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可以联系有不同文化的人

什么可以联系有不同文化的人

发布时间:2023-06-01 10:00:23

⑴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增加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的认识

如果方式增加点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羡滑的认识的话,你可以通过一个兄高腊交流会议文念猜化交流会让人们去参加也是可以的。

⑵ 不同文化的人如何通过做不同的事情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了同一个目的,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相互学习交流,学习他人的经验,融合自己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档渣,有条理的灶空去安排相应的工作,一步一步的完成我们目的!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隐蠢瞎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

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还要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实现。

⑶ 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生意

俗话说,百样米养百样人。国际贸易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在做生意。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东方人经常会觉得西方人太较真,不通融,甚至觉得有时候“好心被对方当成驴肝肺”,而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东方人太圆滑,没有时间观念,做事不严谨。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求同存异,谋求共同的利益。因此,跨文化商业交际,是我们做外贸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不管是哪种文化差异,首先了解一下国际商务间的两条“铁规”: 第一条铁定规则:国际贸易中,卖主要适应买主。 第二条铁定规则:国际贸易中,访问者要遵守当地的商业惯例。中国有句俗话叫“入乡随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进入一个地方,就应该遵守当地人的做事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观点。如果我们是访问者,我们不必去刻意模仿或者拷贝本地人的行为。相反,要有自己的特色。当然,“有自己的特色”应包括了解当地的敏感话题,尊重本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我们可以将跨文化商业行为的分为四种模式:生意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正式文化与非正式文化,恪守时间和灵活时间文化,情感外向和情感保守的文化。下面我们会通过大量的案例为您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人们的商业行为特点,这将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对方沟通。 生意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 生意导向型的人们主要以任务为导向,而关系导向型的人们则以人为导向。当然,无论在哪里做生意,关系都是重要的。这里,区别在于程度。例如,生意导向型的人们需要懂得在关系导向型文化中,谈判前你需要做到友善、和蔼。不了解这些差别的生意导向型的推销员,在努力与关系导向型的潜在顾客做生意时,往往就会出现一些冲突。许多关系导向型的人们发现生意导向型的人们有进取心、好胜心并且个性率直。相反,生意导向型人们有时也觉得他们的关系导向型的伙伴办事拖拉、态度暧昧、难以理解。 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部、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在这些市场,人们尽量不与陌生人做生意。他们往往是通过错综复杂的个人关系网获得生意。他们更愿意与家族、朋友和熟悉的个人或者组织打交道,他们认为这些人可以信赖。他们和陌生人做生意会很不舒服,尤其是与外国人做生意,会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赖对方。而北欧、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地区的人们相对比较开放,愿意和陌生人做生意。属于典型的生意导向型文化。 由于生意导向型的人与陌生人做生意时相对开放,在这样的市场,海外商人通常能够与批发商或者顾客直接签订合同。以美国为例,这是一个高度移民的国度,大多数美国人都愿意与素不相识的人洽谈生意。企业之间电话推销的成功说明了这种开放度的优势。每年,美国都要从全球的陌生者那里购买价值数十亿美金的商品和服务。毫无疑问,美国是打陌生电话推销之乡!总的来说,在美国,只要你能够提供正常的商品和服务,并能够进行正确的市场研究,相对来说,做生意是迅速、便捷的,因为美国是典型的生意导向型市场。 相反,电话推销在关系导向型市场就不那么奏效。例如,在日本,电话推销就是指给现有客户打电话,通常是关系导向型企业给关系客户打电话,而在日本给陌生人打电话被认为是种奇怪的行为。在中国也是一样的情况,陌生的电话拜访往往不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可。 如何接近你的客户? 一、和关系导向型企业打交道的最佳方式——被引见。 关系导向型企业不容易与陌生人开展业务。如果想打开关系导向型地区的市场或进入一个关系导向型的企业,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安排合适的人或者组织来为你引见。这个第三方会为你架起你与对方之间的桥梁。 谁来引见? 理想的引见者是双方都熟悉的权威人士。因此,如果你刚好和一位已退休、受人爱戴的官员是朋友,而且他刚好认识对方的代表,这将非常有效!(不过,在全球国际贸易中这样的好运气是很少能碰到的)。 如果没有办法认识任何权威人士,另外一个好办法是通过国家驻该目标市场国的大使馆的商务职能部门。不要担心是否对方地位太高不可及,要知道,首先大使们在关系导向型文化中是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并且促进出口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此外,可以利用你的私交,“拉关系”。相信大家都看过《珠光宝气》等港剧,商人们都是在各种画展、慈善拍卖会和高尔夫球场等社交场合结识新的朋友,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假如你的高尔夫伙伴所在的公司在诸如汉城、东京或者雅加达有一个很活跃的办事处。或许,他们会为你说上一句好话。还有,货物运输公司、海运和空运公司、国际法律会计公司都是其他很有效的引见场所。总之,要跟关系导向型文化的企业做生意,首先要赢得对方的信赖,最有利的第一步就是被合理的引见,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千方百计“拉关系”。 第三方引见在关系导向型文化中非常重要,如在日本,合适的引见是重要的,因此,出现了专业化的咨询公司,他们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日本企业引进创新。在强有力的关系导向型市场,只有你能够认识正确的人,或者能够被别人引见给他们,你才能够开展在那里的生意。没有关系或不进行拉关系(利用别人的个人关系),要想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市场试图进行业务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看上去引见非常的费劲脑汁,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性展会,在展会上,买方寻求供方, 出口商寻求进口商,投资者寻找合作伙伴,企业间容易建立信任和合作。这也是一个接近关系型文化导向企业的最佳方式。 另一有效方式就是加入官方贸易代表团。世界各国政府和贸易协会都通过组织访问团到新市场参观、访问来促进本国的出口。这些官方引见有助于打破僵局,推动贸易向前发展。 借助信誉良好的中介组织。如果未来几个月内既没有相关博览会,也没有官方代表团。那么,在关系导向型市场,可以通过在当地有良好信誉的中介组织来促使第一笔业务的开展。 