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数据时代 重构文化空间的人文向度
大数据时代:重构文化空间的人文向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杂居,以及“拟态环境”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导致了知识在获取、存储、交流、再生产等诸多环节发生深刻变化。如何面对由此带来的挑战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时代首先带来了传播话语权的迁移。在印刷时代,知识分子常常是报纸书籍等纸媒话语权的拥有者。比如,民国时期的《新青年》、《新潮》、《语丝》、《晨报·副镌》等报刊,其编者常常具有大学教师、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这为他们重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启蒙打下了重要基础。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身份和教育身份的分离,当今学者难以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文化话语权逐步从传统学者移至媒介巨头,尤其是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代表的传媒机构。无论如何,大数据重构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形态,也打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平衡,缔造出新的话语权分布,进而带来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掌握媒介话语权的传媒机构如何重塑文化价值空间?从目前看,媒介文化产业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但由于从业人员的芜杂,资本力量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宰。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文化的价值向度被严重剥落。不仅如此,媒介偏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刷文明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而大数据不仅用视像渐渐取代传统文字,还使信息变得海量且混杂无章,这导致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正如尼尔·波兹曼的喟叹: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广大学者必须积极应对文化空间和教育背景的深刻变化,特别要处理好“为学”及人文教育等问题。
首先,就为学而言,在印刷媒介时代,藏书、购书与纸媒阅读常常是文人学者为学的主要方式。民国时期,学者家中的藏书一般都要超过上万册,据邓云乡回忆:“教文史的大教授通常都藏书几万册”。“据统计,现存鲁迅藏书有4062种,约14000册,其中中文书籍2193种,外文书籍1869种,包括中文线装书、中文平装书、俄文书、西文书、日文书等。”可以说,鲁迅的文学及学术成就与其藏书、借书乃至抄书密不可分。而在知识的交流与传承上,也多是通过课堂、宴饮、聚会、拜访等方式进行。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朱光潜的“读诗会”、《晨报·副镌》“沈从文们”的聚会等都是当时为学交流的典型代表。
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书状况及学习资源,国内外开放的网络数据资源使知识获取更为便捷迅速。数字化出版的崛起更是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在知识的存储上,电子图书具有纸媒所不具备的携带方便、易于查询等长处,实现了从古昔的汗牛充栋到当今的大容量可移动介质的重大转变。在知识的交流上,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E-mail、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而知识的分享、交流和传递也更为迅速和便捷。在知识的再生产上,海量网络资源为人们的书写记录提供了重要平台。比如,部分史料在搜集、整理、编写、保管、出版、传播等环节开始趋于数字化发展。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为学”方式较纸媒时代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数字鸿沟”的不断拉大,广大学者除了要秉承传统的为学精神,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取及交流方法,使自身的学术研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此外,人文教育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谈到电视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时指出,“美国目前最大的教育产业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家里,在电视机前。”这种警醒亦如当下的大数据之于教育。传统课堂传授的知识备受各类现代传播媒介的信息冲击,学生获取知识及价值认同的途径已发生重要改变。大数据时代使得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教条化”。这就要求人文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网络传播的伦理规范,还要加强高校自身的职责建设,推动网络新媒体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 重构文化空间的人文向度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㈡ 信息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危害
