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家修身思想的启示
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本文试就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以人性理论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儒家关于人性的讨论历史久远,贯通古今,其人性理论集中在人性善恶、品级及二种人性等问题上。
1.性分善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性质进行了厘定,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以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荀子则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他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先而丧之。用此观之,然而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可化”。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待礼义然后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根据性恶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起伪”。
汉代扬雄从调和孟、荀人性善恶之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命题。扬雄认为人性之中兼具善恶两种品性,“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根据善恶相混说,认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以为善人。进入唐代以后,李翱继承和发展了其师韩愈的人性理论,提出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苦、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性是善的根源,情是恶的根源,性无不善,情有善有恶。人之所以有恶乃情所为,情迷乱了性。“情本邪也,妄也,”所以要“忘情”、“复性,”通过后天修养,恢复、扩充人的善性。
2. 结合你理解的儒家文化精神,谈谈如何修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君子”
君子经常反省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到依道而行!经常让自己活在道中,活在道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
3. 儒家修身思想的启示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青岛大学 | 郑喜月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以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宗旨。这种理想人格的培养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研究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我们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审视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就会发现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当今道德教育所倡导的。因此研究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并将其纳入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中是很有必要的,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涵,通过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克己慎独、反省内求;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学思结合、躬行践履等方法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且缺乏层次性、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道德教育方法单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先秦儒家修身思想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构建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完善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以及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
机构:
青岛大学
领域:
高等教育;
关键词:
修身思想; 道德教育;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