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玉刚在景德镇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走进年轻人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我国轮扒的传统文化也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已经有几千年了。进入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成为了一个问题。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而且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接纳程度也越来越低。如何在年轻一代中推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培育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年轻人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B. 你以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何和谐交融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何和谐交融发展?
打开历史尘封的画卷,回眸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会挖掘出许多价值珍贵的文化宝藏。
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体现着民族特征与精神。
它们虽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但却历久弥新,在今天的当代社会却仍然熠熠生辉,焕发出活力,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如,“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当古典遇上现代
02
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东方文学宝库留下了汗牛充栋般的巨着,为当代社会带来了创作灵感,让思想在浩瀚的书海中无限徜徉。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经典名着《红楼梦》被多次拍成电视剧,导演无一不是借助这一着作,来仔细雕琢人物的内心活动,服饰细节等来进行创作艺术。
不仅如此,平时阅读文化经典,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认识到作者对整个生命世界的深入思考,也会将我们的思绪引向永恒话题的遐思。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悄然无息地渗透着我们的生活,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当古典遇上现代
03
古代的王朝,历代历朝都有建造宫殿庙宇的传统。
传承至今,我们还能看到所遗留下来的城池古迹。
再历史名城北京,西安,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的皇家建筑,宫殿园林等。每逢节假日可供游人参观游览。
建筑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苑、囿中的台榭。
魏晋以后,在中国自然山水园中,自然景观是主要观赏对象,因此建筑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出诗情画意,使人在建筑中更好的体会自然之美。
同时自然环境有了建筑的装点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国园林建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同自然景观融洽和谐。
一些园林建筑精致小巧,造园手法独特,陶冶人的情性,如此多的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建筑的内部构造,外部材质,细节装饰等等,这些都为当今社会建筑园林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借鉴,发挥着意义重大的参考借鉴作用。
C. 怎样把文化融入生活
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多维价值需要通过符合时代特点的“可参观性”,要以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如此才能有机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此在主题街区设计这方面还需要下功夫,才能不让文化浮于表面,从而体现出文化的灵魂。这方面实现突破的路径与措施,主要在于针对现代人的注意力系统特点、体验方式变化特征以及深层次精神需求多下功夫。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中国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精神,创造新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D. 老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现在为止,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常见,而且新生代的人们也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传承来说,这是万万不好的,所以现在国家在各方面的提倡老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作为一个使用高科技教学的老师来说,如何教学才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呢?
再者,现在的小学都比较注重课外实践,老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自己班里的学生去一些经典的地方做纪念,尤其是春游秋游的时候,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博物馆,或者是有意识意义的传统文化宣传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写对联,练毛笔字,这些方式都能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样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上的进步,让学生对于语文产生了一个非常浓厚的兴趣。
E.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F. 怎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网店美工里去
可以在网店背景、包装、商品简介里面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做到:
1、背景:以古风为店面背景,使人眼前一亮,如唐风服装展示、剪纸背景、古风歌曲等。
2、包装:每逢传统节假日,采用精美的节日专用包装袋。
3、商品简介:在商品的介绍中添加传统文化的风格,并做出设计,如瑞兽、节日、民间故事、诗句等。
G. 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教育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实施: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职业校园建设。
比如可以以学校的建筑、景物布局和道路作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其命名,体现出传统文化和职业学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墙壁上设置名人名言、古代诗词展板等。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
从学生的专业领域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让学生感觉到优秀传统文化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教学案例,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专业方向,面对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去解决。
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比如:书法、舞蹈、中国象棋、围棋等组织。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中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目的。
H. 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关健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 融入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不断增加, 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本文旨在对外汉语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文化融入层面上作一些探讨,以期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能 有所参考,让留学生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有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和交往与日俱增,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在不断 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 年 3 月 22 日新闻报道,2009 年,共有来自190 个国家和地区的238184 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 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10 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从上 面谈到的数据我们得知,在来华学习汉语和文化的外国留学生中,他们的背景知识、学习目 标、学习方式都将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 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 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 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界定“文化”一词时说: “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 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通 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 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 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和文化是双向互动,互为概括的。