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老沈与你聊聊什么叫玉文化

老沈与你聊聊什么叫玉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05 06:03:22

Ⅰ 玉文化的发展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经过了打磨和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
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雕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
滨的穷桑之地,那里出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
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传说中是轩辕黄帝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一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着,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玉促进文明社会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玉意识演化成国家意识
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级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玉推动社会发展
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
,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融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惊天地泣鬼神的宝玉——和氏璧
2008年央视四套《走遍中国·走进南阳》之《探寻和氏璧》的播出,将中国玉文化最高最圣洁的“和氏璧”与我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联系在一起,使其戴上了富丽堂皇的桂冠,独山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和氏璧可能是河南南阳独山玉首先,发现和氏璧的卞和是楚国人,所寻宝物和氏璧当在楚国,独山玉早在7000年前就已被先民们开发利用了,卞和发现独山玉之和氏璧当在情理之中;第二,当时疆界森严,卞和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出楚国寻宝,目前所知,当时楚国的疆域除了独山玉之外,尚无知名的宝玉被开发利用。所以卞和得独山玉可能性最大;第三,卞和将发现的玉献给先后献给两位楚王而未被“玉人”认出,说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独山玉主要矿物是斜长石,极易风化成高岭石而成“璞”。第四,前辈所言和氏璧“正而视之色碧,侧面视之色白”,在独山玉也有表现。独山玉往往是由色带产出,正面看(纵面)若是绿色,侧面看(横面)则可出现绿色、白色等,且绿、白色是独山玉中之上品玉质,“正绿、侧白”问题则迎刃而解;另外,卞和一定是个识玉高手,说明他是一个经常与玉打交道的采玉或琢玉之人,而南阳市特别是镇平县自古以来就是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识玉也就理所当然了。
玉文化与政治理论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解字》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往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解字》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刻。许多经典着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沟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此字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着《抱朴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早唐时期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着作影响极大,许多着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传说、戏曲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着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传说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宝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仑玉山,都是宝石构成的辉煌之所,琼楼瑶池,玉树琼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则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与之为伴。
东汉科学家张衡(今河南南阳人)在着名的《南都赋》中记载“于显乐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南阳)。……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锴,赤垩流黄,绿碧紫英……,”“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蔺堂,珍羞琅玕,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对独山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诗经·秦风》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
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瑶,石之次玉者。琼,玉枝也。说的就是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何不痛快畅饮。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则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现出宋国正卿子罕的君子风尚。文章记述的是春秋时,有人送给子罕一块宝玉,并说:“这是经过玉工鉴定过的,绝对是宝玉,我今天特意献给您。”而子罕却正气凛然地说: “此玉虽是宝,但我以不贪为宝。”遂坚辞不受。
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极薄的酒杯,这种玉在月色下可发出晶莹的光芒,与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轮美奂,令诗人酒兴大发。
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有“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也与玉联系起来,演绎了多少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
“弄玉吹箫”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颂。春秋时候,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善于吹笙,居住的地方有个楼台叫凤台。有一天,弄玉在凤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梦见一个美男子骑彩凤自天而降,立于凤台之上,告诉弄玉:“吾乃太华山之主,上帝命我与你结婚,在中秋那天相见。”说罢,解腰间玉箫,倚栏吹之,彩凤亦附和鸣叫起舞。弄玉醒来后,派人到华山寻找。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箫史为穆公吹箫,“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大悦,遂赐箫史与弄玉成婚。半年之后某天夜里,弄玉夫妇在凤台吹箫,忽然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两人便乘龙乘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今有“乘龙快婿”,便是由此而来。
元明时期
元末明初的一曲脍炙人口的杂剧《玉梳记》,亦作《对玉梳》,全称《荆楚臣重对
玉梳记》,写的是扬州秀才荆楚臣爱恋“松江府上厅行首”顾玉香的爱情故事。顾、荆二人相爱两年,情投意合,但此时荆楚臣的金钱用尽,遭鸨母羞辱,并被逐出。顾玉香鼓励荆楚臣赴京应试,考取功名,临别时,玉香将珍爱玉梳“掂做两半”,二人各持一半作为信物。荆楚臣走后,玉香相思忧烦,“茶饭少进,脂粉懒施”,“朝忘餐食无味,夜废寝眼难合”,闭门拒客。后来玉香逃出妓院,赶往京都去寻找荆楚臣,途中遭富商柳茂英拦截,持刀相逼。正好赶上楚臣状元及第,正赴任路过,便将玉香救出并与之相认。顾、荆二人团聚,将玉梳“令银匠用金镶就”永存留念。
明代剧作家高濂的《玉簪记》也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玉簪的爱情喜剧。南宋书生潘必正在临安应试落第,到金陵女贞观探访身为观主的姑母。大家闺秀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投至观中为女道士。在琴声和诗才的相互感发下,潘、陈二人互通情愫,成其好事。观主察觉,遂逼侄儿再赴科考,并亲自送其登舟起行。陈妙常急忙雇舟追赶恋人,两人在江上互赠玉簪和鸳鸯扇为信物。后潘必正考中得官,与陈妙常结为夫妻。
明代着名戏曲作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更是用女主人公所佩戴的紫玉金钗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曲折而美好的爱情故事。陇西才子李益,游学长安,与霍王府小姐霍小玉,在元宵节上偶遇,小玉不小心将紫玉钗丢失,李益正好捡到。两人互生情愫,便成了亲。婚后李益参加殿试,中了状元,但因得罪了当朝权贵卢太尉,被派到玉门关外随军,不得还朝。李益在关外立功,却被卢太尉软禁,仍不能与小玉相见,卢太尉派人送信给小玉,骗说李益已经入赘卢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伤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便耗尽家财寻访李益踪迹,最后变卖了信物紫玉钗,恰被卢府买去。卢太尉知此钗乃李、霍定情之物,便用紫玉钗骗李益说,小玉已另嫁他人,两人由是产生误会。侠士黄衫客听说了此事,便救出李益,使之与小玉相见。李益把紫玉钗给小玉戴上,两人冰释嫌疑。黄衫客又把卢太尉专权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参奏主上,最后得以奸人得惩,好事成双,李益被封为集贤殿学士和鸾台侍郎,霍小玉为太原郡夫人。
相比较之下,《荆钗记》的故事就更加曲折而令人可叹了。说得是贫士王十朋以荆钗为聘礼,与钱玉莲结为夫妇。不想王十朋考中状元后,因不愿背叛结发妻子,拒绝丞相招婿,得罪权贵,祸端陡起,落走他乡。妻子钱玉莲则被逼投江,幸遇好人相救。数年后,两人都以为对方身亡,在到道观相逢不敢相认,最终以荆钗为凭,才得以团聚。
玉文化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一部着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着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着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个人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红楼梦》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玉观念和学说进行了无情嘲讽和否定。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得到验证:
(1)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力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渲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2)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3)“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祟,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生,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谶纬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赏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赝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
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从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学芹对玉本身的喜爱。
这一部恢宏的巨着本身写的就是一块“玉”,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块通灵宝玉。这块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正是玉典型的特征。把玉的形、色、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金玉缘主人公叫贾宝玉,通灵宝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块玉。曹雪芹在判词中写“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玉带林中挂”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写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泥草中,”把妙玉比为金玉质。在小说中,与宝玉同辈的贾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名的,如贾琏、贾珍、贾环、贾瑞、贾琮、贾琉等等。
小说描写贾府时说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其他描写玉的诗句有“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可幸下瑶台”,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凤来仪”中有“秀玉初诚实,堪宜待凤凰”的句子,林黛玉题帕诗中有“抛珠滚玉只偷衫,镇日无心镇日闲”的句子,还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的句子,探春有“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贾宝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的句子,薛宝钗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句子,史湘云有“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的句子。在海棠诗社中,用玉的风骨、玉的精神、玉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同时也显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4、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玉学专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岫岩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家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蕴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产于地灵充足的地脉之下,在千万年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灵气,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价值之外,更有着风水上的重大价值。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里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玉文化。近几年来岫玉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制成的工艺品、保健品及各种玉桑拿板材、建筑板材等玉产品,不但国内市场极为认可和畅销,而且已打入韩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际市场。

