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黑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黑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7-13 19:57:50

A. 什么是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也叫黑土文化,包含着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汉文化,三是异国文化。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族群主要由三种人组成。第一种是流民,第二种是谪戍,第三种人是移民。这三种人均以山东、山西、河北为主,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其中中原文化的影响最大,东北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生、发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的传承下来的。到了明清以后,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俄侵占了东北,从建筑、语言到饮食习惯,对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
http://ke.haosou.com/doc/6490465-6704173.html

B. 谈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黑龙江地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以黑龙江丰腴的黑土而着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迁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国内外的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排他性较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地区以及他国的事物,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另外,在黑龙江省的广大地区,以农业兼营畜牧渔业为共同经济生活、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共同心理素质的黑龙江汉族居民以及其他各族居民,体察以习文讲武、轻利重义、开放大方、粗犷豪爽为民风特色的黑龙江民俗民情,所以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统中,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良传统。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 与内地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文明的水平和规模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这两次勃兴之后继之以长久的“断裂期”。到了近、现代黑龙江省表现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兴盛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北大仓”、没有今天的大庆油田。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统一,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的高度自觉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边缘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带,黑土地域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的边缘地带。传统的儒学的影响相对薄弱,封建人伦礼教影响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边缘性。如“重实轻文”,“强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极具地域独特性的文化现象。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特别是对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撞击、渗透、挤压与同化,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用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种双方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多元一体,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龙江是一块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仅培育出丰饶的物产,也孕育出特色鲜明、昂扬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斗争、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几代、十几代黑龙江人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优秀精神,集中体现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示了黑龙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对于构成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域文化来讲,是主文化,而各个地域文化相对于民族国家文化来讲是亚文化。地域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层,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存在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因子,这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规范行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统一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起到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对当地人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地域文化的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群体行为规范,它对该地区的人民有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一方面,它通过将地区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向本地区个人价值观内化,是本地区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规范、指导、约束本地区人们的行为。 (三)认同的功能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而越是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时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近或相似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习俗、语言,容易相互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对这一社会产生归属感,在社会群体内部自然的产生一种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可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文化也都有着很强的认同感,通过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其为实现黑龙江又快又好发展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新功能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创新积累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和血脉。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于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地域文化也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北大荒的开发创业文化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大荒的建设中为广大建设者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时期黑龙江的发展建设中,同样要继承弘扬北大荒的开发创业精神。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我国有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渗透和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的特点。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大力弘扬的黑龙江优秀精神,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时代气息。培育和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域文化对当地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自发地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对本地文化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为本地社会的发展发挥自治的真正价值。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这些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黑龙江地域文化教育的结合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地方文化视野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和其成长环境诸如家庭、教育等有关,而且还与其生活的地域有很大关系。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内涵看,可以的启发,对提高电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积极作用。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与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多民族、多地域的色彩,南北、中西文化交融,成就了其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地域风格,从而丰富了自己,并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两个优良特征。例如,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籍犹太人来到黑龙江,并且得到了黑龙江人的善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就以“人道主义光辉记录”称赞哈尔滨善待犹太人的历史。当前,电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步入社会工作后,也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在社会的环境中求生存,取得成功,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刚刚走上社会,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自我中心,没有包容的心态,这样势必会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败。 正是这一包容性特征对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借鉴作用,所以在大学阶段,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包容,养成学生良好的心态,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黑土文化开放性特征对今天的电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黑龙江独特的民族演变与历史变迁,决定了黑土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墨守成规,要兼容并包。