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始皇祖籍哪里
秦人三大陵园在陕西,秦始皇第一祖陵惊现礼县
秦始皇“祖籍”甘肃
据新华社兰州9月2日电甘肃省有关文物考古专家近日向记者披露,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完成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发展史也成为海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轰动。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它们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先后被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后因牧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为周的附庸,得以建立秦国。所以,“西犬丘”实际上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和根基所在,查明“西犬丘”的地理位置对研究秦史意义极为重大。
1993年,由于盗墓者的乱挖乱盗,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发现,一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甘肃省文物考古所随即在大堡子山进行了为时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大堡子山的陵墓座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完全一样,而长达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显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点;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铜器上明确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从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两河夹一山”的独特地势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园“风水”取向。因此,一些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大堡子山古墓就是被历史尘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1998年,位于大堡子山秦公墓东南方约三公里处的圆顶山上又发现了秦贵族夫妇的合葬墓。专家认为,这座墓不但为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提供了有力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礼县一带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
甘肃东南部的礼县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上一直是早期人类活动、发展的重要区域。由于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三大陵园都是在陕西发现的,此次秦人第一陵园在甘肃礼县被发现,引起了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从1994年起,众多考古专家经过分析考证,纷纷得出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的结论。据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介绍,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专家已一致确认: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庄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礼县,甘肃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专家们指出,秦第一陵园和“西犬丘”两大千古谜团的解开,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空白,使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流变得到系统可靠的解释。
㈡ 山东为什么简称齐鲁,起源
山东是古代齐国鲁国,所以现在一般称为齐鲁文化。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为什么叫黄土高原呢?因为它海拔高,且土是黄的。所以称为黄土高原文化。
晋没有消失了,现在山西就叫晋,山西文化也可称为晋文化。
秦国因为后来统一了全国,所以一般不叫秦文化了,它以前的老巢又被川蜀取代,一般就称为巴蜀文化了。
另晋后来分成韩,赵,魏三个国家,现在河北一带仍叫燕赵文化。
中部的湖北湖南一般称为荆楚文化,或者湘楚文化。
江南一带为吴越之地,所以仍有吴越文化的说法。