二、如何与生意导向型企业打交道。 在生意导向型文化中,销售人员常常能够不进行关系接触就和买主签第一笔合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在与生意导向文化的人打交道的时候,被引见是可以加分的,对生意有帮助的,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在生意导向型人面前,由于对方通常比较开放,因此你通常在与对方几分钟的短暂交流后就能够开始谈生意。并且你能在几天内了解你的生意导向型伙伴的大部分情况,而不像在关系导向型文化中,如中国、沙特阿拉伯那样,需要几个星期或者数月,中间还要历经无数的吃吃喝喝。生意导向型的买卖双方也会通过喝酒、吃饭和打高尔夫来进行社交活动。但是,他们在达成协议的谈判桌上也能够建立适当的关系。当然,生意导向型的进出口商也想在签订分销协议时能够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但是,这些可以放在以后进行。同时,在他们讨论有关价格、支付条款、说明书、质量、数量、交货日期和分销协议中涉及到的其他问题时,他们也进行着相互间的估计、评判。他们先谈论生意,在谈判过程中进行相互了解。 因为生意导向型文化的商人通常比较率直,只要能够清晰介绍自己公司和产品的优势,将问题摊开来谈,沟通是相对比较容易的过程,而与关系导向型人沟通交流则是一个复杂的多的问题,下面我们给大家详细介绍。 拉近彼此距离 良好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如何更快缩短文化差异,拉近彼此距离的基础之上。西方人(生意导向型)往往不理解为什么与东方人做生意,大部分的生意都是在饭桌上谈,而且动不动就要“Bottom Up(干杯)”。在东南亚,大家聚在一起喝个大醉是公认的拉近彼此间的亲近的方式(但通常仅限于男性之间。女性一般不适合这类交际方式。) 与阿拉伯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多数亚洲人谈生意前,最好与他们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在关系导向型市场,首要任务就是交朋友,其次才是做生意。建立个人关系在关系导向型市场非常重要。除了跟生意伙伴要有公司间的工作联系外,还有一部分重要的私人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私交”。所以,在跟关系导向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个人的关系对生意的成功非常重要。 商务谈判过程 关系导向型文化的商务谈判过程通常比较漫长,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在谈判开始之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与对方进行间接接触。其次,建立信任和发展个人关系的过程很长。在关系导向型市场,与政府官员和公共部门团体进行谈判,第三方(官僚机构的办事惰性)常常起作用。在关系导向型文化中,与陌生人尤其是外国人打交道,经常会让官员办起事来更加犹豫。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汽车公司为了在上海开办汽车厂要与中国政府进行了为期九年的谈判。为什么麦当劳在俄罗斯进行第一笔黄金资产投资时,与当地政府进行了12年的申请才达成协议。当准备在关系导向型市场做生意时,访问者必须在其公文包里额外准备一份大大的耐心。 面对面接触的重要性 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电话和电视会议能够使我们和国际商业伙伴保持联系。但是,这些技术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接触的需求。关系导向型的商人不太适应通过文件或者电话来讨论重要事情。所以,在与关系型导向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过分依赖电子邮件,因为对方可能根本就不会留意邮箱,即使对方明明公布了联系邮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国内沿海地区,如深圳、上海,对电子信息比较重视,电子邮件交流比较多,很多招聘都是直接通过网上投递简历实现。而在内地城市,如果应聘者单纯依赖网上给招工企业投递简历,往往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不合格,而是对方根本没有重视查阅邮件。所以,在这些地方,跑招聘会往往来的比网上投递简历更有效。因此,在与关系导向型企业打交道,尽量创造与对方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成功的几率会更高。 合同的作用 生意导向型商人主要依赖手写的协议来避免误会、解决问题。当发生分歧和争论时,特别是美国商人会采用一种非个人、尊重法律的合同方式。许多美国公司都会带一份冗长的合同草案和一名律师到谈判桌上。然后逐条谈论规划中的协议,出现问题时随时请教律师。这种方式在世界上最喜好诉讼的美国很有意义。但是,在关系导向型文化中,这种方式可能就不会奏效,因为商人更多地依赖人际关系,而不是律师和详细的合同。在强烈的关系导向型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律师处于幕后,直到讨论和会议的后期发生冲突时再去求助于他们。 对合同理解的差异也会产生对关系导向型和生意导向型文化间的误解。例如,情况变化后,韩国的伙伴希望就合同的某些条款重新谈判,即使这个协议一个月前刚刚在纽约签订。韩国人希望他们在美国最亲近的伙伴能够促成这样的谈判。另一方面,纽约人会误会韩国伙伴对情况变化的反映,认为这是他们合作伙伴狡猾、薄情不可靠的信号。关系导向型文化主要依靠关系来回避困难、解决问题,而生意导向型文化则依靠成文的协议来发挥相同的作用。 随着更多的公司能够从这种分歧的两个不同方面来获得全球贸易的经验,我们能够预见这种误解会慢慢减少。然而,与此同时商人需要警惕这种跨文化的差异,否则会毁掉最有希望的国际生意。 直接语言和间接语言 生意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文化的交流方式也不相同。生意导向型的谈判者注重直接评价,使用坦率、直接的语言,而关系导向型的谈判者常常会采用一种间接的、微妙的迂回方式。这种交流差异是东方人和西方人间产生误解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德国和荷兰的谈判者以他们的直率甚至是生硬的语言闻名。而日本人等关系导向型谈判者相反,他们最先的考虑的是协调、促进人际关系。因为团队中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关系导向型的商人慎察言行,尽量避免冒犯他人、使他人窘困。 多数日本、中国和东南亚的谈判者把“不”字看作是一个不恰当的词汇并且习惯回避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他们会小声地嘟囔“这个很难”或者“我们再研究研究”。最常用的变通是“可能”和“如果方便的话”。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有个好朋友和她的日本男朋友日常交流是用英语,而那位日本小青年的英文水平也比较糟糕。处了一段时间,朋友发现,日本小青年经常在沟通中频繁点头,脸上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实际上他并没有听懂,而点头和恍然大悟的表情是日本文化中所谓的“尊重对方和谦卑”。于是,朋友警告他,以后没听懂,一定要说,不能一直在那里点头忽悠她。看,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沟通的误解。 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加拿大的一家服装公司跟广州一家服装厂(常青公司)下了近6万件衣服的订单,加发提出所有在加拿大销售的服装必须用法语和英语标识出纤维含量和洗涤说明。这个要求引起了中方的关注,因为他们缺少法语专家,于是强烈希望只使用汉语和英语。常青公司的王经理微笑着说,“马丁先生,我恐怕用法语和英语填供货标签会有困难,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方反复强调:加拿大法律要求标签使用英法双语。“请理解我们在这点上没有选择,这是法律。” 与他的团队简短的讨论后,王先生又微笑着大声说,“先生,我们会认真考虑您的要求。虽然这会很难,但是,我们常青会尽力解决这个问题。”后来,这批服装顺利到达加拿大,而打开包装一看,所有的衣服标签都是英文和中文两种说明!最后,加方要求全部退货,中方损失惨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典型的关系导向型文化,我们中国人在与同样是关系导向文化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做生意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沟通。

