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早期的六大文化区系指的是什么
六大文化区系指中国早期的六个区域文化圈,是由中国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
(1)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北方早期文明,以辽西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区,又可细分为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带及河北张家口等4个分区;
(2)东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东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同东为中心,又可具体分为鲁西南和胶东2个分支文化;
(3)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视为中国母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辐射整个黄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区,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文化的主流文化;
(4)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区系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栽培稻米、捕鱼、采集水产共同构成了当时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时的吴越文化即由此发端而来;
(5)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中国早期西南文明,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具体分为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分区,而四川分地又分为巴、蜀2个分支,其中的江汉文化成为后来的“楚文化”的主要源头;
(6)南方新石器文化,该文化圈是中国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阳湖—珠江三角州一线为主轴,辐射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地区,该区系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风味。
2.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有哪些
先秦时代主要文化区:
1、华夏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夏族、商族(华夏化后的商人)、周族(华夏化后的周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陕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战国以后扩展到今长城附近),东到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北部(西周后扩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和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一带。主要文化特征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汉字(二里头文化四期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篆文),讲上古汉语(属原始汉藏语系汉白语族,有大舌颤音,无双音节词,发音近似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到西周以后奉行“周礼”,有先进的制度文明。对应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燕文化、卫文化、郑文化、晋(三晋)文化等。
2、东夷文化区:主要族群为东夷人(包括商族),有时也包括孤竹人、山戎、东胡(均属原始阿尔泰语系东部分支),甚至可以包括后来建立吴国、越国的扬越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到今浙江省中部,西到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东到今渤海、黄海、东海(甚至可以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重视巫术,有神秘主义色彩,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强,通用古汉字,周代以后逐渐接受“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部)、先商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齐文化。在两周时代东夷文化已经与华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狄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北狄人(属原始阿尔泰语系),通常包括东部孤竹人、山戎、东胡。地理范围大致南到今陕北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河北省中北部,北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以南,西到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到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适应游牧生产,贵少贱老,有收继婚的婚姻形态,男子从小训练骑射,服饰为“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肃慎文化、中山(鲜虞)文化、早期匈奴文化。
4、西戎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秦人在内的西戎,实际上包括了原始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属原始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和塞种(即“斯基泰人”,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还有汉藏语系原始藏缅语族的氐羌族系。地理范围东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陕西省西部宝鸡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地区(后扩张至黄河以西),西到欧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到马其顿——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呼罗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一线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今泰国南奔和清迈以北)。主要文化特征是游牧文化,贵少贱老,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境内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齐家文化、羌(藏)文化、吐火罗文化(高昌文化、楼兰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蛮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楚人、吴人、越人在内的南蛮,其实分为苗蛮(汉藏语系原始苗瑶语族)、百越(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原始侗泰语族)、百濮(原始南亚语系)三类,有时还包括全部西南夷(即一部分氐羌民族)。地理范围北部大致到今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南部,东到太平洋(有可能到大洋洲复活节岛),东南到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北岛,西南到非洲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西到长江三峡(或者到川西高原)和云南省中部楚雄州(或者到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征是断发、纹身、赤足,语言复杂多样,崇尚火,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饮食习惯以生吃为主,不遵守“周礼”。在中国境内对应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有时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3. 前7000至5000年时期我国存在哪些重要的文化区系 尽量详细点儿 谢谢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范围大致包括从今天的甘肃向东到河南。彩陶文化是其典型特征。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举世闻名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是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存。
2.良渚文化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远郊的良渚村,距今约5500~4000年,从1936年被发现起,陆续发掘了巨型祭坛等礼制建筑,以及数座拥有大量玉制礼器作为陪葬品的王陵和贵族墓葬,出土了以玉琮为代表的大量玉器,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家蚕丝织品,还有三角犁等成熟精细的农业工具,无不显露出5000年前太湖流域文明已经比较发达的迹象。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又有重大发现,发掘了大型城郭城墙遗址,这就是4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
3.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8000~5000年燕山以北辽河流域的一种发达文明。红山文化以玉器着称,玉猪龙为典型代表。有三处重要遗址,分别是辽宁的牛河梁遗址、查海遗址和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出土大型碧玉C型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牛河梁遗址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查海遗址发掘出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玉器,经测定距今8000年之久,为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4. 中国有哪六大文化区系
1981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率先提出中国考古学的区系类型学说。他把考古学文化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即区(块块)、系(条条)、类型(分支)。
他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2)、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3)、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
(4)、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
(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且各类型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5. 文化区的分类
一个文化区区内即使自然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在文化特征方面仍具有共同的空间属性。一般将文化区分为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 机能文化区是在政治上、社会上或经济上具有某种机能作用的地区,如一个行政区、教区或经济区都可视为一个机能文化区。实现机能作用的组织的所在地,即文化核心区。由于机能作用的范围比较明显,机能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界。但有些文化现象有具体的中心,亦有一定的功能范围,但却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区,如报纸。还有人划分出第三种文化区,即乡土文化区或感性文化区。它是存在于其居民意识中的一种“地区”概念,既无一致的文化体系,也无实现某种机能的组织,只能根据流行文化或民间文化的地区间差异特征来加以划分。
6. 中国划分为哪几个重要的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区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区是历史上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如今各个传统文化区之间的文化特征差别在逐渐减少,例如各区经济形式上的差别并不大,即都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只是产业结构、发展程度方面有差别,而农耕、渔业、牧业等传统农业经济的空间格局基本上还没有变。由于精神文化要素变化的速度相对较缓慢,因此传统文化区的许多文化特征也有很多保留至今。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各个文化副区的特点,关东文化副区的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燕赵文化副区是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中原文化副区的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荆湘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西南少数民族亚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多元性。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7. 中国地域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 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 (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7)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8)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9)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 (10)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11)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1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 3.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①内蒙古文化副区 ②北疆文化副区 ③南疆文化副区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8. 文化区的划分
文化区的划分由于缺少客观的标准,不同学者常划出不同的世界文化区。A.赫特纳于1929年曾绘制1450年时的世界文化区的地图,从那时起,许多文化地理学家提出不同的文化区划分方案,分别将世界划分为 8个文化区、11个文化区等。如美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马斯将世界划分为11个文化区(见图 世界文化区(1976))。H.j de布利季1977年则将世界划分成12个文化大区,分别为西南亚-北非、欧洲、印度及附近地区、中国及有关相邻地区、东南亚、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苏联、日本、太平洋诸岛。斯潘塞和托马斯1978年提出文化大区、文化区和文化副区的划分依据,与地域等级系统相对应。文化特质在地域上的分布称为文化源地,文化复合体对应于文化副区,文化体系对应于文化区,相关的文化区集合则成为文化大区。
一个大的文化区可以共有某些中心思想和基本实践,但在大区的各部分有关的、非基本的要素,总有某种变异,因此一个文化区又可分出副区。例如加拿大为一个文化区,而加拿大东部的法语区则形成一个副区。
一些文化地理学家对小范围的地方性文化区也做了许多研究。如美国地理学家D.W.米尼格1965年通过对美国摩门教文化区的研究,提出文化区空间结构的模型,把文化区分为四个带:核心区,摩门教徒密度最大、居住时间最长;领地,摩门教文化占支配地位,但不如核心区强烈;势力范围,摩门教徒是当地重要的少数民族;边缘地带,摩门教徒散见于少量小聚落中。
(王煦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