电脑应用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汉字输入除了适应大众化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汉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问题。本文通过《十力码》的编制示例来说明,汉字编码输入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涉及部件的称谓规范和数量问题,以及部件字形不能进入电脑字库中的不便。提出了适用于编码的部件“助记音”,汉字的联想描述方法的应用,以连接词来定义高频字编码,对于数字、天干地支、交重字形等不同类型的汉字的编码赋值方法。呼吁在数字化的革命中,保持、发扬传统文化,把现代化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近十多年来,汉字编码的先行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几乎把汉字所有的音、形组合都进行了分析、归纳。但是,始终不能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编码从“叫好不叫座”到“无人喝彩”。语言对专业录入人员可以是毫无意义的符号,也可以用等量的数字替代。但是,对公众来说语言就是生命,就是情感,是音、形、意的合成,是能够听、说、读、写的一个整体。
汉字的输入方法不仅仅是文字的加工过程,也应当是汉字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解决输入方法只是入门,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脑应用才是目标。
汉字编码的基础准备
“编码”的定义是:按某种规则将信息用规定的代码赋值,并可以按相反的规则恢复原始信息。编码不是语言,也不能代替语言。从语言的角度看,汉字编码的基础准备工作尚有不足:
第一,部件无名。国标640个部件中,将近一半的汉字部件没有习惯读音或称谓,或是虽然有过“称谓”,但公众已经不为所知,无法用简洁的自然语言来描述赋值过程。
第二,只拆不联。中国人常用两种方法说明、解释汉字,即:“木子李、弓长张”的拆分法和“革命的革、身体的身”的借字联想法。对不好拆分与形容的“交重型”结构汉字,更多地使用借字组词的说明方法。可是,多数汉字编码方法只使用了“拆字”的理念。
第三,形音分割。语言法则是“音码统一、见字读音”,单纯的符号表达不利于交流、记忆。
“编码”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试图以统一的规则来进行文字的转换。掌握电报码甚至各种密码,对专业人员都不是难事。对大众来说,熟练需要时间,应用要有条件。
部件在电脑中竟无容身之处
部件是汉字的基础,汉字部件应当是学习研究汉字的必备之物。可是,似乎汉字部件的实用性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
部件并未安装在微机中。
部件规范能进入教学内容吗?
部件的称谓何时解决?
1997年12月,国标汉字部件公布。现在时间过去了4年多,但是在商品电脑中还是不能找到这些部件的“字库点阵”标准和软件产品。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从网络交流到传统出版都很难在部件级讨论文字,包括文字信息化和文字的起源。
我们使用的部件规范包括了各种常用和不常用的符号,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注音符号,还有日文、俄文、希腊文字母,偏离就是没有汉字部件的全表。
汉字信息产品也是一种产品,所有的产品都应当检测。但是,至今为止制定的许多检测“输入法”的标准,在一定的意义上只是为了约束那些想随意创新的“编码”人。相反,为什么文字信息化还没有一个包括语言文字和电子信息两大领域都能认可的规范和按部就班的进度计划呢?这种计划不仅要公开和加快实施,也应当考虑到多个专业的交叉、适应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
信息化是社会的信息化,我们制定了许多规划,成立了许多部门,但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是试图用传统的农业方式或工业化的方式来解决信息化的问题,部件信息化的落后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
部件归纳排序,减量增类
在信息时代,要完成理想的汉字数字化,也必须认真的考虑部件的“减化”。
一支军队有成千上万的军官,有几百种职务,但是只要有了10几种军衔,就可以称呼任何一位军官,可以指挥素不相识的军人作战。对汉字部件来说,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创造出适合信息时代的更为合理的部件分类与命名。
如果说,因为有了元素周期表,有了元素名称和符号代码,才推动了化学反应的表达,使化学从炼丹术士和点金术的歧途中走出。那么,在“数字化地球”的时代,这样多的汉字部件至今还缺乏通俗的读音和规范代码,能不认为是“数字化”的一个断层吗?
对于利用26个字母赋值的笔形输入来说,就必须对560个部件进行归纳、合并、排序。当然,这里的归纳与合并不是对部件本身的笔形压缩、修改,而是像对相近的部件赋予共同的称谓与字符,以完成“减少数量,增加类别”。
《汉字部件规范》中的术语“笔形”已经指出:楷书汉字的笔形依据笔势和走向可以分为数十种,基本的类型为:横竖撇点折五类。
笔者认为在笔形上,除了“横竖撇点折”,至少还可以增加一类,暂称其为“合”。把“折笔加点”的部件“厶?”等都列入,这些部件现在还没有称谓,可以用“合”字与其赋值代码“V”来形容。这样一来,像“令监以私径”等一类汉字就都可以便捷描述、输入。
“登”“学”等字的首部件,也不会单独使用,它的后面总是跟随着另一半,或是冖一,从部件赋值的角度看多有不便之处。既然相当一些部件本身的含意已经丧失,能不能在部件分类时,以“合并”来方便使用和记忆为主呢?
