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泥人张彩塑
汉沽飞镲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方传统民俗艺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寄托着当地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❷ 东昌府道口铺唢呐吹奏的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附表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 序号 编号 门
类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1-1 民
间
文
学 鲁班传说 聊城市光岳楼管理处 2 1-2 仁义胡同传说 聊城市傅斯年陈列馆 3 1-3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东昌府区、阳谷 4 1-4 堠崮冢的传说 东昌府区 5 1-5 武松的故事 阳谷 6 2-1 民
间
美
术 东昌木版年画艺术 东昌府区 7 2-2 东昌泥塑 东昌府区 8 2-3 聊城剪纸艺术 东昌府区、
冠县、茌平 9 2-4 莘县河店西郭泥塑 莘县 10 2-5 张秋木版年画艺术 阳谷 11 2-6 茌平董庄中堂画 茌平 12 2-7 冠县郎庄面塑 冠县 13 3-1 民
间
音
乐 东昌府道口铺唢呐吹奏 东昌府区 14 3-2 临清驾鼓 临清 15 3-3 临清琴曲 临清 16 3-4 临清田庄吹腔 临清 17 3-5 鱼山呗佛教音乐 东阿 18 3-6 阳谷哨 阳谷 19 4-1 民
间
舞
蹈 运河秧歌 东昌府区 20 4-2 道口铺龙头凤尾花竿舞 东昌府区 21 4-3 道口铺竹马舞 东昌府区 22 4-4 临清五鬼闹判舞 临清 23 4-5 临清洼里秧歌 临清 24 4-6 冠县柳林花鼓 冠县 25 4-7 冠县三合庄高跷 冠县 26 4-8 冠县柳林降狮舞 冠县 27 4-9 冠县田庄花船 冠县 28 4-10 高唐扛哥 高唐 序号 编号 门
类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9 4-11 民
间
舞
蹈 莘县温庄火狮子舞 莘县 30 4-12 莘县张鲁回族秧歌 莘县 31 4-13 阳谷顶灯台 阳谷 32 4-14 茌平平调秧歌 茌平 33 4-15 哆嗦旗舞 高唐 34 4-16 高唐落子舞 高唐 35 4-17 高唐民舞
(摸鱼舞、扑蝶舞、牵象舞) 高唐 36 5-1 戏
曲 东昌弦子戏 东昌府区 37 5-2 蛤蟆嗡 冠县 38 6-1 曲
艺 山东快书 临清 39 6-2 临清时调 临清 40 6-3 聊城八角鼓 东昌府区 41 6-4 谷山调 阳谷 42 6-5 高唐丝调 高唐 43 6-6 高唐木板大鼓 高唐 44 7-1 民间杂技 聊城杂技 聊城市文化局 45 8-1 民
间
手
工
技
艺 东昌葫芦雕刻制作技艺 东昌府区 46 8-2 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 东昌府区 47 8-3 东昌运河毛笔制作工艺 东昌府区 48 8-4 沙镇云灯制作工艺 东昌府区 49 8-5 东昌古锦制作工艺 东昌府区 50 8-6 道口铺龙灯制作工艺 东昌府区 51 8-7 马官屯泥人制作工艺 东昌府区 52 8-8 东昌陶器制作工艺 东昌府区 53 8-9 临清贡砖制作工艺 临清 54 8-10 临清千张袄制作工艺 临清 55 8-11 临清哈达制作工艺 临清 56 8-12 冠县宝德葫芦制作工艺 冠县 序号 编号 门
类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7 8-13 民间
手工
技艺 冠县史庄圈椅制作技艺 冠县 58 8-14 阳谷脸谱葫芦制作技艺 阳谷 59 8-15 茌平黑陶制作工艺 茌平 60 9-1 消
费
习
俗 聊城铁公鸡制作技艺 东昌府区 61 9-2 东昌府沙镇呱哒制作工艺 东昌府区 62 9-3 临清济美酱园“甜酱瓜”制作工艺 临清 63 9-4 莘县燕店范家烧鸽制作技艺 莘县 64 9-5 莘县房氏康园肉饼制作技艺 莘县 65 9-6 莘县古城镇鸳鸯饼制作技艺 莘县 66 9-7 鲁西吊炉小烧饼制作技艺 聊城市文化局 67 9-8 高唐老豆腐制作工艺 高唐 68 10-1 文化空间 聊城山陕会馆庙会 聊城市博物馆
聊城山陕会馆管理处 69 11-1 传统中药 东阿阿胶中医药文化 东阿 70 12-1 传统体育 与
竞技 查拳 冠县 71 12-2 东阿于氏金刚力功 东阿
❸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常州吟诵、《董永传说》、常州梳篦、锡剧、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又名吟诵调,是常州的传统音乐形式,用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话吟诵。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它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与古琴、昆曲相仿,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常州吟诵是中国古代诗歌吟唱形式流传于今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上文人阶层吟诵音乐的风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吴语的音韵特色,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古时期南方诗歌的演唱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
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万荣县文化馆、东台市文化馆、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 获得“董永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传统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常州还有着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锡剧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干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
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
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留青竹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锡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常州梳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永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常州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