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8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共计3项)
1Ⅰ—1《格萨尔》甘南州玛曲县
2Ⅰ—2岷县宝卷定西市岷县
3Ⅰ—3康县木笼歌陇南市康县 (共计9项)
4Ⅱ—1陇东民歌平凉市崇信县
庆阳市环县
庆阳市华池县
5Ⅱ—2两当号子 陇南市两当县
6Ⅱ—3康县锣鼓草 陇南市康县
7Ⅱ—4康南毛山歌 陇南市康县
8Ⅱ—5唢呐艺术 武威市民勤县
陇南市康县
天水市秦州区
9Ⅱ—6永昌曲子 金昌市永昌县
10 Ⅱ—7 卓尼土族民歌 甘南州卓尼县
11 Ⅱ—8 临洮花儿 定西市临洮县
12 Ⅱ—9 甘州小调 张掖市甘州区 (共计17项)
13 Ⅲ—1 庆城徒手秧歌庆阳市庆城县
14 Ⅲ—2 酒泉“福禄车”酒泉市肃州区
15 Ⅲ—3 宕昌羌傩舞陇南市宕昌县
16 Ⅲ—4 民乐顶碗舞张掖市民乐县
17 Ⅲ—5 天祝土族安召武威市天祝县
18 Ⅲ—6 道台狮子兰州市榆中县
19 Ⅲ—7 马衔山秧歌兰州市榆中县
20 Ⅲ—8 太符灯舞兰州市榆中县
21 Ⅲ—9 和政秧歌临夏州和政县
22 Ⅲ—10河州北乡秧歌临夏州永靖县
23 Ⅲ—11节子舞金昌市永昌县
24 Ⅲ—12“哈钦木”甘南州合作市
25 Ⅲ—13拉卜楞民间舞甘南州夏河县
26 Ⅲ—14秦州夹板舞天水市秦州区
27 Ⅲ—15临洮傩舞定西市临洮县
28 Ⅲ—16秦州鞭杆舞天水市秦州区
29 Ⅲ—17黄河战鼓白银市白银区 (共计7项)
30 Ⅳ—1 木偶戏 庆阳市正宁县
酒泉市瓜州县
31 Ⅳ—2 皮影戏 张掖市民乐县
武威市凉州区
白银市会宁县
32 Ⅳ—3 陇南高山剧 陇南市
33 Ⅳ—4 邵家班子木偶戏 张掖市甘州区
34 Ⅳ—5 凉州半台戏 武威市凉州区
35 Ⅳ—6 西厢调 兰州市榆中县
白银市白银区
36 Ⅳ—7 民勤小曲戏 武威市民勤县 (共计6项)
37 Ⅴ—1 兰州太平歌兰州市安宁区
兰州市皋兰县
38 Ⅴ—2 河州平弦临夏州临夏市
39 Ⅴ—3 甘谷道情天水市甘谷县
40 Ⅴ—4 秦州小曲天水市秦州区
41 Ⅴ—5 春官歌演唱陇南市礼县
42 Ⅴ—6 河池小曲陇南市徽县 (共计2项)
43 Ⅵ—1 崆峒派武术平凉崆峒文武学校
44 Ⅵ—2 秦腔獠牙特技表演张掖市高台县 (共计10项)
45 Ⅶ—1 西峰泥塑庆阳市西峰区
46 Ⅶ—2 石雕艺术庆阳市宁县
庆阳市合水县
47 Ⅶ—3 剪纸酒泉市瓜州县
酒泉市敦煌市
天水市清水县
定西市通渭县
白银市会宁县
48Ⅶ—4木雕甘南州卓尼县
陇南市武都区
天水市武山县
天水市秦州区
酒泉市金塔县
49Ⅶ—5红古刺绣兰州市红古区
50Ⅶ—6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天水市秦州区
51Ⅶ—7天水竹雕天水市秦州区
52Ⅶ—8水陆画武威市凉州区
定西市临洮县
53Ⅶ—9阿克塞哈萨克族刺绣酒泉市阿克塞县
54Ⅶ—10 临夏穆斯林建筑艺术临夏州 (共计18项)
55Ⅷ—1西峰陶塑技艺 庆阳市西峰区
56Ⅷ—2宁县皮影雕刻技艺庆阳市宁县
57Ⅷ—3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庆阳市正宁县
58Ⅷ—4平凉纸织画工艺平凉纸织画社
59Ⅷ—5安口陶瓷制作技艺平凉市华亭县
60Ⅷ—6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敦煌文化学会
61Ⅷ—7礼县井盐制作工艺陇南市礼县
62Ⅷ—8竹篮寨泥玩具制作技艺陇南市成县
63Ⅷ—9寺台造纸术陇南市康县
64Ⅷ—10 红古黑陶制作技艺兰州市红古区
65Ⅷ—11 东乡族钉匠工艺临夏州东乡县
66Ⅷ—12 永靖王氏铁器铸造技艺临夏州永靖县
67Ⅷ—13 永靖白塔乡古建筑艺术临夏州永靖县
68Ⅷ—14 通渭脊兽制作技艺定西市通渭县
69Ⅷ—15 通渭草编技艺定西市通渭县
70Ⅷ—16 铁芯子制作技艺兰州市西固区
兰州市皋兰县
71Ⅷ—17 秦安麦秆编技艺天水市秦安县
72Ⅷ—18 裕固族皮雕技艺张掖市肃南县 (共计1项)
73Ⅸ—1华锐藏医藏药武威市天祝县 (共计15项)
74Ⅹ—1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酒泉市阿克塞县
75Ⅹ—2天祝土族婚俗武威市天祝县
76Ⅹ—3七月官神兰州市榆中县
77Ⅹ—4兰州清汤牛肉面兰州市城关区
78Ⅹ—5正月十九迎婆婆甘南州舟曲县
79Ⅹ—6藏族服饰甘南州
武威市天祝县
80Ⅹ—7甘南藏族婚礼甘南州夏河县
81Ⅹ—8秦安女娲祭祀仪式天水市秦安县
82Ⅹ—9青苗会定西市岷县
83Ⅹ—10 兰州“天把式”兰州市皋兰县
84Ⅹ—11 窑街“福”字灯会兰州市红古区
85Ⅹ—12 九宫八卦灯会定西市岷县
86Ⅹ—13 金塔黄河灯会武威市凉州区
87Ⅹ—14 裕固族剪马鬃张掖市肃南县
88Ⅹ—15 裕固族祭鄂博张掖市肃南县
㈡ 甘肃省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什么
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85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萨尔》 西北民族大学
2 Ⅰ-2 陇东红色歌谣 庆阳市
3 Ⅰ-3 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张掖市肃南县
4 Ⅰ-4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东乡县
5 Ⅰ-5 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积石山县
6 Ⅰ-6 河西宝卷(武威宝卷张掖宝卷酒泉宝卷) 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
7 Ⅰ-7 东乡族小经文与民间叙事长诗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学
二、民间音乐(共计8项)
8 Ⅱ-1 敦煌艺术-音乐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儿 (莲花山花儿会 松鸣岩花儿会 二郎山花儿会 新城花儿会 张家川花儿会) 临夏州康乐县临夏州和政县定西市岷县甘南州临潭县天水市张家川县
10 Ⅱ-3 佛宫音乐"道得尔"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县道教音乐县 天水市清水县
12 Ⅱ-5 唢呐艺术 庆阳市西峰区、环县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张掖市肃南县
14 Ⅱ-7 天祝藏族华锐民歌 武威市天祝县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间舞蹈(共计13项)
16 Ⅲ-1 敦煌艺术-舞蹈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跷 兰州市永登县
18 Ⅲ-3 兰州太平鼓舞 兰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县
21 Ⅲ-6 荷花舞 庆阳市西峰区
22 Ⅲ-7 巴当舞 定西市岷县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县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县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县