部件“减量增类”的操作,不仅要考虑部件赋值的简便,适合人的思维习惯;还要避免整字出现赋值重码。因而,恢复部件称谓也不单纯是文字工作者的任务,信息界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编码到辅助语言
汉字输入编码实际上是中西文字的“分野”。“分野”源于古代地上各州郡邦国和天上一定区域的对应关系(《辞海》721页),汉字部件与西文字符的对应自然也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分野”。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编码往往只突出了字符化、数字化的转换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文化观念和人的能力发挥。
汉字信息化并非只能进行传统的“电子化”“机械化”,在设备和技术上做文章。汉字信息化也包括提升“毛笔”时期的文字理论,不能完全按照当前的现代文字应用规范来进行符号置换,不能选择2000年的文字规范;也不能把1980年的语言应用方式作为汉字信息化的符号赋值规范。特别是恢复非成字部件的称谓,要选择3000年前汉字产生之初期,选择部件最活跃时期的信息来作为汉字信息化的符号赋值的基础。
部件定名,借字组词
通过《十力码》的研制,认为汉字信息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为汉字部件“定名、定音”,即部件的“称谓”。如果书写汉字的整个过程可以用简洁的自然语言描述,汉字输入的编码,以至部件的“直观排序”规则也就会“迎刃而解”。(当前是笔画和笔序二次排序)
汉字输入的大众解决方案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所使用的汉字基本部件都应当具有规范化的称谓、通俗读音或助记音;
2,汉字编码采用音码同步方式赋值,按音键码;
3,“拆字”与“借字说明”或称之为“助记音”(因为计算机编程时有“助记符”之称)相结合;
4,用1或2个字符为部件赋值,并采用简单明确的取码规则;
《十力码》为了实现一种立足于语言的输入方法,为29个无名或无读音部件试定9个读音(助记音)及赋值代码,其中包括:
冫 助记音为“泉”(滴水泉),赋值代码为 q;
旅(第7,8笔)助记音为“旗”,赋值代码为 q;
介(第3,4笔)助记音为“腿”,赋值代码为 t;
匚, 助记音为“侧门”,赋值代码为 cm;
?、廴, 助记音为“剪刀”,赋值代码为 jd;
勹,? 助记音为“鱼钩”,赋值代码为 yg。
当然,这种“助记音”还可以有其他方案,字音不是主要的,而是要让“部件”方便记忆。如“勹”也有“包”之读音,但是要解决整体编码赋值的平衡。这个问题也是今后部件称谓赋值应当考虑的问题。如果“部件称谓”赋值合理,直接就可以用于输入编码和汉字教学。
5,将常用的连接词、代词等单字定义编码中的单字符高频字。
汉字是一种节奏性语言,单字和双字节、多字节交替出现,在文字中单字连接词、代词大约占到7—10%。因而在利用部件助记音的基础上选择单字连接词为编码的单字符高频字,是方便使用的一个创新。
按照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高频字为:一二才的而厂它和说在口了木如是就其人上地元等为要与中。
对部件要先定音,再依音赋予代码。可以用部件读音(俗称开口音)序列的集合来表达这些部件构成的字。如旅的古字形为多人集中在飘扬的军旗下,其部件读做“方、牛、旗、人”,其赋值字符序列也就自然形成,即用读音声母记为:fnqr。
交重结构的汉字部件则通过借字组词方式说明,实施例使用了约150个部件。部件及部件借字词组的赋值字符分别如下:
革(gmm),革命(gm);
身(stt),身体(st);
雨(yll),雨露(yl)。
十力码的分类赋值方法
从语言的角度看,不论是字义、还是字音都有多元性。人们习惯于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来形容同样的事物。如不同的人可以分别用姓名、职务、职称、藉贯、亲属身分、文化水平,甚至于用形体特征来称呼同一个人,而不会发生误会。难道我们不能也使用人们的语言习惯描述具有不同特征的汉字吗?至少,对中文数字、天干地支符号和无名称部件、交重部件可以分类确定不同的赋值描述方法。已经完成的《十力码》把汉字部件分成:数字、天干地支、自然音、表形、
自定助记音、借字组词来说明的部件等几部分。
其中的数字部件赋值口诀为:一A二B三(开始)联想;
三读做:三四的三,五为五六的五;十为十全的十;(八避开北京的BJ)
数字和赋值代码分别为:
一A 二B 三SS 四SW 五WL 六LQ 七QB 八BA 九JS 十SQ
繁体数字类似,第1字符重复一次,如:壹AAB 贰BBS 拾SSQ
十力码与传统文化
六十年前,我国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熊十力先生就力图复兴、恢复具有创造精神的、活泼刚健自强的民族文化生命。为了纪念熊十力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将这种汉字辅助语言命名为“十力码”。