⑷ 怎样和有文化人交谈

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练习,实践!练习,实践!
多动脑,多学习,多跟人谈话!
你一定可以做到!@

多数人认为,一些人天生就有说话的天赋,而另一些人则没有。事实上,并不存在说话的天赋这一说。善于交谈的人只不过是懂得一些简单的技巧而已,而这些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
阅读关于滑雪的书本身并不能让你滑雪技能出众,同样地,单纯地阅读本书并不能给你的社会交往带来很多东西。要提高你的社交能力,既需要阅读更需要坚持不懈、专注地练习。每次坐下来只读一章,不要多,然后立即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些技巧就像是工具。想象一下用螺丝刀去锤钉子,或者是用铁锹去砍木头。这都非常吃力。你需要花费5倍的时间去做,而且还做得很糟糕。螺丝刀和铁锹不是合适的工具。然而只要有了合适的工具——铁锤和锯子,你很快就能做完这些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好。

谈话也是这个道理。你用你所掌握的技巧尽力去做,可是这些技巧很可能不适合你要做的事情。结果,你在社会交往上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人际交流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了几种在社会交往中行之有效的技巧。而且,他们发现掌握这些技巧都只需要比较短的时间。不幸的是,这些研究发现大多仅仅出现在学术刊物中,只有少数的几所大学开设了教授这些技巧的课程。

我组建了“谈话技巧”培训班,写了这本书,以此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并且用一种生动、直接、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教授这些技巧。我的努力获得的成功远远出乎我的意料。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了我的培训班,公众和业界对本书的关注也在不断上升。不仅如此,你将看到的这些技巧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环境——像Samtaleteknik和Praten met plezier等外语译本,已经在全世界流行。

在我们的课程开始之前,我先提一点:阅读关于滑雪的书本身并不能让你滑雪技能出众,阅读关于健身的书本身也无法让你的肌肉强健,同样地,单纯地阅读本书并不能给你的社会交往带来很多东西。要提高你的社交能力,既需要阅读更需要坚持不懈、专注地练习。每次坐下来只读一章,不要多,然后立即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最后一章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计划,你可以按此来做。

写作此书带给了我很大的快乐。我希望这些简单的技巧能够给你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善,带给你快乐和幸福。

一杯精神的咖啡

如今,通过“畅销书”的头衔来抓住读者 “眼球”,似乎已不那么有效了。在越来越理性的读者看来,所有畅销书都或多或少含有炒作之嫌。或许您也已对被冠以如此称号的书失去了兴趣。毕竟,太多的畅销书在宣传期过后便辉煌不再,甚至销声匿迹了。即便如此,还是不禁想问您:对于一本再版三次、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的畅销书,您的态度会否有所转变?或许,出于好奇,您也会暂时抛开成见,对其一探究竟吧——是什么样的内容使一本书具有如此强的市场生命力?

好吧,让我们一同走进《谈话的力量》,细细品味一番吧。对于谈话在人际沟通与交流中的地位,我想,在此就不过多着墨了——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已通过自身经历而有所体会了。如今我们所需的,是实用简单、切实可行的技能指导。或许您已经阅读过相关书籍,甚至参加过有关培训,对于各种精妙的技巧已尽数在心。但令您苦恼的是,这些技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总那么不尽如人意。如果您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毫无疑问,《谈话的力量》就是一场可以切实改变您生活和工作的“及时雨”,它是一本真正的关于社交技巧的行为指南。

《谈话的力量》作者艾伦?加纳,是一名在人际交流领域拥有2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着名交流学专家。在他的培训生涯中,有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过他所举办的“谈话技巧”培训班。《谈话的力量》正是作者对自己多年研究和培训的经验总结。

通观全书,您会发现大量的对话场景被运用其中。这些具体而详实的实例,正是作者依据日常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们随意而典型。这些似曾经历的场景,随意得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典型得会使阅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真实经历与之对照。而后,您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实际情况总是能和书中的某些场景相吻合。您完全可以对号入座般以此判断自己究竟置身于何种状态,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局面。

书中数百例对话场景,形象而生动、通俗而具体地阐释了作者几十年所累积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这些实用而有效的谈话技巧,会从行动的层面指导您:

◇ 如何通过提问来促进自己与朋友或陌生人的交谈;

◇ 如何通过由衷的称赞和认真的倾听来鼓励对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行事,建立和谐的关系,避免产生误会;

◇ 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开启话题,使您在社交场合或工作中能够有效而迅速地与陌生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 如何采用积极的态度,在接受对方批评的同时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如何巧妙地拒绝别人,哪怕是最缠人的要求;

◇ 如何要求对方改变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证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 如何通过姿态、身体接触、眼神交流等动作来向别人表情达意;

◇ 如何挑战您的社交恐惧症;