27 Ⅲ-12 傩舞(文县傩舞-池歌昼 永靖县傩舞 西固军傩) 陇南市文县临夏州永靖县兰州市西固区
28 Ⅲ-13 锅庄舞 甘南州
四、传统戏剧(共计8项)
29 Ⅳ-1 道情戏 省陇剧院、庆阳市
30 Ⅳ-2 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陇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戏 天水皮影戏) 庆阳市环县陇南市兰州市永登县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 华亭县曲子戏 秦安老调 通渭县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凉市华亭县天水市秦安县定西市通渭县
32 Ⅳ-4 秦腔 省秦剧团
33 Ⅳ-5 灯盏头戏 平凉市灵台县
34 Ⅳ-6 "南木特"藏戏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戏 陇南市武都区
36 Ⅳ-8 玉垒花灯戏 陇南市文县
五、曲艺(共计8项)
37 Ⅴ-1 兰州鼓子 兰州市
38 Ⅴ-2 贤孝(凉州贤孝 河州贤孝) 武威市凉州区临夏州临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临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凉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县春官歌演唱) 平凉市崆峒区陇南市西和县
41 Ⅴ-5 阿肯弹唱 酒泉市阿克塞县
42 Ⅴ-6 藏族民间弹唱 甘南州玛曲县
43 Ⅴ-7 南梁说唱 庆阳市华池县
44 Ⅴ-8 甘南"则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间杂技与竞技(共计2项)
45 Ⅵ-1 高抬 平凉市庄浪县
46 Ⅵ-2 万人扯绳赛 甘南州临潭县
七、民间美术(共计8项)
47 Ⅶ-1 敦煌艺术-美术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县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砖雕 临夏州临夏县
51 Ⅶ-5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画 定西市岷县
53 Ⅶ-7 剪纸 庆阳市、平凉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银市、张掖市、兰州市
54 Ⅶ-8 马尾编荷包 平凉市庄浪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3项)
55 Ⅷ-1 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 天水市秦州区
57 Ⅷ-3 洮砚制作技艺 (岷县洮砚制作技艺 卓尼县洮砚制作技艺 临潭县洮砚制作技艺) 定西市岷县甘南州卓尼县甘南州临潭县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临夏州积石山县
59 Ⅷ-5 东乡族擀毡技艺 临夏州东乡县
60 Ⅷ-6 刻葫芦(临夏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 临夏州临夏市兰州市
61 Ⅷ-7 甘谷脊兽制作技艺 天水市甘谷县
62 Ⅷ-8 肃北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3 Ⅷ-9 肃北雪山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4 Ⅷ-10 舟曲县织锦带 甘南州舟曲县
65 Ⅷ-11 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 甘南州夏河县
66 Ⅷ-12 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
67 Ⅷ-13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兰州市
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
68 Ⅸ-1 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 平凉市灵台县
69 Ⅸ-2 藏医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计16项)
70 Ⅹ-1 博峪采花节 甘南州舟曲县
71 Ⅹ-2 夏河县香浪节 甘南州夏河县
72 Ⅹ-3 乞巧节 陇南市西和县
73 Ⅹ-4 合水面塑风俗 庆阳市合水县
74 Ⅹ-5 兰州羊皮筏子 兰州市
75 Ⅹ-6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 庆阳市
76 Ⅹ-7 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 酒泉市肃北县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礼仪 张掖市肃南县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县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凉市泾川县
81 Ⅹ-12 公刘祭典 庆阳市西峰区
82 Ⅹ-13 插箭节 甘南州
83 Ⅹ-14 "※"字灯会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庆阳市庆城县
85 Ⅹ-16 拉扎节 定西市临洮县
㈢ 甘肃传统文化有哪些,丰富多采的中华传统文化
甘肃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这里是甘肃着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
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
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