至于云贵,两广,东北,当时都属蛮夷之地,古代汉文化中就很少提及了。
其余地区就更与中原文化相差甚远了。
名字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在现在的山东地界,主要有俩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就是齐国和鲁国!齐国的都城是现在的淄博市附近!鲁国那就是孔子的出生地了!!
就像现在的陕西,叫三秦大地!还有河北叫燕赵!都一样!!
㈢ 秦朝时在山东设置的郡所是
临淄郡
治所在
临菑
县(今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齐都镇
),
胶东郡治即墨(今
山东平度市
东南)。
济北郡
治博阳县(今
山东省泰安市
东南)。
薛郡治所在
鲁县
(在今
山东省曲阜市
)。
琅琊郡
治琅琊县(今
山东胶南市
琅琊台
西北)。
东海郡治在郯县(今山东省
郯城县
)。
㈣ 为什么山东的文化叫齐鲁文化,而山西陕西叫黄土高原文化
山东是古代齐国鲁国,所以现在一般称为齐鲁文化。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为什么叫黄土高原呢?因为它海拔高,且土是黄的。所以称为黄土高原文化。
晋没有消失了,现在山西就叫晋,山西文化也可称为晋文化。
秦国因为后来统一了全国,所以一般不叫秦文化了,它以前的老巢又被川蜀取代,一般就称为巴蜀文化了。
另晋后来分成韩,赵,魏三个国家,现在河北一带仍叫燕赵文化。
中部的湖北湖南一般称为荆楚文化,或者湘楚文化。
江南一带为吴越之地,所以仍有吴越文化的说法。
至于云贵,两广,东北,当时都属蛮夷之地,古代汉文化中就很少提及了。
其余地区就更与中原文化相差甚远了。
㈤ 秦朝楚燕韩赵魏都在现在哪里
秦主要在陕西四川甘肃宁夏,齐国在山东江苏和安徽,楚国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还有一点河南,燕国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韩国在河南山西,赵国在山西内蒙古河北,魏国在河南安徽
㈥ 秦人的祖先是哪里
秦俑秦文化研究之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初探
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因文献简略,说法不一,本文主要从甲骨、金文资料入手,结合考古资料,对姬周与早期嬴秦关系作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一、甲骨、金文中所反映的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
(一)中时期与姬周的初次交锋
在商代晚期的卜辞中有蘕族率众在“京”地活动的记载,“京”与族有关,而亚族徽是秦人的族徽,“京”地之地望在今陕西周原一带。周原一带的商晚期遗文化存可分为三类:一类属先周文化,一类属姜戎文化,惟有“壹家堡类型文化”与上述两类文化面貌有别,虽含有商文化因素但与商文化有差异,有学者着文认为周原附近的扶风壹家堡类型文化可能就是秦文化或其的一支。[1]。
殷墟卜辞中有反映商、周关系的就涉及到秦族。如:
“丁巳卜,贞:周弗致 丁巳卜,贞:周致 贞:周弗致”(《乙》7312)。这是一条正反对贞卜辞,其内容为周人来献秦女。太王迁岐后,周原一带的京地秦族曾与周发生过纠葛[2],上面卜辞的内容很可能与此背景有关。
《秦本纪》云:“(中衍)其玄孙曰中,在西戎,保西垂。”又云:“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可见嬴秦族在中时就已归顺于周,并为其保西垂。中之子蜚廉生活在周文武王时期,那么中与周太王季历时代相当是讲是得通的。中能与初迁岐地的周人发生碰撞,从逻辑上讲,其活动地域最大可能也只能在在周原附近。周原附近的扶风壹家堡类型文化是秦文化,从考古、文献、时代上考察,中族很可能就是创造壹家堡类型的文化的主体。嬴秦族在周人迁岐后不久,便归顺于周,并效力于周室是可能的。
申国是姜姓国,与周室通婚,从后来宣王时期的诗篇《诗-大雅-崧高》最能反映周王室同申国的亲密关系。中与申又是甥舅关系。《秦本纪》中“以亲故归周”比较费解,是由于申侯与周有亲缘关系,中与申是甥舅关系,中自然与周沾亲带故,是归周,保西垂还是中与周结亲,归周,保西垂不过无论哪一种情形,嬴秦与姬周关系变得密切,中XL贑效力于周室则是肯定的,由于申侯的中介作用,中与周人有碰撞的结果,中归顺于周,西迁到天水一带,为周看守西北门户。
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甘肃东部的甘谷毛家坪、天水董家坪找到了西周时期的秦人墓葬,毛家坪的秦文化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早期[3]。近年甘肃礼县城东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惨遭盗掘,出土国宝重器甚多,大多流失海外,对于该墓的年代学术界还有争议。文献记载表明,秦人自商代晚期的中贑开始,至襄公、文公在礼县苦心经营西垂约三百年。考古工作者近年在大堡子山发现了一批秦国中、小型墓,学者们相信那里必有商至春秋时期的大批中小型秦墓发现[4]。
(二)女防、旁皋时期嬴秦族与姬周关系的加强
周原甲骨(H11:32)云:“王秦……”,此片虽残,却很重要,所记礼制同于宝鸡戴家沟旧出的《方鼎》。《方鼎》有“秦”句,第一个(饮)酒礼,第二个字是清酒,秦饮当是秦地的清酒。从《方鼎》铭文看,“秦”是庆祝凯旋的礼仪[5]。