◇ 如何有计划地提高您的交谈技巧等。

或许您正在为工作中需要不断与陌生人接触而苦恼,也或许您正面临着与昔日好友无话可谈的尴尬;或许您正遭遇着与亲人关系日趋紧张的困境,也或许您想使本已和谐的人际关系锦上添花;或许……不管您现在处于何种情况,相信上述技巧“总有一招适合您”。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最大特点,那就是通俗——语言简单易懂,行文轻松随意。相对于那些充斥、堆砌着专业术语的交流学和心理学书籍,可以肯定地说,本书给您的感觉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摒弃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抛开空洞宽泛的理论讲解,它就像一杯咖啡,使忙碌一天的您于放松之余补充精神的能量,轻松领悟人际交往的技巧。

最后,需要郑重声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简单而有效的技巧您完全可以自行掌握并施行,您会发现运用它们是那样轻松自如。不信,您不妨抽出一点时间,亲身品味这本超级畅销书的精妙所在,相信它定会给您的生活带来快乐与幸福!

通过提问题促进交谈

问题分类

52岁的斯科特*是一位建筑承包商,他诉说了自己同邻居交谈时的痛苦:

我试着和他们说话,我确实尝试过。我问他们问题,却没有得到什么回答。于是我再问,接着又问。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自己就像FBI的侦探在审问疑犯一样,而不像是在和邻居愉快地聊天。

22岁的丽萨是位售货员,在一次上课之前她跟我有一段对话:

丽萨:你教这门课有多久了?

艾伦:哦,大约10年了。

丽萨:你经常教吗?

艾伦:是的。

丽萨:你还教别的课吗?

艾伦:是的,我在国立大学教演讲。

丽萨:这学校在哪儿?

艾伦:在圣地亚哥。

丽萨:你在哪里上的大学?

艾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然后去俄勒冈大学攻读了研究生学位。

丽萨:你住在哪里?

艾伦:拉古纳?希尔斯。

丽萨:这是什么地方?

艾伦:我只能告诉你,是在圣地亚哥市往北约75英里。

每个人都能提问题,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能有效地促进交谈。当你的问题没有引起积极的回应时,可能不是因为对方不友好, 或者对你不感兴趣,或者问题不合时宜, 而可能仅仅因为你所提问题的类型, 或者语言的组织形式。

问题共分为两种:封闭式和开放式。

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有点像对错判断或多项选择题,回答只需要一两个词。例如:

“你是哪里人?”

“你经常跑步吗?”

“我们今晚什么时间出去吃饭,5:30,6:00还是6:30?”

“你是否认为应该关闭所有的核电站?”

封闭式问题可以让对方提供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的信息,供你做进一步地了解(“我在底特律出生,但是在阿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长大。”“是的,我每天跑3英里。”);也能够让他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我6点有空。”“我觉得没必要关闭已有的核电站,但是也不希望再建造新的。”)。

尽管它们有着明确的作用,但是如果单纯地使用封闭式问题,会导致谈话枯燥,产生令人尴尬的沉默。就像斯科特所说的那样,对方如果不停地回答封闭式问题,就会觉得自己在接受FBI侦探的询问。

开放式问题

要想让谈话继续下去,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就要继封闭式问题之后提出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就像问答题一样,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的。这种问题需要解释和说明,同时向对方表示(他们也很高兴你这样做!)你对他们说的话很感兴趣,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

例如,在获知我教“谈话技巧”这门课有大约10年时间之后,丽萨不应该急于进入下一个封闭式问题,而可以问一些相关的开放式问题:

“你是怎么想到要开这门课程的?”

“这10年中,这门课程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为了上课,你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请告诉我你对这门课程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计划。”(这是一个以请求的形式出现的开放式问题。)

在询问某人的家乡,并获知其来自亨茨维尔后,你可以接着问以下一些开放式问题:

“你为什么从亨茨维尔搬到这里呢?”

“阿拉巴马的气候跟这里有什么不同?”

“在亨茨维尔的那段时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在获知对方希望保持现有的核电站而不希望再多建造时,你可以问以下一些开放式问题:

“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现有的核反应堆产生的废料呢?”

“个人应该做些什么努力来防止修建新的核电站?”

“如果不再建核电站,你觉得国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提供更多的电力?”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使用的疑问词是不同的。下面的列表会对你的提问有帮助:

你可能注意到,一些人会以开放的方式来回答封闭式问题。尽管如此,与你交谈的人还是喜欢在回答开放式问题时给出更长的回答,因为这类问题鼓励他们自由地谈话。在你提出开放式问题时,别人会感到放松,因为他们知道你希望他们参与进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问题增强你的控制能力

你完全没有必要忍受无聊的谈话,因为当你开口提问题的时候,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话题的选择。假定有朋友告诉你:“我刚从法国回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以下例子中选择你的问题:

“那里气候怎么样?”

“你是怎样做到和法国人交谈的?”

“告诉我最让你难忘的事情。”

“你是怎样订到宾馆房间的?”

“法国食品和我们的有些什么不同?”

如果有人向你自我介绍说她是中学的辅导员,下面这些问题可供你选择:

“你为什么想做辅导员呢?”

“要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告诉我一些孩子们经常向你求助的问题。”

“在今天的校园中,吸食毒品的情况怎么样?”

“每天倾听别人诉说苦恼,对你的人生态度有什么样的影响?”

或者,如果你不想谈论她的工作,你也可以问一些宽泛的问题,例如:“工作之余你有些什么娱乐活动?”

