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医最重要的精髓是什么
中医的精髓: 1、是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又是一个整体,所以中医治疗疾病的时候会考虑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等要素提出针对你个人的治疗方案。 2、辨证论治,中医师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会根据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收集来的症状、体征结
②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 的基本介绍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养生[2]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 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个重要的精髓就是“生生之学”。
这个“生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医典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生生”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二个 “生”指生命,第一个“生”是指让生命更加健康、完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为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对生命的认识,即“生生之道”。“生生之具”与“生生之道”结合便构成了“生生之学”。
广义上讲,生生之学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狭义的生生之学是指对人的生命维护和保养问题,即养生和治疗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相当于传统文化中讲的贵生、尊生、摄生、卫生、养生。“生生之道”与“生生之具”相互联系,“生生之道”通过“生生之具”落实,“生生之具”以“生生之道”为指导,二者相互 依存,而且还要从艺上升到道。
生生之学包括养生与治疗。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元代着名医师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写道:“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认为应在疾病出现之前调养身体,养生应该以摄养为本,治疗为辅。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是生命,因此养生应建立在贵生的基础之上。“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指保养、调养、护养。《庄子》曾引用老子的话论述了“卫生之经”,即保养生命的法则,养生即卫生(卫护生命)。养生思想在我国是一种文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代医学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对病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人的重视。人是“活 的”、“动的”生命体,肉体和精神的生命活动都与病痛有直接关系,当我们关注生病的人之后,才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以保持健康。现代医学对病的关注和对人的忽视,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养生就应该把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的关注。
养生首先要端正态度。现在人们对养生都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养生类节目,但也鱼龙混杂,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弄清楚养生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养生与治疗的关系。养生是防病,对治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养生不能保证不生病,不应过分夸大养生的作用。
养生不是延长生命的时间,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如《吕氏春秋》云:“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可见养生是使人尽其天年,无疾而终,而不是使人在病痛中苟延残喘地活着。那么,如何养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有质量呢?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顺应“天道”。顺四时、昼夜,要达到阴阳平衡、五行调和,以中和为用。人与自然界天地万物构成统一的整体,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不平衡,天地之变化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尊重,还要顺应我们的本性。不尊重自己的本性,常常不满足、 过分地追求,就会使人产生很多疾病和心理问题。例如,每个人的胃不一样,就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去规定。过饱九分毒,吃不饱对脾胃有伤害,每个人做到自足其性即可,不要和别人比。据汉代《淮南子》记载:“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xx之心奚由生哉!”即是说若能按照需要而为,贪心就不会产生 了,我们自身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克服了。
养生莫过于养心。在中国的养生文化里还强调养生莫若知本,养生必先养心。“心”包括情绪和心胸,古人崇尚“一生淡泊养心机”,养心要在养德,养德要在 明道,明道要在践行。《吕氏春秋》认为:“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俗话说“心乱百病生,心静万病除”,我们要崇尚一生淡泊,“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归结起来为仁,所以仁者寿。如今,人们常将养生与营养、食补、药补连在一起,食补、药补有一定作用,但运用不当适得其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心胸开阔、心地善良、脾气温和。
养生可分为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三个路向。生理养生是指饮食、起居和劳逸等方面要遵循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理养生指要消除过分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过度。《吕氏春秋》讲道:“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古人既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重视导欲、养欲、节欲,致中和即可。哲理养生,反映了人对人生、社会和身心的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六然”、“四看”,“六然”指自 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做到这些便能达到身心健康的佳境。
最近,“艺术养生”悄然兴起,艺术养生是以外乐节制内情,如琴、棋、书、画,在我国古代也被养生大家所提倡。艺术感人至深、潜移默化,具有说教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参与艺术活动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养生即贵生,要热爱生命,但又不能过分,否则就成了“厚生”。厚生与尊重生命的贵生不同,厚生强调增强营养,避免生病,然而往往造成害生。其实简朴的 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只是很多人不能坚持罢了,正如葛洪所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
③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核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我们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它涵盖了核心价值的各个方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与自然方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髓不仅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具有高超的直觉心悟的能力和取象类比的能力。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诚”要求心怀至诚,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着述科研等方面要求诚笃端方,力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着的临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