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宁强县的文化艺术
民歌曲调
民歌曲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县文化馆编印的《宁强县民间歌曲集》,共收集200余首,按其体裁一般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民间歌舞曲、风俗歌曲等。
民间器乐
宁强县民搜森间器乐主要有唢呐、箫、笛、笙、弦、锣、鼓等。其中以唢呐吹奏最为广泛,无论婚丧喜庆都以唢呐为乐,一般最少由两支唢呐前后接应,轮番换气。对宁强县唢呐曲牌整理编辑而成的《宁强县民间唢呐曲牌集》,收录唢曲牌74首。吹奏的名曲主要有《万年欢》《刘备过江》《隔河叫》《大摆队》《九道拐》《长路》《石羊搬兵》等。 羊角舞
又名《端公舞》或《羊皮鼓》,是秦巴山区民间祭祀性的巫舞,分上、下两坛,上坛当地人称“武坛”,下坛为“文坛”。武坛无唱,其舞姿古朴雄健;文坛所唱多为《请神歌》《坛歌》等,或夹杂民歌小调。舞者把面部涂成狰狞的脸谱或戴面具,红布包头,饰以黄表纸花,纸带,腰扎红裙,衣挂铜铃,手执羊皮鼓,边跳边打,动作粗犷,节奏豪放。
社火
社火又称哑戏,自古相传。宁强县大安、广坪、城关一带流行较盛,又有芯子、高跷之别。芯子社火,也称杠子社火,分单台、悬台两种。单台由一孩童饰一古戏角宴漏皮色,悬台由2人以上共饰一折戏,多以铁制芯子支撑,由16~20人用长杠肩抬,在锣鼓声中漫游街头。公路通晌差行,改肩抬为车运。高跷社火,扮演者脚登1米左右的木腿,多人组成一戏,伴以锣鼓,跳跃作舞。
龙灯
主要有板凳龙、火龙、水龙等形式。板凳龙又称三脚龙,即用长凳装饰为龙,前两人,后1人,锣鼓伴奏中,3人合舞多种舞姿。火龙又称亮龙,用竹编圆筒竹笼,外罩龙衣,内燃蜡烛,下置柄,于夜间表演。水龙,多用以迷信祈雨,以柳条、竹丝盘扎成龙形。人们争相用水泼洒,欲以动神明而兴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