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要牢记以下两条:

第一,提问题的时候要持愿意倾听的态度。无论你多么善于交际,如果你只是冷冷地流于形式,对方最终会感觉到你只不过是在设法让他对你产生好感。

第二,尽量保持双重视角。不仅考虑到自己想听什么、想说什么,还要考虑到对方的需要。最令人讨厌的就是毫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和需求。在一次鸡尾酒会上,我听到一个看上去挺高贵的绅士对一位女士说:“说了这么半天都在谈论我,现在谈谈你吧!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

顺便说一句,在使用本书中的技巧时,你会发现保持诚恳的态度和双重视角能使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题时常见的问题

问题过于宽泛

米吉是一位大学行政人员的妻子,最近在纽约的一次课堂上,她说自己对生活感到厌烦。为什么呢?“因为一整天,陪伴我的就只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岁,另一个还是婴儿。因此梅尔一回来,我就问:‘今天怎么样?’我真的是想得到他的回答。但是他说什么呢?‘没什么,就跟平常一样。’然后他就打开电视看起来了。”

米吉犯了几个简单的错误:

第一,她的询问范围太广。提问题就像开水龙头一样,范围放得越开,得到的回应就越多——直至最后的极限。米吉这样宽泛的问题(像“有什么新的消息?”“最近忙些什么?”“说说你自己的情况!”)往往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回答,所以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

第二,“今天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听起来更像是一句套话,随口说说而已,而不是真想了解什么情况。回答往往也是套话,例如“很好!”或者“还行”。

最后,米吉每天都问同样的问题。这不仅让对方更认准为套话,而且每天都要回答这样毫无创意的问题,很可能也会让她的丈夫感到厌烦。

我建议米吉每天读学校和当地的报纸,然后在让她的丈夫休息片刻之后,就他比较熟悉的话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开放式问题。以下就是她的成果:

那天晚上,我告诉梅尔我听说学校要重新设定对文科学生的外语要求。我问他对此有什么看法。接着我们就开始讨论学习外语是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别的民族。我们还谈论了各自学外语的经历。结果俩人开始用中学时学的蹩脚法语交谈,开心得不行。最后,我们都谈得很累了,但是很开心,他吻了我一下,小声对我说:“亲爱的,你太棒了!”这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吗?

开始的问题太难

亚利桑那一位叫肯迪的房地产代理商曾经向我透露了他的诀窍:

顾客一走进来,我并不问他有什么需要。这个问题太难了点,他会因为紧张而放弃。如果我追问得太紧,他很可能会马上离开。因此,我问他现在住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让他很轻松,感到自然。一段时间之后,他或我就会把话题转到他的需要上去。

肯迪的建议也适用于社交场合。通常情况下,最好是以简单的问题开始,谈论一些对方感兴趣并且熟悉的话题。

问引导性的问题

引导性问题可能是最封闭式的问题,往往只需要得到对方的同意。例如:

“已经8∶30了。今晚就呆在家里好吗?”

“你不认为他们是对的,是吗?”

“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的电视就足够了,你说呢?”

法庭上的引导性问题会使发问的律师受到训斥。在社交场合中,这样的问题也不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好处。

提问之前就已经表示不赞同

当对方的观点和你不一致,你想讨论彼此的不同之处时,应在问明对方理由之后再表达不赞同的意见。例如,我曾在宾夕法尼亚碰见一个人,他对我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猎。我不喜欢打猎,但是嘴上没说,而是以询问的口吻接着问他:“你认为打猎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从谈论中,我了解到他能在打猎中体验到很大的挑战,而且他认为像他这种猎人在生态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找不到提问的内容

如果有机会事先准备一些问题,会比完全依靠自己的临场发挥容易很多。以下是洛杉矶一家冰淇淋公司的经理韦恩写给我的故事:

星期五,我带着一个名叫柯蒂斯的小伙子去参加一年一度的欢迎新鹰级童子军(Eagle Scout)的宴会。去年的宴会失败得很——我和小童子军就傻傻地坐在那里吃东西。所以今年我预先做了一些准备。我试想自己还是一个童子军,别人会对我问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努力去获得各种奖章,自己开过或听说过哪些玩笑,自己建过什么样的桥以及怎样建的,第一次远足的情况怎么样,同女童子军的关系如何等等。

这果然奏效了!我们谈得很投机,几乎都不愿意停下来。所以今年我非但没有早早地溜出会场,还带柯蒂斯出去喝了一杯。

特丽尔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大二的学生,她发现事先的准备非常有用,不过方式与上面的故事有些不同:

以前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是跟在巴拿马的爸爸通话时,我常常会忘记谈及重要的内容,或者问一些很急的问题。因此我经常是羞愧地重新拨过去,或者干脆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最近,我开始写一个清单。现在我可以完全放松了,因为清单上的内容没有说完我是不会挂电话的。

另外,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备用问题,也很实用而且有趣,它们可以随时有效地打开尴尬的局面。我比较喜欢的有:

“如果你能够成为历史上的某个人物,你会选择谁?(对方回答。)为什么?”

“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如果要你另选一个行业(或者专业),你会如何选择?(对方回答。)为什么?”

“如果你能够在地球上的任意一个地方呆一星期,你会选择哪里?做些什么?”

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刚开始学习提出开放式问题时,需要着意去努力。但是如同走路和书写等技能一样,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做得很自然了。

表达诚实的称赞

冲突的产生

有一个老人和他的妻子在一起生活了整整21年,却没有说过一个字。一天早饭的时候,他突然打破了沉默:“亲爱的,有时候我觉得我不得不告诉你,我是多么地爱你。”

——摘自《给凯伦的信》①

夸奖他?要我恭喜这个混蛋体育和英语及格了吗?历史、手工和数学呢?全是F: F!F!F!……我本来想说:“了不起啊儿子,你正在一天天变成一个无用的人!”不!我没有那么残忍,关键就在于此。

——吉尔

当周围的人让我们高兴的时候,多数人会不以为然,认为本该如此。很少有母亲因为孩子在吃饭或玩耍的时候积极合作而给予表扬;很少有邻居会因为晚上的安静而彼此感谢。

只有当别人做的事情不合我们的意愿时,我们才会注意到他们——而且是非常迅速地!然后我们进行批评,并细致地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不好”或“错误”的,为什么他们要照我们说的去做。一些人不惜尖叫、威胁,甚至大打出手,就是为了让对方顺从。

