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 教学重点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对于形成重点的三个方面,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育人重点和问题重点。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还有课时重点。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于整个学科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知识与技能,它是重点的最高层次。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是贯穿于全章节或单元的主干知识、技能与方法,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全书重点大,属于中等层次;课时重点是指课堂教学时的重点。课时重点可以是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也可以不是。如,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教学时就会专门拿一节补救课(或称为纠错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即课时重点,但问题解决后,若它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不起支撑和奠基作用,则它就不再是重点了。对这类只限于该节课的重点,我们称其为“暂时重点”。 2. 教学难点的意义与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简称为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二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三是该知识包含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四是该知识与旧知识联系不大或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对与之联系的旧知识遗忘所致。 在教学中,难点如果属于第一种,教学中则应通过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充实感性知识得以突破;若属于第二种教学中则利用直观手段,尽量使用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如果难点属于第三种,则应分散知识点,各个击破;如果难点属于第四种,则应查漏补缺,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因此,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对造成难点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找准了,对症下药就不难了。 3.教学重、难点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具有不同的性质。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难点内容一旦经过教学被学生理解和解决了,难点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难点的暂时性。同一知识与方法对一些学生(一般学校)可能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重点学校)就可能不是难点,这就是难点的相对性。而重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少数的课时重点具有暂时性,如暂时重点)。它并不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就退避三舍,而是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它会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是由于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在知识系统中和育人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致。 教学重点与难点又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内容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而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 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1、地位作用分析法 根据重点的含义,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2、课题分析法 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3、例习题分析法 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要达到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教材中一般都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例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并形成技能与能力。所以,分析教材中的例习题的安排和配制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 4、理论分析法 这是指根据数学学习理论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根据数学学习理论,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意义,才能真正感悟和体会到的精髓和实质,也才能体会到知识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本身和灵活运用其解决问题。 5、学情分析法(经验分析法) 学情分析法又叫经验分析法,是指教师根据往届学生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困难程度或者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确定教学难点。具体可根据难点形成的几个方面来分析确定。 确定教学重难点除了掌握以上方法以外,还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否则即使掌握了以上方法也不一定能准确准定教学重点。
‘贰’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进行的工作,
而能否正确的确定教学的重、
难点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前提,
是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
但我们发现,
在日常教学设计
时往往有许多教师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
难点,
究其原因主要是
对教学重难点的意义和特征把握不准,
缺乏一些确定重难点的方法所
致。为此,本文就教学重难点的含义、特征以及确定方法作些讨论。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
教学重点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
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
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
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
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
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
技能,
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
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
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
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
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
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对于形成重点的三个方面,
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
育人重点和
问题重点。
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
章节重
点(或单元重点),还有课时重点。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于整个中学
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
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它是重
点的最高层次,如
“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
和
“
函数
”
就是初中数学的重
点,这是由于
“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
和
“
函数
”
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学习
之中,
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支撑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
章节
重点或单元重点是贯穿于全章节或单元的主干知识、
技能与方法,
它
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全书重点大,
属于中等层次;
课时重点是指课堂教
学时的重点。
课时重点可以是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
也可以不是。
如,
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
教师教学时就会专门拿一节补
救课(或称为纠错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
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即课时重点,但问题解决后,若它在后面的学习
中又不起支撑和奠基作用,
则它就不再是重点了。
对这类只限于该节
课的重点(一旦该节课学习结束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我们称其为
“
暂时重点
”
。
数学教学重点(简称为
“
数学重点
”
)是由其在数学知识体系和
数学育人系统
(又可称为数学德育系统或数学文化教育系统)
在学生
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决定的。
它是数学教材中最
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学生
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
数学重点
”
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和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
主导和关键作用,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后继学习的基础性和育人性
‘叁’ 我急需文化生活的导学案,请帮忙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导学案)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识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理解导致文化市场不良现象产生的
原因。
2
、能力:能够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3
、情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2
、难点: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指导
1
、自研自探,准确理解“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指什么文化?
2
、运用辩证思维:
分析把握文化生活的两面性——“喜”与“忧”
3
、标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是什么?
四、自主学习
知识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
、
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新的特点是什么?