盛世修字,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汉语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也应提到新的高度。应当把汉字输入从工业化的符号处理,转变为语言文字现代化的发展范畴,以适应全民族和历史的需要。在创新机制的推动下,迫切希望文字、编码、软件专业能结合起来,不仅解决输入方法,而是面对信息时代的汉语未来。
我们应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也应当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要使中华民族文化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而变革更新,使传统和现代化达到辩证化的统一。任何辉煌的文化如果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停止创新,那它也会因创造力的枯竭而逐渐消亡。另一方面,创新也必需适应人类的进化规律,工具只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而不应成为替代。
面临文明与文化,传统与进步的问题,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进步”,能被认为是我们的骄傲吗?中国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量,我们有责任在数字化的革命中,保持、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要把现代化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汉字的运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㈢ 一些传统的企业,该如何实现数字化的转型
传统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
1.了解各部门的业务流程
最成功的计划是在公司环境中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文化转变,并确保所有员工都觉得自己是改变的一部分。这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个人的角色和职责来实现,使其与转化的目标保持一致。这不仅有助于阐明组织所需的技能和角色,而且还有助于确保从一开始就将员工包括在流程中。
通过无代码开发平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小型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路程中,往往难以迈开第一步,没有自己的开发团队,难以实施,或者选择外包公司进行合作,外包公司的管理软件扩展性低,二次开发难度高,使用白码无代码开发平台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规范化管理业务,中小型企业的业务人员,只要熟悉业务流程,了解业务需求都可以短时间内学会搭建企业级的管理系统,而这不需要有编程基础。
㈣ 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从构建全要数数字来实现。
在传统作业方式下,制造型企业往往设定相对应保养的周期,并且辅助对应的组织保障,拟定明确的SOP进行监督和推进;在设备出现明显生产质量故障、产品质量不良的时候进行保养。但在数据驱动下,这些作业方式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对设备产生的数据进行更为及时准确地观察;把生产过程中的电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实时观察非电器化前置因素;依据设备运作状况实时分析判断所需保养程度,主动产生保养行为。
总而言之,当我们能够更好、更及时、更准确地获取数据时,就有机会更好地应用数据去改变整个行为。
企业进行全要素数字化的过程,则是将物理世界中所有有价值的业务行为包括数据,映射到虚拟数字世界中,从而通过数据侦测及有效运算,基于持续积累应用的价值知识图谱去预测后续事项,并且根据该预测重新驱动企业组织行为。因此,一个完整的、全要素的数字化企业则会用数据驱动其结构、技术的延展和发生。
在数据驱动企业运行和业务转型的模式之下,每一个作业流程产生的数据都会启动下一步任务,进而派发给相关的人和组织。在数字化企业中,人机协同将不再是单向的输入和输出,而是互动。而企业内部各个平台信息的交互,不管是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还是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交互,将变得敏捷和迅速,大幅缩小时差和信息不对称,数据透明度得到有效保障。
㈤ 数字化转型有哪些基础策略
数字化转型的六大策略:
第六,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及合作伙伴。已经有很多公司讲,它的全球视野、创新能力、技术实力、技术能力。
