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拓展法治文化

如何拓展法治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28 23:16:48

Ⅰ 浅谈如何建设企业法治文化

(一)在树立法治文化理念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及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用它来指导法治文化建设实践。
二是要强化服务群众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法治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终达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质,确立法治精神意识。
(二)在法治文化培育阵地上要有新进展
一是要发挥电视专栏的普及作用。电视等大众媒体是面向百姓进行宣传最有效、最节约社会成本的方式,可快捷地传播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群众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在课堂里,而是在网络上、电视里、报纸杂志上。
二是发挥法制书刊的引导作用。法治文化具有先导作用,唯有能够满足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需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需求、青少年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需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防范法律风险的需求、农民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需求及流动人口依法维权的需求,才能有效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在法治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要完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依托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尽早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以构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框架。
二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采用财政支持与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法治文化建设所需费用。要积极鼓励运用社会化、市场化办法筹集法治文化活动经费,将法治文化宣传过程自然生成的各种产业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

Ⅱ 六五普法中如何进一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在现阶段,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弘扬法治文化,重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指针,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要通过普法活动,教育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内容,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实践,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把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

二是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制宣传教育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口号"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和法律观念的现代化。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渗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做到三个结合: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有机结合。加强机关法治文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要以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为普法教育的龙头,着力建设以"法治、民本、廉政、阳光"为核心的机关法治文化。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深化校园普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要深入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创新校园普法载体,增强校园普法效果。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企业文化需要融入法治文化,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普法效果一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法治理念与法人理念同步增强,从而提升企业诚信守法的形象。

三是推进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促进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尊法,依靠法制宣传教育可以实现。但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的真正形成,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法律只有在实施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使损害得到救济,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矫正,其威信才能树立,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起到了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形成的巨大潜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为目的、为保证、为重点。虽然说整个法律的实施,是包括着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法司法和公民群众的普遍守法两个基本的方面,但前者即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执法和司法者却始终处在决定和影响法律实施的主导方面。因此,作为一个必须满足法治要求的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实现执法和司法的公正。因为只有执法和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公正,而这显然是整个法治文明的基础。所以,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是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文艺创作,着力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把握法治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注重在法治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在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过程中,要注重继承吸收传统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同时使之民族化、"本土化"。加强法治文化的培育,要鼓励引导支持法治文艺创作,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重视发挥执法机关和专业文化团体、业余文艺团体、各级文化馆站的作用,贴近法治实践,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法制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文化修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

