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东西文化差距在哪里

东西文化差距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29 16:47:51

1.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一、善恶观上的差异

概括起来,西方的善恶观是两句话:生活上与人为善,政治上防人为恶。生活上倡导博爱,人人亲善,让世界充满爱;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要防人为恶,重在营造一种体制和机制,防止坏人一旦进来做不成坏事。东、西方的善恶观差异很大。

我国的政治体制总幻想执政者都是先进分子,有觉悟讲党性,都是可信赖的,所以往往重任命授权,轻制约监督,导致大量决策失误和大面积腐败,这个教训极为深刻。我想,我们的善恶观也得来一次新的塑造和进步,也求做到生活上与人为善,政治上防人为恶,社会才能平稳发展。

二、公私观上的差异

西方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自私的,自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利益驱动是永恒的主题。从人性角度挖掘人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才是最好的制度设计。所以西方放开搞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人们致富,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我国改革开放后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逐渐形成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导向和社会氛围,一改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局面。西方有个理念,即人的自私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回报社会,私有财产最终也都是社会的,不要怕富、嫉富、仇富、刮富。

我国过去把“私”看作是洪水猛兽,提倡“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喊了十年,这个东西带着极“左”的色彩,背离和压抑人性,严重束缚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三、文化观上的差异

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崇尚三点,与我们差异很大:

1、个性自由。在西方,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尊重人权,注重发挥人的特长。我国的文化观讲究“大一统”,凡事都得一个模式,一个思维,动辄就统一 思想,这就管死了个性,压抑了自由,人活得比较累,社会发展缺乏多元化的动力。

2、开放包容。美国历史虽短,但是全球的移民国家,全世界的文化都在这里杂交融合,很少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所以才全球上自主创新的头号经济强国,我国三千年自然经济,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夜郎自大,排斥外来文化,障碍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经济都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3、认真守信。德国人工作认真,一丝不茍,时间观念强,诚实守信的品格凝集了日尔曼文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现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普遍缺乏诚信精神,五种病态经济——诈骗经济,贿赂经济,债务经济,造假经济,赖帐经济,就是落后的文化观带来的恶果。

四、生活观上的差异

1、消费观。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 “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中国也有“三为”的价值观,一年四季忙为一张嘴,吃饭第一;人活着为了一口气,不计后果怄气打仗;死爱面子活受罪为了一张脸,处处要面子。中国人偏好攒钱储蓄过日子,导致中国储蓄率过高,达到46%以上;造成内需不旺,消费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弱。

2、隐私观。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3、生育观。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一些边老农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人口仍呈高速增长之中,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为14.6亿人。

五、竞争观上的差异

东西方在竞争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一是要不要竞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二是怎么对待竞争。西方人认为,竞争应该依法进行,提倡公开、公平,透明,提倡纵向竞争,向前发展,互相激励,用竞争为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中国人受封建儒教文化的影响,封建小农意识的束缚,红眼病多,往往从另一个角度看竞争。

中国人竞争是横着使劲,热衷于在一起打架,等把你打倒了我再跑,这种内耗机制严重障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六、教育观上的差异

中国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学而优则仕,学习是为了得文凭,得文凭是为了当官,这种思想很有市场。学习目的是为了做人上人,高人一等,而不愿意上高职,做技术工人。西方认为,学知识是为了得能力,得能力是为了生活提高质量。

人才价值取向上有差异。中国讲文凭本位,干什么都讲文凭,提拔干部看文凭,晋升职称看文凭。这导致大家对文凭趋之若骛,文凭造假大有市场,屡禁不止。改变这种现象,要像西方那样提倡能力本位,靠能力竞争取胜。文凭能造假,但能力不能造假。

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强调死记硬背和循规蹈矩,西方强调知识更新和能力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想象力,所以世界诺贝尔奖大多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

七、家庭观上的差异

1、家庭小型化。欧洲人在家庭上讲究小型化,每个家庭平均2.3口人,生活方便,生活质量也高。我们讲大家庭,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天伦之乐,这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文化。

2、亲情淡化。中国乡下人走东家串西家,凑在一起就喝,喝完就打麻将。欧洲没这些事,亲属之间很少走动,各忙各的,无暇去串门闲聊;对孩子很少溺爱,更多地强调自立自强。

3、父母对子女的依附弱化,对子女的依附心理不是那么强。养老靠社会保障,不用依靠儿女,所以不愿意生孩子,也没必要给后代积攒财产。

八、治国观上的差异

西方讲依法治国为主,把法制环境设计得很严密,让大家依法工作、生活,一切有条不紊。中国讲以德治国,从孔夫子开始就讲仁义礼智信,用德驯化民众,用礼规范行为,提倡克己复礼,半部《论语》治天下。

总之,东方人讲关系,西方人讲规则;东方人讲德治,西方人讲法治;东方人讲面子,西方人讲实际。

九、政府权力观上的差异

历史证明,德治核心是靠觉悟靠自律。人单纯靠觉悟是靠不住的,必须靠制度靠法制。中国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更说明了这一点!