重复受鼓励的行为

忽视你喜欢的做法却对你不喜欢的做法进行惩罚,这样做并不有助于别人了解你的需要。

根据行为认知理论,别人对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反应。受到你赞扬的行为出现的频率会增加,而被你忽视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受到惩罚的行为会减少,除非对方故意要引起你的注意,那样他就会继续这样做,因为惩罚毕竟比毫不在意好。(比如孩子们发现骂脏话会引起大人很大的反应,他们就会以此为乐事。)

行为学家把这种理论称为“重复受鼓励的行为”。你会发现用下面这个图表会很容易记住:

更进一步说,如果你根据人们不同的行为分别给予鼓励或予以忽视,人们会更愿意选择受到鼓励的行为。

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理论。我在俄勒冈有一个学生蒂姆,他经常在我课间吃东西的时候主动和我说话。在短暂的寒暄之后,他总是会找一些理由来抱怨下雨和天冷,抱怨前妻对他的态度,抱怨他工作的无聊和费力不讨好。

我知道蒂姆有严重的感情上的困扰,于是决定改变他和我在一起时的行为,只对他偶尔的积极乐观的谈话给予回应。当他提到有邻居帮他修车,或者有位知名演员要来演出,或者碰见了一位老朋友时,我总是笑着点点头,问他一些开放式问题。而当他表现得消极的时候,我就不搭理他。我会抬头看看路人,或者开始吃我的三明治。

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行为完全改变了,和我在一起时他总是乐观而又温和。每次见到他,他总是会主动和我打招呼,满脸笑容,告诉我一些好消息。在我回加利福尼亚之前,他悄悄地对我说,那些和我在一起的时光常常是一天中最美好的。但是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还是那样脾气暴躁、消极悲观。

在旧金山的一次课上,我讲了上述故事并总结说,鼓励自己喜欢的行为比惩罚自己厌恶的行为更为有效。之后,两个妇女立即说出了下面的话:

默尔:这确实很有道理。我总觉得孩子们来看望我的时间太少,于是当他们来的时候,我总是表现得很冷淡。有点像波特努瓦夫人在书中写的:“亚历克斯?亚历克斯?我有个儿子叫亚历克斯吗?噢,是的,过去有过,但是已经几年没有他的消息了。”(笑笑)这样做对我一点好处也没有,实际上,他们来看我的次数更少了。也许是改改我的态度的时候了。

艾比:我帮别人照顾一群小女孩,带她们去地方上的集市。女孩子们总是会来向我告状,却不去找别的大人。我总是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总是找我呢?我当然不喜欢听她们的这些事情。但现在我意识到,是因为我对她们总是很在意,问她们问题,帮助她们解决所有的纠纷——这些都是非常具有鼓励作用的。从今以后,我想最好是让她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给予诚实的积极回应,不仅能够鼓励对方继续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做事,而且能够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

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如果你是别人生活中能够满足这种“被欣赏的渴望”的很少的人之一(很可能是惟一的一个),那么你很可能会被珍视为亲密的朋友。调查研究表明,称赞别人会让别人觉得你富有同情心,善于理解别人,甚至很有个人魅力。(与此相反,一项研究发现:不再互相赞扬的夫妻会觉得对方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当别人发现你对他们待以真情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向你敞开心扉。这样,只要稍微地努力,你就能建立起积极的感情交流,这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友好和亲密程度。

积极回应的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它们有助于营造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你身边的人能够逐渐成长,并认识到他们作为人而具有的潜力。很多人认为,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朋友、同事、配偶表示出赞美的态度,对方就会变得懒惰,在已经获得的赞扬上止步不前。所以他们鼓励人的态度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找出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我有一个亲戚,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辛辛苦苦地念了几年,毕业之后他母亲对他说:“我总以为当选为联谊会会员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直到你得到它。”

西雅图一位叫玛丽的艺术家,其父母多年来就一直在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我正准备洗衣服,妈妈会说我确实应该帮家里做点事情了。如果我考试得了一个B,其余全是A,爸爸就会问为什么会得一个B。小时候,有一次我努力要让一双鞋穿得长久一些,最长的纪录是六个月。但是当我笑着给他们看我的努力成果时,你猜我爸爸说什么?他拿出一双鞋来,说是在堪萨斯市买的——20年前!从那以后,我意识到我是永远也不可能胜过他们的。

大量的心理学证据表明,这种“消极”的策略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常常是有害的。收到消极回应的人,非但不会继续不断地努力以获得赞扬,反而会变得非常小心,自我意识强烈,并且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会简单地决定放弃。即便少数人能够因为这样的激发而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其中能够从成功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却少之又少。由于一直以来都听到批评的声音,大多数人总是会找到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一个人,他去年一年赚了15万美元,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最近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说,就他的脑瓜,应该赚到30万才合适。

怎样有效地表达直接的称赞

最常见的赞扬方法就是表达直接的称赞。这种赞扬直接告诉对方你对他们的行为、外表和气质的哪些方面表示赞赏。每次在课堂上讲到这个技巧,我总是以让学生们对我或其他人说一些赞扬的话开始的。以下是有一次我记录下来的几种赞扬:

行为:“你是一位好老师。”

外表:“你的头发很漂亮。”

衣着:“我很喜欢你的鞋。”

这样的称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改进:

1. 具体一些。如果你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你的喜好,让他们相信你的话只适用于他一个人,而不是任何一个人,那么你的话就会更加有力,令人信服。

例如:

行为:“我喜欢你在我们练习的时候,亲自给每个人做辅导。”

外表:“我觉得这个新发型让你的眼睛更加漂亮了。”

衣着:“那双棕褐色的路夫鞋很配你的卡其裤。”

2. 称呼对方的名字。人们认为,自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以来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会对包含其名字的话语给予更多的注意。此外,称呼对方的名字也可以让对方觉得你的赞扬是专门针对他的。

例如:

行为:“艾伦,我喜欢你在我们练习的时候,亲自给每个人做辅导。”

外表:“艾伦,我觉得这个新发型让你的眼睛更加漂亮了。”

衣着:“艾伦,那双棕褐色的路夫鞋很配你的卡其裤。”

怎样帮助别人接受我们的直接称赞

亲爱的艾比:

我的妻子有个习惯,总是对我真诚的赞扬泼上一瓢冷水。

如果我说:“呀,亲爱的,你穿上这件裙子好看极了。”她很可能会说:“你真这样认为?这不过是姐姐给我的一件旧衣服。”

如果我赞扬她把屋子打扫得非常干净,她可能会回答说:“我想,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孩子们的房间。”

我就搞不明白她为什么不能坦然地接受我的赞扬,这让我有点伤心。能帮我解释一下吗,艾比?