在此需要学习黑土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要有开阔的胸怀、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气度,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与电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改革开放之初,黑龙江人也保持着先人的开拓精神,南下广州、深圳改革的前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黑龙江。而这种开拓精神,对当代的电大学生更是不可或缺。开拓创新就是要培养电大学生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要有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开拓创新也是一种才能和见识。可以说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那么在学校中就要培养学生这种精神。这样就能够在电大学生走向社会,不会被社会淘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弘扬黑土文化的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黑龙江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开发史和创业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对电大学生有着积极作用。不需讳言,部分电大学生面临就业的问题,更何况目前就业压力还相当大,如何使大学生面对这种严酷的社会现实,现在学生的抗压能力都不是很强,养成他们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失败和挫折要如何面对,是一蹶不振,还是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锐意进取,重新出发。这关系到他们的今后的事业发展,所以要培养他们的艰苦创业的精神,要勇于挑战。百折不挠。要发扬龙江人的这种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2.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与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奉献精神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近代以前,黑龙江人为求生存,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人民为全中国人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人把奉献精神发扬光大,黑龙江人胸怀大局,为国分忧;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如何培养他们具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正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是,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我们在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时,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而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中的典型就是大庆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奉献精神不仅不能丢,而且还有发扬光大。 3.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和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在黑龙江的历史上,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是一个光荣传统。在闯关东的历史过程中,就是体现了这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相互扶持的团队劲射。黑龙江人在长期的工作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爱岗敬业。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也是值得提倡的。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电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的压力都很大,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竞争,许多学生,为了出人头地,往往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协作精神。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大学生在竞争和合作的问题上,选择竞争而不是合作。 正是这种团队精神的缺失,让学生们认真了解和体会黑龙江人的这种团队精神的优良传统,领会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产生于东南沿海,也不会产生于东北,经济基础差异是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这就是北大荒精神! 清朝初年,为保持其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后来沙俄多次入侵,强夺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才觉察封禁政策失误,才逐渐废除封禁政策。据《黑龙江省通志》记载:地域真正大规模放段禁垦荒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数百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关内移民纷纷闯关东,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从黑龙江的开发史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黑龙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为戴罪官员,而且部分流放官员都遇赦而归,就是少部分属文化人范围的官员己在极小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我省的东宁县);另一类是来自山东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们中除少数小商人、手工艺匠人外,多数为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闯关东是生活所迫的一种无奈的谋生行为。他们肩挑车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北大荒后,睡“窝棚”、住“马架”(现在我省农村以窝棚、马架命名的村屯到处都是,明显带有拓荒色彩)刀耕火种,辛勤劳作,当这些拓荒者把荒原变成良田的时候,他们已经塑造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但同时背井离乡的痛苦,艰苦的生活,不可预知的命运,也迫使他们更加迷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序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养成了敢于战天斗地的勇猛好斗的性格。随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满洲国的日本开拓团,虽然规模达十万户,三十万人左右,随着日本的投降,也就迅速撤退回国,没留下什么痕迹。解放后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十万官兵来黑龙江省建立垦区,一次知识青年支边和上山下乡及历次政治运动下放到黑龙江的小部分知识分子。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黑龙江的移民,不管是早期的还是解放前后的,都明显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性质,而且除了早期的闯关东的移民和建国后的十万官兵军垦,其他的几次移民都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消失,几乎是昙花一现。这作为与黑龙江同样开发较晚的美国西部相比,情形大不一样,那些主动涌入美国西部的移民,其成份有牛仔、探险者,以及欧洲大陆来的不满旧秩序的各业人们,他们中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怀着对财富的强烈渴望,两者相比较,其移民的素质和迁移动机的差别是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从黑龙江的移民成份来看,自身的文化积淀,明显先天不足。二是俄日的军事占领并没有导致异质文化的输入。应当承认,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五方杂处”、“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区环境中,通过多种地域文化的传递、交汇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地域文化在文化属性上大都于北方文化范围,很快互相能够认同,没有产生冲突与碰撞。所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由于没有异质文化的输入而形成合金式文化。 沙俄和日本都一度统治过黑龙江地区,但主要活动是军事占领和资源掠夺。没有通过办工商、金融各业来进行经济侵略和渗透。可以说几乎没有合乎商品经济原则的经济活动,沙俄帝国自身经济并不发达。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成并通车,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同欧洲相连,但并没有真对哈尔滨文化产生深层次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讲,由于自身文化积淀不厚重,必然对表层的外来文化吸收快,而对观念变革等深层次文化吸收慢、模仿流行、时髦等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容易发生。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的白俄只带来了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只影响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穿着打扮、交际方式和产品造型,但是没有引起思想观念的冲突。日本殖民统治黑龙江地区长达14年,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共性较多,日本投降后,没有给黑龙江省留下多少现代化经济和制度,由于没有激烈的碰撞,加上战争的特殊时期,也就没留下什么文化痕迹。 文化是一种积累,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消亡都是历史过程,任何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扬弃与改变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事情。如我在上面所说,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历史的因袭,我们当代人没有必要也没理由为历史负责。但是,我们当代人却有一种责任:努力改变它!地域性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扬长避短,变革的过程都是缓慢的。总的说来,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活动,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实在在抓下去。从百姓角度看,可以从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使黑龙江人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等等更文明、优雅。努力改变黑龙江人给外界造成的“左旧粗野”的印象,从而提高人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从政府角度看,对“科教兴国”方针要加大贯彻力度,当务之急,要彻底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黑龙江人素质。解放思想教育年年搞,根本是要定位在每个龙江人灵魂深处一场革命上,定位在新世纪里能否再度辉煌的上。我们应为生在这片黑土地上而骄傲,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谈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C. 北大荒文化精神主要内涵是什么

