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利用文化属性处理事情

如何利用文化属性处理事情

发布时间:2023-06-12 20:16:25

A. 现代企业管理如何应用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现代企业管理如何应用传统文化?下面我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外诸多大企业产生过重要影响。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精神因素的沉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经典管理思想对于今天的管理实践依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当代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应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重要启示、指导作用。

如何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国学精粹与人文素养,融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如何科学地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与余御实践,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管理之路,自主创新,顺利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提升中国企业的生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中国优势企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穗明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竖族岩”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

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

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

2、“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

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是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这种影响至今,因此可以看到当今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

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规避矛盾。

中国封建经济社会的企业主代表都会用“儒商”来形容,当今许多企业主让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所谓儒商用最直白的语言来形容是不取不义之财,将商业道德摆在首位。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象,这时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贯彻“以义为先”,为获取企业长远效益做好铺垫。在关注公众利益基础上争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儒家的义利观不谋而合,儒与商的'结合才是将企业往更高的战略高度上推进。

3.“中庸之道”促进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所说的“中庸”并不是大家平时所理解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蕴含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体现了企业管理中的适度管理原则。

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方式。对管理者而言,就是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要注重度的把握,主张不偏不倚,行权执中,与时屈伸,刚柔相济,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观察。

在中国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贵“和”持“中”。因此,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平衡表面上不相容或相互抵触的失误,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包容一切,坚持中庸,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庸管理”主要分三个方面看待:其一,从整体发展看,既要安人,又要安己。在经营状况良好时,企业要积极为社会多作贡献,感恩于社会;在经营不善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运营以及创新行为;其二,从具体管理看,管理者要保持刚性与柔性的平衡,要保持集权与分权的平衡,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平衡,要保持长期战略与短期规划的平衡。

4.“无为而治”注重管理艺术。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

无为,不是不为、没有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要顺其自然的基本原则。“道”即规律。由于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道”在起作用,任何人想要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人为干预,让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展、变化便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因“道”之力有所作为;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以收到“以无事取天下”的圆满效果。

道家思想在管理领域影响深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二,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无为而治”虽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其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管理客体和下属能够实现“自我管理”。

倘若一个企业所有的机构、部门和员工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目标来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管理者理所当然也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管理者只有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考虑与策划企业的战略和未来等大事,才能“无所不为”。


B. 什么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的定义是什么

文化属性定义: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化属性一词来源于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主人公男一号“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描述。

(2)如何利用文化属性处理事情扩展阅读

文化属性,就是指具有族群特性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这是一种定势思维下形成的内在习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够弄懂文化属性的人可以根据文化属性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的人性,看透事物发展走向规律,从而预测到事情结果。

《天道》里丁元英不是神,他能基本判断出他棋盘里每一个人在他设计的场景里的最后结局,就是根据文化属性判断出人性然后预测到每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态度、方式和结果。有一点我不完全同意丁元英的说法,他说中国的文化属性是皇恩浩荡的文化,是一种等和靠的文化。

C. 运用文化多样性知识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运用文化多样性知识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处理:1、要尊重不要蔑视。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千姿百态,各有所长。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对于生物界那样必不可少。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会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化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出于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将是创新。要推动创新,就要求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工作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必须相互尊重。尊重与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加强不同人群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2、要交流融合而不要试图同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冲击表现在,在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同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明显减少,甚至表现得比以往更加深刻和尖锐。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确保不同文化的共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决定着全球能否走向和平、稳定和繁荣。国际社会应当制定一个共同战略,以消除植根于不同宗教、种族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应当在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为推动不同文明、种族和族群的发展壮大共同作出最大努力。各国间移民现象比过去更加明显,规模更大。如何让已经移民本土的外来民族融入当地社会,已经成为世界普遍面对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要交流融合而不要试图同化。3、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各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多彩文明和生活方式,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世界各国,无论强弱,无论大小,都应在尊重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当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提倡各种文明相互间共处而不是冲突,对话而不是对抗,交流而不是封闭,兼容而不是排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D. 文化属性决定了人的命运!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转】

