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表达文化的精神

如何表达文化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19 06:22:56

❶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衰落,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衰落。复兴中华文化中的“复”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造,创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传统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中华文化。

一、 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 通过现代化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

近代以来,多少先哲为中华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这样一条解决中华文化问题的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华文化传统问题,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空,回应中国和世界在当下与未来所遇到的问题。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命运跌宕起伏,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充分认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恢复我们的历史记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创新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和价值观,重铸中国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无疑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历史责任。

❷ 文化精神增强怎么表达

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讲文明,重礼仪。3、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4、微笑是打开心锁的钥匙。5、文明礼仪,从我做起。6、不学礼,无以立。7、文明礼仪,从我做起。8、病从口入,祸从口出。9、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而告终。10、礼仪、礼节、礼貌、文明、文雅、文化。11、礼仪是一种文明规范,礼仪是一种素质修养。12、礼仪体现的细节,细节展现的是素质。1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的美德。14、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美化庆元人居环境。15、争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16、恶语伤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17、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18、品行不好的人容易犯罪,犯罪的都是品行不好的人。19、人生关键的几步是12至18岁。20、不好学的人、无知的人是最危险的人。21、知耻方能有所不为,励志才能有所作为。22、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都更换主人。

中国文化到底有些什么精神,我们该怎么弘扬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产生很早。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是自觉追求的最高境界。《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谐产生万物,而雷同则不能使事物继续发展;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即“以他平他”,叫做“和谐”,而只把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则新的事物不能产生,一切就完结了。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齐相晏婴则用“相济”、“相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观点。《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说:“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形象地用厨师做羹要调配不同的味道、乐师演奏要协调不同的声音来比喻君主治理国家时,要倾听不同的意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就可以达到“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的和谐状态。传世本《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则更提出“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重要思想。《易传·系辞下》也强调重和去同,主张多样化的统一:“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孟子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易传》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乾·彖》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和谐的最高境界,这样天下自然吉祥。贵和是与尚中分不开的。古代兵家关于上下和谐的思想更加丰富。《孙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吴子》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司马法》说:“凡战,三军一人,胜。”《三略》说:“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中庸》对和谐的概括更为精湛:“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就都处于兴旺的状态。《论语·学而》云: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和”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以往把“中庸”归结成平均主义、模棱两可,或 “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实是误解!“中庸”所强调的“中和”,当然包括必要的“折衷”、“调和”,但更重要的是强调协调、和解中的度,即分寸;强调在协调、和解各方面关系中要尽量的考虑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特点等等,要切忌“过犹不及”。
和谐是为了团结奋进,也是团结奋进的前提。如《国语·周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传世本老子》说:“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乘也。”而《管子》说:“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战国策·东周策》也云:“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中铄金。”《吕氏春秋·本生》关于“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等思想,都强调了团结奋进的意义。
、重人轻神,以民为本
在科学未萌的远古时期,由于对自身及宇宙万物的无知,“神”的观念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事。人们曾普遍相信“天命”,但伴随科学思想的萌生,“天命”观念渐渐动摇,如《尚书·君奭》就称:“天不可信。”于是“重人轻神”的观念渐渐显现,到西周,由迷信“天命”转为“敬德保民”。虽然“祖先崇拜”也是一种迷信,但由崇拜“天命”到崇拜“祖先”,毕竟标志着人对自己在世间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由对死去的祖先的崇拜到对现实的活人的尊重,标志着中国人文思想的重大突破。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重人轻神,以民为本”的思想受到普遍重视。《左传·昭公十八年》说:“天道远,人道迩”,就体现出这样的变化。而据《左传·桓公六年》和《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隋国的季梁和宋国的司马子鱼都说过“民,神之主也。”标志着“重人轻神”思想的确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晏子春秋·内篇》)孔子所说的“天下万物,惟人为贵。”(《孔子家语》)因而“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并强调“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论语·雍也》)“王者之道,厚爱其民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吴问》)都说明了以民为本思想之普及。《礼记·缁衣》载:“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吕氏春秋·务本》称:“宗庙之本在于民。”传世本《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庄子·天运》也说:“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到孟子便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富有综合创新精神的荀子也大声疾呼:“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哀公篇》记载:“孔子曰: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把君与民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是对民本思想的精确说明。后人多把这话误认为出于唐太宗之口,不仅大错,而且延后了千余年。

补充:中国文化很多很多 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坚守下去

❹ 传统文化体现的中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中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自强不息、进取有为的拼搏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义以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情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忙碌、最有拼搏进取精神的一群人。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劳动人民正是凭借这一美德创下许多卓越的功绩。就拿万里长城来说,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才有了这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迹。历代圣贤名家都推崇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勤俭节约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自强、国家昌盛、社会进步而奋斗不止。一代又一代人都延续着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比如长征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二、中国人的“和”与“合”

在中国人眼里,万事万物离不开这“和”与“合”二字,“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中国人讲究阴阳协调,天与地,日与月,做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做人讲究以和为贵。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三、义以为上,反对见利忘义

重“德”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做一个孜孜以求利、“放于利而行”、无德性、无操守的小人,还是做一个“义以为上”、行仁践义、行己有耻的君子,是关系人能否异于禽兽的大问题。既肯定合理之利的正当性,也弘扬义以为上的美德,争取达成“义利双成”的美好局面。

四、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平政爱民”、“富民强国”、“重民保民”、“恤民忧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滋养了数千年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随实践的发展而升华。

❺ 谈谈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三点:
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纵览中国的历史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人本关怀,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这种人本主义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人际关系中来定位。每一个人,从他诞生,便进入了一个五伦的社会关系之网中: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其行为典范与道德模式,这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整个文化所关注和努力的,也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每个人则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责任。它更重视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十分重视个体精神的自由与独立,也不大重视每一个体自身的权利。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承,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汉唐将士的积极戌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关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总是激励着人民顽强不屈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壮举。
3、礼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所谓礼,原本指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所谓礼治则是将这予以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予以实施和推行,这就是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这种社会的有序或秩序,在儒家看来,就应是上下有序,父子有伦。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1、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3、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5、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阅读全文

与如何表达文化的精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4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1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9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3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6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