到一岛上,据一些流传的说法,这可能是日本岛。
2、据中国《汉书》记载,大约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日本列岛出现了百余个由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汉武帝在朝鲜设置的乐浪郡献上贡物。后经长期兼并,至公元2~3世纪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0多个部落 ;东汉时期,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
3、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记载,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统辖约 30个部落,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已有统治机构和贫富、阶级差别,是日本奴隶制社会初期粗具规模的国家。该国女王卑弥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国洛阳,魏明帝封她为“亲魏倭王”,授与金印紫绶。其后继女王□与(台与)亦曾遣使向西晋王朝朝贡。

4、到了隋唐时代,这种交流达到了高潮,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团就有20多次,每次人数多者可达200—500人,其中的文化使者就将唐代的许多乐舞学了回去。在《日本史·礼乐志》中,明确写做是中国汉、唐时传入的乐舞就有150部之多。对《破阵乐》、《春莺啭》、《泛龙舟》、《兰陵王》等都有较翔实的记载
5、从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在中国宋元两朝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武士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兴起,禅宗尤为武士所尊崇(见彩图日本武士画像)。出现了以京都、镰仓的五山禅林为中心的 “五山文学”。作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朱子键烂学”受到重视。连歌、能乐等文艺形式兴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6、明朝建立之后,日本开始骚扰中国,朱元璋派人责问:“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
但是日本人并不买帐,“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变本加厉开始侵扰沿海一带。
朱元璋再次派使者莱州府同知赵秩去日本见日本国王(史书上没有称其为“天皇”,均以“日本王”称呼),日本王良怀说道:“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惟蒙古与我等夷,乃欲臣妾我。我先王不服,乃使其臣赵姓者訹我以好语,语未既,水军十万列海岸矣。以天之灵,雷霆波涛,一时军尽覆。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赵姓,岂蒙古裔耶?亦将訹我以好语而袭我也!”
说罢,就要杀赵秩,赵秩不为所动,怒斥日本王,日本王改容相向,礼遇有加,归还劫掠财物及人口。
然而数年之后,羽翼丰满的日本开始发难,首先不进贡,后来写信给朱元璋:“……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但是朱元璋却没有起兵攻打日本,“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后来只是在沿海加强防备,内迁居民“卫所城不当要害者移置之,民户三丁取一,以充戍卒”
再后来朱元璋着《祖训》,“列不征之国十五,日本与焉。自是,朝贡不至……”
朱元璋的后人们恪守祖训,以明朝前期的海军实力,又有出兵的借口,灭掉日本当有此可能,然而,最后还是没有实现,以至为后世中华之患,真是可惜。
明朝升亮让中后期,“迨承平久,船敝伍虚。及遇警,乃募渔船以资哨守。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舶至,辄望风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倭寇甚至打到了内陆。更有汉奸援助“广东巨寇曾一本、黄朝太等,无不引倭为助。隆庆时,破碣石、甲子诸卫所。已,犯化州石城县,陷锦囊所、神电卫。吴川、阳江、茂名、海丰、新宁、惠来诸县,悉遭焚掠。”
直至俞大猷、戚继光、刘显诸将合力破倭,才扫清东南沿海,又有“总督陈瑞集众军击之,斩首千六百余级,沈其船百余艘,本豪亦授首。帝为告谢郊庙,宣捷受贺云。 ”
后来日本侵略朝吵局鲜,日本人狂妄之级,万历十九年十一月,“倭酋关白平秀吉声言明年三月来犯”公然挑衅。万历二十年夏五月,日本人进攻朝鲜,潜渡临津,时朝鲜承平久,兵不习战,朝鲜王李昖弃城奔平壤,又奔义州,遣使络绎告急,倭遂入王京,执其王妃、王子,追奔至平壤,放兵淫掠。
于是明朝发兵朝鲜,这段历史大家都了解,就不多说了,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鲜的企图,丰臣秀吉病死,史家评论说:“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
7、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后, 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 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 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干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 王,干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 清朝的藩属。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极,讽示流球朝贺。琉球国王遣其子赴东京贡献方 物。日本天皇下诏,以琉球为藩属,1873年又列琉球为府县。1875年5 月。日本强令琉球 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并派军队驻扎琉球;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 6 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1876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司法机构,事实上将琉球置于其 统治之下。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 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 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
1879年3 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 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 月3 日 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 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吞并。清朝与疏球的宗藩关系也就遂告结束。