(注意:以下文章中所引用的个别词汇只是为了方便说明主题思想,例如:“强者”并非是指那些自强、坚强的人,在此文中多有贬义,“弱者”并非是歧视那些真正的弱者,而是指弱势文化中相对意义上的弱者,可能有不当之处,望读者自行体会个中含义,勿要生疑,也请别误解)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以做人、对事的诚实支配自己的价值取舍,尊重客观规律,做一个懂得尊重自己内心、尊重客观规律的觉者。文化属性决定了命运,一个人对任何知识和理论,只有自己用心地觉到、悟到,才能有所为;对于个人来说,文化属性就是认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思辨能力。

一、弱势文化

什么是弱势文化?自我麻木的文化就是弱势文化,其特点为:服从、依赖、麻木。

弱势文化的形成需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失望阶段、对抗阶段、妥协阶段、麻木阶段

1、失望阶段

失望阶段是在经历初次失败以后,无视于规律,再次进取不成,最终失望,这个阶段提供了弱势文化孕育的土壤。

失败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人尤为正常,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规律这种东西。因此这个阶段还看不出来个体最终是走向弱势文化还是走向强势文化,一切都只是尽情的体验而已。这个阶段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

2、对抗阶段

对抗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失望以后,对抗于规律,多次对抗不成,最终绝望,这个阶段推动了弱势文化的最终形成。

这个阶段的对抗其实也是无奈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失败得多了就会有些懊恼,这一懊恼就极有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在潜意识中会想着去对抗规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宁愿把这种行为叫做“上进心”,因为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此时的对抗不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这也是大多数人会经历的阶段。

当然会有一部分人,我们姑且叫他“聪明人”吧,这部分人会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这部分人里面又分为两拨,一拨跳入了妥协阶段,另一拨跳入了觉醒阶段。后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比较有先知先觉的人。

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会长期停留或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尤其是后者可以说是特别不幸福的人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人定胜天”的曲解,总有不少的人以为自己可以战胜大自然,可以征服高山、海浪、地震,可以控制别人、控制一个群体,等等等等,无限的高估自己的能力,无限的看高自己的价值,这便是“妄”了。“虚妄之心”一起,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失去本真,便少了诚、少了信,“灵性”也渐渐消磨,最后如同机器一般,只有机械似的逻辑应变,而无灵性般的生生不息。

“人定胜天”之本义是说人能认知自然的规律,最能学会如何顺应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来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今天的我们其实最缺的就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何谓敬畏?敬是对自然造化的认知,进而内心升起尊敬之情,因为这般造化上达宇宙,下至一个星球、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人的命运,怎能不令人尊敬?畏是当认知了自然的造化之道,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知万灵之生死无非一瞬间,知“沧海桑田”、知“海枯石烂”,怎能不令人畏惧?

故而,有了敬畏之心,自然知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自然能在这个阶段少些时间停留,因为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决定着一个人所受痛苦的多少。至于为什么要停留那么久,大概是因为当事人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一个人、控制一个团体、或征服一座高山、征服一个社会吧

3、妥协阶段

妥协阶段是在经历多次绝望以后,妥协于强者,多次妥协成性,最终服从,这个阶段滋养了弱势文化的生存生长。

人世间,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莫过于“妥协”二字,因为这不需要任何的付出、也无需承受心灵的恐惧,只需低下头来便好,所以这是最为“省事”的做法。但这种做法“省事”却不“省心”,为什么不“省心”?因为这得需要你忍受着心灵的不愉快,承受着无边无尽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像是失恋那般心如刀割,更像是一个人买不起房的“长久的隐痛”,一个人不会因为买不起房而想要轻生,只会因为买不起房而不停的懊恼、叹息,偶尔看到别人都有房住的时候,或者因为自己租的房房租涨了而又不得不搬的时候,那是种隐隐的痛,是一种阵痛,但痛过便好,好了又痛,正如租好了新房,慢慢的开始忘掉自己之前因没房而伤感,过了一段时间,房租又涨了,便又开始了新的阵痛。