据《秦本纪》女防时期大致相当于西周成王时期,周原甲骨H11:32、《方鼎》的时代也在成王时期,那么秦地酒是谁酿造的呢秦人至迟在商末已活动于陕甘一带,其一支在中时已归顺于周,并为周保西垂。《后汉书-东夷纪》载:“东夷率皆土着喜欢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
在史前诸系统文化中,酒器的发达以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最为突出,亦最引注目,由营县陵阳河六号墓随葬葬了40个酒杯,可证当时东夷人酗酒之甚[6]。根据考古资料,我国酿酒业产生于距今大约7000年的北辛文化时期,东夷人很可能是我国人工酿酒业的最早发明者[7]。秦人祖先伯益曾是东夷酋长,秦人在西迁过程中把酿酒技术带到西部而擅长酿酒是顺理成章之事。周原近于秦地,《方鼎》出土于宝鸡戴家湾,就属于秦地。因此,笔者认为“秦”之“秦”就是当时居住在关中西部、甘肃东部一带秦人酿造的,作为上好的贡品进献于周室,用于重大活动的庆典。
周原甲骨H11:51、107可缀合,全辞为“夷其邦兹丰”。关于这批甲骨的年代上限到文王,下限到穆王,有明确年代的绝大部分在成王以前,最晚的当是H11:131和H11:135[8]。
从概率上讲H11:51、107在成王以前的机率最大,最晚也在康昭时期。
“夷”应是居住在陕甘一带嬴秦族的一支,因为该卜辞出土于周原,当时的周原分散着一些夷人居住点,很可能是周王占卜周原附近的聚落邦国情况。从该卜辞内容分析,当时这支嬴秦族已建立了小邦国,政治地位比较高,周王室很关心其农业收成状况,暗示这支秦人与姬周关系比较密切。
(三)太几――公伯时期秦族地位逐渐提高
太几――公伯时期相当于周穆王――厉、共和时期,属于这一时期的金文资料有懿王时期的《询簋》[9],孝王时期的《师询簋》和厉王时期的《师酉簋》[10]。“询”“师询”为一人,而“师酉”乃“师询”的孙子[11]。因其先祖辅佐周室受天命而世代受封,成为周室重臣,耐人寻味的是师酉家族非姬姓。
在《询簋》中懿王册封询的权职很大,管理的人众多达十三四种: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夷、秦夷、京夷、畀身夷、师苓侧新、囗华夷、人、成周走亚、戍秦人、降人、服夷。询之所以被周王重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丕显文武受命,则乃祖奠周邦”。原来,在周朝建立过程中,询的祖先出了很大的力,这是应当注意的。在询所管理的人众中,有以身份划分的,有以地域划分的,可能还有以职业划分的。
虎臣为师氏属下,《周礼》中师氏之职“使其属(即虎臣)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泛指与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询簋》铭文先虎臣后庸下有:“西门夷、夷、秦夷、京夷”等。学者们普遍认为虎臣是保护王的卫官、卫士,包括众多的夷人在内。由于保卫王常在王的左右和王亲近,而且在关键的战役中他们承当敢死队的角色,因此,他们必须对王室忠诚。“京”之地望在今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秦人至迟在商代末年就已活动的陕甘一带,京夷即居住在周原附近的嬴秦族;商周时其在今宝鸡县虢镇以东的渭河南岸,有一个地[12]。夷大概是居住在这一带的秦人;秦夷应该是居住在秦地的秦人。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同时出现了秦夷、秦人、戍秦人三个概念。关于嬴秦西迁大体有三次,第一次发生的夏末商初;第二次约在商代末年;第三次在周初[13]。发生在周初的秦族西迁,是因为其参与了东土叛乱,周王朝采取了强迫政策使嬴秦族背井离乡,有一部分被安置于宗周京畿地区[14]。从《询簋》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周原附近星罗棋布的分数居住着嬴秦族人,有政治地位高的,也有地位卑微的。笔者以为地位高的嬴秦族,可能是早期居住在陕甘一带的嬴秦族,如秦人、戍秦人;而秦夷、西门夷、夷、京夷等可能是周初被迫迁至京畿附近的东夷族,地位卑微。但无论是戍秦人,还是诸夷,他们对周室是非常忠诚的,周室对他们也是信赖的。
作于孝王元年二月的《师询簋》其铭文表明,上一王之末年周室曾经发生了祸患(天疾畏降丧)。《周本纪》云:“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汉书-匈奴传》亦云:“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虏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此间师询曾汲汲尽力于周室,并对新王有辅立之功(“汝汲屯周邦,妥立余小子”)。孝王即位第二个月便册命师询并赏赐夷 300个。“夷”之“”金文作“”,笔者以为乃“”字之讹,盖宋人薛尚功摹刻失真所致。甲骨文中“”字作“”形,像用手按其屈服之形。依字形分析,这种人可能是俘虏或罪奴。在甲骨文中,有关的记载很多,都是占卜以为人性的。因此,“夷”是奴隶,其地位卑微。
从《询簋》《师询簋》铭文分析,询与师询就是一个人,询因其祖先辅助周室之功而被懿王重用,掌治王宫卫士及各种庶人、奴隶,在懿王末年社会动荡中为周室出了大力,因而新王即位第二个月又被重用,并一次赏赐夷 300人。这在金文中也是不多见的。这里的夷可能是秦族中地位较低的一支。
《师酉簋》作于厉王元年,由于询的册命是首次,因此其仪式是由周天子亲自主持的,而其孙师酉是世袭其祖恩荫,于是改作史官“墙”册命即“史墙册命师酉嗣乃祖啻官邑人……”因其世袭爵位,影响较小,因此其权力也显着缩小,《询簋》中询管理的人众多达十三四种之多,而《师酉簋》中师酉仅管理7种。夷人的范围也在缩小,可能表明一部分夷人的地位提高。
