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经历过哪些文化冲突

经历过哪些文化冲突

发布时间:2023-06-03 23:23:35

① 文化冲击的例子有哪些

1、见面问候

中国人的见面打招呼很有特色的一般都是“吃了吗”传闻这是因为中国“民以食为天”的观念造成。而西方一般都是“Hello!”之后就问天气,“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啊?”“觉得天气不错啊,难得的一个大晴天!”

2、餐饮习俗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喝醉了为止。

产生原因

文化的产生是以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与看法,而处在相同生存环境里的人,又会形成许多共同的感受和经验。在封闭的生存环境里,这些共同的东西是产生部落或者村落文化的基础。

文化的冲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

② 中西文化有哪些冲突事例

中西文化冲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

再烹调技法上,中国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着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在这种差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由此可见 ,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这种差别是深刻地孕育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的,按先秦诸子的观点,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何处少的一个“情”字?!

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

(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历史上的差异依然延续和发展着。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

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以理智为基础的。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再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外国运动员常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

面对目前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依然不同。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相反,西方的解决方案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甚至垄断和战争。

(四)、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却很少关心“社会对个人是否功平”的问题,致使公民作为个体,其权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诚、直率。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我们无力去分辨哪一种文化更为优秀。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两种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发展与完善。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

小结: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梅随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③ 中西文化有哪些冲突事例

1、客套话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餐饮习俗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5、家长的态度

以色列总理小时候放学回到家里,他妈妈常问他两个问题,一是你今天给老师提什么有挑战性的尖锐问题;二是问你今天在学校做什么令同学和老师映象深刻的事情。而我们中国的妈妈,在孩子回到家,常常问,你今天听老师话吗?

④ 文化冲突有哪些

文化冲突包括:时间观方面的冲突、客套语方面的冲突、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⑤ 历史上中外文化碰撞的事情有哪些

世界舞台上,各种文化都在呈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各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及世界版图的不断清晰的情况下,各种文化也随着人员的往来、商业的进行在进行着各种有趣的碰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对外交流时也产生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碰撞,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
01、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他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经常为了做生意往返于东西方之间,于是向他讲述了许多路途中的趣事和遥远东方的大国——中国的故事。从小耳濡目染的马可·波罗自然萌生了去中国游历的念头。终于在他长大成人时,他跟随父辈踏上了去往中国的路,一路上他们跨越了中国辽阔的疆域,欣赏了新疆瓜果飘香的盛景、领略了云南雪山与古镇的别样风情,也在黄土高坡上大开眼界。马可·波罗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把东方别具一格的风情带给了他的同胞们,大家纷纷表示惊奇和欣赏,并对中国产生向往。

马可波罗游记、郑和下西洋、慈禧与汽车的故事都是历史上中外文化碰撞的一角,更多的精彩需要从历史记载中细细去找寻。

⑥ 文化冲击有哪些

文化冲击是指当生活在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接触到另一种新的文化时所感受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反应。

文化冲击的四阶段
文化冲击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不同的人对文化冲击会有不同的反应,根据奥伯格的研究,文化冲击通常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蜜月阶段

蜜月阶段通常为国际外派人员及其家庭刚抵达东道国2~3个月的时间段,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抱着新奇的心态看待东道国的文化行为。从社会学习的角度看,他们没有发现自身原有行为与东道国文化的冲突,还没有接受到足够的负面反馈。

2.冲击阶段

冲击阶段通常为国际外派人员及其家庭到达东道国3~9个月的时间段,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将自己暴露于新文化环境中挣扎。从社会学习的角度看,外派人员开始接收到他们不恰当行为的大量负面反馈,但又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因此他们感到困惑、失望和恐惧。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击,很可能产生极度保守、沟通中断和非理性反应的结果。在这个阶段,能否克服文化冲击是决定海外派遣成功与否的关键。

3.适应阶段

适应阶段通常为国际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抵达东道国9~10个月的时间段,外派人员开始由抵触东道国文化变为逐渐适应。从社会学习的角度看,外派人员及其家庭成员逐渐了解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和不恰当的行为,并开始尝试做出恰当的行为,这会导致正面反馈的增加和负面反馈的减少。随着对新文化的逐渐理解,行为方式逐渐变得适应并可预期,语言障碍的影响开始减退,生活也开始自如。在这一阶段,人们经历过文化危机并逐渐恢复。

阅读全文

与经历过哪些文化冲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