妥协本质上讲是“低估了自己的智慧”,以为自己没有能力认知和运用规律。但实际上,人之为人,俱有灵性,只要有灵性,则不缺乏智慧及增长智慧的能力。这个社会在无形中教导了我们“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强者可改天换地,弱者则贱如蝼蚁”,因此强者可“为所欲为”,弱者则“苟延残喘”。我无意挑起“强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样于两者都没什么益处,但这种“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对抗与成见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是谁界定了“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定义?是谁发扬了“强者”与“弱者”之间必须要对抗的文化?又是谁揭示了“强者”与“弱者”之间不能互为转化、互为提携、互为融合?仔细想想,好像是我们自己。因为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被贴上了“卑贱”或“高贵”的标签。很多时候,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同要比社会给他的定义更为残酷、更为悲哀,我们老是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却忘了贴标签的人,忘了我们也有撕标签的能力,忘了那些标签背后的那个“我”。

这个阶段与强势文化的“觉醒”阶段看起来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妥协本质上是“放弃自己的信仰,接受强者的信仰”,而觉醒本质上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增加新的信仰”。放弃信仰是为逃避内心的良知,接受强者是为了利用强者的力量继续对抗;坚守信仰是为坚守自己的良知,增加信仰是为了根据天道改善自己的信仰。因为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是好的,便有了改善一说。

所以这个阶段本质上还是一种变相的对抗,找一个强者,讨好他,利用他的力量为己所用。到达这个阶段,弱势文化基本上就形成了,因为只要妥协了就意味着“低估了自己的智慧” ,给自己贴上了“弱者”的标签。当这样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开始相互传递“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观念,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姑且将这种文化称为“弱势文化”

4、麻木阶段

麻木阶段是在经历多次服从以后,依赖于强者,多次依赖成性,最终麻木,这个阶段将弱势文化推向了新的顶峰。

一旦经历过妥协阶段,到达这个阶段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因为妥协得久了,便麻木了。当然,也有人从妥协阶段飞跃到觉醒阶段,这部分人是幸运的。

麻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网络一下“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丧失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但不全面,麻木是“对已知逻辑之外的事物反应不灵敏,对已知逻辑之内的事物反应灵敏”,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机械式的反应”,就是一切的反应都是有规律的、都是被提前设定好的,不管是 5 年还是 10 年,他的反应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真是“十年如一日”。这样的生活很单调,单调到没有任何的乐趣,单调到为了生存而生活,而忽视了生存之外的意义。

“机械式的反应”有一个最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当他碰到一个在逻辑习惯之外的事物时,即便这事物关系到自己的良知,关系到自己的荣辱,他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甚至在心理上都不会有任何的起伏。例如:有人看到老人在马路中摔倒,他第一意识是会想到如果我去扶他,万一他讹我怎么办。这个时候,逻辑机械性的利益权衡反应会战胜内心的良知。可是,你能说这个人没有良知吗?你能仅根据这个人就判定他是个坏人吗?不一定。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十恶的人,只是人一旦麻木了良知就会被埋葬起来,显现出来的只有利益的计较,只有内心的偏私,只有日渐的贪、痴、妄。

在如今盛产麻木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良知,找回自己的灵性,根本之法就在于“戒贪弱念,消痴疗心,去妄存慧”,走出认知障,脱离执守碍,进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实的了然万事万物的本真,如实的观照自己的内心,概言之为“返璞归真”。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性,生活该有多么的无聊,总不能让一个机器去观月赏花、看雪听雨,还要傻傻的问它“你觉得美吗?”,然后它很“聪明”的回了句“你说美就美”。

这个阶段要飞跃到觉醒阶段是有可能的,但要比上一个阶段难得多,这取决于个人的决心,也取决于对的机缘。

麻木可是说是弱势文化发展的顶峰,就是说已经发展到极致了。如果再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沧海桑田了,这一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意识到。

二、强势文化

什么是强势文化?自我觉醒的文化就是强势文化,其特点为:觉醒、顺应、应用。

强势文化的形成需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失望阶段、对抗阶段、觉醒阶段、应用阶段

1、失望阶段

失望阶段是在经历初次失败以后,无视于规律,再次进取不成,最终失望,这个阶段提供了强势文化孕育的土壤。

和弱势文化一样,强势文化也需经历这个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看不出与弱势文化有任何的区别。由此可见,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比谁条件更优的情况。

有人反驳说: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比别人有钱,这些人岂不是拥有更好的条件来向强势文化方向发展?

