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高中历史课本中,皇帝有着不同的叫法,如:秦始皇、汉文帝、汉武帝、唐太祖、宋太祖、唐太宗、宋高宗,明清的洪武、康熙、干隆等。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有三种叫法:年号、谥号、庙号,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是怎样定义的?
一、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纪年的名称。年号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定的“建元”(公元前140年).年号除记载帝王在位之年,还可表示初登帝位、祈求福寿、表示祥瑞、记事等,如:汉宣帝继位后定的“本始”;汉桓帝在位时的“永兴”;明成祖在位_的“永乐”。明清以前的皇帝在位时经常更换年号,一般都有几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时先后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大始、征和、后元,共11个年号;唐玄宗的年号有先天、开元、天宝3个;武则天掌权和当皇帝时年号最多,先后有17个年号。但是也有例外,如:唐太宗只有“贞观”一个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字,武则天时用过四个字的,如“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用年号指代皇帝,如嘉靖、崇祯、康熙、干隆等。
年号还可以用来纪年,如:贞观元年指唐太宗执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溥仪在担任满洲国皇帝时使用过“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
二、谥号
谥号是我国古代帝王、贵族、文臣、武将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追加的称号。谥号起源于周朝的周成王(周武王之子)。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平王的“平”、秦穆公的“穆”、楚庄王的“庄”;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的“惠文”、秦昭襄王的“昭襄”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个字,如汉文帝的“文”、汉景帝的“景”、隋炀帝的“炀”;非帝王者多用两字,如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史可法的谥号是“忠烈”。谥号的用字一向都有特定意义,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同情的有哀、幽、怀、愍、悼等。唐朝以前多以谥号指代皇帝。
三、庙号
庙号是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为他们定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的庙号为“太宗”、太戊的庙号为“中宗”。到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庙号制度就废止,秦朝时连谥号制也废止了,秦朝皇帝嬴政看到谥号与庙号一样都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谥号也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始称“皇帝”,因此“始皇”是其自称,既不是谥号也不是庙号。汉朝开始又承袭了庙号和谥号制度。两汉时对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到唐以后的皇帝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唐以前多以谥号指代皇帝,唐朝开始到元朝多以庙号指代皇帝。
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自汉朝开始,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都称“祖”,如刘邦的庙号为汉高祖、李渊的庙号为唐高祖、赵匡胤的庙号为宋太祖、朱元璋的庙号为明太祖;第二代以后的皇帝庙号多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仁宗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受汉人的影响一般也是如此定庙号,如耶律阿保机的庙号为辽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号为金太祖、铁木真为元太祖、努尔哈赤为清太祖;第二代以后的皇帝也多称“宗”,如辽太宗、辽世宗、金太宗、金世宗、元太宗、元宪宗、清世宗、清高宗等。
四、年号、谥号、庙号的区别
根据上文内容,总结到年号、谥号、庙号有以下不同:
(1)起源的时间不同。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其次是谥号,起始于周朝;年号最晚,从汉武帝开始。庙号、谥号在奴隶社会已有,年`号到封建社会才有。但是,周朝废除了庙号只有谥号,秦朝又废除了谥号,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因此,商朝只有庙号,周朝只有谥号,秦朝是既没庙号也没谥号更没年号,从汉武帝开始皇帝才“三号”具备。
(2)代指皇帝的时间不同。唐朝以前多用谥号指代皇帝,如:唐朝以前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都是谥号;唐朝至元朝多以庙号指代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清两代多用年号指代皇帝,如:洪武、康熙、干隆。
(3)使用的时间不同。年号是皇帝生前使用,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死后,后人根据皇帝生前的事迹追加的。
(4)使用的对象不同。不同年号和庙号是帝王才有的,谥号除帝王有之外,贵族、父臣、武将也有,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谥号“文”,明末的政治家史可法的谥号“忠烈”。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