从清代到现在的中日交流也就众所周知了。

B. 唐朝时期中日有哪些主要的文化交流

1、语言文字方面

唐朝的经济繁盛,人民总体生存问题得以解决,便兴盛了众多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流行起来,亦先后传入日本。另外日本的柔道,发源于一种唐朝搏击术“唐手”,日本的剑道——日本的武士刀的形状是“唐刀”(唐刀,细长,长柄,双手执握砍杀)发展而来。

我国的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 当时只供药用, 到磋峨天皇时期, 日本寺院和宫廷中已吃茶之风兴起。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日本人学习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到目前,茶道在日本都是一门经典传统。唐服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爱,经改进为“和服”。唐代的菜式也传入日本,是日本宫廷的钟爱之选。端午节、重阳节等节令也在由唐朝传传入日本。

(2)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扩展阅读:

鉴真东渡,是指僧人鉴真前往东瀛传授佛教。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

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这是日本着名的佛教建筑。

C. 中日文化古,近,现交流史,越详细越好```

近代史中日两场战争的真相
一、甲午中日战争

公元1861年底,清政府在以恭亲王奕忻为首的洋务派主持下开始了近代着名的“洋务运动”,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后,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北洋水师”。公元1868年,刚刚结束了“倒幕运动”的明治政府开始了同样伟大的“明治维新”,大约二十年后,建成了一支“日本水师”。

建成后的“北洋水师”拥有战列舰11艘,其中超级吨位战列舰两艘——定远号和致远号,清政府每年足额定期拨款军费400万两白银,用于水师官兵的军饷、水师的日常维护及添置水师的装备和武器。建成后的“日本水师”只拥有8艘战列舰,且全部是中小型号、低吨位,日本政府上起天皇、下到平民每日只吃两顿饭,节衣缩食才保证了每年230万两白银的军费。

在恭亲王奕忻失势下台后,“北洋水师”实际上的领导人是李鸿章,在顽固派的屡次排挤打压下,水师内部开始逐步腐化。每年400万两白银由户部拨到水师提督丁汝昌处,克扣三成后再分发到各舰管带,管带截留三成,最后才派到各舰官兵手中。这笔被长时间克扣的军费大部分被拿去公款吃喝及跑官要官,包括丁汝昌、邓世昌在内无一没有参与其中。与上面的相对应的,底层官兵则是整天斗鸡遛鸟、无所事事。在“北洋水师”访问日本的时候,竟然有家属在军舰上晾晒衣物和被褥!被美化成民族英雄的邓世昌居然带宠物上军舰打仗!

实际上,所谓慈禧太后挪用的海军军费600万两白银是因为战争临时追加的拨款,每年定额的400万两是从来没有克扣和拖延的。与之对比的是日本水师连每年的拨款都很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战争临时追加拨款了。水师从德国等处购置的装备、弹药根本也没困敏有任何质量和性能问题!

战争的结果,北洋水师11艘战列舰全军覆没,日本水师只有两艘受了点轻伤。清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3亿两白银,这笔钱对于日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则是雪上加霜。连日本政府也没想到会赢得这么轻松?!

二、十四年抗日战争

随着大正天皇的驾崩和稳健派内阁首相西园寺被暗杀,20世纪初期日中之间的友好关系宣告结束,乃木希典将军的高足昭和天皇即位,军国主义势力逐步抬头。

公元1931年,日本关东军1.9万人发动了着名的“918事变”,东北共计19万人的驻军在蒋介石默许、张学良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下全线撤退到关内,日军在三个月内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公元1937年,日本华北驻屯军8000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77事变”,正式宣告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到来,而驻守北平的29军有10万人,竟然没有抵抗到一个月!

公元1938年汪巧枝,日本征调了5万人配以空军发动了着名的“松沪会战”,国民党出动了由德国教练训练的、全国最精锐的25万全德国新式装备正规军在上海、南京一线组织抵抗。结果仅仅十天,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南京城内放下武器投降的国军人数是15万,他们连带城内其余的15万百姓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全部被屠杀殆尽,这就是“南京大屠杀”。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扶持了三个伪政权:满宽裂洲国、华北自治政府和南京政府,征召了大批伪军和伪警察用以维护地方治安和打击反日势力。

帮助日本的伪军人数与日军的比例是骇人的11:1,也就是说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总共派遣了70万部队在中国,而帮助他们打中国人的伪军人数超过了800万!日军的作战能力也是惊人的,同时期的中国军队平均要牺牲5.6人才能换回一个日军的阵亡。

日军侵华的准备工作是做得相当到位的,最突出的证明就是他们绘制的军用地图,上面竟然标明了许多连当地百姓都不知道的小路,很多当时的地图到四十年后居然还能照用不误。

不要相信现在中国内地电影里所拍摄的那些混帐镜头,如果日本人真像当中演的那么蠢,那中国人则更加愚蠢,因为像这么蠢的日本人都能在中国肆虐十四年时间之长,那么中国人是什么?

