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为什么闽南文化大有可为

为什么闽南文化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3-06-27 08:08:42

A. 闽南文化的内涵

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涵盖面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闽南人艰苦的生存环境,铸造了闽南文化的精髓:“敢拼爱赢”的精神。这种文化精髓的形成、升华和进一步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也是闽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其他闽系文化的一大特色。

首先,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闽南聚居的核心地带,主要在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和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后来,随着北方汉民的加速流动和不断地南迁扩展,促进并加快了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为了适应颠沛流离和长途跋涉的艰难环境,中原文化在南迁传播过程中,在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拼撞、社会变迁和自我扬弃后,虽然在闽南地区扎根并成长起来,但其完整程度受到了挑战,已较中原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其次,闽南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在汉民的不断南迁和聚合过程中,不同源流、不同历史阶段入迁的汉民之间,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在闽南地区显现出了交融性。另一方面,在唐宋元间,泉州港的对外交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成为“涨潮声中万国商”的东方贸易大港。吸引了亚洲、非洲乃至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前来贸易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他们不仅在泉州地区经商并定居下来,而且还传播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可见,闽南文化在多种族文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中,这种多元文化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对外开放性。

闽南文化的表象,深受外来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多重影响。由此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闽南人的这种进取精神,在明清时期很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在封建政府强力压制下,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闽南一带地瘠民稠,丘陵山地众多,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拥有土地和农耕已不足以养家糊口,这种自然环境加之深受移民文化的熏陶,促使大量的闽南人挈妻携子移居海外和台湾地区,实现了“贷海为市”。可以说,闽南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闽南人比较注重财富的追求和发展。这种重商主义,注重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务实逐利的进取精神,对海外闽南人的经商理念和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严正系福建省社科院院长李鸿阶系福建省社科院华侨所所长)

B. 闽南文化的特点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C. 就你本人的理解谈谈,闽南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泉州人给出建议,送分,惠安人给出建议,大大送分。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以下就是本人近20年来对闽南文化的理解
1、闽南语是很经典,也很有名的,说来比较惭愧,我觉得闽南语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台湾人用而已,就像广东话出名也多半是因为香港人喜欢用它而已。
但是这样却给我们闽南当地的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这么说吧,因为有名,所以大家都觉得该传承,该发扬,导致本地人基本上说闽南话,普通话虽然都会说,但很多人的发音都带了严重的口音,我们那称为地瓜腔。其次,既然闽南语是本地的重要语言,就容易使当地人产生排外情绪,说句实话,在惠安,你说多了普通话都容易遭排挤。
在泉州的电视台里有专门的闽南语频道,有特别的闽南语节目。
总的来说,对于闽南语,作为一个当地人,我觉得该传承,但更希望大家更加普及普通话。
2、戏剧,有高甲戏、木偶戏之类比较有名的。但高甲戏,虽然作为文化遗产,却和很多其他戏剧一样,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体。在我的老家,逢年过节的时候,就会搭戏台,请戏班,记得小时候经常抱张小板凳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戏,但父母却是从来不去的,现在我大了,自己也不去看了。木偶戏,跟高甲戏有些类似的尴尬,不过电视台上曾经有过一部1000多集的闽南语木偶戏,叫《霹雳狂刀》,我自己是不爱看,但貌似在外地颇受欢迎,虽然好像是因为其他某种不是太好说的原因。
3、南音。说实话,并不是太了解它,也是文化遗产,可能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吧,虽然学校里都有意愿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格调似乎总是高了些,对于我们来说。
4、惠安女,虽然是惠安人,但其实是前两年才知道,所谓的惠安女并不就是惠安的女人,我们一直是沾了崇武镇里一个小渔村的光。其实就那个村子的女人才叫惠安女,有那的一个同学,她说他们村里的女孩子基本都有一套惠女装。惠安女的精神其实就是勤劳积极,但是不是某种方面也反应了那的男人不够勤劳呢?
5、讲讲惠安的特色文化吧,说是惠安是石雕之乡。可能是吧,从惠安到泉州的一路上能看见很多石雕厂。基本上惠安的几个算得上景点的地方都有大量的石雕。
6、泉州的走廊,我爸爸跟我说过泉州商业街的走廊是很有特点的。
7、海丝文化,好像前段时间也要申请文化遗产的样子,说是丝绸之路相关,不是太了解。
8、宗教。我也不知道这么说确不确切,总之我知道泉州人都很喜欢去庙里头烧香祈福什么的,虽然说算是一种迷信,但好歹有个精神信仰总比没有好吧,反正也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渐渐也形成了一种香火文化吧。泉州人好像信基督教的人不多,但个人觉得那也香火文化也不是正宗的佛教,也许可以说是泉州特色的佛教吧,信观音的人比信佛陀的多。
9、茶。泉州喝茶的人很多,大多是铁观音。品位也比较高,茶的价位当然也高。特别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品茶聊天真的是泉州的一方特色。
总结一下,其实泉州人说起来还是相当淳朴的,基本上无论男女都是比较豪放型的,但说到好客什么的,可能就不大一定了。