一是政府职能上的差异。中国政府职能的设定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西方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给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对企业经济活动不干预;我国政府是万能政府,婆婆妈妈什么都管,管得太多,干预太深,恰恰束缚了经济发展。

二是规模上的差异。中国政府权力太大,事无巨细,带来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吃“皇粮”的人数多,财政负担重,办事效率低。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大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不干预,一心一意办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好,企业受的束缚少,可以放手放量地发展。

三是体制上的差异。中国政府讲管制,讲审批,西方政府讲服务,讲协调。西方政府是“摇头”政府,告诉民众什么事不准干,法律都规定了,其他没规定的都可以干。

中国是“点头”政府,什么事都得经政府点头,没点头的都不准干,层层审批,束缚了经济发展,恶化了经济环境,导致发展经济的企业这种“羊”太少,经济执法管制部门的“狼”太多,难以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只能是杀“狼”才能养“羊”,优化了环境才能发展经济。

十、纳税观上的差异

西方纳税是全民纳税,纳税光荣,全社会尊重纳税人,纳税人有权检查和监督政府使用税款的去向。所以纳税人感到光荣,纳税心安理得,有积极性。西方的纳税氛围完整,纳税人权力与义务对等,国家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称,公务员与服务纳税人对应。

比较而言,我们缺乏纳税光荣、尊重纳税的理念。因此,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吃“皇粮”的人要增强三种意识:感谢纳税人,尊重纳税人,保护纳税人。

拓展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东西方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至1989是第一阶段,1990至2001上半年为第二阶段,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三十年,东西方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并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力的增长而阴晴不定,起起伏伏。

2.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1、饮食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

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

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写意和写实,前者步入漫长农耕时代,从老子的虚无到阴阳五行,试图解释宇宙万物。后者更接近科学,并与后来工业革命有脉络关系。

5、逻辑差异

由于逻辑的产生,西方文化是一种求真的文化,也可以说是科学文化,偏向于追求逻辑的完整性。中国文化是不讲究求真的,中国的传统注重现实的功业和修为,强调“学以致用”。含有浓重的实用理性,

3. 讲一讲你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一些方面

东西方文化的文化习俗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反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的大,体现在很多方面。

4.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服饰文化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5.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根本在哪里