要想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就必 须注重在教学中融人中国文化。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对汉语语言学习的意义 教授语言本身是很重要,但不理解文化含义的语言是苍白的、无用的。文化教学应是一 直贯穿于语言教学之中的。让留学生记住一些特定的中国文化现象不难,难就难在要把握汉 语语言中的文化含义,并可灵活运用。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发现留学生学习汉语最难的是把 握相关汉语难词的文化含义,特别是一些生僻词以及成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留学生自 己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学习我们汉语及汉语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负迁移作用,这 种负作用会让留学生对二外,也就是汉语产生误解和误用。这就迫使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要有意识的融入文化内容,提高留学生的中国文化内容认识。 (二)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为双向交流服务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西方文化带来了现代化, 但也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改革开放需要我们学 习西方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文明曾经为人类文 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今后还将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 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更要注重传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比如,中国“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它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然和谐和人与自然协调的理想。它把人、自然、社会 融合为一个整体,以道德化标准规范人类行为。而以实现人的最大利益为驱动力的现代科技 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认识前提。再如,1993 年,芝加哥《世界伦理宣言》 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作为人类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可见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向世界传播,使之发扬光大,造 福于全人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人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国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不同文化 的宽容度。 (三)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意义 语言是世界观的载体,是思想的化身,任何语言都包含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语言是传达信仰、意识、价值观等的基本文化手段。汉语课程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因此, 对外汉语教学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该承担起提高学生人 文素养的责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依墉,在不同文化的比较过 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对年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更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以利于各种文化的交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方式 (一)在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比重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汉语学习来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 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已成为当务之急。教材选用适当增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范 文。如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气、习俗、典故等内容,还可增加一些优秀英文文章的经 典汉译作品,或从我国权威报刊上摘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另外,还可以从国外现有的 各国着作的汉译本中摘选适合大学生学习水平的部分内容进人汉语教材。 (二)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必修或选修的中国文化课程。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 许多学生都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关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学、民间风俗等课程,至少 是提供中华饮食这种类型的文化课程。此外,这种课程也应安排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相 似的历史文化,这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阅读和综合课程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 阅读中文报刊以及介绍中国文化的汉语读物;在听力方面,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以及中国之 声广播节目是很好的选择。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汉语表达方式方法的积累,又可 以使他们对中国当前的国情有所了解。 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融人,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文化背景以及掌握汉 语的程度,遵循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实用的、适度的教学原则,逐步融人文化内容,以 达到合理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中华文化知识的融入,正是为了培养外国留学生实际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结合我国目 前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情况看,在具体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归纳对比法、同步解释法、多 媒体教学法、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引导相结合法、主题讲座法、文化实践法等多种方法 来实施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汉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 建设具有较高中国文化素养的汉语教师队伍,培养“学贯中西”的优秀教师,是当前对 外汉语教育的迫切要求。倡导教师在介绍、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和研究 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学、历史、风俗等内容,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 具优势,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智慧。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 和义务了解自己的文化,用汉语传授并且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汉语教师除了要大量阅读中 国文学作品,还应该阅读优秀的各国着作,这样才能具备广博的双语文化知识,才能提高自 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和准确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帮助学生打下 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地掌握语言技能。汉语教师在传授中国文化的同时,应有意识地保持 甚至提升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修养。 五、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融人,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时代的要 求,也是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宣传中国文化的要求。总之,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 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培养留学生较强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让他们能够流利的进行 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就必须把语言教学跟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必须要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掌握好汉语语言,才能 让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有效和实用,才能弘扬和宣传中国独特的魅力文化。
I. 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入软装设计中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阿恩海姆在他的着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由中国当代着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GTB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三、结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