2
、
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知识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
、
文化生活出现可喜的变化
原因:
表现:
2
、
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
原因:
表现:
3
、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知识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
、
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原因:
2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五、当堂训练
(日日清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过关
1
、
网络、
影视、
报纸、
期刊是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资讯,
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照样享受文化产品。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根本原因是(
)
A
.现代传媒使文化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
D
.市场调节的结果
2
、每年除夕,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华夏儿女的文化大餐。
“春晚”结束后,不同
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对“春晚”的评价有所不同。这说明(
)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
多样化的特点
②要博采众长,
生产适合所有人文化需
求的产品
③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
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在当代中国,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
A.
是一种都市化、商业性、娱乐性的民间文化。
B.
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
主要指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的、以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
D.
主要指兴于当代都市、
与当代的大工业密切相关、
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介为介质大批量生产
的当代文化形态。
4
、下列关于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些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②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
看看
电视,唱唱歌,读读报纸、书籍,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
③它可以通过灵活
而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④
它便于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
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第二部分:误区警示
1
、
误区:
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悟区: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
论、
文学艺术、
民居建筑、
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而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侧重指文化消费、
文化传播与文化选择。前者主要就文化本身而言,后者则强调人的选择,体现出人与文
化的关系。
2
、
误区:
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悟区:
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但不能认
为文化生活中令人担忧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在于
是否发展市场经济,而在于市场的行为规范、法律意识和有关部门对文化市场监管调控
的力度。
第三部分:拓展深化
1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大众,使格调不高,内容庸俗、低俗、媚
俗的文化产品和信息传播开来。
“三俗”
文化造成的文化污染,
将比环境污染更可怕。
“三俗”
文化泛滥(
)
①是市场机制自发性的体现
②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
③需要国家加强对文化
消费引导
④急需文化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拓展:如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
①
国家应该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朝着健康
的方向发展。
②
大众传媒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切实履行其传承文化的义务,发展人民大众
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
公民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学会选择正确的文化生活和健康的文化产品,杜绝不良文化
的侵蚀。
2
、有人认为,电视、网络传播的文化都属于大众文化,我们都应倡导。这种认识(
)
A.
错误,因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
B.
正确,因为大众所需要的文化都属于先进文化。
C.
正确,因为大众文化都应得到倡导。
D.
错误,因为大众文化传媒传播的文化既有先进文化,又有腐朽、落后的文化。
3
、电视等传媒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是,现在流行的一些所谓“大
众文化”
所追求的只是单纯娱乐、
消费和经济效益,
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同时,
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许多农民难以消化那些“高雅”和“贵族化”的作品。为此必须(
)
A.
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B.
向广大人民提供各种通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
C.
让农民接受大众传媒,享受各种文化快餐。
D.
让农民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拓展:如何区分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
①流行文化不等于经典文化。
经典文化是经过历时考验的,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阐释。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的。
②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
而经典文化也并非曲高
和寡,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它快速、直接、有激
情,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和消费。有些流行文
化也会成为经典文化。
六、本节自我总结
1
、辅导期望
你今天需要单独辅导吗?
要(
)
不要(
)
你需要辅导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得体会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得分:
__________
小组互评得分:
__________
教师评价得分:
_____________
‘肆’ 政治《文化生活》的答题技巧
我高二,找的资料还不错,给你共享~一 材料分析法
提供一定的材料作为背景,在具体的背景下设置问题,这是文化生活试题命制的一种常用策略。试题给出的背景材料中,往往蕴含着回答试题所需要的丰富信息。此类试题,分析材料是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充分提取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点,再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归纳、提炼,便不难组织起完整的答案了。
例题:浙江省某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了“四室一场一园”(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和村落小公园)为内容的“村落文化宫”建设目标和标准,并且每年从市财政中拨出专项基金加以扶持。经过多年的努力,“村落文化宫”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带来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改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而且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社会风气、公共卫生和人际关系。
该市“村落文化宫”建设以及所产生的变化蕴涵《文化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思路解析:此题要求从村落文化宫的“建设”和所产生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从“建设”的角度看,材料表明其主要内容是“四室一场一园”(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和村落小公园)。那么为什么要建设这些东西呢?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得出,因为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从“变化”的角度看,材料表明主要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农民的观念转变,二是农村文化的繁荣、社会风气和公共卫生的改善,三是人际关系的改善。第一点变化体现了文化能够塑造人生;第二点变化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三点变化则体现了文化能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此题的答案就不难组织了。
参考答案:文化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法点拨:材料分析法的运用,关键有两步:首先是材料分析,做到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遗漏;再次是学科解读,通过学科解读把材料信息转换成学科道理、学科观点、学科方法等。通过材料分析,要实现材料与知识的有机结合,避免只简单“复制”材料,或单纯“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
二 设问解剖法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而审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审清设问,明确题目在问我们什么,要求我们答什么。文化生活的很多试题,在题目的设问作中就蕴藏着很多机巧,如果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对设问进行细细的剖析,充分挖掘其中的信息,往往能使我们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收到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效果,从而顺利作答。
