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叫“泛文化”
泛文化,文化现象,简言之,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打出文化幌子,假文化而行。泛文化现象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
新闻界在盘点媒体上的媚俗,文艺界在坦言创作上的低俗,出版界在指责读物中的鄙俗,信息界在曝光网络上的恶俗。诸俗之风骤起,危害不浅。特别是对青少年危害尤烈,有些家长诉说之时,声泪俱下,百般无奈。
就媒体公告的内容看,各界之俗,与文化上的庸俗之风相关联。而文化上的庸俗之风,又与一种泛文化现象相联姻。
所谓泛文化现象,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假文化而行。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爱泡妞的,也许可归入性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再说具体点,修一间房子,叫建筑文化;安个门脸,叫装饰文化;房子内部,叫居室文化;居室里面,还有厕所文化;厕所里蹲着个文化人,更是文化的文化……仅仅泛到这种程度,仅仅大办什么文化节,倒也罢了。文化就文化吧,能说谁不是呢?办节就办节吧,能禁止谁呢?说谁不是,不让谁办,人家准得跟你急。
可是,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以致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比如说,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小说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演妓女电视剧的,说是挖掘“勾栏院文化”……如此看来,再泛下去,就该有三陪文化、走私文化、吸毒文化、瘟疫文化、恐怖文化……诸如此类,都得及时研究,努力挖掘,免得后人回过头来,再费心劳神地抢救。
于是乎,文化洋洋大观,却也蝇营狗苟。文化温文尔雅,却又面目狰狞。
如此泛文化现象,泛到报刊上,能不出现媚俗?泛到作品中,能不出现低俗?泛到书籍中,能不出现鄙俗?泛到网络上,能不出现恶俗?如同饮食文化相中果子狸文化,生发出SARS文化,一场灾难。
这当然不是文化之过。泛出来的那些东西,即用文化装扮的那些东西,许多是沉渣,是污垢,是浊流,是病毒。它们披上文化面纱,操着文化腔调,大行其市,实质却是一种反文化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只好求助辞书了。一查,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既然谈泛,选取广义的,即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说法实在是广,但也不是无边无际。文化无论多么广泛,也有明确的内涵和范围。它有一个基本要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必须是“财富”。只有具备“财富”这个基本要素,才能汇入文化这个“总和”之中。
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谁能保准不出下脚料,不出垃圾,不排污?天上冒黑烟,地下流臭水,那情景是会有的。下脚料、垃圾、臭水、黑烟,归入不到财富之列,总不应该称为文化吧。真不容易,终于找到了文化之外的东西,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质问:下脚料们、垃圾们、臭水们、黑烟们,你们也称文化,配吗?
虽然有文化垃圾之说,那是指从文化中排泄的,扬弃的,堕落的,沉淀的,不再属于文化的东西,叫文化垃圾。
又为什么都抢着假文化之名呢?因为有人认为,文化像油彩,涂抹到自家的脸蛋上,或者贩卖的私货上,立马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也有人认为,文化像智慧果,吞进肚子里,一夜之间,蠢驴便变成了天才。文化毕竟有品位,是个好东西。愈没有文化,没有品位,不是东西,愈要拉上文化,以显得有品位,是东西。
其实,肿瘤称为肿瘤文化,就能成为新肌?瘪三称为瘪三文化,就能成为雅士?巫术称为巫术文化,就能成为科学?污垢称为污垢文化,就能成为财富?有人信,我不信。
是文化的本是文化,不是文化的决不是文化。泛文化现象,并非近时才有。它时隐时现,时敛时张。近来愈演愈烈,对其做点解析是必要的。不能由着一些人,打起文化幌子,怎么骇人听闻怎么说,怎么让人恶心怎么来。文化泛滥了,污染了,新闻、文艺、出版、网络都该跟着遭殃。
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
❷ 泛二次元,ACG,FFF团,同人圈都是什么意思
泛二次元”指的是不那么热衷动漫游戏等二次元事物确喜欢二次元的生活方式,比如吐槽、恶搞、词等
ACG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ACG文化发源于日本,以网络及其他方式传播。为华人社会常用的次文化词汇(日本并不使用这个词,在英语为主的国家里也并不普及)
ff团是一个以“烧死异端——异性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女友的男性对有女朋友的男性敌意)为目标的团体,主要口号是“烧!”。之后在作为《笨蛋·测验·召唤兽》的主要观众的宅男和伪宅男中被作为搞笑和自嘲而被广泛使用(主要集中在Acfun,Bilibili等动漫弹幕及贴吧论坛网站)
同人一词来自日语的“どうじん”,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是动漫文化的用词,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它比商业创作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以及“想创作什么,便创作什么”的味道。同人志则是这种创作的自制出版物。这个文化圈则被称为“同人界”也可叫做同人圈
❸ 人民日报谈饭圈追星乱象,什么是饭圈饭圈都有哪些乱象
“饭圈”是娱乐圈催生出来的追星新名词。通俗地说就是粉丝群,粉丝圈,甚或说粉丝集团。娱乐圈有人喜欢某演员,喜欢他的容貌、演技、衣着打扮、行为神态等等,以前称追星现象,现在称“粉”“粉丝”。以前这些粉丝的追星一般是个人行为,现在某一明星偶像的粉丝大家组成一个团体,形成一个组织,专门推介宣传自已的偶像,即为“饭圈”。
饭圈的很多行为悖离社会正常行为。疯狂的,无是非的,颠倒黑白的,变态的,甚或无视法律法规的,对此种种,我不能接受,心生讨厌之感。
❹ 什么是圈层文化
圈层”是对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产生的相对中高端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它可以是广义的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内本身具备很强的社会联系、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
毫无疑问,社区文化氛围,体现的是社区的底蕴和软实力,以及未来价值。
而具体到如霄云路8号、红玺台等高端住宅项目,他们所追求的社区文化往往会打上鲜明的“圈层文化”的烙印。更理想的社区均质(平均素质),更多的事业机遇,更好的文化品味。建立在圈层的基础上,这些都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首先,所谓圈层是正常的人性需求。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除去自我成长,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受到他人影响,社会交往也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深刻地受到地域、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应的社会联系,如同学、同事等;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趣与爱好,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突破地域和环境的限制,与有共同话语的个体和群体进行交往,这种交流更加深入,也更顺应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更加贴合人性需求。因此,圈层文化现象是正常人际交往的形式之一,要从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
其次,圈层文化现象的繁荣是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结果。圈层文化现象是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和变迁变革表现,长期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但由于技术落后和交往成本过高,文化圈层往往受到较多的时空限制。而正是信息革命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跨越地域和环境限制提供了极大便利,推动了圈层文化现象的繁荣。圈层文化现象的繁荣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社会中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攫取其中符合自我需求的信息成为必然选择,长此以往,人们往往会深度卷入固有的信息圈层。因此,认识圈层文化现象,要将其置于信息革命的大环境中,要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给圈层文化现象带来的发展与挑战。
此外,当前圈层文化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也与此前的圈层现象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认识圈层文化现象,既要看到其历史传承的一面,更要看到其中的本质性区别。与历史上的圈层相比,信息时代的圈层文化时效性更强,流行文化通过互联网得以快速传播,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接收和传播实时信息,甚至迅速创造全新的亚文化现象;广泛度更大,互联网连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文化圈层得以大大突破地域限制,分散的区域性圈层得以整合,成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圈层,追星族的“全球粉丝会”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多元性更强,在信息时代,亚文化无处不在,凡事皆可被创造成为亚文化,且以往不被主流文化认可的亚文化也能够被社会包容,圈层文化的内容更丰富、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