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就是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

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期弘扬北大荒精神,就是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提升北大荒精神的理论品质,赋予北大荒精神新的内涵,攻克改革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立足优势自主创新,实现垦区长远发展。

(3)黑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扩展阅读:

创造价值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作为中国第三世界第六的大河,其流域内创造的文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北大荒文化发展到今天,对黑龙江流域的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5-7世纪是黑龙江流域最辉煌的时期,1600年以来,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北魏、大辽、金王朝、元朝、清王朝都起源于黑龙江流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现实贡献上看:65年创造了中国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出路,最重要的成果是:

1、到2012年,生产超过400亿斤的粮食,2012年将稳定在430亿斤,可以供养1.3亿人口,成为中国的可靠的粮食供应地。改变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

2、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的新城市化道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繁荣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农村实现城市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3、为中国东北边疆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4、通过粮食产业到食品工业的转变,推动农垦进入世界500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D. 黑土文化指哪些内容

黑土文化即时东北文化
八、绚丽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

(1)、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80年代中期以来,肇东国画先后在北京、郑州、洛阳等国内十余个城市和新加坡、美国、日本、前苏联、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荣宝斋、燕山书画社、文宝斋等画廊展览展销300余幅,多次在省和国家展出中获奖,有1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黑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陕西美术馆、中国西安民俗博物馆收藏,有2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50余种报刊中发表。

(2)、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傅家是满族剪纸世家,几代人都喜爱剪纸,家里收集、复印、创作的剪纸作品10万余张。1987年,在中国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傅作仁满族剪纸展览,在美术界引起了轰动,影响深远。傅作仁的皮影剪纸开创海伦剪纸的新篇章。目前,他已出版了《黑土艺术》、《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雪花剪纸集》、《中国风俗剪纸》等9部书。傅作仁还把他的皮影剪纸艺术作品专辑8张32幅以明信片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发行。1999年在曼谷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金奖。以毕再生、 刘卫平等人为代表、以海伦文化馆为创作阵地、以精品剪纸创作为核心的创作队伍在1995—1998年创作的大型剪纸《满族风情》、《鄂伦春婚俗》、《金陵十二钗》等264幅作品4次在国家级展馆展出,3600多幅剪纸作品赴欧美、东南亚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展销。138幅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民族文化馆收藏。2001年,省美术出版社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发行了海伦文化馆创作的《剪纸京剧脸谱》,创下了海伦剪纸史上四个之最,即创作时间最长——历时8个半月;创作人员最多——直接参与25人;幅数最多——达308幅;效果最佳——达到国粹与民粹的完美结合。单幅排列可达百米长卷,一人完成需15年时间。此书参加了全国重点图书展销,并参加了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图书展销,把海伦剪纸向系列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了一大步。2002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1、2、4频道4次报道海伦剪纸,省电视台新闻节目和文艺频道3次报道海伦剪纸,《黑龙江日报》两期连载海伦剪纸专题报道。海伦剪纸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百余件,同国内外进行交流几百幅。