例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一幅气势恢弘的文化画卷,向世人展现了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中国。“礼之用,和为贵”,穿越历史的缶声、刚柔相济的太极、灿烂绽放的笑脸在变幻流动的光影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和”文化的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思路解析: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也即如何才能更好地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进行传播、交流。此题材料简约,问题的发散性大,作答难度大,需要我们对设问本身作出全面细致的剖析:一是中华文化“凭什么传播”,也即一种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什么?这牵涉到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二是“传播什么”?这里牵涉到文化创新的内容,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立足实践,推陈出新,博彩众长。三是“如何传播”?这牵涉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问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设合适的对外传播的活动和载体。四是“谁来传播”?这主要考虑人人争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的问题。此题经过解剖,分成了凭什么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谁来传播四个问题,然后对各个问题进行分析,答案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 意图揣摩法
我们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看了又看,但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叫人无从下手。碰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不必紧张。因为命题的人在编制试题时,总是有一定的意图的,他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我们相应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此时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这个题目想考我们哪个(或哪些)知识点?如果我们明确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事情就会柳暗花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题:自2007年12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家电下乡的试点工作,凡按规定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家电下乡产品,每户农民均可从政府获得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补贴。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家电下乡范围逐步扩大,于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同时,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等产品也列入家电下乡补贴范围。据测算,该政策的实施,平均每年可带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2.5个百分点,连续4年累计实现销售家电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
彩电、手机、电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思路解析:相信很多同学面对此题也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我们就可揣摩命题意图:它想考我们什么呢?“大众传媒……影响”……,这不就是考我们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吗?这样我们就对知识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回忆,关于大众传媒有哪些知识(具体在《文化生活》第三课),此处主要是考虑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所以其普及会对农村文化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关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又有哪些(在《文化生活》第八课),影响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如: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发展,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如果我们通过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了以上这些内容,再把这些内容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相结合,答案大概就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了。
技法点拨:意图揣摩法解题,应把握三大关键步骤:一是知识定位,即揣摩出命题者想考我们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二是知识呈现,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定位的知识全面的回忆一篇,看看相关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三是知识选用,即在所呈现(回忆)出来的所有知识中进行选择,把选择出来的知识根据题目要求组织成答案。
四 主体定位法
政治学科中存在的主体是很多的,主要有党、国家(或政府、国家机构)、社会、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经济常识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哲学常识中为人民群众)等,这些主体都可能成为文化生活试题中的主人公。因此,文化生活的试题往往会牵涉到不同的主体。主体定位法就成了我们解答文化生活试题的一个常见技法: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例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文化消费总量平稳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尤其是适合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满足;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普遍匮乏,某些农民农闲和不打工时都以麻将打发时间,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乘虚而入……。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思路解析:本题材料揭示了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低,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匮乏;二是适合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满足;三是某些农民以麻将打发时间,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乘虚而入。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牵涉到三个主体,一是国家,国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氛围;二是企业,文化企业应在提供适合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问题上有所贡献,这也牵涉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三是农民,农民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因为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这样,抓住国家、企业、农民三个主体,再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本题的答案也可以出来了。
技法点拨:主体定位法解文化生活主观题的前提是定位主体,即明确此题主要涉及到哪些主体;但要正确答题,关键还在于以一定的主体为原点,向周围辐射,把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串联和整合起来。否则,主体定位法解题时,极易把文化生活的试题答成其他模块特别是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试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五 角度挖掘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找到不同的思路,想出不同的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开放性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的主观性试题,更加需要学生能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挖掘角度,并从不同的来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这个角度看,可找到哪些答案?从那个角度看,又能找到哪些答案?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
例题:材料一:2009年2月25日,当年英法联军在侵略中从圆明园抢劫的珍贵文物十二生肖之二“鼠首和兔首”在法国被拍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也给二国的文化关系蒙上更多的阴影……;
材料二:拍卖前,以刘洋为首的中国律师团曾上诉巴黎高等法院希望阻止拍卖行动,但遭驳回,刘洋表示败诉结果是意料之中,这样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在履行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让老百姓知道了强盗的历史,“虽败犹荣”。许多法国华人在巴黎市政府门前表示抗议……。许多中国民众极为愤怒。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从整个拍卖事件中,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挖掘角度。首先,从被拍卖的对象“鼠首和兔首”的角度看:法国拍卖鼠首和兔首为什么会引起国人和法国华人的如此反对呢?这是因为鼠首和兔首作为珍贵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行保护。其次,从我国律师的上诉和法国华人的抗议看:他们的做法高扬了有国主义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生动的体现。再次,从法国的角度看:他们允许拍卖当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的中国文物,是不尊重我国文化遗产也不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严重损害了我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这样,本题从鼠首和兔首、中国律师和法国华人、法国三个角度进行挖掘,其答案也就出来了。
