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现代社会中,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上,应注重对传统节日所有权的保护。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传统节庆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也备受游客欢迎。春节期间,各式各样的庙会吸引人们走出家门观赏演出、购买年货、祈福祭拜,表达对新年的希冀。
中秋佳节的诗会、赏月、放灯等活动,表达对阖家团圆的美好希望;清明节人们除了祭祀先人外,也会踏青插柳,体验乡野之乐。在节庆活动中,祭祀仪式、巡游、餐饮、祈祷字符、庆典爆竹、戏剧舞蹈、雕刻绘画等形式,都可以转化为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
让游客在参与节日娱乐活动过程中提升旅游体验,近距离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自然遗产的了解与认同。专家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游客对旅游项目体验性、文化内涵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
节庆活动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契合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更应挖掘好节庆文化的“宝藏”,为旅游产品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不少地方,传统节庆文化与当地的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让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除了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祭屈原、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踏柳吟诗、射箭、打马球等当地流传的节日活动。
体现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中秋节,除了多数地方的祭月、赏月、拜月活动,有的地方挂灯笼、猜灯谜、舞草龙,在北京传统里,拜兔儿爷是最有特色的中秋习俗,部分地方还有“走桥”的习俗。
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上,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赋予了民族节庆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云南,彝族有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白族有三月街节、开海节、绕三灵,傣族有泼水节、送龙节,多元民族的特点让云南的节庆文化格外异彩纷呈。
随着当地旅游发展和节庆文化宣传,这些活动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这些节日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强挖掘、整理、普及和传承。
让民俗文创产品走进现代生活
当前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创面临着形式单一、同质化等问题,旅游市场的热度让商家重消费、轻文化,包装豪华的月饼、粽子或景区售卖的低端、相似的纪念品遮盖了应有的文化价值。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对民俗文创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民俗文创产品的深度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节日等民俗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节日饮食、节庆仪式、节庆物品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与古代农耕时期大不相同,传统节日的文化语境发生改变。
要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就要寻找其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将节庆文化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这也更需要通过灵活新颖的表现形式,创造更多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创产品,努力打造我国的民俗文创产品品牌。
Ⅱ 传统节日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创新
传承中国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该要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念。节日是团聚、喜庆、祥和和敬老爱幼,我们应该将其从家族文化传统中引向社会,从而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培植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吃的习俗,需要优化,不要把节日仅仅当作吃喝豪饮的日子,节日应该是在于增进亲情友好,满足人的感情需要,把文化方面的丰富底蕴和内涵充分发挥出来。要继承和拓展节日的多项功能,特别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传统节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使自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弘扬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注重形式的创新,必须对原有的传统进行加工和改造,提取它的精华部分,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提倡诚信正直,尊老爱幼,重视血缘关系和亲情凝聚;另一方面则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的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传统节日的某些习俗也应当有所改变,除了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样的简单形式之外,具有新意的文化活动应当成为节日的主潮,比如我局近期开展的包粽子比赛,春节我们也可以举办毛笔手写春联比赛,中秋节可以举办“月圆人圆两团圆”摄影展等等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在节日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
Ⅲ 春节需要传承的文化主题有哪些
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创新相得益彰。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文化追求也在提升,过年要在继承中创新。春节传统文化丰富,写福字、贴春联、挂灯笼、互拜年、走亲戚、祭祖先、吃团圆饭等等,要继承好、弘扬好、延续好这些传统文化,是文化的进步,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在继承中创新一些新文化元素,搞好移风易俗,转变人们的思想,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媒体、文艺作品等,创新文化元素,让百姓直接感受年味的多元化,这样利用传统和现代等手段,营造热烈、喜庆、祥和、新颖的节日氛围,是大家喜欢的过节方式,也才有浓浓的年味。
把民俗活动“搞起来”。
过年的年味,要有多样的活动来渲染。金色锣鼓敲起来,幸福歌儿唱出来,大红灯笼挂起来,欢快秧歌扭起来……,民俗活动是年味浓的“添加剂”。同时,要挖掘文化资源,汇聚多种文化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活跃节日文化,要积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特别要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拿出来,达到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文化进农村、进社区,使群众感受到特色鲜明、别样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让节日文化生活更充实、更多彩,让年味实足。
春节文化的精髓
孝老敬老。尊祖重孝、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春节是中国的团圆节,其实也是中国的感恩节。所以,无论天南海北,无论富贵分贱,孝敬父母和长辈是我们回家过年的首要目的。孝老敬老体现在春节很多民俗中,比如大年三十,先要祭祖,然后给长辈拜年。在拜年这一节日场景中,老人总是节庆的核心和主角,最受人崇敬,晚辈要向长辈郑重行礼,有些地方晚辈还要向长辈行跪拜之礼,真诚祝愿长辈健康长寿,幸福如意。
关爱他人。关爱他人,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爱”,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春节期间,中国人都要走亲访友,互相表达自己对亲友的真诚祝福,这种拜年的主题正是关爱他人的真实流露和表达。
崇尚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着称于世。传统礼仪规范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使尊卑长幼有序,上下左右和睦。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围坐一起,长辈或客人必定被安排在上座。互相拜年,必定说诸如“过年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健康长寿”等祝福语。待客要先请客人落座、然后敬茶、递烟、端出糖果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春节崇尚礼仪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