Ⅲ 如何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新时期法制宣传中的作用

一、法治文化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
法治文化是一种以弘扬法治精神和传播法治理念为宗旨的法律实践活动。一方面,它培养形成了人有关法的理念、心理和习惯;另一方面,它给大家灌输了对法的崇尚和信仰意识。大量的法律法规是一种法治文化,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文化。以往的普法宣传重点就是放在了“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上,这在客观上给人们造成普法就是“学法”、“知法”和“懂法”的印象。但普法的实质,应当是传播先进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的过程,仅仅机械、教条地讲法条、说法言法语,这不是法制宣传的根本目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这一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对“法”的理解与追求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层面,标志着中国特色民主法治建设将走入一个新时代。而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法治观念意识、价值取向,正是宣传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制宣传中“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载体,必将促进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设的“软实力”。
二、法治文化是传播现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1、法治文化在宣传的效用上有着巨大潜力。文化是宣传工具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渗透其间,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建设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无论是影响力、渗透力,文化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建设法治文化,就是要发挥文化的作用与魅力,通过倡导和组织各种法治文化活动,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中,自觉接受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法治思想、法治习惯的熏陶,享受着法治文明带来的身心愉悦,在自觉自愿的学习中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2、法治文化在宣传的形式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在以往的普法工作中,我们更多运用的宣传方法是政治教育的模式,集中大课学习、小课宣讲,板报宣传,条文灌输,重形式轻效果,重知识轻理念,这种宣传模式很难激发起自觉自愿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法治理念的传播与渗透了。法治文化则不同,它的形式可以活泼,它的内容可以多样,可以涉及到道德与法律、情感与法律等方方面面。它能将理性与感性、刚性与柔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适应普通人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需求。近几年在全国各大电视传媒开辟的一些法治栏目,都在进行着这些方面的实践,力图用观众最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着现代社会的法制文明,其实就是法治文化的一种表达。在今天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宣传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3、法治文化在传播的功能上有着突出的优势。首先,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文化传播覆盖面是一般工作所无法比拟的,发展法治文化,就是要通过增强覆盖面,将法治理念传播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让每个公民都能接触到、感知到;其次,从传播的主体来说,法治文化的传播主体更加广泛,有法制宣传工作者、专家学者、学生、甚至是文艺工作者,只要有热情,就可以参与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充当法治建设的推动者;再次,从传播内容来看,法治文化内容比较宽泛,只要与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律习惯法律内容等有所关联,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内容。同时,法治文化也有助于将法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从而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创新,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发展与交融的成果。最后,从传播的方式来看,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不同的现代媒体,文艺阵地、宣传阵地都可成为传播载体,多渠道、多平面、多视角的传播模式必将帮助大家获取更多的法律信息与资讯,对法也将会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三、法治文化是推动当前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动力
1、法治文化与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结合。当前法制宣传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驾护航。法治文化建设有助于将法治思想渗透到文化的传播中。因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适应和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文化,是实践和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先进文化。它将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已任,培育和发扬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观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参政议政的水平与能力;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的理念。
2、法治文化与推进基层的普法宣传紧密结合。任何文化要富有生命力,必须来源于社会,贴近广大群众,才能发挥它的感染力,得到社会的共鸣。法治文化容易扎根基层,增强文化与群众的互动,扩大群众的参与渠道,提高群众的参与深度。如今年镇江市组织开展了“律师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就是一项增强群众与法律互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各行政村与律师结对,向每家农户发放便民联系卡,律师定期到各村、各农户家中宣讲法律,传播法治理念、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法律难题、帮助村委会解决管理中的法律问题,而农民也可以通过联系卡,随时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这种形式的推广,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让法律知识的传输、法律思想的熏陶始终保持在自己的身边,权利始终得到保障,法律也显得不再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同时,这项活动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矛盾纠纷随时得到解决,大家的心情舒畅了,社会文明的风气与氛围自然就形成了。
3、法治文化与解决群众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文化从来都不是悬空和抽象的,它总是积存于人们的观念内,又反映在人的行为中。因此,法治文化的作用发挥,可以帮助解决人们内心对法、法治的精神需求。如句容市在平时的普法工作中,发现句容的广大农民在近阶段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识是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相关法律法规,因此,运用普法讲师团巡回宣讲、司法所干警业务培训、村务公开栏、电视栏目、开展法律咨询、组织法制文艺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面的土地拆迁相关政策、法律等的宣传,让大家了解立法的目的、社会的权利义务、个人的权利义务,无论是政府、企业家、群众个人,通过这些法律文化与内容的熏陶,都学会了更加理性地处理这些问题,有助于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方利益的维护。
4、法治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紧密结合。宣传教育注重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对实现其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审美观念以及鉴赏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们在参加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中,自觉接受法律知识和法治思想的熏陶。如我市普法办在2003年与市电视台联合主办了一档电视栏目《法治12分》,采用发生在镇江的案例进行以案说法,节目播出后,收到非常好的普法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市民的认可。前不久,我市举办了大型的法治文艺汇报演出活动,全部采用基层选报上的节目,表现了各地、各部门的法治工作情况,节目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第一素材的表演,正是基层社会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的真实写照,而朴素的表现形式让所有的观众受到了感动并产生了共鸣,演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而我市润州区举办的“法治文化节”系列活动,包括了十个子活动:举办群众自发演出的法治文艺演出、举办了“环保杯”法律知识竞赛、“检察杯”法治论坛、开展了法治文化书画摄影展、以案释法巡回报告会、法治讲座、法律知识图片巡回展、开辟了法治文化街(社区、广场、市场)、评选10件法治新人新事、开展学法读书征文活动。该系列活动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并让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营造了非常好的传播法治观念、法治文明的良好氛围。
人类文明的方向是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而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的方向。今后的中国是沿着依法治国的道路不断前行,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必然离不开法治文化的传播与推动,因此,立足文化的视角,创新观念、创新载体、创新形式,从人民需要出发,从人民满意出发,从宣传效果出发,增强法治文化在法制宣传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法制宣传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进程谱写出新的篇章。