——困惑的人③

同样地,你很可能也发现很多人难以接受你直接的赞扬。出于谦虚,或者没有别的回答方式,他们通常会拒绝你的赞扬,从而让你感到受挫,使你以后的赞扬话语减少。

行为:“这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

外表:“我倒觉得理发师剪得太短了。”

衣着:“你喜欢这样的旧鞋?”

无论出于
参考资料:《谈话的力量》

⑸ 感觉“知道”上的人好多是有文化的。怎么跟他们联系啊

知道里的人也睁皮都是网络的用户,只不过是有着不同的经悉改差历和知识面,可以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别人,回答你问题的人歼闷可不是工作人员哦~

⑹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是什么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的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间的文化比较,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日文化差异、日美文化差异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进行上述文化比较和分咐消析,学者们从千差万别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维度。比较着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维度,莱恩和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以及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
在这个模型中,不同图形表示不同文化;与文化图形相似的较小图形表示受到该文化影响的个人,两者差异说明:个体的形成还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箭头表示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图案与个人图案的一致性表示,当信息离开它被编码的文化时,它包含着编码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当信息到达它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解码文化的影响也变成信息含义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内含意义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码的结果与编码时的内含意义就越接近。
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借助于D.Hymes(1974)提出的沟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的。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沟通参与结构(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沟通参与结构总体归纳为八大项,由“SPEAKING ”一词的八个字母来分别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场合。P:“Participant”,即参与者。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特征和因素,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对沟通的影响。E: “Ends”,即参与者个人的交际目的,包括按惯例(即社会文化约定)所期待的结果(outcome)和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际行为顺序,包括信息的内容(话题)与内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调,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认真的、嬉戏的、夸张的或嘲讽的,不动声色的或带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传递使用的是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如方言、语域等),是口说还是书写。N:“Norms”,主要指人们交际时言语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约。具体地说,就是交际参与者“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等。G:“Genres”,即体裁,指交际活动中话语的类型,如诗歌、寓言、神话、祈祷、笑话、谜语、诅咒、演讲、书信、评论、公告等等。
再次是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缺辩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即使对自己文化中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也可能并不清楚。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对交际中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异常”情况持更为宽容、开放、灵活的态度,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来应付和解决问题。这些技巧包括:预设差异,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忍受模糊,处事灵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险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对我们进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很伏简缺好的指导。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仍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跨文化沟通参与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在沟通中也从各个方面尊重了这些差异,但是对差异的尊重不但没有使沟通顺利进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又一次地谢绝了。外教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的习惯,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我也知道你们美国人的习惯,当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是按照你们的方式回答的。”
显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沟通的障碍并不在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相反,甚至可以说正是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重视反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可见,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求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沟通中的作用机制。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机制
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根据我们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简化或不准确;比较全面的理解。在这三种情况下,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沟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别表现为文化迁移、文化定势和逆文化迁移。
1、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指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下面的例子就比较典型的体现了文化迁移:一位美国人在秘鲁子公司担任生产经理,他坚信美国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秘鲁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他从公司总部请来专家对子公司各车间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征求工人的意见,并从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采用。可是这种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鲁工人就纷纷要求辞职。原因是,在秘鲁以及整个拉美文化中,人们敬重权威,下属不仅服从上司;而且还把上司看作是自己的主人,并希望上司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工人们认为,征求工人的意见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反过来问他们。既然上司无能,公司就没有希望,不如提前离职,以便及时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产经理对此不甚了解(或出于文化中心主义),以美国人崇尚个体主义,参与意识较强的观念去揣度秘鲁的员工,导致双方沟通的失败。
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用自身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心理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个人从孩提时起,就开始学习本文化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直到内在化和习惯化。从一种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种文化能选择“更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对各民族来讲,常会把自己的文化置于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的一切。极端之时还会表现出“己优他劣”的倾向,僵硬地接受文化上的同类,排斥文化上的异己。
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取向的差异是消除文化迁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及它们的内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
实际上,尽管文化上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其特殊环境相匹配的,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移情的能力:即在传递信息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上;接受信息时,先体认发送者的价值观、态度和经历、参照点、成长和背景。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处境和遭遇,从而产生感情上共鸣的能力。
除了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外,预设差异也是避免文化迁移的重要方法。即,在没有证实彼此的相似性前,先假设存在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注意随时根据文化因素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预设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一定的先有观念,固然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但是预设差异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将这些现有观念当作一种假设,而不是真理,必须仔细评价接受者提供的反馈,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它们加以修正。
2、文化定势
定势也称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 Lippman在《大众舆论》(1922)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
例如,以前许多学者认为汉英语言在称赞应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认为中国人崇尚谦虚,喜欢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来显示自己谦逊的一面。许多人在提到汉语中的称赞应对时,总是习惯性的将“哪里,哪里”,“过奖了”作为典型的应对方式。这种认识可能会在两种引起误解。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采取这种应对,因此碰到“不谦虚”的应对可能就会不理解。其次,尽管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比较倾向于拒绝别人的称赞,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会在接受的同时还是会尽量避免显示出自我称赞。
由于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这并不是说文化定势总是错误的,文化定势中通常蕴涵着许多准确的文化观察。但是文化定势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人们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人们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们期望的东西所吸引,并且往往会对事物做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解释。
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研究显示,各个领域的专家与该领域的初学者不同,并不在于专家忽略了脚本和原型的作用,而在于他们通过与该领域的人和事长期接触,从而形成了更为复杂具体和准确的脚本和原型。即问题不在于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能避免定势,关键是如何不囿于定势,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认识可能存在的非完备性或可错性。在交往实践不断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观察。
3、逆文化迁移
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沟通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了解了对方的文化特征,也不一定就会避免障碍的产生。下面是一般的沟通过程图。
显然,完美的沟通是实现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中介于符号。这样,只有沟通双方对同一符号做同样理解,既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时,思想1=思想2的情况才可能出现。
文化差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误把他乡做故乡”,发生文化迁移,即在未证实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一致时,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即发送者A将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为B的,同时接受者B也将自己的解码规则调整为A的,编码和解码规则不一致问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有当其中的一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另一方主动适应同时采用A或B的,或者双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规则C时,沟通才可能顺利进行。
前文中国教授与外教的对话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很明显,障碍的起因不在于沟通双方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忽视,而在于沟通双方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采取了对方的立场,使编码与解码方式出现了新的不一致。这与文化迁移很相似,但是却以反向的形式出现,因此称之为逆文化迁移。
在实际沟通中,上面几种问题常常会同时出现。比如,在具体实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员通常会接受相应的异文化培训。经过这种文化培训,他们对异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在培训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所认为的该文化,即期待文化。由于这种了解通常是比较简括的,因而在沟通中就可能出现文化定势;同样这种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异意识的空白处,管理人员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迁移;随着管理人员与员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于真诚沟通的愿望,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体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参与结构达成一致,那么就可能出现逆文化迁移的状况。
应该提到的是,单独了解文化差异的作用机制,并不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帮助。只有在了解文化差异三种作用机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一方面,在沟通过程中保持问题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不断地化解差异,才会不断推动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