Ⅱ 如何看待中国的玉文化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玉的精神也深深的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了。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在古时,玉器不仅代表了瑞气,据说他还有通灵的功能。儒学之中治学主要是以现实为本,所以不信鬼神之论,但是在《礼记》之中作者虽然对于鬼神之论是抱着谨慎的态度,但在言论中却也不排除玉有通灵的效果。“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王也。”注:“灌,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礼记·礼器》:“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所以将玉作为祭祀神灵的神器,是因为认为玉能够表达的祝愿给神灵,而这也代表着对神灵的无限崇敬。
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在中国“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宝石的意义,“玉”代表了皇权,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到如今保存在故宫交泰殿里的玉玺,绝大多数都是由玉雕刻而成的;“玉”寄托了人们的祝福,我们说到如意都会想到玉,虽然不是所有的如意都是玉制的,但是,玉的如意似乎更多的承载了幸福如意的祝福,帝王们经常把玉如意作为礼物赐给番邦使节;玉更是为士大夫们所推崇,由于玉质地坚硬,出首温润,无暇纯净,符合了古人对君子的要求,所以一直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中国玉作为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极为漫长,可以说贯穿于石器时代的始终。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
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遍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
“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七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明了我国边疆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雄辩地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中国就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由于和田玉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什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由于和田玉的优良玉质,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中国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中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Ⅲ 玉文化究竟在中国有什么含义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着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Ⅳ 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着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

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4)老沈与你聊聊什么叫玉文化扩展阅读

玉,石之美者也!而玉当中,最具美学意义,也最文化内涵的就是和田玉。作为物质,它们质地细腻、温润、坚韧、稳定,且具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于一体。外则温润光滑、精美别致,内则含光拔萃,精气耀人。

而作为一种文化标志,它则拥有8000多年的历史,并在徐徐演进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精髓的物质根基,也成了东方精神的生动物化体现。和所有隶属于物质范畴的事物一样,玉石最开始也只是用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工具。

新、旧石器时代,玉石已有出现,不过这个时期的玉和石头其实是一样的,都被当成人类的生产工具,用来解决生存问题,这就是玉文化的前身——器玉。

慢慢地,科技尚不发达、对自然认知有限的古人们发现,在制作的器物的石头中,有一种是“神玉”,用它制作成特殊的形状,就可以和天地鬼神进行对话和沟通。于是,玉石被制作成各种祭祀用品,用来祭祀天地鬼神。这就发展到了神玉阶段。

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开始之后,出现了阶级的划分,这个时候的玉,被当成一种礼器,一方面用在对外交往方面,彰显实力,另一方面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此时,和田玉也成为政治的一个符号,无论是祭祀、礼仪还是佩戴,都有了比较完整的制度和要求。这就是礼玉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及汉代的许慎,将玉和“德”联系在一起,比德于玉,“玉德”被提上了一个新高度。这个时期,玉真正具有了精神内涵,并且也为现在所说的玉文化基本定了型。

Ⅳ 玉文化是什么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阅读全文

与老沈与你聊聊什么叫玉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