(3)、北林风筝:北林风筝群体建立于90年代初,自1990年至1995年连续5年组织8个队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赛和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团体奖8项。两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获得风筝比赛团体第一名。近年来,北林风筝更是越飞越高,队伍不断扩大,花样不断翻新,每年春节在城郊旷野都有大批风筝爱好者追风斗艳,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看。

(4)、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解放军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七十年代,庆安版画作者创作了多幅反映农村生活的版画作品,首次进省展出,其中一幅参加了国家展览。版画创作带头人匡关夫、吴玉林、杨明军对庆安版画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庆安版画创作初期追随了北大荒版画风格。但庆安版画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他们在平淡无奇的农家小院中发掘新的艺术创造天地,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成为作品赞美表现的主题。他们的作品,在画面上较少倾心于雄奇、严峻气势的喧染,注重抒情,多以小见大,一幅画就像一首田园小诗,手法由单一写实向写实与装饰结合。庆安版画鸟瞰视角继承了农民画传统,明快色调、夸张变形线条和对比强烈色块,汲取了西方印象派的精华。不规则构图、不受时间限制、扩大想象空间、扩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艺术处理,形式悦目,富于美感,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庆安版画创作群体采撷着黑土地上的春雨夏露,秋霜冬雪,溶其如玉,散其如珠,创作了二百余件反映北方农村田园风格的版画作品,多件作品参加了省地举办的各种展览或被报刊杂志发表,获奖多件,并有作品入选画集、出国展览、或被外宾收藏。七十年代,庆安版画参加过全国农业学大寨美术作品展览,八十年代,庆安版画二十多件作品参加了绥化地区赴省举办的创作群体作品展览,参加过赴非洲五国展出,锦都杯国际书画大赛,九十年代,赴浙江杭州参加展览,参加过首届全国乡村田园画会展览,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大展,黑龙江省第五届群星奖大展;2000年,吴蔚的版画作品《春夏秋冬》获“千禧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金奖。

近年来,庆安版画又将创作的触角伸向火热的现实生活。九十年代初,庆安开发绿色食品,绿色、生态、健康成为现代人的追求。版画创作内容不断丰富,表现绿色食品开发的作品应运而生。《希望的田野》、《北国也有江南景》、《秋》成为版画中的精品佳作。当时的绥化地区(2000年撤地设市)将版画确定为庆安的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一县一品特色文化项目的版画,在不断壮大创作群体的基础上,推出精品力作。

进入新世纪,睿智的庆安版画创作群体,以创新的精神和思维,开始把目光盯在了版画的商品化创作上,由单纯艺术作品创作转向文化商品创作。从表现形式、内容、创意、风格、色彩、印刷、刀法上都有所创新。艺术视角有了新的突破。版画的几个分类油印、水印、丝网印刷等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他们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以机器印刷取代了手工印刷,提高了印刷质量。使版画作品形神兼备,艺术魅力不断提升。版画带头人吴玉林、杨明军、王真在庆安版画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他们与年青作者边创作边探讨,追求艺术的极至。业务能力过硬、技艺超群的传统版画人才队伍,面对现代传媒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他们注重提高、培养、造就创新人才,为版画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文化素养深厚、技艺精湛的版画作者深入生活,捕捉时代信息,激发创作灵感,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地域风情、绿色食品之乡绿色物产的精品佳作不断问世。2004年9月,他们的30幅版画作品参加了“中国.绥化寒地黑土特色文化精品”进省展出,黑龙江省图书馆展厅内,庆安版画展位观者如潮,庆安版画浓郁的乡土气息、朴实无华的创作风格,巧妙的构思得到专业人士和版画青睐者好评。此次展出,在省内叫响了庆安版画品牌,引起巨大轰动。版画作品《绿风.红柳.黑土》、《二人转》、《龙的故乡》、《腊月》、《羊群.白云》引领着版画创作的潮流。