太几――公伯时期,在周原附近星罗棋布地居住着嬴秦族,虽然他们的地位微卑,但其对周王室是非常真诚的,也得到姬周王朝的信赖,他们孝忠于周室,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到厉王时其整体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四)秦仲、庄公时期嬴秦族的崛起
此时大致相当于宣王时期,宣王即位就封秦仲为西垂大夫,嬴秦地位显着提高,秦仲在与西戎战斗中被西戎所杀,可谓为周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其簋》所记是周宣王时其庄公与西戎的一次战役,不其就是秦庄公的小名[15]。周王命伯氏和不其抗击猃狁侵扰,在甘肃天水西南不其随伯氏大胜猃狁,伯氏回朝向周王献俘,不其率兵车继续追击,又与戎有搏战,有所斩获,此事可与《秦本纪》互证。
庄公时期,嬴秦还镇守着西周的西北门户,在西戎族不断侵扰周王的情况下,秦族成了周王朝的西方屏障,而秦也凭藉周王室依托发展壮大了自己,成为秦族正统的一支。
二、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之特点
(一)太王迁岐,姬周与嬴秦周原碰撞;中蚥西迁,嬴秦与姬周世代修好
自太王迁岐与秦族接触后,嬴姬和睦是周秦关系的主流。秦人至迟在晚商已活动于陕甘一带。太王迁岐后,与居住在周原附近的中族发生碰撞,因申侯的中介作用,中很快归顺于周,西迁至天水一带,效力于周,成为姬周防御西戎的屏障,在武王伐商的战役中,秦族是其主力。
周初,秦族与姬周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擅长于酿酒的秦人把酿好的上等美酒贡献于周室,成为周王进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国。酒这时一部分秦人可能已建立了小邦国,周王室很关心其农业收成状况,秦人的丰歉与周王室戚戚相关。
从懿王时期的《询簋》可知周王卫队主要是由秦人组成的,这些被称为夷人的秦人,虽政治地位不高,但其对周室却是非常忠诚的,周王对这些夷人也是十公信赖的,并委以重任。厉王时,其中的一部分夷人已脱离宗族奴隶的身份,秦人的整体政治地位在不断的提高。秦仲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这是嬴秦族崛起的标志,是秦周世代修好的结果。秦人在不断抗击诸戎的行动中,一方面壮大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得到姬周的青睐。宣王对秦仲的册封这在秦人发迹史上是件划时代的大事,秦仲一支成为秦族中的正统一支。
需要指出的是,秦族西迁主要有三次,商末以前西迁的地位较高,可能已建立了小邦国,而周初西迁被安置到宗周京畿地区的秦族,其地位一落千丈,沦为家族而居的周王室的奴隶,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无论地位如何,秦人对周王是非常忠诚的。
(二)嬴姬结姻,嬴秦依附周王室;以夷制夷,姬周利用秦贵族
在上文我们曾说被周王册命,手握大权的师酉家族不是姬姓。一般说来,青铜器铭文中出现日名者,可推断非周氏族人。询、酉称其称为乙伯体现了日名制度;师酉祖先的配偶均为姬姓女子,因此可能肯定,师酉家族不是姬姓周族。
师询又释作师,酉字与酒有关,甲骨、金文中有直接用酉字借指酒的辞例。古人常以职业为姓氏或名。师酉家族成员与酉字有关的命名很可能与他擅长酿酒有关。嬴秦族是一个长于酿酒的民族,周王室以秦酒作为国宴的佳酒。当时在非姬姓中,秦人最为被周室所赏识。师酉家族很可能就是秦族人。《不其簋》中不其之祖公伯配偶为姬姓,不其即秦庄公,师酉的祖先配偶也为姬姓,因此,我们认为师酉家为秦贵族世家。
询被周王重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丕显文武受命,则乃祖奠周邦”,这个信息非常重要。文武受命,即文王、武王革命。这表明在推翻殷纣暴政,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询的先祖为周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嬴秦自中时就已归服于周,为周保西垂,在后来周王左右卫队、敢死队的成员主要是秦夷,而首领为秦贵族。从《询簋》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推测,在武王革商的战役中,一定有秦人参加,而且其起主力作用。史书之所以不另外指出是因为姬周把秦人当作自己的亲信,这可能就是以后几百年间嬴姬关系和睦的基点。
《不其簋》为庄公器,庄公之祖父公伯娶姬姓之女孟姬为妻,这是秦姬结缘最确凿的证据,近年,在河南三门峡出的季嬴铜鬲铭文曰:“虢仲之嗣国子硕父作季嬴羞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学者认为此鬲铸造年代在公元前800年前后。据《竹书纪年》幽王七年(-775),虢人灭焦,在原焦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虢国自西虢宝鸡东迁而来[16]。也就是说,此鬲铸造地应在西虢。虢仲为虢国国君,是国子硕父之父,季嬴为某嬴姓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女子,此应是国硕父之妻。西虢,姬姓国,乃王季之子虢仲的封地,在今宝鸡县虢镇一带。铭文中的虢仲与王季子虢仲应是两人。这是姬嬴联姻的又一个证据。
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在主要分封亲族的同时,西周还对一些异姓部族首领进行了加封,对殷民,采用以殷治殷有办法,笼络殷贵族,治理殷遗民。