㈥ 数字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社会交往数字化
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脑、网络电视、各种ipad及其它智能设备等通过QQ、微信、网易、新浪、360书馆等各种APP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方便快捷,效果显着。
2、金融生活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移动支付的普及,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的情况下,人们在网上银行转账、网络支付、金融理财、保险业务、共享及分享经济等方面的业务越来越多。
3、文化学习数字化
主要表现为电化教育、在线教学、网络阅读、信息传播及资料搜集整理等。数字化时代还帮助人们提供了对信息知识分类归纳整理等功能,对人们提高学习及工作的效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360doc图书馆在这方面做的十分优秀。
4、大数据时代飞速发展
数字时代离不开大数据支持,也推动和促进大数据飞速向前发展。
不管是投资理财,人们的各项信息资料,比如健康、教育、身份信息,特别是社保卡、不动产登记、就业、失业、医疗等信息都能逐步实现一网通。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被广泛应用。出行一证走天下,办事一网能运行将逐步成为现实。
㈦ 传统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从那些方面入手
数字化这个概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数码化(Digitization):不改变事物本身,而是改变事物的存在或存储形式、使之能够被计算机处理,如:将纸质文件扫描为电子文件、将相片存储为电子格式;
2. 数字化(Digitalization):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对商业的重塑,信息技术能力/数字技术能力不再只是单纯的解决企业的降本增效问题,而应该成为赋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突破的核心力量;
3.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利用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来推动企业组织转变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的变革措施,如衍生出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概念。
诸如企业的财务、销售、市场等业务自身就带有强烈的数据分析需求,领导也厌倦了查看一沓沓报表,更希望看到结论化的数据。如果说运用到个人或是某一个问题的叫数据分析,那么投入到企业的业务层面用于辅助管理产生效益的则可称为数字/数据化管理。
数字/数据化就是要通过收集企业日常运营的数据,客户使用产品服务的数据,市场行业,趋势等等数据,形成企业日常运营的全景图,反映到产品研发、服务流程改善、精准营销、销售模式升级、优化库存等业务的改进上来。
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
(1)数字化让企业中非创新的活动更加简单
换句话说,因为有了数字化手段,企业中那些创新成分低的诸如体力劳动,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都可以被自动化,从而,相应的,企业中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活动的比重才会增加。
(2)数字化让企业获得了一种新的资产——数据
数据资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是最容易受“判断”的影响,而很难和其他资产那样,有一个市场价格。
(3)数字化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友好的环境
数字化的手段,让很多原本需要大量投入做实验的创新活动,有了更加简单易用低成本的虚拟化的实验环境,原本来自复杂的实验搭建、制作工作,现在只要动动鼠标,最多写几行代码就可以实现。
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一环,其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现有经济结构、构建数字经济体系。
不管是在被动亦或是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传统企业都开始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不少传统企业带着希望来,却带着失望离开。
数字化转型难在哪里?
