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增强农民工文化

如何增强农民工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5 00:41:25

㈠ 怎么样才能提高农民素质

当前着力抓好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工作,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要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的同时,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农民成为有觉悟、守法律的劳动者。还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丰富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丰富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丰富农民转岗就业能力的所需知识。

㈡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应怎样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我个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最好不要称呼他们“农民工”,称之为“务工青年”、“城市工人”、“产业工人”最好。他们受教育程度在他们的家乡普遍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可是,工作耐受力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基本权益,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1、年龄状况。进城务工的新生代的整体年纪偏低,属于团组织管理、教育和服务的对象。
2、文化和收入状况。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层次比老一代的农民高,在城市偏低,工资收入比农村农民高许多,在城市较低。
3、生活状况。生活基本稳定,但是生活质量偏低,生活环境很差。
4、心理健康状况。乐于与他人交流,碰到问题不会压抑自己,愿意诉说和接受别人的帮助。整体心理、心态比较健康。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关注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就是关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关注他们。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1、脱贫致富需求。谋求生存,摆脱贫困是他们最主要的动机。他们流向城市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生存和发展,他们成为边缘群体,其生活的艰辛和困难难以想象。但是谋生脱贫的需求支撑他们为之奋斗。
2、见识需求。他们比其他的农民需求更高,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他们渴望见多识广。
3、技能需求。他们思维灵活,行动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掌握技术技能技巧快,渴望学会更多更好的技术和技能。
三、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由于他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部分从事苦、脏、累、险的行业,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进程。
2、求职困难,收入偏低。
3、心理压力大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较差。远离家乡和亲人,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狭窄,容易被冷落和忽视,因而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自卑感,普遍存在苦闷和无聊的感觉。
4、拖欠工资,超时工作,工作环境差,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5、生活环境差。无论严寒酷暑,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吃在马路边,住在工棚里,随时面临人身安全和生命的危险。这种状况需要大力改善。
6、子女教育。上私立学校,费用太高而交不起学费;进公立学校,容量有限而遭到拒收。没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1、脱贫致富需求。谋求生存,摆脱贫困是他们最主要的动机。他们流向城市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生存和发展,他们成为边缘群体,其生活的艰辛和困难难以想象。但是谋生脱贫的需求支撑他们为之奋斗。
2、见识需求。他们比其他的农民需求更高,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他们渴望见多识广。
3、技能需求。他们思维灵活,行动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掌握技术技能技巧快,渴望学会更多更好的技术和技能。
三、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由于他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部分从事苦、脏、累、险的行业,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进程。
2、求职困难,收入偏低。
3、心理压力大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较差。远离家乡和亲人,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狭窄,容易被冷落和忽视,因而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自卑感,普遍存在苦闷和无聊的感觉。
4、拖欠工资,超时工作,工作环境差,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5、生活环境差。无论严寒酷暑,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吃在马路边,住在工棚里,随时面临人身安全和生命的危险。这种状况需要大力改善。
6、子女教育。上私立学校,费用太高而交不起学费;进公立学校,容量有限而遭到拒收。没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7、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看电视,打牌,睡觉,喝酒。
四、如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呢?
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通过广泛的走访和考察,结合本地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管理机构多关心爱护他们,多为他们考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可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档案,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向招工,实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建立他们档案也便于更好地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3、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事情,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需要他们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需要有关部门的正确调控和有力引导。我个人认为,了解他们,关爱他们,就要深入走访,调查研究,提高认识,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档案,和他们交朋友,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以及子女求学等实际困难,逐步缩短城乡差距。
4、建立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中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5、建立社区青年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大型公益图书馆,宣传栏,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内设乒乓球、羽毛球、台球、围棋、象棋、网络等场所,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及观念。
6、建立青年文化广场,自娱自乐,卡拉OK大家唱、专业演出等多种形式并存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7、设立心理咨询室,排忧解难,帮助他们疏通心理困惑。
8、提高务工者的待遇,让他们吃好穿好;务工者自身也要不断强化自我,提高自我,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注意举止言谈文明,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㈢ 如何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

1、开展多种文艺娱乐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舒缓;
2、举办一些面向农民工的活动,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区,融入城镇生活;
3、提供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帮助增强职业技能素质,帮助农民工开拓更为广阔的职业生涯前景;
4、创造情感文化的空间,提供心理辅助的专业人员和途径,就婚姻、就业、亲子等问题进行专业帮扶,满足农民工多方面的精神要求。