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着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着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保存着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700多个洞窟,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构建筑5座,珍贵文物5.6万件。在我国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泥塑和壁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首批候选者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认定。在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81项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的遗存仅有2个,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现为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维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正是今天的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也正是因为《阳关三叠》和《凉州词》的绝世咏唱使阳关玉门关名垂千古。阳关玉门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险要地势,现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您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悠然而生。
6.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
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统一精神的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都以甘肃为起点,象一条巨龙,穿越戈壁,翻山越岭,蜿蜒东行。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600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以上,除阳关玉门关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距嘉峪关关城2.5公里的官园、距嘉峪关关城20公里的横沟屯庄、金塔县汉长城、山丹县汉明长城、民勤县汉长城、永昌县汉明长城、景泰县明长城、临洮县秦长城、渭源县秦长城、通渭县秦长城、陇西县秦长城、岷县秦长城等遗址。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北方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逐鹿战场方面的军事斗争,都会反映在这些作为边关防卫要地的甘肃长城遗址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甘肃省长城内外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唐代诗人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硕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今天,虽然烽火狼烟不再,但历史边关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维《陇西行》诗中描绘:“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关城景区,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峡等。嘉峪关关城两翼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的“第一雄关”城楼,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良,气势雄浑,建筑精良,显示了古代边关将士的杰出军事才能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关隘之一,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名“天下雄关”。“天下第一雄关”、“天下雄关”分别系陕甘总督左宗棠和肃州总兵李廷臣所书。如今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瀚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沿戈壁滩南行,至讨赖河北岸陡壁边,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万里长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作用。今天,游客参观茫茫戈壁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仍可凭吊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之气,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寻捡大漠风雨奇石,领略戈壁的浩瀚风姿。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左翼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北侧的黑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绝壁,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长,叠嶂黑山暗壁悬”。黑山峡位于悬壁长城南侧150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真正交汇处。置身黑山峡中,可以领略原始荒蛮的自然风貌,感受黑山岩画的古老、多样和神秘。
7.佛教文化——摄人心魄的佛国世界,绚丽多彩的石窟长廊
宗派也开始出现,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庙也在甘肃大量建造,佛教艺术初显其独特的光辉。唐朝时期,甘肃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大发展,不少佛寺改宗为藏传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画重绘,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肃境内的大量佛教窟龛,自河西向陇东,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把当时甘肃境内佛教文化的辉煌,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有70多处,除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外,着名石窟主要有:1、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艺术着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陈列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2、永靖炳林寺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现存窟龛196个,造佛像近800身,壁画约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国内最早墨书纪年题记的石窟寺。