难点一
数据治理难,数据存在孤岛
尽管数据治理对于企业而言是如此重要,但大多数公司的数据治理行动至今尚未完成甚至仍在计划阶段。整体上的滞后,是因为数据治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无论是在跨组织的协调沟通中,还是在决策或持续推进环节,企业数据治理往往需要面对数据孤岛、数据质量差、数据不透明等障碍。
信息存储库仍然由单个团队或部门控制,并且对整个组织不可见。当某些派系将其数据与公司其他部门隔离开来时,员工无法从数据可能包含的答案和见解中受益。大多数公司表示他们在数据孤岛方面遇到了中等或高难度。
数据治理要求企业实现数据透明,而部分数据库难以直接调取内部数据,只能通过对外接口进行访问,在进行诸如数据分析、血缘分析、数据建模等上层应用时,被大大限制了灵活性,一些需要使用原始数据的场景无法实现,数据的价值也就无法发挥出来。
难点二
外包开发的系统,跟不上业务变化
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经常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业务变化需求,需要开发人员在原有的软件基础上进行修改,一是要等排期,也许排期到了需求又有变化;二是因为是外包开发,许多代码需要重新梳理,一个小小的改动都要浪费开发人员的时间,如果牵涉到沟通和人员流动,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难点三
自研团队成本高,周期长
传统开发软件开发流程,一般要经历需求调研、原型、UI设计、数据模型设计、前端开发、后端开发、集成测试、用户测试、生产上线、运维。流程周期长,需要的技术种类多。导致开发时间过长,人员招聘培训成本也大。
难点四
数据安全令人担忧
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数据库是保证数据安全最重要的城墙。所有数据都是数字化的,并且数量巨大,黑客始终可以在恶意内部人员的帮助下找到进入入侵的方式。如果他们以某种方式可以访问你的关键数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其中的一些数据。
㈧ 文旅部: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的新方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多个方面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意见》提出,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
《意见》还提出,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
㈨ 文化生活知识 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信息化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与继承的主要媒介。
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科技是文化发展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现代科技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信息化,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和主要手段.
㈩ 了解数字文化企业一般进行哪几方面的数字化实现
谈谈数字化社会文化的出现
数字化社会文化最近被谈论的很多.如何认识数字化社会文化的出现,需要用跨学科的思维逐层解剖分析,笔者拟从三个层面上开展以下思考.一是什么是数字化,二是什么是数字化社会,三是什么是数字化社会文化.不把这些基本概念界定清楚,数字化社会的文化就无法认清,一切就无从谈起.
先说第一,数字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字化视频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普及开始的.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处理信息经历过几个阶段:结绳记事、甲骨钟鼎、韦编竹简、活字印刷、数字排版等,每个阶段必要总结出一些相应的编着体例规范.比如一根竹片叫“简”,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起就叫“策”(策,通册);一块木版叫“版”,写了字后叫“牍”;故史称“简策”或“简牍”.据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最长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两汉时期的简,最长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长简写经典,短简写传记、杂书.每简只书一行字,简上的字数不等,多则25-30字,少则7-8字.《礼记》上说:“百名以上书于策,百名以下书于版.” 以上这些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书籍编着体例了.现在我们编辑图书已经有了系统的编辑体例理论.
如今,我们不仅不用竹简,第四代媒体:既文字、声音、图片、录像从互联网络上编辑、存储、处理在一起的数字读物也已经出现了.信息量的单位从百千万文字的字数,变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字节数.专家预测:现在对数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经不仅局限于KB、MB、GB、TB、PB 的级别上,已经把更高级的 EB、ZB、YB 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换句话说,中国人处理信息已经可以使用更先进的媒介了.这种媒介把上千年来的平面纸介质彻底改变了,改变成了完全与以往不同的介质以至不能叫图书了,只好叫“读物”.简单说:以学校教学为例,他把知识变成了由知识点组成的知识模块,不同的模块组合变成了一个学科的课程,若干学科课程再加上无限联接的相关学科组合变成了一个专业.学生可以在这种网络媒介上光盘教材上看到文字、图象、声音、录像相互融合,任意链接,瞬间互动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学习平台,可以大大方便自主学习.
那么,这是不是数字化了呢,是媒介物的数字化,但还不是数字化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只是说明了数字化的一部分以及数字化发展的某些方向.数字化还应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结合以及数字视频的普及.换句话说,数字化就是以互联网的无限联接传输为平台基础,以PC机使用为最初的使用环境和各种数字器具的大规模的使用,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是数字化.
