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
教师培养学生自信,教师应该信任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多赏识学生,设立始终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创设显示才能机会, 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这五个方面。
一、教师应信任学生
在学生产生心里自卑, 对学习没有信心时, 教师要相信学生存在优势, 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 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 只要方法得当, 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 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 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实践告诉人们, 学生能否持之以匾的学习, 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 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 说一句信任的话语, 帮助他成功一次, 那么, 他在课堂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 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棵自信的种子, 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设立始终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产生自信心
确定教学目标时, 应注意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 选择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太高, 教学内容难度大, 学生听不懂, 多次努力, 几经挫折, 还是没收获,伍吵迹 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 学习情绪下降,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反之, 教学目标太低, 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 学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
因此, 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 要让学生达到目标, 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 从而形成积极的心里特征, 相信自己的能力, 产生自信心。
五、创设显示才能机会, 让学生尝试成腔并功的喜悦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对自己充满自信。让他们在一定的公开场合" 亮相' 。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 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2. 文化自信包括哪三个方面
从三个层面理解文化自信
黄杰
2018年11月09日15:50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从 三 个 层 面 理 解 文 化 自 信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理论层面,思考文化主体性问题,各民族应不应该有,能不能实现文化自信;二是历史层面,重读文明轴心期,从传承看本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三是现实层面,如何构建体现当代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理论层面:彰显文化主体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柱、道德教养、知识哺育,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劳动生活的精神产物,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那么,“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从文化主体性看,钱穆先生一直对中国文化保有敬意,他坚持认为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他的着作都是激发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1963年,香港政府邀请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组成一所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不是语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据说当时想了很多名字——中国大学、中华大学,最终还是钱穆坚持,“不如叫中文大学”。他在创办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中国文化,强调中华民族能够保有文化主体性。着名汉学家、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这样评价钱穆,“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
钱穆逝世后,士林震悼。当时有大量媒体以“中华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敬悼史学家钱宾四先生”“承传中华传统、创新中国文化——敬悼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为题对这位学人的学术贡献做了极高的评价。
历史层面:重读文明轴心期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观点,表明某个历史时段是人类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时期,得到了思想界的认可。按照他的看法,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巨人。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历史现象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以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开始“终极关怀的觉醒”。恩格斯就曾指出,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几乎研究了人类所有的基本问题,并提供了雏形。
中华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建筑工艺、民俗风情,还是治国理政、人格修养,都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和魅力,都可以提供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如果想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必须整理好我们的过去,要让我们过去的资源通过这种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未来的前途、为未来的目标而服务。总之,文化要走向当下和未来,要能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深入人心,指导我们的生活,营养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内涵,就必须要创新,要做创造性的转换。
中国要前进,每一步都不要忘记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思想文化根基在哪里,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哪里。如果不明白这一切,就可能犯各种食洋不化的错误,故步自封的错误。
现实层面:构建文化软实力
祖先的成就毋庸置疑,主要是不少人对当今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抱以质疑的眼光,不以为然。“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必须从两个维度来思考问题:一是古今视角,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视角,如何看待借鉴国外文明成果,“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首先,对“传统”我们要有新认识,现代是传统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融入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在共有精神家园中,才能建立切合普通大众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话语、价值认同、人文性格。其次,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各国文化交流、话语授受的规律和经验,特别是对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培育的借鉴。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着眼需求,中国文化发展要设计“中国”议题,完成三大目标,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打造好中国话语。要言之:中国故事,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趋势为切入口,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现中国。比如,呈现国家多维度发展的电影,从现实主义视角传播中国故事。中国价值,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面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华历史文化优秀品格,体现当代中国道路的精神气象。比如创新文化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电视媒介传播有机融合,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中国话语,要以天下太平为导向,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理念。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雨果奖获奖者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既是亚洲人首次获奖,也是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关注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书写儿童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时报》
3. 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有哪三点
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有: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1、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基所在。不忘初心,才能真正浚通拓展未来的源头活水,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2、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且“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3、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从自己的文化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前瞻未来。从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预见本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即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性,这是民族、国家自信的底气所在。有创造力的文化都是向未来敞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重要的是坚定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4. 文化自信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
1、语言的自信。
文化相信,首先是相信我们古老的语言。中国5000年智慧沉淀,具有任何语言无可替代的智慧,文字与方言都是民族的精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无限,世人皆知。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会,便去学习西方的语言,盲目崇洋媚外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不自信。
2、形象的自信。
无论什么时候,有中国文化标志的东西:文化遗产、圣贤名着、历史名人、哲理思想,都是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东西,都要去珍惜与发扬。就连我们自己的衣着与习惯都是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都应该珍惜与传承。
3、行动的自信。
身为中华后人,要保持中国人的气质与涵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做有损华夏文明、有损中华文化的异类。让优秀的语言传播给世界、让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分享文明的果实,这才是文化自信的初衷。
需要“文化自信”的原因:
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5. 小学生如何弘扬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做合格小学生
洋节”,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主要包括: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以及即将到来的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这些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1、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以过节为名,在校园内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等。
3、正确引导宣传,打造良好的节日氛围。各位党员和学生干部要进行中华传统节日的系列宣传介绍,并向同学们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节日更加融入同学们的生活。
4、合理庆祝,适度消费。在即将到来的新年元旦,以合理方式庆祝,不相互赠送礼物。
6. 小学生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1.在单一的语文课堂活中,编排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内容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自信凸显出双重意义,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面临深刻危机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是对当下所谓创新的文化模式之深刻反思。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和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3]。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端午节中包粽子的节日活动引入课堂,以丰富的文化教育形式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涵义的认知,让学生从趣味性十足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