3、瓜州榆林窟。被誉为“莫高窟姊妹窟”,开创于隋唐之前,现存完整壁画的洞窟42个,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4、肃南马蹄寺石窟。建于北凉,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70余个,各类塑(雕)像300余尊,壁画约450平方米,寺中有国内仅有的、古朴稚雅的大型浮雕飞天。5、祁丰文殊寺石窟。建于北凉时期(公元401—433年),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100多个,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敦煌莫高窟之不足。6、武威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创建于十六国北凉王沮渠蒙逊时(公元401—432年),现存3层,大小洞窟17处,雕像100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画像等珍贵文物。7、武山水帘洞石窟。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结痂趺坐于莲花台上,高达40余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浮雕。8、甘谷大像山石窟。凿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谷大佛释迦牟尼佛造于盛唐,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宽10.4米。9、庄浪云崖寺石窟。始建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山崖悬空而得名。其他着名石窟还有:瓜州县东千佛洞、武山县木梯寺石窟、泾川回山王母宫石窟、泾川南石窟寺、庆阳北石窟寺等。
8.黄河文化——九曲黄河绕陇原,甘肃黄河风情之旅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荡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 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将黄河文明的大气磅礴,质朴与绝代风华,展现无遗。
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玛曲第一弯壮美奇观和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 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 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 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情景再现;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并体验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9.始祖文化——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华夏民族血脉相连。如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观光游览的寻根朝觐圣地。
10.民俗文化——走进陇原大地,体验特色风情
甘肃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目前,甘肃省已有甘肃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市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劳动人民表达对理想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热爱的一种民族音乐传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特别是集体对唱颇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组成的对歌双方,相互间展开风趣、生动的“花儿”对唱,十分吸引人。集体对唱逐渐演变成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各民族自发举行的对歌、赛歌集会的“花儿会”,如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永靖县“炳灵寺花儿会”、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定西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等。在这些“花儿会”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是“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穿着艳丽服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登山会歌,常聚有数万人,整个花儿会包括拦路、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都是在优美的歌声中进行的,从山脚到山顶,从河边到树林,整座莲花山都回荡着悠扬高亢的花儿,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临夏“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兼具京戏和藏戏之优。将歌舞表演和剧情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顺步”,即同一侧的臂和足同时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优雅。剧目主要以民间、佛经、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为原本改编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联想丰富、比喻生动、语言朴实等特点,以及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发展到《达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诺桑王子》、《罗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赞》、《降魔》、《松赞干布》等9个剧目,形成了丰富完整的艺术表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