恩,这个问题提得好,并且也是很多人的困惑,金钱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基本成正比关系,并且也只是大概率的可能,不排除有变数的情况。但是金钱与文化却构不成正比的关系,有关联,但是关联性不大,更与强势文化的形成关系更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如果你认真的读完此文,便会明白为什么关联性不大了。这里的文化不是指诸如学历、证书、文化水平之类的东西,如果非要这样理解下面的文章便没有必要再看了。

2、对抗阶段

对抗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失望以后,对抗于规律,多次对抗不成,最终反省,这个阶段推动了强势文化的最终形成。

这一阶段与弱势文化的对抗阶段也是一样的,同样看不出来个体在这一阶段到底是属于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但是一般性而言,强势文化在这个阶段的对抗性反而更强一些,也就是说那些属于强势文化的人在这个阶段更具有反抗性,这源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见一些特别叛逆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反而比较有成就。但这并非属于普遍性的情况,不要被误导。换句话讲,这些品质在弱势文化的这个阶段里也是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会经历这个阶段就直接跳到下一个阶段的,这部分人可能有条件的使然、也可能有悟性的使然,不一而足。

但在这一阶段与弱势文化有一点不同的是,强势文化在对抗阶段的中后期会有一个不断反思、反省的过程,会总结自己为什么总是失败,会改进对抗的方式,这种改进的过程便有可能会促使自己向觉醒阶段发展,为什么这样讲?很显然的即便是改进了对抗的方式,仍是不可能打破规律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他连规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打破?但是他在不断改进、不断对抗的过程中会磨砺自己的心性,磨平自己的棱角,会建立起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础,因为这种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础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建立的,所以稳定性更好,更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这些都为自己向觉醒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但请注意此时也仅仅是可能,如果最终无法过渡到觉醒阶段则极大可能会向弱势文化方向退化。有时候进退就在毫厘之间,但就是这毫厘之差便高下立判。

一般情况下,我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让人耳聋目盲,无法本真的看待事物,迷失在困顿与痛苦中,最后产生的只能是愤怒,愤怒越强,退化到弱势文化的可能性则越大。

3、觉醒阶段

觉醒阶段是在经历多次反省以后,觉察于规律,多次觉察体悟,最终觉醒,这个阶段滋养了强势文化的生存生长。

上一阶段的对抗对这一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往往对抗越是强烈觉醒的程度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在对抗阶段,人的性格、意识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少了几分戾气,多了几分和气,这都是为人处事必要的一些条件。有很多事为什么做不成,而别人却做成了?基于相似的条件之下,旨在有些人一直在变通,而有些人只会穷极,还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如果一定要说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有什么最明显的区别,我觉得应该是在于“学习”这两个字,前者专注于“学”变通于“习”,概括之: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后者专注于“苦”穷极于“靠”,概括之:上天为什么对我不公。当然,学习的方向也应与天道规律相近,否则也会退化到弱势文化。

这一阶段也有反省,只不过反省的程度更强,且此时的反省已经脱离了对抗,进入了“静思”,说是“静思”其实就是个体意识到自身是无法与规律抗衡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也无论对抗的时间有多长,规律就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抗没有任何的意义,只能退下来,进入“静”,而有了这个“静”才能更好的“思”。

所以,觉醒是有两方面的意义的:

一是认识自己: 分析自己以往的行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自己的性格、能力所存在的优势和缺陷,就是反省自身。

