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了解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什么
春联的习俗来源: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乡土文化: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贴春联寓意: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❷ 郑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其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
❸ 河南民间工艺有什么
问题一:河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呢?? 很多有内黄农民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灵宝皮影、大营剪纸、泥塑、木雕、根雕、烙画、陶艺、奇石造型、麦秆画等四十余个。河南三大地方戏:豫剧、越调、河南坠子
问题二:河南有什么特色工艺美术品? 开封的汴绣,花生糕,清明上河图
朱仙镇 年画
问题三:河南有哪些民间艺术 祭龙辟虫的龙抬头(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农历六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 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妙趣横生的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耕特色突出的牲口节(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
问题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舞阳民间绘画根系古老的中原文明,文脉传承,源远流长。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笛,反映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此地素有“帝乡侯国”之称,历史上人才辈出;西汉樊哙、东汉吴汉、三国司马懿皆封侯于此;东汉横野大将军王常、西蜀开国皇帝王建皆诞生于此。舞阳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壁画、刺绣、剪纸、门神画等民间艺术美不胜收,比比皆是,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这些丰腴的积淀对舞阳民间绘画都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近日,由河南省台办组织的“探寻中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两岸三地记者联合采访团一行37人来到河南舞阳县,采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艺术舞阳县农民画的成长历史,实地参观舞阳县农民画展,观看农民现场作画,并且了解了舞阳县的贾湖文化、经济建设和发展等等。
另外,舞阳农民画特有的拙朴童雅的构图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以及亲切感人的生活内容,让人们看后无不为之赞叹。舞阳农民画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强烈的艺术个性。
“舞阳县农民画”亦称“舞阳现代民间绘画”,它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就是在这种以墙壁为载体、以“普罗艺术”为风格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探索、研究和升华,以及从民间绘画、剪纸、刺绣、泥塑、壁画等古老民间艺术中发展而来的,既继承和发扬了舞阳传统的民间文化,又融合着开放的现代意识,描绘了民间习俗,讴歌了现代生活,具有迥异的绘画风格和强烈的艺术个性,成为艺苑奇葩。舞阳县农民画先后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并被列为全国十个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乡之一。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
问题五:郑州有哪些民间艺术遗存?? 制作收藏本图
张金汉(左)和儿子张俊涛对复原的各式花灯十分爱惜
核心提示
被首批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汴梁灯笼张”,透出了整个民间艺人最积极、最典型的生存状态,他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手工制作中,使花灯制作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从第五代三人,到第六代仅剩一人,流传数百年的绝活依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缺乏资金等的情况下,这个民间花灯之家动用整个家族的力量把绝活保存下来。从复制家传的花灯成功,到把对象扩展到整个中华古灯,“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艺人的传承之路。
问题六: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 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干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干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笑伞】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笑伞】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 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 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Y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 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 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 【律棒鞭】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律棒鞭】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演员只有3人,男1女2。演员只有3人,男1女2。 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 曲牌有“?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
问题七: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什么?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编辑本段年画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着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o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
问题八:中国的民间艺术有那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 、桦皮工艺、漆器工艺、 兽皮工艺、 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矗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抬阁》、《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铜器舞》场面壮观,热情奔放。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歌舞结合和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是中原民间舞蹈的明显特征。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问题九: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⑧ 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 编织 。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 食品 。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❹ 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什么
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春联作为一种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05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对联在华人和很多使用汉语的地区,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而且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存在重大价值。
习俗贴春联的技巧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传统对联是平仄相合,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如春潮传喜讯,鼠岁报佳音。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现在的对联张贴还是时有混乱的现象,看起来、读起来都觉得别扭,因此需要懂得正确的张贴方法。
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❺ 如何了解贴春联的乡土文化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中国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如果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春节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的颜色又与当地民俗相关。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红色代表喜迎。在有些地方还有白色,黄色,紫色,绿色和蓝色等。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
庙宇一般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❻ 乡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乡土文化包括内容详细如下:
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茄磨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滚银、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2.山水风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农村地区广阔,地方山水风景各异,虽都是山野,但美点不一样。
3.器物手工艺品
乡村的一些生活器物和手工艺品是很好的文创资源,有的也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❼ 河南郑州的风俗有哪些
郑州也也有广为人知的风俗,上元佳节(又叫元宵节)时要吃元宵,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会耍龙灯,同时还要送花灯,一般会对出嫁或得子时送出,而且还流行猜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春节里要放鞭炮,舞狮舞龙。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