Ⅳ 如何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

大学是培养先进人才的重要的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们逐渐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形态、行为模式,对今后的人生产生绝对性的影响,因此,高校校园法制文化对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以及对国家的未来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法制文化?“法制文化”由“法制”与“文化”两个词组合而成,从其语言逻辑结构不难看出,“法制”是内容、主题,而“文化”是载体。因此,法制文化简单说,就是用文化的形式体现法制的内容,共创文明、和谐、平安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我认为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社会法律生活实践,法律社团,学生法律信息网站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法治宣传氛围,等几方面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社会法律生活实践,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律心理;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因此,一国法律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比如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旁听审判或者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就社会治安问题、物业纠纷、家庭纠纷、新法在当地实施情况等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进行社会调研。让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外法律实践活动,树立起法律至上等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律心理。

社团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可以建设法律社团,通过给予法律社团特殊的社团地位,来充分发挥法律社团能起到的“扩散”作用。可以要求各班设立法律宣传委员,法律宣传

第2 / 3页

委员受法律社团的统一管理。通过法律社团努力发展起一批具有正确法律观念的法律宣传委员,再通过他们不断扩散开去,

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大学生对信息拥有强大的选择权,应积极利用大学生热衷的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将最新法律信息传递给他们。学校应积极配合学生创建“学生法律信息网站”。由学生负责更新具体内容和互动,学校指派专业老师指导并把关即可。

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自觉的选择和共同践行的生活方式。应强化环境熏陶,注重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法治宣传氛围。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既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体建设。将校园法治宣传与环境悄然融合,使校园环境达到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Ⅳ 如何加大法制宣传,营适法治文化氛围 调研

一是大力实施法治文化“四大工程”,奋力助推“文化繁荣”。将法治文化融入崇州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等活动中,把弘扬法治文化与实施“文化强市”结合起来,把培育提高公民法律素养与建设结合起来,为崇州“十二五”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为提升西蜀文化繁荣发展增添创新力。
二是全面实施普法规划,着力增强普法对象法治理念。结合“法律七进”活动,崇州将通过实施普法教育“个十百千万”工程,努力实现公民法律素质、公务员依法办事能力、党委政府和其他组织依法管理服务水平的显着提升,在崇州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浓厚氛围。
三是深入开展依法治理,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督促责任单位打造一批社会规范体系建设和法治崇州建设的示范点,把深化普法依法治理与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回应群众诉求、引导群众行为,在法治框架内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在目标考核、日常督促方面下大力气,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四是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实现普法教育全覆盖。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完善城乡公共活动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产业功能区建立法制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在崇州“法的传播”宣讲队的基础上,成立普法讲师团,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使法治文化随时随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在传统宣传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媒体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法治传播,扩大法治文化的受众面,强化法制宣传,使创建法治城市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为崇州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Ⅵ 如何让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近日,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主题教育活动。通知强调,要依托人民法院以审判执行为中心的司法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正面引导,注重活动牵引,进行法治教育,开展舆论监督,统筹促进司法公正与自身公正司法的关系,提升司法公信力,用法律法规和公正司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8月3日,《新华社》)

对于法律的期盼下,寄托着我们千年以来,内心对于公平公正的渴望。法律在有自己的名字之前,是契约精神的一种延续。当有人违背了社会上约定俗称的契约精神,等级开始逐步取代一种散漫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对于公平公正的期盼,就变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陶渊明的桃花源、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孙中山的大同社会,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我们逐步明晰了法治社会,对于建设和谐、幸福、强盛的国家和文明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本身就形成于我们对于公平公正的期盼和探索中。在千年的探索中,法律已经由为少数统治者服务的国家治理的工具,变为了今日,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种明面上的契约规则。当法律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具有权威性的社会约束,法治文化,也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健全并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伴随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不断探索,已经悄然成形。可以说,从当年大部分人都是法盲、不知法不守法并犯法到今日大家都已经明晰法治的重要性,懂法守法用法,“法治文化”的潜意识里的教化之功,功不可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抛开法治文化已经取得的成就,在未来的征途中,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建设法治社会,少不得法治文化的佐益;而要让公平、公正这些法治精髓深入人心,我们需要全方位的弘扬并充实“法治文化”。

弘扬法治文化,需要更多法律人的前赴后继。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法律人充当着先行者的角色。以律师、志愿者为代表的法律人,是民意的表达者,他们代表民众用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以执法者为代表的法律人,则是法律意志的表达者,他们用裁判来阐述法律的应有之义。弘扬法律文化,需要这二者坚定法律的公平公正信仰,进而让公平公正,率先得到体现。

