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对民俗资源开发利用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针对已经发现的且具有相当旅游综合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整理、设计和创造的过程。或者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就是以某一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原材料,经过旅游专家和相关学者共同参与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具有旅游多种功能并可产生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景区或景点的过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现代旅游经济文化产业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方法,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设施和服务。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内容比较集中,规模范围涉及面相对较小,因而往往表现为单一性旅游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往往是民俗旅游投资经营者在相关旅游专家和文化学者事先调查、规划、设计好的蓝本基础上,通过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民俗旅游景区或景点并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例如修建一座民俗主题园,打造一个自然民俗村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伴随着民俗旅游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旅游经济价值,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综合潜力,建立民俗旅游点,设计民俗旅游线,规划民俗旅游区,不仅仅是旅游学界和应用民俗学界的共同心声,也是时代变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国旅游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B. 如何开发节日民俗旅游从文化主题,饮食民俗,游艺民俗等几个方面具体说一说。
文化主题:要以风趣的方向来简述文化,不要以枯燥的介绍概括全集;要深入一些大众感兴趣的文化风俗,主要的是有趣;
饮食民俗:介绍旅游胜地的美食,不要去无人知晓的国家或内地地区;旅客的地方比较吸引人,可以很好地吸引旅客,美食与饮食方式是饮食最重要的,例如:印度人吃饭用洗过的干净的手抓;
游艺民俗:艺术品、文化包括深厚的工艺品等等;
其实重点在于大众的喜好,建议弄一张调查表(网络也包括),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填写,这样对收视率很重要。
C. 民俗文化景区如何创新
民俗文化景区代表的是一个地区、一个或多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社会内容,会成为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地标项目。绿维文旅认为,其创新主要体现在文化主题、产品开发、开发模式上。
重点在文化凝练。民俗特色文化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重要载体和鲜活素材,唯有深度挖掘、凝练景区民俗文化的精神特质,才能为后续品牌及产品的开发奠定好基础。
要重视产品开发。民俗文化景区的特色就在于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那么从资源利用到产品开发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要形成主题产品和系列化产品体系,并通过故事整理策划游憩线路和情景再现场景。
要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其开发模式上主要有主题公园型、民俗村落型、节庆景区等类型。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属于主题公园型开发,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在一起体现出来,形成集锦荟萃的形式;如海南的苗寨或黎寨就属于原地展现的民俗村落型,要结合民俗文化资源载体和空间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绿维文旅拥有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三甲”资质,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理念,历经近20年创新发展,以策划为前提,规划设计为核心,已经为数百个景区提供策划、规划、设计、网红孵化、运营托管、营销策划、投融资招商、智慧提升等服务,滨水度假服务涵盖湿地、湖泊、海岛、温泉、滨海、主题公园等多种类型,助力多个景区成功创建4A/5A。绿维文旅还是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理事单位、旅游景区开发运营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D.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开发赤峰市的民俗旅游资源
(1)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的服饰、建筑、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交织在一起的。
(2)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应加以开发并组织出售给旅游者。在开发中可以加入民俗文化的内容,如民族歌舞、礼俗、手工艺品等,这些文化内容就被商品化了。
(3)防止赤峰市民俗文化流失的保护措施:丰富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强调民族文化的氛围,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展现当地人的现代风貌,同时提倡保持传统,重视乡土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在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4)加强对赤峰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在有些旅游景点,在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治安情况恶化、拉客宰客、传统工艺品粗制滥造等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开发不当、管理不善。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利益,没把他们当作主人,只是把他们当成了开发的对象,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引起当地居民和外来开发者发生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产生急功近利的行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和管理加以避免,让旅游区的居民参与到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来,这样既能使旅游区的居民获得经济利益,又能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充分利用赤峰民俗旅游资源各个方面的优越条件来开拓旅游领域。
E.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哪些模式及特点
模式: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方法,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设施和服务。
特点:
原则性导向鲜明、文化性特征显着、地域性限制不强、参与性体验突出。
(5)民俗文化从哪些方面旅游开发扩展阅读
传统民俗文化景观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旅游地形象的基础。由于民俗旅游资源多种多样,形式内容千差万别,个性特色各有千秋,开发范围、开发规模、开发重点、开发条件也不一样,民俗旅游景观开发的对象也有较大的差异。
只有配套开发建设,才能使纯粹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了背景、情境、氛围和支撑而取得成功。民俗旅游属于专项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因此成为专门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开发的内容上,既要强调主题,又要照顾全面。
F. 全国的农家乐旅游在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注意哪些问题
一防止民俗文化利用过度,纯粹为了旅游而旅游;
二是拦唯败防止游客形成对简颤民族文化的庸俗化理解,误读民俗山辩文化的内涵;
三是民俗文化成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文化,失去了自身立命的土壤。
G.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要素,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提升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加强游客对当地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而“民俗文化”则是文化旅游中最容易实现、也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所在。游客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来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历史生活风貌,满足自己“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感受旅游的趣味性和差异性。民俗文化由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品、饮食习俗、社会习俗、婚丧习俗、宗教习俗、民族服饰和建筑等构成。
众所周知,民族民俗文化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彰显民俗特色的重任,旅游开发时,应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民俗文化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保存自然也就成为了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需要对这一类文化要有所了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我们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需要对其进行有批判性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旧民俗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抛弃,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H. 谈谈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