⑺ 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

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尊重各自的习惯和信仰,避开敏感话题,交流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人与人交流就是用心。

语言与文化、社会背景本来就是既相成又制约,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传递任何讯息时,总是会受到不同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因此,为了让语言运用达到效果,必须清楚辨明各种社会及其文化对双方的影响。

进行交谈时,一切的言行均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换言之,一定要符合所谓的文化特色、社会规范或伦理准则。它一方面力求避免和克服与特定场合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主动联系社会规范,并选择一定的表达方式,以有效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

(7)什么可以联系有不同文化的人扩展阅读: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谈,如果想成功地传递正确讯息,少不了言语技巧的运用。言语技巧的根本点,在于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期能更好地表意传情。

言语技巧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长久的生活历练和思想、文化修养。

2、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掌握。

3、对当时场合、情境的洞察。

⑻ 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际是什么?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友纯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也不甘落后,于1972 年在东京率先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宽告判交际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人数超过两千。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 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起步较晚。北京外国语大学着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于80 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着作颇丰,目前已经编着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等多部图书。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是什么?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密切的跨文化沟慎改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的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间的文化比较,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日文化差异、日美文化差异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进行上述文化比较和分析,学者们从千差万别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维度。比较着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维度,莱恩和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以及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

在这个模型中,不同图形表示不同文化;与文化图形相似的较小图形表示受到该文化影响的个人,两者差异说明:个体的形成还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箭头表示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图案与个人图案的一致性表示,当信息离开它被编码的文化时,它包含着编码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当信息到达它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解码文化的影响也变成信息含义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内含意义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码的结果与编码时的内含意义就越接近。

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借助于D.Hymes(1974)提出的沟通事件(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的。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沟通参与结构(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沟通参与结构总体归纳为八大项,由“SPEAKING ”一词的八个字母来分别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场合。P:“Participant”,即参与者。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特征和因素,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对沟通的影响。E: “Ends”,即参与者个人的交际目的,包括按惯例(即社会文化约定)所期待的结果(oute)和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际行为顺序,包括信息的内容(话题)与内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调,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认真的、嬉戏的、夸张的或嘲讽的,不动声色的或带有某些感 *** 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传递使用的是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如方言、语域等),是口说还是书写。N:“Norms”,主要指人们交际时言语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约。具体地说,就是交际参与者“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等。G:“Genres”,即体裁,指交际活动中话语的类型,如诗歌、寓言、神话、祈祷、笑话、谜语、诅咒、演讲、书信、评论、公告等等。

再次是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即使对自己文化中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也可能并不清楚。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对交际中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异常”情况......>>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跨文化交际 ”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

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宽容的态度,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此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异质文化的各种成见的干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第三,必须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看待问题,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设想问题。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不可歧视或贬损其他文化。只有客观、公正、全而地认识和理解异质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

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风俗习惯带到沟通过程中,他们在诊释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时总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解码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对对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 *** 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与单向沟通相比却是一种较有效的沟通方法。

3、进行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培训也是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当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等,其目的是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促进东道国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企业凝聚力。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也可以......>>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是拥有能够和你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啊。比如和其他国家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交流,你们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比如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概念。这就要求交流者同时了解这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怎样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的主旨是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态度、主动性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达到顺利交际目的的活动。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认识自我所处的文化,接受文化差异,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提高评判性思维技能,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 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又比如,在中国,dog 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形容人多数都是贬义的,中国的成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等,都带有一种贬低的色彩。但是,在英国,dog 是一种受宠爱的宠物。所以,当外国友人赞叹的说:“You are a lucky dog! ”时,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反差,影响友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给学生介绍适当的文化知识, 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英语词汇,并充分理解了英语词汇。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

⑼ 你如何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管是在价值观中世界观人认知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与这样的人合作非常困难,

⑽ 现代交流方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什么帮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交流方式的帮助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得到了增进。
首先,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例如,当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交流时,他们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消除人们对陌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其次,现代信息交流方式还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在线聊天、视频会议等方式,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彼此的观点和谨芹想法。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更好地协商和解决问题。
最后,现代信息交流方式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弯晌悔地理解彼此的情感和情绪。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等,从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这样的交流埋正方式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观点和情感,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阅读全文

与什么可以联系有不同文化的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