嬴秦民族是一个善于利用形势,与强大异族和睦相处的民族,在殷商时期与子姓关系密切,当太王迁岐后,很快与姬周改善了关系。秦自中时期就为周保西垂,在武王伐商时,秦族是其军队的主力。周初周王室曾用秦人的酒举行重大朝事活动。作为周王左右的卫队亲近,成员主要是由秦夷组成的,卫队是由秦贵族指挥的。周王也一直很关系夷邦的农业收成。更重要的是,从很早起,秦就与周攀亲,一方面是嬴秦想依附于姬周;另一方面是姬周想利用嬴秦,重用秦贵族,治理秦夷人,是其“以夷制夷”基本国策的体现。
㈦ 秦朝的区域包括我国现在的哪些省份
秦王朝三十六郡的设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因袭战国时期各国的故郡:包括燕故郡上谷(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治无终,今天津蓟县)、辽西(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辽东(治襄平,今辽宁辽阳);赵故郡雁门(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南)、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韩故郡上党(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魏故郡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楚故郡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黔中(治临沅,今湖南常德);秦故郡陇西(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北地(治义渠,今甘肃庆阳西南)、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江北)、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以上计十六郡。 2.秦先后征服六国国都改置的郡:昭襄王二十一年(前 286 年),在魏旧都安邑设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二十九年(前 278 年),在楚旧都郢设南郡(今湖北江陵);庄襄王三年(前 247 年),在赵旧都晋阳设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始皇十七年(前 230 年),在韩都阳翟设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十九年(前 228 年),在赵都邯郸设邯郸郡(今河北邯郸); 二十三年(前 224 年),在燕都蓟设广阳郡(今北京市宣武区);二十四年(前 223 年),在楚都陈县设楚郡(后改名陈郡,今河南淮阳),寿春设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二十六年(前 221 年),在齐都临淄设齐郡(今山东临淄)。除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在灭魏时引河水灌城被毁未予设郡外,以上秦在六国新、旧都城计设有九郡。 3.秦吞并六国过程中在一些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附近新置的郡:昭襄王三十四年(前 273 年),在楚故地设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庄襄王元年(前 249 年),在韩故地设三川郡(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始皇五年(前 242 年),在魏故地设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二十二年(前 225 年),又设砀郡(治砀,今河南夏邑东南);二十三年(前224 年),在赵故地设巨鹿郡(治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二十四年(前223 年),在楚故地设泗水郡(治相,今安徽睢溪西北)、薛郡(治鲁,今山东曲阜);二十五年(前 222 年),又在楚故地设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二十六年(前 221年),在齐故地设琅邪郡(治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以上计十一郡,连前合内史,共为三十六郡。 《史记·始皇本纪》及《秦本纪》未列举三十六郡名目。《汉书·地理志》本文除在京兆尹下注明“故秦内史”外,其所注秦三十六郡中,少楚郡、黔中(上二郡见于《史记》)及广阳(见于《水经注》),而多南海、桂林、象郡及九原。按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桂林(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南,或今百色东北)、象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三郡,是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南平百越后所置;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则是同年蒙恬北逐匈奴后,辟河西地四十余县所置,自不应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并三十六郡之内,《汉志》所记有误。