弘扬法治文化,需要营造全民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法律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弘扬法律文化,少不得全民对于法律的认知和践行。全民懂法,具有法律意识,法律才会得以推行并且显现效果;全民用法,具有法律实践,法律才会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法治社会,民众当有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心中的公平信仰。

文化滋润人心,言行则影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法治社会,公平公正是主格调。建设法治社会,我们需要弘扬”法治文化”,以法律人的坚守和民众的信仰,让公平公正,深入人心。(

Ⅶ 大学生如何加强法治观念

【摘要】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法治国家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强、法律运用能力不足,鉴于此,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高可从“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树立、“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观念 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要素是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全体公民法治素养的普遍提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关系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法治国家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育,能够为我国未来法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一些在校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薄弱,法治观念教育亟待加强。

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和成因

大学生法治观念缺乏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知识欠缺。二是法律意识不强。大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相关法律事件敏感度低,反映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三是法律运用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也较为缺乏,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正如勒内·达维德所言:“立法者可以大笔一挥,取消某种制度,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和看法。”传统的“德主法辅”的仁治观、“以言代法”的等级观、“以讼为耻”的避讼观、“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是高校缺乏相应的教育。首先,法治观念教育理念陈旧,一些高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教育,在观念上并未给予法治教育足够的重视,法治教育观念的落后也导致了相关教育课程欠缺合理性,课程设置少;其次,知识产权法律教育实践性不强,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现象联系起来,很难使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有所提升。

三是大学生功利心愈发显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也变得有些急功近利。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相关课程在奖评优、保送研究生、就业等方面无用武之地,所以大学生不愿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更遑论在实践中运用。

国外法治教育经验借鉴

美国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美国法治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并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的服务和实践,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美国学校实施法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课程教育。美国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美国法律并能够熟练运用,且美国大部分州已经把法治教育纳入小学课程,大多数的州用法律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美国宪法教育。不仅如此,各个学校同时开设多门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形成了法治教育体系。二是社会参与,主要是邀请知名人士举办讲座,对着名案例进行讲解模拟,并且鼓励学生走入社区,面对真实情景,接触相关的法律人员。

日本的公民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民主教育的双重影响,成为融传统道德教化和现代公民教育于一体的混合体。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日本君主立宪制国体教育的混合。在日本,一个人从出生进入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法治精神的初浅启蒙,受儒家精神影响,日本法的精神保留了浓厚的“集体”“团结”与等差秩序的色彩。二是个性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主义相结合。日本中小学的道德课和社会课中集中体现了其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且日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社会课,还在小学和初中开设道德课,且经过了多次修订。

新加坡是世界范围内法治国家的典型代表,十分看重法治环境的建设,要求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做好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建国早期,新加坡就开设了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公民的爱国、效忠等意识。从小学开始,新加坡就有各种法治教育课程,同时除了课程教学外,也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训练和纪律训练。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

笔者调查发现,国外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展开比较早,也比较严格,对我国的法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法治教育在法治观念养成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教育角度,建议通过以下路径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

一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树立。首先,加强大学生对法治运行基本理论与实务的理解。一方面增加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法治教育应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运行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帮助大学生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其次,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的训练。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注重以下三个维度的培养:以规则意识为核心、以合法性意识为基础的思维;以权利意识为中心、以责任意识为条件的思维;以程序意识为重点、以证据意识为依托的思维。最后,改革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估方式。针对现实问题,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评估方式应作出合理的调整,巩固“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目标和理念。

二是“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首先,创新灵活性、多样化并重的法治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模式需要拓展法治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法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运用多媒体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更快理解法治理论知识。其次,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并重的法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大学生这一主体的接纳性,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置上要探讨这两者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法治教育是从简单的普法教育逐渐向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行为养成过渡的,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不仅要在大学的各个阶段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征和需求适时调整法治教育目标和内容,而且还应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联动与配合。最后,建构互动性、参与性并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习惯,高校理应从“教师中心论”的旧模式转变为坚持“大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新模式。

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起“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行为准则;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做好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风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规范效果将会起到最为明显的作用,高校应当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制度规范,通过社团活动、科创活动、教学活动鼓励大学生守法用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制和引导,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目标。