D.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的风俗习惯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正月初四,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所以,以后莆仙地区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漳州地区的民歌以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当地锦歌和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尽管如此,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闽南乡土气息,台湾学者统称其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传中迅茄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如福佬系人进入恒春后,受客家系影响,创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声无奈》、《牛尾摆》等民歌;进入台北后,创作了《台北调》、《莰仔脚调》、《艋胛哭调》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闽南民歌流传到台湾后,经过数代加工,形成相当完善的调。台湾的闽南话民歌,在旋律进行上多以级进为主,精巧秀丽,朴素流畅,平易上口,亲切感人。闽南语系民歌的歌唱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童谣、情歌、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等。
闽南方言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战乱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在中原跟当地土着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着语言的,虽然也吸收了土着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带领闽、瞎衫客人士入台,闽南话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语言。就国内分布说,闽南方言可分为本土闽南话、台湾闽南话、潮汕闽南话、琼雷闽南话和浙江闽南话五大块。由于所处地区其他方言的影响和时间的推移,五大块的闽南话略有差异,其中闽南本土和台湾最为接近,几乎没有差别。全台约有75%的人讲闽南话。其次才是客家话、山地话。
二、居住、婚俗与祭祖
闽南的房屋构造一般是中为正厅,屋顶最高,以二、三进的合院为中心,两侧横向组合对称,布置条形护厝,分别向两旁发展。左为大房,右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厅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围着一条蜿蜒的龙,故有“围龙”之称。这种横向组合的护厝式民居,最适应于闽南沿海一带炎热的气候条件。泉州城镇的民居中,还有一种纵向布局狭长条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条长形的手巾,故俗称“手巾 ”。厦门则另有一种“骑楼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门,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产花岗石,多有用花岗石建造的完全石结构民居,工艺独特,造型别有风采,成了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民屋的独特风格尤其体现在屋顶上,正脊两端如燕屋飞翘,中间低平,呈露宋代曲线屋顶的传统意味,闽南民居的大门也颇为考究,门必居磨昌腔中,并向远位进深,形成过堂,产生较大的虚空层次,增添了建筑的形体变化。
闽南的婚俗中,整个婚事过程都有拴红丝线的风俗,这种风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所以红丝线作为一种吉祥物,贯穿整个婚礼的全过程。
首次使用红丝线是在提亲时,男方在随带见面礼中,在包装的外面,要用一条红丝线捆起来,也有用红线条替代。进入女方家时,摆放在大厅的显着位置,以示吉利好彩头。当婚事双方满意后,接下去是挑选结婚日子,俗称“择日”。“择日”是由男方选一位双方都尊重信任的亲属当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好“生辰八字”后,要用一张红纸包起来,里面放有一条红丝线,让男方带回“配生时、择日”寓意牵姻缘。
结婚当天,双方要在互送的众多礼品上,都系上小红丝线和小红纸。如大到摩托车、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从鱼、肉、面等新鲜的食品,到装饼干,糖果、香烟等干果类副食品的礼盒;以至一切双方互送的礼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红包,都要认认真真,不得含糊。
结婚办喜事,双方的房屋厅堂除了要张贴喜联外,也得贴上小红条及红丝线扎成的装饰品,放在大厅及新房的门眉上,以图吉利,真是名副其实的一“千里姻缘线牵”。
据民间故事的流传,自古就有“千里姻缘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着,再怎样也不能在一起。时至今日,像闽南地区保留的这种拴红丝线的习俗,已不多见了。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闽南、台湾民间就有敬祖旧俗,谓之“三月节”,敬祖时,人们上山扫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后,要先拜“土地神”,接着,在祖先墓地上压纸致祭、填土修坟,用丹朱彩上漆 ,以示儿孙辈不忘先人恩泽。台湾同胞把祖家的节俗带到海峡彼岸,至今还仍在沿袭。

衣:
友人或友人亲属丧事,不能穿红的、花的或色彩艳丽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
忌衣服晾干后未摆好就直接穿着。
忌反穿衣。
养蚕时,称“仙”不称“只”。
食:
到渔人之家作客,吃饭时则忌将盘中鱼翻过来。
忌祝寿时用筷子夹断线面。
过年过节蒸糕、发馃时,忌讳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点点,大声说话或猜测“发”与“不发”。
孕妇忌吃姜、吃蟹、吃兔。
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
小孩子在吃饭时或开饭前忌以筷子敲碗。
住:
睡前忌不洗脸。
盖厝禁忌:“宫前祠堂后”。
镜子不宜正对着床。
睡床不宜摆放在顶柜、横梁或灯饰之下。
行:
出门时有鸟粪不偏不倚落在头上,那实在是非常倒霉的事。若遭此不幸,必须赶快改运消灾:吃一碗猪脚线面。
外出赏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送礼: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雨伞赠人。
泉州话“巾”和“根”同音,俗话有“送巾现断根”之说, 丧事完毕后都要送手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因此如平时赠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丧事或断交 之意。
扇子则只在夏季扇凉,一到深秋就弃之不用。泉州话“扇”和“见”偕音,俗话有“送扇,无相见”,所以“扇”禁忌作为礼物的。
剪刀,总是让人想起“一刀两断”、“一剪两断”,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有断交 之意,更是不能作为礼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钟”、“终”同音,禁忌送钟。泉州人却反而没有此忌。过去人家结婚时,,还往往把别人送的时钟摆在相当显眼的地方 。
除外;雨伞也是不宜作为 礼物的。泉州话“伞”、“散”同音。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闽南文化大有可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4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1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9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3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6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