二是认识规律: 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总结和发现来自人性的、社会的、自然的规律,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规律的总结因为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印象最为深刻,很有可能就奠定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经历越丰富,觉醒的程度则越高,对强势文化的掌握也就越好,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觉醒的基础之上的,也有经历丰富却发展为弱势文化的人,那是因此缺乏了觉醒的过程或觉醒的程度还不够。

以上内容是属于“觉”的,分为自觉和觉他。那什么是“醒”呢?“醒”就是根据自己的“觉”去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也分为两部分:

一是自醒: 就是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发挥自己性格上的优势,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改造自己,是为“有德”。

二是醒他: 就是更进一步的系统的学习人性的、社会的、自然的规律,这里的学习可以是从书本中、从能人中、从社会中去学习,去觉察这些规律,并深刻的体悟,这种学习体悟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这些规律容纳成自身内在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为“有道”。

所以这个觉醒的阶段最终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有“道德”的人,“道”为自然、社会、人性的规律,“德”为顺应、运用这些规律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意义非常之重大,最终的成果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格局、命运。每个人在这个阶段觉醒的内容、程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才使得不同的人对强势文化的运用有所不同,其成就也会不同。这与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和性格有关。

那是不是经历了这个阶段就一定会过渡到下一阶段呢?不一定的,这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觉醒了不一定就能应用。这里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觉醒的程度或者方向还不够,尚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自我感觉良好却失败的原因;另一种是觉醒了却无法承受,什么意思呢?例如当有些人知道了“人性本恶”的人性特征以后,颠覆了之前他对“人性本善”的认知,他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事实,对规律的应用便无从谈起。

觉醒阶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晋级,有走火入魔的,有偏激执泥的,有自甘堕落的,有心灵脆弱的,有自视甚高的。。。等等等等,难以概全,所以有一段丰富但不极端的经历,有一个正常但不偏激的性格,对于觉醒阶段的晋级就有比较大的帮助的,可以达到有效的避险。当然,这些条件并不绝对。

那么,什么时候标志着自己可以过渡到应用的阶段呢?那就是自己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这里没有一个标准去量化什么情况下算是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有,那这个标准只会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4、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是在经历多次觉醒以后,顺应于规律,多次顺应学习,最终运用,这个阶段将强势文化推向了新的顶峰。

能走到这个阶段的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也是非常难得的。世间之人,“知道易,行道难”,要做到“知言易行”、“言行如一”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见障,需要突破自己的执守碍,还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同的人其道德、智慧的层次不同所能应用的程度也不同。

我们前面所经历的所有的阶段,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这一阶段的应用。应用不同于对抗、妥协,也不同于觉醒,但依赖于觉醒阶段的历练,应用是在掌握了规律以后利用规律达成自己的目标。重在“应”和“用”,“应”是分析现状制定相应的策略,并且策略应随着规律的变动而调整;“用”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最初的目标。最难的是“策略”、“调整”、“资源”、“可利用”,有策略就有高低,有调整就有适与不适、宜与不宜,资源有多少、优劣,利用有能利用和不能利用、有该利用与不该利用,这些条件的把握稍有不当则前功尽弃。

应用之道自古被视为高深、神秘的学说,其实没有必要,小到一个家庭的维系,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不是对规律的应用,故而每个人成就有高低,能找到自己的应用之道,快乐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道”了。但如今快乐反倒成了奢侈品,这多与“无道”相关,此处的“无道”可不是大家理解的“无道”,而是指违背基本规律的生存方式,大家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

应用之道涉及到对规律的应变、对规律的预测,甚至是对规律的引导,为免有人误入歧途就不细说了。但这些应变啊、预测啊、引导啊,这些方式方法又是通过了解规律本身学习到的。例如我们根据 24 节气的规律就可以知道,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习、多实践、多积累,而不能太贪图享受、太注重交际关系。这就像一棵树如果在春天发芽过早,受寒气的侵略则会影响树的发育;太过于贪图阳光,则会导致树的根系不发达,不利于夏天的成长。