1、东西文明的差异,可以说,地理因素是基本原因之一。不过,起源主要是古希腊诸城邦的地理因素和商朝地理因素的不同。当初,阿力山大建立的庞大国家--马其顿帝国(其实是封建国家)。马其顿帝国和秦帝国的存在正是东西文明差异的起源。马其顿帝国把希腊的城邦文明传播整个欧洲,而后来的欧洲文明,其实正是继承了希腊的城邦文明。可以说,直到今天在西方强国身上,都能看到希腊城邦议会文明的影子。古希腊的地理导致产生古希腊的城邦议会文明,而阿力山大通过征服战争把文明种子种在西方。马其顿帝国本身就是封建国家,和秦帝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制度,和秦之前的封建国家商周倒是相似的。不过,商朝已经不是城邦议会封建国家了,而是家长制度的封建国家。秦帝国对于东方文明的影响就在于创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权帝制,真正废除了封建制度。加上汉帝国继承秦帝制后用了宗法思想--儒家捆绑法家来统治,彻底固定了家长式的的中央集权帝国制度。可以说,法家和儒家本质都是家长式的统治学术--正是它们缔造了东方帝国(专指中国和)之后的东方文明。而希腊的议会封建制度本质是契约式的统治制度,正是它们缔造了西方的马其顿帝国和之后的西方文明。并且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现在。
2、东方帝国文明的循环和西方封建文明的发展。当初,大家同样是封建文明,不同的是家长制和议会制。而东方封建文明发展得更快,比西方早了接近1500年升级到新阶段--中央集权帝国(家长式)。要知道,东方封建文明和其延续影响(到汉武帝尊儒术后约200年)表现出的文明是比西方封建文明先进约1000年的。所以,东方封建文明就远远先于西方封建文明进入新阶段。西方封建文明要到工业革命,才开始进入新阶段:议会式的中央集权国家。比东方抛弃封建文明迟了1500年。
但是呢,东方帝国文明虽然发生得早,但是,其不幸捆绑的统治学说是鄙视劳动和科技的儒家学说,而不是重视发明的墨家。儒家的宗法性(三纲五常)是迎合帝国的需要的,但是其鄙视劳动科技发明,结合上法家的重农抑商,简直就是绝配--奠定了东方帝国文明的结局--在循环中生生不息,坚持不进步约1600年,直到清朝末年。正所谓祸福相依难以预料啊。提早了1500年,却循环了1600年。可以说,法家和儒家是家长制度在封建时代,血缘继承统治权社会的顶级家长制度学问,东方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的时代能建立持久的帝国原因在于此。如果没有它们,中国断然无法提早离开封建时代进入中央集权帝国时代--原因就在于疆域过大。中国古代皇朝许多都是由于地方割据势力壮大而灭亡的,这本身就说明了法家制度儒家思想一直要和疆域过大而交通通讯慢导致的地方割据倾向作斗争。这个问题,只有交通和通讯提升速度才能真正解决--否则只能依靠法儒--法儒却敌视商业和科技,导致交通和通讯无法速度提升够多。看,就是这个死循环。如果当初的法家思想,是重农重商的,儒家思想是重劳动重科技的,嘿嘿,就算是家长式的帝国,中国也早进入家长式的工业帝国领域,而不用在农业帝国中循环不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的,开始许多的偶然性造就了后来的必然性。
西方封建文明没有法家和儒家,所以没法在科技足够发达之前抛弃封建形式进入中央集权形式。但是也没有法家和儒家的禁锢,经历了中世纪黑暗的宗教封建社会,终于在文艺复兴中重启古希腊理性、注重实践的哲学,打开科技发展的道路。在继承了东西文明的科技基础上,进行了科技革命,引发工业革命,进入商业社会,最终建立出工业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很快就超越了东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西方是议会制度的。东方是家长制度。
结果:西方的,议会制度的,工业中央集权文明,打败了东方的,家长制度的,农业中央集权文明。
3、 东方文明的进化。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碰撞中彻底败下阵来。科技是最直接的因素。为洗刷屈辱,东方文明进行迅速变革。先花了几十年,学习科技。然后是抛弃统治权的血缘继承制度,跟着抛弃了儒家思想。但是,家长式的统治本质没有抛弃(苏联的家长式统治思想马列主义使然),为了继续给家长式统治合法性,于是就选择了某些强调家长式统治合法性的手段。直到今天。其中的祸福在这里就不说了。而西方文明,则从议会式进化出鲜明的契约式中央集权文明,大步前进。
综述整个东西方文明发展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至今还存在的较大差异就是家长式统治和契约式统治方式。这就是今天东西文明本质性的差异。

6.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思维模式是宏观的,使中国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廉耻,在平常的时候比较的含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注重礼节问题。

西方:善于微观思考,严谨的思考,这是由于微观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进入科学社会。一般崇尚开放思维,思维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问题,略带个人主义。

2、中西之间的科学文化呈现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学文化诞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

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以求真、实验、证伪、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学以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彰显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

同样,中国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进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传统。顺应自然,注重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辩忘言,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她指导中国人有效地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并造就了历学、农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视整体、关联、综合、包容、感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与强调理性、批判、分析、实验、精确的西方科学文化有着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文化必然有所差别,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需要交流互鉴,相互学习。必须承认,就近代科学而言,中国是落后的,中国尤其需要向先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弘扬近代科学精神,要虚心,要诚心,要甘当小学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国社会极为注重家庭概念,家国同构可谓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更加重视家庭生活而缺少集体生活,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有所选择时候,往往以集体理念为重,同构伦理来对社会进行相应组织,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国家被称为“伦理本位”社会。

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发展,坚持以个人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形成则更加注重契约的作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为注重集体生活,但是对于家庭的概念则相对淡薄,通过宗教来对个人形成威慑、凝聚社会,来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所以被称为“个人本位”社会。

7.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哪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说中国内部各省之间的文化就有很多差异,更别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了。想要弄清楚这些差异,我们首先要从这些差异产生的物质条件来谈起。


对于女性的审美,中西方文化也有差异。由于东方文化中的保守和克己复礼的思想,东方人对于女性的美有一种恐惧心理,我们认为红颜是祸水,商朝灭亡是因为妲己,周朝灭亡是因为褒姒,唐朝灭亡是因为杨贵妃,总之在古代女人太过美丽似乎是一种罪过。而在西方,人们对于女性的美是毫无保留的赞美与欣赏。甚至人们对于太过美丽而引起战乱的哈伦也没有去谴责她。虽然中西方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差异,但同为人我们也有着共同的追求,我们追求正直善良与人为乐,我们渴望平安幸福,追求真理。

8.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8)东西文化差距在哪里扩展阅读:

差异互补

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这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促进、互相推动、使人类逐步向和谐世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方文化 网络:西方文化

阅读全文

与东西文化差距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