为什么呢,因为如今我们,至少我国的主流读物的介质仍然是平面媒体为主,虽然其生产过程的某些环节已经实现数字化了,虽然也有了很多数字化的产品可以消费,并不等于数字化的出现.数字化的出现可能要缓慢一些.但是一旦我们发觉了数字化可能已经大大完成了数字化的过程.有几个事情是大家认同的:如着名学者鲍宗豪教授说,数字化生存的特点是:全球化、分散权力、赋予权力、追求和谐.数字化的这个过程必然要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必然要从虚拟经济在网络上实现全球的社会分工、协作和竞争开始,必然要从虚拟网络社会的“新的文化范式”开始.这就是本文拟探讨的核心话题.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一切到来之前的准备.
是否可以这样假设,数字化是指主流读物介质以第四媒体渗透进各个领域,具体说是大多数的机构、企业有了自己的网页,半数以上的个人有了自己的网页、主要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和传播,其中音视频信息成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于平面介质的纸张在音视频应用中无能为力,因此只有音视频信息才真正改变了人们使用纸张的习惯,彻底改变了媒介的介质形式,数字化才真正被标志出时代的分水岭.
第二,数字化的社会是指新媒体催生了的人类新的生存方式,例如网络传输手段等导致了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一个无意识的革命催生着新的社会出现.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社会信息的传输效率,社会信息的对称性得以大大提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前进.比如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类阶级社会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产生了大工业,网络的普及令全球化成为了可能,数字化给社会带来了什么?首先是具体消费方式的变化,适合数字化的领域首先开发了MP3和照相机、数字化电视等消费品,但是并没有出现全社会的变化,带来全社会变化的是这类手段进入社会生产环节和信息传输过程,比如电子商务.其次,数字化的社会正在渐渐开始,比如我国大城市政府机关的数字化办公正在强力推行,成为了地方领导竞争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的管理正在以数字化的普及推广得到不同层次的改进.政府的可以公开的信息,市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再次,商业行为中网络交易量也已经迅速的增长,大概全球新一组迅速增长的纪录性数字又要产生在中国,那就是数字化商务活动的交易额.最后,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网络化虽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积淀、以及法规的调整正在不间断进行.重要的是,还没找到数字化与传统教育的衔接点.数字化的教材体例、数字化的教学标准、数字化的教育理念、数字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急切的呼唤,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出现之前数字化的社会还只能停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的徘徊.
不难发现,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始终在各行各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字化的应用正在深入到计算机研究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等
其次,社会信息对称性的提高必然导致社会管理成本的降低,社会分工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各行各业的商业机会的迅速增加,必然驱使人们追逐更大的经济效益,经济腾飞的情景正在跃跃欲试的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可能是前几次工业革命所未能比拟的.因为这不是单纯资本的解放,而是信息的解放.信息经济在数字化社会中产生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人们不是从机械化中获得利润,也不是从超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效益中获得利益,而是从信息对称度上获得经济利益,偏僻农村的普通农业产品挂在网上获得世界各地定单的新闻不断出现,证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与传统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最后,社会管理成本的降低将带来社会权力的重新界定和全球性社会的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在社会管理细节上开始,同时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细节上展开,国家间的竞争变成了对这种社会变革的深刻适应程度和迅速的反应速度.数千年前工具革命带来了社会物质生产第一次超过个体生存需要,人类使用工具扩大了生产能力,财产私有化有了动因,财产私有制诞生是那次革命的结晶,私有制使人类摆脱了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分工要求,社会管理血缘责任制的封建文明退出历史;近百年来金融革命带来跨文化的融资行为,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使国家边界概念的淡化,超大型企业及其文化出现;数字化带来的信息革命,信息传递的崭新方式成了人们提高社会整体管理效益的形成,追逐国家或社会经济利益的机会.社会权力在全球化变革中的重新界定,可能看不见因此爆发的战争,但是利益的分配在不同程度的新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革命中完成了.
第三,数字化社会文化在高效率的信息传输中发展,新媒体缩短了社会信息传递的时间,催生了新的文化范式.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信息成本的减少引导了社会群体的行为取向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针对性.
