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中国的祝寿文化是怎样的
汉武帝即位之后,广征四方人士,这时候东方朔上书自荐,被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常讽刺诤谏武帝的过失,因此而被称为忠臣。可是,这样一位忠臣在民间的传说中还曾偷过西王母的仙桃。
传说,有一次汉武帝寿诞之日,有一只黑鸟降落在殿前,汉武帝问东方朔那是什么鸟?东方朔说是西王母饲养的青鸾鸟,它的到来,预示着西王母将要下凡来为陛下祝寿。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悦。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然降至,晋谒武帝之后,还献上盛有7只仙桃的玉盘,托东方朔转呈武帝。可是东方朔只将其中5只献给武帝,自己偷偷留下两只仙桃的玉盘。
武帝不知道,还命令侍臣种植桃核,西王母知道后阻止他说:“这桃可不能种在下界,它的枝叶伸展方圆三千里,三千年才开一次花,过三千年结一次果,此桃已是第三次结果,但这小子每次都偷我的仙桃。”
东方朔本来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与长寿并不沾边,但因为偷吃了西王母的仙桃,而此桃是3000年才开一次花、3000年结一次果,那么偷吃了3次仙桃,寿命起码也应在18000岁以上了,难怪民间要把他奉为长寿之祖了。
在旧时为老人贺寿之日,人们往往喜欢在寿堂上悬挂东方朔的图画,以此来象征长寿和吉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上酒献寿”的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文中所用的“万寿无疆”这样的颂语,在祝寿活动中十分常见。
应该说,春秋战国以后的献酒上寿活动,虽然并不一定与特定的生日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活动本身具有“为人上寿”的特点,因此仍然可以说是祝寿礼仪的滥觞。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寿诞日被称为“圣寿节”。皇帝还为自己的寿辰制定了专门的节日,如唐玄宗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寿辰叫“寿昌节”,唐昭宗寿辰叫“嘉会节”。
而宋代的宋太祖寿辰叫“长春节”,宋太宗寿辰叫“乾明节”,宋真宗寿辰叫“承天节”,宋仁宗寿辰叫“乾元节”,宋英宗寿辰叫“寿圣节”等。
至明清时期,皇帝的寿诞之日统称为“万寿节”,皇后的寿诞则统称为“千秋节”。
从春秋时代周简王至清干隆的2300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皇亲国戚、朝臣名士,以书写寿字祝贺诞辰的例子。如春秋时期左丘明,战国时期毛遂,汉代张衡,三国时期关羽,晋代王羲之,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隋代杨益,唐代武则天,五代时期石敬瑭,宋代苏轼,元代赵孟,明代李益,清代书麟等。
旧时,彭山县民众给老人祝寿过生日,都会张挂一幅寿星画像。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家人齐聚,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至明清时期,给老人过生日的风俗才逐渐兴起。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的风俗得以兴盛。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干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
重视家庭、亲情,敬老爱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寿典礼则是这种美德的外化形式。虽然寿星不再具有威严的神性,却因为民间伦理生活的需求,使得这一敬老之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