(作者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CJSFZ16-06,主持人:余小英)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卢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三论》,《经济研究参考》, 2016年第22期。

责编/陈楠 姜成(见习)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Ⅷ 高中政治。我国如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国家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法治文化环境。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活动。
3.科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依托信息技术大众传媒传递法治文化。
4.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5。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促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

Ⅸ 如何增强法制观念

一、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整体法制观念。推进法治建设,首先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学法用法,使公民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坚定法治信仰,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合法权利。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等法治文化建设,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法治理念的具体精神还没有深入骨髓、深入民心。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文化层次低、公民法治理念旧的传统模式,固有观念限制了公民只注重“守法”,而忽略了“维权”,加上一些法律法规和执法部门工作的严重滞后,导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和可行性产生了片面消极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普法宣传的前提下,兼顾抓好法治文化建设,既要抓公务员队伍,又要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范围,通过法律讲堂、模拟乡村法庭等宣传教育载体,搭建法律直通车、法律宣传周等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学会法律,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根据不同对象、人群的需求,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建立“城市法治顾问团”、“农村法律援助站”等机制,进一步拓展法律知识普及的覆盖面,提高整体法制观念。
二、改进形式方法,完善执法法治意识。公务员队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进,是解决当前“民事纠纷、社会治安”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公务员队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旧、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数,一些执法者在行政执法中主观臆断、方式简单粗暴,面对这样的窘境,法治建设这张大网如何发挥实效,值得我们广大公务员共勉。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培养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能力。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广大公务员执法队伍学法制度。通过集中学习、法制讲座、区别指导等形式组织学习行政法规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知识,定期开设执法培训班、执法知识竞赛、执法专题讨论会,并将学习成绩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切实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法治素养。二是要做到以法治法,完善领导干部执法法治意识。通过强化法治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切实使群众“信法不信权”、“信法不信访”、“信法不信关系”,杜绝社会上轻视、无视法治和 “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等无理情况的滋长,真正做到政府懂法、公平执法,百姓知法、自觉守法,形成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管理创新,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是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推动管理创新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一是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促进行政公开透明。推行政务公开,把政府的决策、立法、行政和执法过程向公众开放,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络、广大人民群众和纪委进行监督和制约,建立与民联系沟通的公共事务平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所关心环保、医疗、养老、拆迁等热点问题,积极推动公民参与,使他们的合理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诉求得到充分体现。二是规范工作机制与流程,深化执法行政问责。通过实践,完善政府决策运行的法规体系,及时修正与实际不符的政策法规,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越权行政引起的不合理现象”和“粗暴执法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对违法行政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Ⅹ 如何加强基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增强做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中央、省委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紧密结合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现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互动,有利于夯实龙江法治建设的文化支撑,有利于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体现当代法治建设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使法治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全省广大公民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组织及其办事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做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主要目标:通过不断拓展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逐步建设成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建设相呼应,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集法律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观念。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法治建设各个环节,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植入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坚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法治实践,丰富法治文化形式,使公民自觉接受法治的熏陶。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重点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积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坚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努力形成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品牌,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坚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和特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拓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法治论坛、法治文化成果展,开展“法治人物”、“法制好新闻”评选,以及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制文艺汇演、法制电影巡映、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扶持和鼓励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体、电影公司等文化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成果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活动,开展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的宣传、展示工作,扩大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面。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治场馆、法治画廊、法治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力争在3年之内,使法治文化阵地覆盖每个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居)。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发挥其功效。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艺术创作,舞台艺术表演,电影、电视剧和动画制作,以及报刊、图书、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发推广优秀法治影视戏曲作品,组织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制文艺、法制故事、法制漫画等作品,并适时组织作品征集等主题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法治文化作品评奖表彰工作。努力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平台,运用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促进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
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论研究。积极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新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规律,优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艺术,力求把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打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市(地)、县(市、区)以及各系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强化考核措施,充分调动各有关单位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依托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建立法治文化的作品创作、文艺演出专(兼)职队伍。以有文艺文学创作、书画爱好专长的公民为骨干,建立基层业余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演出队伍,扶持民间艺人参与和开展适合基层的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我组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基层法治文化活动。
强化保障,确保工作推进。健全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建立以政府支持、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城乡环境改造、市政建设、新农村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培育和树立法治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组织法治文化建设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积极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阅读全文

与如何拓展法治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