在战争行将结束的1945年6月,日军的作战能力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即便是战斗力相当不错的共产党八路军也要以3:1的阵亡比例来与日军交换。如果没有前苏联进驻东北的100万红军和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真不敢想象现在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

探访关西中日交流史

在日本探访唐朝遗风,当首推古都奈良。巍峨的朱雀门使人浮想联翩,沉睡1300多年的平城京似乎在诉说当年仿照长安修建京城的盛况。承袭式文化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东大寺、唐招提寺等香火连绵不断,宛如重现隋唐时代的历史画面。
至今,日本人把去京都仍称为“入洛”。仿造唐都长安修建的京都呈棋盘状,当时,人们习惯把西部城区称为“长安”,把东部城区称为“洛阳”。后来,由于洪水泛滥等原因,西城逐渐人烟稀少,日益萧条;相反,东城却人丁兴旺,寺刹林立,商贾云集,“洛阳”便成为京都的代名词,去京城自然被称为“入洛”了。后来,在不断接受和消化大陆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传统文化日臻成熟,并开始形成独自的文化体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开放门户。神户作为开放港口,涌入大批外国商贾。据说,开港伊始,从长崎来到神户的华商把煤油灯带到这里,所以人们风趣地说,是华商给神户带来了光明。辛亥革命时,神户的华侨及日本友好人士慷慨解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如今,经过全面整修的南京街、关帝庙等面貌一新,全然看不出遭受“阪神大地震”重创的痕迹。在充满异国情调的神户,到处飘溢着中国文化的芳香。
现在日本历史街道推进协议会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崔万哲,东渡已十载有余,曾多次举办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为了撰写《关西中日交流史探访》,作者多次走访了关西地区,收集了大量翔实、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D. 唐朝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在哪些方面这些交流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政治制度

从中央下手,才能上行下效。那些地方上的酋长们要把权力还给中央,中央统一给农民授地耕种,农民老了之后再把土地还给国家,这就是学习唐朝的“租庸调”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简单的税收办法,农民只需向天皇缴纳田租和服从劳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

2、军事上

也学习唐朝的“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耕种土地,战时自备武器和干粮赶往前线。

3、生活风俗上

原本,日本人穿衣服的习惯是“左袵”,日本要摆脱蛮夷形象必须改穿中国人“右袵”的衣服,老式的“和服”统统不准穿,满朝文武上朝穿的官服和唐官一模一样。

后世影响:文化方面吧 ,日本遣派留学生上千名来唐学习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其都城建筑也仿唐长安。至唐朝,佛道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的文化,科技等。其中交流主要为鉴真东渡以及吉备真备来唐。日本的文字也是由于受汉字影响。

总之,即使是现在也能看出,日本人很多习俗与汗相似,其建筑、服饰、甚至文字。至于影响,从中日战争可以看出,除了文化上教化了日本以外,对中日交好没啥影响。

(4)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扩展阅读

重要影响——日本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 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8世纪初,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E. 古代史上,有哪些中日交流的事例

1.中日邦交最早记载是汉朝.
汉朝初期,与东瓯、闽越、南越等国关系尚友好。后伴随着国力的增强,这三国的越人国家先后被灭。武帝时期,汉朝多次派使节经略西南夷,并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汉朝与朝鲜和日本也有密切联系。东汉光武帝时期,古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国宝。

2.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遣唐使

时间: 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朝代: 唐代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着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3.密切的原因是因为中国那时候是世界的中心,长安是世界的心脏,天堂。李世民是世界的天可汗。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从 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以后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日本关系一度不甚融洽。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危险较大。北路和南岛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线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随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九十余人。他们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别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开创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风气。空海所着《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圆仁留唐十年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文艺批评、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日本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着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随遣唐使船到日本的,还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响的唐朝文物,也输入日本。丝绸之路东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候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也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后,经过五十五年才考虑派遣,最后终于停止。这固然与日本吸取唐文化趋于饱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关,同时,也由于负担沉重和航行艰险。9世纪以后,往来中日之间的唐朝和新罗商船大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风规律,一般七月间乘西南风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东北风返回。这些商船航程需时较短,遇难可能较少,往来的间隔也较短。因此出现不少短期勾留的还学生,如日僧惠萼在 9世纪中叶曾三次来往中日之间。遣唐使虽然停止,并没有妨碍中日文化继续交流。

阅读全文

与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