㈣ 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如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贯致力于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围绕中心、着眼基层、面向群众、与时俱进,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
加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农民群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各地各部门把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传中央关于扶持粮食生产、直补种粮农民、减免农业税、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支农惠农政策,宣传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重大部署,宣传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等重大举措。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了加快改革发展的信心。
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订完善乡规民约,依托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机,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革除各种陋习。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访贫问苦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多了,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积极向上、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文明新风在农村逐步兴起。
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农民群众文明素质有新的提高。把创建文明村镇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广大农民服务结合起来,以户为抓手、以村为基础、以乡镇为龙头,不断深化拓展创建活动。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形式多样,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吸引了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村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文明示范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载体不断涌现。从具体事情抓起,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有效推动了村容镇貌的建设,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出现了由少到多、由临时申请到列入专项预算、由政府财政投入到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广大文艺院团转换经营观念,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农民投资自办文化在许多地方悄然兴起。
总的看,几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由于各地物质条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差异很大,东西南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各异,发展还很不平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的领导不够重视,有的认识不够全面,有的目标不够明确,有的措施不够有力,有的方法不够科学,制约了一些地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同样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既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在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统筹城乡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应当看到,农村经济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在新形势下,如何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不断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新形势下,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养、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服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落后,反映农村题材的图书、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明显不够,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在马一些农村地区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有的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有的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泛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情况时有发生。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政策,靠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农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加强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把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作为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进展情况,宣传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实际行动。把科学发展观对“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讲到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蔚然成风。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关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适应国家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入农村这一重大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严重失衡的状况。
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文体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要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等活动,鼓励专业文艺机构、表演团体等积极组织各种小分队下乡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
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要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开展创建各种形式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企业、文明市场、文明城镇活动,开展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活动,巩固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格局。适应农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倡导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引导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就工作措施和方法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领导。领导重视不重视,摆没摆上位置,有没有兴趣,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只有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纳入总体规划,真抓实干,经常研究思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问题,出思路、想办法、提要求,才能为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政策支持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说,主要得益于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政策支持。只有适应农村发展需要,从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
——制度建设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产生长官意志,导致工作随意性大,出现“前任政绩、后任包袱”等现象。只有把制度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时辅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机制来管人管事,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围绕中心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前进基础;反之,精神文明建设搞不上去,物质文明建设也会受破坏、走弯路。只有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要坚持把无形变有形,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只有坚持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风尚送到农村,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社会参与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仅靠农村农民自身不够,仅靠职能部门也不行,需要城市与农村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这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客观要求。只有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增强服务农民群众的光荣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局面。
——典型示范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好作法,对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虽然各地经济基础有强有弱,自然条件有优有劣,情况千差万别,但都有许多从实际出发、生动鲜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只有善于挖掘发现典型、培养爱护典型,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各地农村都有典型经验可学,都有身边榜样可追,才能以点带面,实现工作整体推进。
——依靠群众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当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之日,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见到成效之时。只有充分相信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㈤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农民文明素养

随着进城农村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养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因而,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养,使其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成为当前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农民工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体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许多缺点和弱点。如公共卫生习惯较差,随地吐痰,乱丢烟头、杂物等;在公共场所光膀子、大声喧哗、大声接听电话;在公共交通方面,翻越栏杆、随意穿行马路;乘车时,年轻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不爱护公共财产等。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农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养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工以往的农村公共生活比较简单,公德意识相对朴素;农民工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狭窄,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的社会公共行为社会化;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致使其道德判断力不高,易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压力较大等。鉴于这些因素,提高农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养,除了从农民工自身出发,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强化公德意识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教育培训。培养农民工良好的道德修养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农民工共同参与维护城市公共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广泛开展争创“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文明岗位”、“诚信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工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社会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时,应注意三个原则:一要免费。二要让农民工有兴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切忌只读报纸、念文件,空洞说教,要进行案例教育,通过各类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三要有计划。对农民工的文化技能培训、思想道德教育要形成制度,要落实人员、阵地,做到年年有规划,月月有计划,避免一阵风,真正为农民工构筑起长久性学习教育平台。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工深入了解融入城市的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加强道德修养。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提高农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养只依靠农民工自身和政府的力量还不够,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因失业、疾病、遭受意外伤害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时,能够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或其他方面的救助。另一方面,市民应破除对农民工的认识障碍,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与支持农民工素质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各地和各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素质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宣传农民工中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优秀农民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宣传典型,努力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工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本文系2007年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农民工公共生活文明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阅读全文

与如何增强农民工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0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8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2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5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