又始皇时,另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不知其年,以地而论,当为平闽越后所置。此始皇三十三年以后所置五郡,连同始皇二十六年所置三十六郡,共为四十一郡。以上略据清代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之说,这是对《史》、《汉》三十六郡说的一大突破。 近人王国维认为《汉志》本文所缺应补以黔中、闽中、陶、河间四郡,加上广阳、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南海、桂林、象郡、九原、陈郡、东海十二个后置郡,除内史外,应为四十八郡,与全说略有出入,并有新的发展。谭其骧一九四七年发表《秦郡新考》一文,提出《汉志》缺载的始皇二十六年后析内郡所置包括分薛郡置东海(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北)、分邯郸置常山(恒山)(治东垣,今河北石家庄东北)、分琅邪置胶东(治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分河东置河内(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分齐郡(临淄郡)置济北(治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分九江置衡山(治邾县,今湖北黄冈)共六郡,合四十六郡;又据《续汉志》所见秦鄣郡及《水经·赣水注》所见秦庐江南郡,也作出秦末可能有四十八郡的推论。当较王说更为近理。 秦时郡下辖县,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二级制。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另有“道”的设置。《史记·货殖列传》云:“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集解》引韦昭曰:“督道,秦时边县名也”。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索隐》云:“县有蛮夷曰道”。道和县是同一级的行政区划。 郡的长官是守,掌治一郡的政事。佐理郡守的有郡丞,主管文事;郡尉,主管军事;郡监,主管监察。县有令、长,掌一县的政事。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不满万户的称长。佐理令长的有县丞,主管文事;县尉主管军事。县以下有乡,如陈涉起义的大泽乡。乡以下有亭,如汉高祖刘邦就当过亭长。
㈧ 潍坊汉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潍坊汉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2016-06-24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经济开发区工业四街591号3号楼3-14。
潍坊汉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702MA3CCPUY68,企业法人单崇岩,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潍坊汉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不含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礼仪庆典策划;城市亮化工程施工;企业形象策划;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舞台设备租赁;销售:建筑材料、钢材、金属制品、钢桁架、钢架结构、工艺品(不含文物);场地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潍坊汉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㈨ 秦朝人属于什么民族
秦人是华夏族,属于西迁的一支,最早是一支居住于山东地带的部族。其先祖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为诸侯。
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之地。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周人发源之地岐山一带。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9)秦文化在山东哪里扩展阅读:
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
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
黄帝之后,最着名的有帝喾,唐尧、夏禹等人。禹系轩辕嫡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夏后氏,又称夏禹、大禹、神禹。夏后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建立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夏人”。
“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国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