技法点拨:学生在答题文化生活试题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只抓住某一点或几点开展分析,造成漏答,究其原因往往就在于没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角度挖掘法解文化生活试题,关键在于角度一定要找全。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自以为答得很好很有道理,但仍然失分行严重的情况,令人可惜。
六 层次递进法
高考政治主观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这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运用层次分析法——联系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影响、作用、意义等)、怎么办(对策、措施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分析,层层挖掘,最终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谈清楚、谈深刻。
例题: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灾情发生后,人民子弟兵来了,用没日没夜的救援撑起生命的希望;志愿者来了,用充满爱心的双手传递对生命的关爱;街头市民来了,捐钱、捐物、献血……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公民的涵义。当那位在废墟中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小女孩被救出来的时候,她的从容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更使人们坚定了重建家园的信念。越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越要坚强!加油,中国,挺起不屈的脊梁!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挺起不屈的脊梁”的认识。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把问题分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层次的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就本题而言,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挺起不屈的脊梁”是指什么——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即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办”,即如何来弘扬民族精神——要坚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心骨”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这样分析之后,本题的答案也就不难组织了。
技法点拨:层次递进法解题关键在于把问题分成四个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办?主要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当然,在解题过程中,并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分成这样四个问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
‘伍’ 如何把握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要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1、依据课标生物课程标准(P4)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前有很多学科的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改以来通常说的三维目标也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很多学校也要求老师在写教学目标时要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写,《大连市初中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也是按照这三个维度确定的教学目标,但是生物课标中却没有明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生物专家认为生物课标的能力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个人不能苟同。在编写《课堂教学案例》一书时,朱正威老师当时是说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写,但不必明确列出,以免有的节没有能力或情感目标,空着也不好看。我觉得今天我们仍然暂时按照朱正威老师的意见来写。2、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要全面。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节课中,可以适当地增删,有所侧重。要明确。是指不要过于随意拓展。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一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二要能体现四要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难度适中。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题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目标太笼统、含糊、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试)语句来陈述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表述(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能认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参考课标最后一页(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行为条件:明确限定。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的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谁?(学习者)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二、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本身和作者的编写意图来确定教学重点。 在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最主要、最本质、带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性知识和顺利进行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由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标具体内容标准的水平层次。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往的教学经历以及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确定教学难点,但是更多的难点要靠我们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去发现。其实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参上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而很多时候在讲课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启发,临时发挥的东西效果往往很好,所以在课后最好能补充到教案中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参考资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对知识心里理解的便利与否以及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所以确定难点应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活动能力三方面考虑。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由于知识深奥而学生又缺乏阶梯性知识;由于知识过于陌生而学生又缺乏知识储备造成的;由于探究活动中经验的缺乏、方法的不足、资源的欠缺、思路的狭窄、意志的软弱等造成的。四、课程资源的选择1、手段服从目标,形式服从内容。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该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资源形式的新奇。2、从教材出发走出教材。虽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圄于教材,不能“教”教科书;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和起点3、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在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即使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可能相同。如何注重地区间的差别、城乡间的差别,生活环境的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别等问题。4、注重利用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资源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会觉得“资源短缺”,会觉得活动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讲教科书”的情形。在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无形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这是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借助其他学科、其他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活动,利用社区活动或节假日活动,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重复开展活动。利用好与工厂、农村、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的“关系”,这种无形资源,开展活动时可以省去许多事情。5、儿童参与选择课程资源。正如为了确保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利实效性,应当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样,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也应当让儿童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儿童参与资源的选取可以丰富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儿童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会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陆’ 待传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的年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方面也有所不同。语文教学有十个总目标,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特点,把教学目标贯穿其中。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落实得是否到位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标准。那么,应如何确定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呢?