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一开始可能对有些规律的认知出现误差,在应用的过程中误差必然会有所反馈,可能还会出现失败,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应用策略,通过调整,对规律的应用也就变得越来越完善。

可是即便是到了这个阶段,就一定会走向强势文化了么?同样是未必然。这得看对规律的运用如何。也有人因为无法应用规律而走向了一个极端,这个极端似魔、似邪,是弱势文化里的强者,但却不属于强势文化。

以上,我们通过这四个阶段彻底了解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异同,及产生的根源,对个体的影响。

E. 文化属性的决定性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天道》里头丁元英的关于文化属性的表达,文化属性即天道。

      文化属性,就是指具有族群特性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这是一种定势思维下形成的内在习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弄懂文化属性的人可以根据文化属性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的人性,看透事物发展走向规律,从而预测到事情结果。

      客家文化属性中刻入骨髓的意识是客居他乡、四海为家。这是它源于中原文化又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地方,儒家思想是“父母在不远游”。 客家人创造的客家文化遍布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分布于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如中国的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台湾省、海南省、浙江省等,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以毛里求斯为例,毛里求斯的广东客家人已近3万,占整个华人的80%。毛里求斯还是把中国春节作为法定假期的非洲唯一国家。

      近代客家人聚集地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客家人的吃苦耐劳让其在当地站稳脚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打拼,世界各地都有客家名人,香港的客家名人就有张国荣、李惠堂、曾宪梓、黎明、万梓良、陈小春、钟汉良、钟楚红、成奎安、邓丽欣、田家炳等。

      客家人的这一文化属性导致客家子弟考学、谋生时,父母是鼓励孩子出去的,也就是只要孩子离家有出息可以得到客家的文化属性的支持。这与我目前生活的山东迥然不同。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之前,山东的孩子考学不是太愿意离开家乡,除了北京上海之类的一线城市,就退守在山东,印象中在2008年之前山东考生的这一文化属性推高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高考分数线,这些学校的分数线明显虚高。有一年,我指导别人填志愿,让其赌一把外省的知名高校,结果以600分出头的文科成绩录取到了武汉大学,捡了一个漏。那时候还不是平行志愿,有漏可捡。该年一志愿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居然没有满,也就是说只要填报了,分数达到一本线就可以录取。这就是利用文化属性做出的一个选择。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会加剧文化之间的兼容性,比方说,这些年山东孩子去全国各地参加公考,貌似“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在弱化,然而说到底是“学而优则仕”的深层文化属性在决定性作用。山东人的考公考编背后就是儒家文化的具体体现,身在山东,强烈体会到山东官本位思想很严重。这与温州、潮汕的文化迥然不同!所以,跟山东人打交道与温州人打交道是不一样的,知道了背后的底层逻辑,做事就能顺风顺水一些。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F. 决定个人命运的文化属性深度解析

前言: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造成人和人之间,巨大差别的根本是什么?

答案是,人和人最大的差别不是出身、不是能力、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 ……文化属性决定! 为什么文化属性有这样的威力? 怎么改变文化属性,形成强势文化,从而顺天改变命运,看完此文揭晓答案!

文化属性,就是指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质表现)。这是一种思想程序,不以意志为转移,可以形象地说:“你的衣、食、住、行、言,处处都在从侧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层次”。

文化属性,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你的行为表现,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饰什么,因为这毫无意义!文化属性对个人来讲,是透视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及生存环境情况的理想工具。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期望破格获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的规律只有一个--丛林法则(不懂丛林法则的,可以去看几集动物世界,相信你就明白了)。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具备相同的属性,就是弱肉强食。这里面没有感情可言,没有道理可讲,甚至没有对错可言。狼要吃羊,羊跟狼讲道理,讲对错,讲感情,有用吗?狼会因为吃了羊,就得到报应吗?狼吃羊,就是客观规律!你是羊,你就应该被狼吃掉,这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强势文化的人遵守这个客观规律,所以不被任何世俗眼光,伦理道德,儿女情长束缚。在灰色道路上一路狂奔,玩命把自己搞成狼!