庆安版画创作群体汲取着新世纪的阳光雨露,将创作的触角伸向生活、伸向传统、伸向世界,吮吸着艺术的营养,探求着美的真谛。我们深信,植根于土壤深处的种子,一定会更好地生根、发芽,更快地开花、结果。庆安版画沐浴着新世纪的春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定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大众文化需求的佳品。目前,他们通过产业化运作方式,正在打造庆安版画品牌,借助“中国黑龙江庆安绿色食品节”的强大外宣攻势和强力推介,定会走出庆安,走向全国,奔向世界。

(5)、绥棱农民画:绥棱农民画从20世纪70年代诞生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 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被国内媒体誉为“是我国继户 县之 后又一个农民画县”(1981年《中国农民报》)。在黑龙江首届农民画展中,绥棱共有12幅作品获奖。在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中,绥棱县又有5幅作品参展。1989年,绥棱县有25件作品参加“哈尔滨第一届天鹅艺术节”美术大展。1990年12月,由农民画作者创作的12部连环画参加了由省美协、美术馆、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绥棱连环画展。1991年10月,14幅农民画在北京国家民族文化宫参加了黑龙江省优秀美术创作群体展览。1992年3月,有25幅农民画入选东北三省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展。同年,《美术大观》发表绥棱农民画10余件,另有9件绥棱农民画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美术大展。近十年来,《中国农民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学理论》、《奋斗》、《北京晚报》、《中国漫画》先后发表了绥棱农民画并附文介绍。绥棱县也因此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

(6)、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 、《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号称皮影一枝花的谷宝珍,其精湛的表演被黑龙江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反复播放。望奎县画家张家纯,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皮影画,使之在景灯下的艺术效果定型在纸绢上,充分展示出中国皮影艺术的价值和迷人风采,先后在我省及大洋彼岸美国等地展销。

(7)、明水篆刻: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名家众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明水县的篆刻艺术,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一些从事钟刻技术的匠人。1976年后,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明水篆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逐渐培育出一批小有名气的篆刻人才,并形成了浑厚灵秀、拙中见巧、隽逸奔放的艺术风格。明水篆刻的代表人物是康平。54岁、曾任县文体局副局长、图书馆馆长的康平,堪称明水篆刻界的代表人物。他曾广拜名师,先后得到过启功、赵朴初、周谷诚、溥杰等前辈的指导,集众家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85年,黑龙江省青年代表团赴日本访问,他的篆刻作品在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与日本千叶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书法、篆刻大展上荣获二等奖。十几年间,康平共为周谷诚、赵朴初、方毅、张爱萍、巴金、冰心、艾青、侯宝林等数百位名人、艺术家制印四百多方;为日本、美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制印百余方;为北京齐白石故居画屋、河南新乡电影制片厂及国内名胜和旅游胜地刻制牌匾;为赵朴初、姚雪垠书斋刻制匾额。这些年,康平单是制印就达一万四千多方,把这些方寸的小石头连到一起,可达600余米。

(8)、兰西挂钱:兰西挂钱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可以称之为独具特色的。从90年代初至今,挂钱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创作内容不断丰富,创作方式不断创新,已形成了500余人的创作群体和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创作网络。他们创作的近千幅挂钱作品曾先后在哈尔滨、北京、大连、西安、杭州等地举办过大规模的专题展览,先后4次代表黑龙江省分别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工艺品展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展览、中国民协和民委举办的民俗录像汇映大奖赛等,并被制作成“兰西挂钱”专题片,在香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多次播放,有170多幅作品被国家收藏,部分作品赴日本、美国、南韩、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展出和展销。120多位作者的400多作品编辑出书在全国发行,30多位作者的46篇论文在全国有关刊物、学术交流会上发表或交流。兰西挂钱开创了全国“五个第一”,即第一个举办挂钱专题展览,第一个挂钱出国展览,第一幅大挂钱(5.20m× 2.90m)问世,群体带头人孙福生被国家公认为我国研究挂钱的第一人。他编辑出版的《中国挂钱图集》一书,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关于挂钱艺术的第一本专着。兰西挂钱创作群体多次被国家、省、市授予“优秀创作群体”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阅读全文

与黑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0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8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2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5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