一、确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识字、写字、词语这些最基础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阅读和写作更需要一点一点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所教学年段的总目标,还要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落实好教学目标。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语文教学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同时要注意对学生不间断地练习,注重他们的点滴进步。
(二)教师要制定好每个单元和课时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不同的内容构建单元,每个学期课本有八个单元。前五个单元都有不同的综合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个部分。教师要根据单元的这一设计安排好课堂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单元目标成为课时目标的指导。课时目标要权衡所教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来制定。单元和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要突出出来,课时之间的承上启下要做好,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的适当扩展。
二、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课堂教学目标是不是完成了。如果没有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那就算不上一堂好课。要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准确地掌握教学重点
在课文教学中能找到重点,注重教学的年级学生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课文,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学过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有限,如果教学难度太大或者过于集中,就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语文的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言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上。教师要仔细分析课文中的教学重点,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公平的师生关系,要能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领者。教师还要注意搞好课堂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师还要做好讲练结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突出课堂重点,同时还要灵活,设计的练习题要从多个角度复习巩固课堂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只有在授课之前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才会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教学活动,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抓住教师讲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互助、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柒’ 文化生活应该怎样才能上的好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运用灵活。要想上的好说容易也不容易。网上摘录一篇文章分析一下,仅供参考:
文化生活作为高中政治学科的必修模块之一,跟随我国教育改革几年来一直在探索中,无论从课程开设的必要还是教学的内容以及高考的考核方案,都处在三年一个周期的不断变化中,作为授课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现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1、文化生活课程的开设的目标设置具有重复性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文化生活作为其中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涉及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等,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事实上,能否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呢?文化生活教学内容泛泛而谈,蜻蜓点水似,课程目标设置的诸多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来完成,例如一:“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等目标就可以通过哲学的教学完成的。例如二:“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等是通过政治生活相关教学来实现的目标。例如三:“了解当前文化现象,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水平”的教学目标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这一门学科的开设,不是要把所有的东西教给学生,面面俱到,事实上天下之大也是教不尽的,而是要让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兴趣与技能,课程开设越多越繁琐,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越差,时间和精力只能用在被动接受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因此,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避免知识的重复教育,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条途径。
2、文化生活课程开设的内容考试的可操作性不强
文化生活作为高考的内容之一,在考试方面的操作性并不强。基于文化生活学科“四不像”的特点,学生平时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综合知识积累多,而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开设并没有显示该学科的特殊性,专业性,是是非非,课本的内容涉及面广,趣味性强,但考试的内容生硬死板,学与考脱节,应付考试就只能死记书本原文,才能准确备选答案。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内涵丰富,对各类文史知识的解释复杂,甚至歧义丛生,有些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往往给学生造成困惑:不学文化,光凭平时的知识积累也能做出七、八成,既使学了,有些偏题、怪题还是做不出来,因此学与不学一个样。而对待主观题的作答,要求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按课本内容的文字表述必得高分,课本的文字的表达本身区分度不大,学生记忆那么多知识的确有难度,学生应对考试得出“背死书得高分”、“多写字多得分”,“管它对与错,评卷老师任你挑”。因此,加强对学生作答语言的规范性训练是必要的,但加强对文化生活的考查、考试的研究也是当务之急。
3、文化生活课程开设对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效果不佳
当今经济出现全球化了,政治、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着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非常重要。新一代人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一个人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与其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的。唯今之道,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空间,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主体在学习知识与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另一方面,强化学校的课程开设,改革对学校评估考核的方案,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是高中文化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反反复复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怎么利用好教育这块阵地,充分挖掘学习的潜能,着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推进我国文明发展的进程,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为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更优秀的接班人建言献策。
‘捌’ 怎样上好《文化生活》复习课
复习课不能上成习题课。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果,是每位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上好复习课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是否有新意,能否激发起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使之能让学生像对学习新知识一样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复习中去。这就需要教师有创造性地引导和指导复习,体现一定的设计艺术,以此吸引学生,使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系统地掌握已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取真正意义上的温故而知新。
‘玖’ 如何学好高二政治《文化生活》
其实文化生活不需要死记硬背,联系生活,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是最好的方法,选择题大多都很简单,根据自己的尝试就可以知道,解答题一般会有材料给你,你只需要记得书中的要点就好,第一步写要点,即原理,然后联系生活谈谈就可以解决了,一定要联系实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