传统文化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没搞明白其实你只能靠自己。而强者都是孤独的,他们谁都不相信!所谓的社交,在真正强者那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的社交,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有利益就有感情,没有利益,就不应该有感情!

你看着是不是觉得很扎眼,接受不了?这是你骨子里的文化属性,在控制着你的认知和判断。而当你看到这里时,觉得内心无法接受,代表你的文化属性,就属于弱势文化!别急,接下来我会谈到文化属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你会被它控制。

规律是客观事实存在的,你接受或不接受,它都在那里存在。我知道你会说,你现在对你父母很好,没有为了任何利益关系。但如果你父母家产一个亿,你天天守在他们身边,他们就把这一个亿给你,你会不会对他们比现在好十倍?再问你,你现在是对你孩子好,还是对你父母更好?

为什么你会对你的孩子更好?你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你自己?你生孩子是为了自己开心,还是为了让你孩子开心?孩子长大后,你跟他说,妈妈把你生下来,养大成人,多不容易啊,你要懂得孝顺妈妈。事实是什么呢?你生他是为了你开心,你养他也是为了你开心!不管你承不承认,你把他带来这个世界,没有经过他同意吧!然后你让他在你老的时候孝顺你,是不是也是为了你开心?你生他是为了你开心,你让他孝顺你,也是为了你开心。这里面除了你为了自己开心的自私之外,有感情可言吗?

也许你读到这里,已经没法接受了,觉得我是个冷血的人对吧?那我告诉你,强势文化的人都是这种思维,因为他们接受规律。规律本身就是残酷的。一切感情的本质,都是为了利益!只是我敢于承认,而你不敢于承认。甚至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们相信普世价值观,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好人好报。这都是理想化的想当然。

就像一只小兔子待在充满毒蛇猛兽的丛林里,看到了一片花海,就在想象着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天堂到底在哪?弱者永远没有机会去到那里!而强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天堂里。

一头狮子成为了狮群的首领狮王后,可以和狮群里所有的母狮任意交配,而其他公狮只能看着。狮王可以不用狩猎,但享有优先分配猎物的权利。这简直就是天堂,但天堂只有强者才活在那里。强者生活觉得自由自在,弱者生活就觉得苦恼。而在弱势文化的人眼里,那是不道德,那是欺负人,那是不公平。而在强者文化里,那才是公平!

是什么造就了贫穷?是你骨子里的弱势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是什么?是一个人从小到大被身边人灌输的思想,是受身边多数人的影响的羊群效应。这些思想、这些影响,会根深蒂固的在一个人的脑海里,形成这个人对所有事物的价值观判断的依据。 这就像在四川人的眼里,最好吃的菜一定是辣的,清淡的根本没法吃。而在广东人的眼里,吃辣的多上火啊?吃清淡的才对。这就是被文化属性种植的结果!如果把这个广东人扔到四川待10年,他会根深蒂固的认为,辣的才是最好吃的。

你现在的所有思想、认知、判断、看法,都不是你自己的。都是被你身边的大部分人种植的。这叫群体盲从综合征!你要想跳出这个文化属性对你的控制,只有一个选择:换圈子!

不要相信你身边人给你的建议!多去跟高手对话!读新闻、看书、学习、听课,都是跟高手对话的最好方式。

古代为什么落后?这就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制度和文化,因为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产物。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我们拍着胸脯说:我们有文化。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我们挺着胸脯回答:我们有什么文化?如果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它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古代皇帝信奉神明,长生不老,不相信科学技术,导致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来学习西方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的国富民强。这些都在说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带来的结果。每个不同的阶层,都会有不同的阶层文化!