因为人类在自身五官构成的空间里借助工具获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本身的质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比如看见了不公平就要表达不满,看见了艳丽的色彩就要被吸引目光,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可能就要驻足查看.回顾人类历史:人类的交通、通讯工具令汉武帝建设的无边无际的帝国也无法伸展到地球那一边,那一边的西方罗马帝国也无法了解东方的神秘过度及其灿烂的文化.尽管现在有了互连网络,人类依靠自身五官来接触世界的现实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借助的工具正为人类创造崭新的文化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视觉仍然是人类主要采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过去人类无法将音视频信息像今天这么容易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今天有了数字化的手段,使视频信息成了随手可执住木棍写字画画一样简单容易,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任意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人们一下子变的聪明了许多.只要他会使用电脑,获得或发布信息就变得轻而易举.
这时,历史上各种泛滥的传说、各种信息的恣意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可能就要变成另一种样子.人民有了更大的自主判断权和话语权.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见解,一夜之间可能会产生无数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思想家,无疑对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会有无限的好处.人们在互连网上变得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很快可以完成一定量的知识学习.人类更加理智、可以在更加短的时间里学会新事物.这种变化不同的专家学者认识角度不同.社会学家认为:其一,数字文化系统的形成将为人类提供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二,数字文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如网上博物馆、网上音像馆、网上图书馆、网上艺术长廊等.其三,数字文化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人类得以在全球范围里获取信息,生活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某些国家已经部分实现了,在另一些国家还要经过很多年的学习.我国是有幸尽快进入这种社会文化的国家之一.尽管我们对这种文化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文稿打字的水平.
正象专家们解释的那样,在数字化社会文化中生存的特点是:全球化、分散权力、赋予权力、追求和谐.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管理效率才可能带来的,无数思想家梦寐以求的.专家认为,构建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改善数字化生存与交往,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三原则”. 第一,“辅人技术”原则.数字化的本质应是辅人的技术,不能将其神秘化.毕竟人类要依靠自身五官的能力了解世界还要经过若干阶段,在掌握某个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机、学会采集音视频、学会制作网页等.数字世界的人文生态,本质上也是适应人类在数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第二,“人文社会”原则.我们在肯定数字化世界对“社会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还应珍视人类这一新的交往时空、交往天地,不断加强“社会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会人”的人文素质、培育“社会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构建适应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数字人文社会”,并使之与现实的“人文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三,“技术人文”原则.数字世界,是高技术、高人文融合的产物.如果仅仅强调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降低数字化变革之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整体意义.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对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网络成瘾”、“网络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体上并没导致“主体的丧失”,而是更进一步激发了主体的感知想象,塑造了可见、可听、可感的虚拟现实.这个现实正迅速在影响着每一个网民,每一个热爱网络生活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是我们的社会成员还不能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出现,不能适应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孩子,从教育体制上、教育理念上、教育手段上和教育方法上,还不能很好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发挥其长处.任何新技术出现就象核能武器出现一样,人类需要适应它的产生,国家如何自律,人类如何自律,如何避免核扩散的威胁.数字化也一样,需要全社会全人类产生新的文化范式,这是无法阻挡的事情,只能迎上去,主动适应它.
其次,网络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一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停留在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检索、分类、归纳,不能从社会学意义上观察其信息对称导致的社会发展速度上的问题,以及其社会道德发展变化对速度的影响,比如网络色情的蔓延,网络暴力文化的风行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如何解除、化解.
再次,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媒介,网络传播与此前广泛使用的人际传媒如电话、电报相比,它从“感官性、全息性、面对面”等几个层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相比,网络作为多媒体,兼容了现阶段人类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义表现形式,在同一个物质实体上为全方位信息接收、发送提供了可能.
最后,网络人文精神既是构建数字人文生态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数字人文生态的关键.当然相关的研究需要综合跨学科的专业队伍,只是我国似乎还没有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