人所在的阶层,本身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因为这社会知识是有阶级属性的,你不在那个阶级,你的大脑就无法接受别人的正确信号,就好比你的手机不知道密码就无法连接WIFI一样。

能够弄懂文化属性的人,可以根据文化属性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的人性,看透事物发展走向规律,从而预测到事情结果。

培养强势文化,具备以下三点:

1、立场视角
老子曾经说过,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说的就是视角问题。强者价值观一直强调大家要避免“弱者视角”不要把自己放在弱者角度,与员工角度,被管理角度,这样的人,对强势文化排斥,怎么可能让自己变成强者呢?整天骂老板黑心、不公,为什么就不思考自己如何去成为老板,如何利用不公呢?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属性没改变,立场错误。

2、所处环境
贫困的地区民风淳朴,其实这不代表他们拥有极高的道德素质,而是他们胆怯甚至逃避,不敢离开这种固定封闭的环境,只能老老实实。他们厌恶斗争,互帮互助,所以,他们无法感知大城市的人情冷漠,无法感知高层斗争的残酷。所以他们的思想,认知,永远看不到真像。而他们仍然把他们认知的那一套假象的美好,一代一代的灌输给他的后人。包括现在看文章的你,一身冷汗吧!

3、背景资源
不少人都都想学李白的不畏权贵,没有媚骨,也动不动就和上级拍桌子,搞对抗,其实,普通人和李白差了几万光年的距离。在没有成为最具知名度的人物之前,还是先考虑自己的肚子,下一顿吃什么吧?当你看一个人讲话时,先要看他的背景和资源。一个人说,人这辈子钱不重要,活的开心坦荡就行,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你不要全信,有可能这个人是个富豪,他有资格这样说话。你不要看到周润发坐着地铁去买菜,你就觉得坐着地铁去买菜就是很幸福的。人家那叫偶尔的体验生活,随时可以选择一转身开个劳斯莱斯出来。你呢?如何让自己拥有强者思维?因为强者思维和99%的普通人思考方式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强势文化需要你重构思维模型,形成强势思维的过程极度困难,因为非常的反人性。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形成强势文化思维呢?

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相信强者
第一步就是相信强者,这个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大家从小脑子里就被灌输了“肉食者鄙”的概念,认为有钱的,有权的,没有好人,天然的心理排斥。所以让普通人不仇富不仇官就已经很难了,你让他学习这些人,基本你上难上加难。最常见的,就是咨询比自己强的人,当强者给出答案之后,当自己理解不了时,并不是虚心接受,而是直接就想辩论。就像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弱智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强者总相信更强的强者是对的!所谓相信强者,就是无条件的皈依。强势文化,不是让你理解并接受,而是接受然后行动,行动后才能够理解。

2、追随强者
本地姜不辣,外地的和尚会念经,大家往往灯下黑,对身边比自己的强的人,视而不见。往往对自己不熟悉的强者产生崇拜。比如不断的研究马云、任正非、柳传志等商界大佬,其实这样的人离我们普通人的实际太过于遥远,基本不是一个重量级,人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在的领域对我们都不具备可模仿性。而我们真的想成功,就是我常说的,追随身边那些比你高半格,或是一个格的人。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这样的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差不多,对自己更有学习意义,可以随时请教。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这样一步步的更新自己的社交圈子和思维系统,完成自己的思维跨越。

3、依附强者
追随强者,不管理解不理解,全盘接受,先固化,在优化。而不是先理解在行动。因为以你现在的思维模式无法理解,而且会有极大的排斥,所以,先全盘接受不要批判,经过实践不短的调整自己。为什么要依附强者?就是你只看见贼吃肉,没有看见贼挨打。你只看到成功者的光鲜,却无形中忽视了他们背后的阴暗,你只看到了他们开公司,没看到他们背后的资源获得。你只看到他们表面的光鲜亮丽,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攻于算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随强者,成为他们的心腹耳目手足,成为他们一部分,才能真正转变。仆人眼里无伟人,不仅仅是缺乏了神秘感,其根本原因就是,伟大的人的行为一定都不伟大,而是更加的阴暗,更加的伪装,更加的残忍,更加的冷漠,更加的无情。所有的这些,普通人都无法接受。

阅读全文

与如何利用文化属性处理事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