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截止202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五批,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六批。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140项。内蒙古有17个项目入选,其中新增项目5个,扩展项目12个。分别是江格尔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和硕特民歌、乌珠穆沁长调、萨吾尔登、二人台、乌审走马竞技、察哈尔毛绣、蒙古族皮艺、图什业图刺绣、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巴林石雕、蒙医乌拉灸术、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三空李氏正骨、巴音居日合乌拉祭、六十棵榆树祭。
巴林石雕
2. 赤峰有什么特色的文化
赤峰最特色、最着名的文化----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 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 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 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龙,是中华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化封建帝王极权的化身;那么, 红山龙,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样的关系?这一课题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东北的辽河流域。
1.陶塑艺术
位在北方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出现立体圆雕的裸体妇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则是躯体具有孕妇的特征;在辽宁省建平、凌源二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出土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此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推测是一座女神庙或女性为主的祭祀遗址。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
2.石雕艺术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许多是以动物为题的玉石雕刻, 例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猪龙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则仍待讨论,同形的玉饰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发现,可能是由猪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来,或者是“龙”在早期神话传说阶段的形像。在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鸟、龟、虎形佩和鱼形石坠等小型的动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绿松石所雕。
红山文化陶器呈现四大特征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带盖<!--ADV_CONTENT-->罐等。红山文化陶器的几个特征包括:
1.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3.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4.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猫头鹰是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多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据介绍,玉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数量最多,最大的达到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考古人员说,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们经常遭到其他野兽的攻击,希望能够像鸟儿一样飞起来,以避免收到伤害;人们过着农牧渔猎生活,又希望像雄鹰一样轻易地捕捉到猎物。而猫头鹰具备这一切优势,猫头鹰是辽西地区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动,可以飞向高空,又给人以通达天地阴阳的神秘感。所以,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寄希望于猫头鹰能够给予自身与自然界抗争的神奇力量,这样,猫头鹰成为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图腾崇拜物应该是一种必然。
玉器的使用和丧葬的礼仪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结构的窗口。从目前大考古发掘来看,一般红山人的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但同时还葬有数量不等的猪、狗等,再低等级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葬没有陪葬品。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
玉器的起源是装饰,玉器的使用从萨满文化发展到族权、神权、兵权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礼器,一些动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图腾。
位在赤峰一地,发现西元5000年之久的遗址,也就是盛名的红山文化,当地出土的玉器蔚为玉石艺术的瑰宝,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发现于赤峰红山后,初期称为“赤峰红山后文化”,后来因中日战争调查工作停顿;1954年后恢复考古,大学者尹达正式定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区,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若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数据,其鼎盛时期经校正后约为西元前3500年。 红山文化的遗物多为石器和陶器,最具知名者是精美的玉器,尤其擅长圆弧造型玉雕表现,主要玉材是来自东北特产的“岫岩玉”,即蛇纹石类的石材。
3. 中华第一龙的赤峰玉龙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红山碧玉龙出土的前后,红山文化遗址还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龙、鱼、龟、蝉的形象,有取自然现象融入艺术构思的璧、环、勾云纹佩饰等,意象兼备,精致脱俗。
自红山碧玉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后,以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形图案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山西省吉县狮子滩也发现了鱼尾龙形岩画;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图案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此三地均将各自发现的龙形图案称为“中华第一龙”。顾名思义,所谓第一,自然就应该只有一个,突然冒出这么多“中华第一龙”来,争论自然在所难免。
不过,尽管全国各地在考古中都发现了不少龙的图案,可是在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专家们指出,红山碧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龙形的龙。 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名声大振,然而随着考古的研究,许多有识之士对三星他拉玉龙的文化归属提出质疑。
三星他拉玉龙从它面世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然而这么重要的文化出土地三星他拉竟然找不到任何红山文化的遗址。后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龙头玉璜,与三星他拉玉龙的龙头相似,才把它确定为红山文化。但是人们发现三星他拉玉龙的风格和其他红山玉器并不一致,红山玉器的许多特点在三星他拉玉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庞大的红山玉器家族中,也仅见在翁牛特旗广德公黄谷屯征集到一件和三星他拉玉龙相似的作品。
玉龙中隐藏的奥秘是:其一,超现实的巨眼。在所见的红山玉器群中的动物,几乎都长着一双超乎寻常的圆眼睛,其中玉猪龙和玉熊龙的眼睛更是极度夸张。而三星他拉玉龙恰恰相反,它是按写实手法创作的柳叶形眼睛。其二,玉龙家族的另类。确认红山文化玉龙的大体分为3种,数量最多的是猪龙,它长着长吻,上部带有皱褶;其次为短吻、翘鼻、双眼并列于前的熊龙,数量稍逊于猪龙;第三类为三星他拉出土的马龙,仅在翁牛特旗发现两件。在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出土的猪龙和熊龙却惊人的一致。如果把三星他拉玉龙作为红山古国的标志和代表,它为何仅出现在翁牛特旗一隅,而在其他地区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呢?而猪龙和熊龙在红山古国广大的区域和牛河梁均有发现。
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猪龙和熊龙才是红山文化玉龙的真正代表,而三星他拉玉龙是被后人误读错误推上红山文化图腾的圣坛。其三,器型花纹风格迥然不同。红山文化的玉器群有一个十分鲜明的风格,即以圆润富于曲线变化见长,绝少用棱角作为装饰,可是三星他拉玉龙的额部和吻部下唇却有了细密的网格纹,这种菱形网格纹前所见的红山玉器中绝无仅有,显然不属于红山文化玉器装饰的风格。另外三星他拉玉龙后颈上飘逸的装饰被认为是马鬃,但是在其他红山玉龙家族却不见这种装饰。其四,龙兴之地,一脉相承。
考古发现最早的龙文物是在辽宁省阜新市查河出土的石砌龙塑,属于兴隆洼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它要比红山文化玉龙早将近3000年。但是阜新出土的龙形体几乎和现代的龙一模一样,它显然不是红山文化C字形龙的真正祖源,它的祖源还应该从赤峰地区早于红山文化的文化类型中去寻找。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敖汉旗发掘了距今约7200年~6800年赵宝沟文化遗址,时代恰好处于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之间,同时也正是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为三星他拉玉龙找到了真正的家园。在赵宝沟遗址的祭祀神坛上,发现了一些精工制作的陶尊,其中一件陶尊上刻画了猪龙、鹿龙和凤鸟图案,3个神灵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史前龙凤呈祥的超现实境界,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器。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赤峰境内时代最早的龙形文物,同时也为三星他拉玉龙的文化归属提供了一个契机。神尊上的龙眼均呈细长的柳叶形,与三星他拉玉龙眼部的表现手法雷同,神尊上的龙身全部饰满网格纹,这也与三星他拉玉龙上的网格纹装饰手法雷同,两类龙同样后颈上飘逸着卷曲的长鬃,身躯同样呈大C字形卷曲上翻的造型。因此我们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比较认为,三星他拉玉龙是赵宝沟文化的龙形玉器。
■中华第一凤出土
时隔“中华第一龙”33年后,2004年5月,“中华第一凤”又现身玉龙之乡赤峰。
获悉:内蒙古考古专家在赤峰市出土的一个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陶杯上发现凤造型,其头、冠、翅和尾的造型与中华传统的凤极为相近,从外部特征看,与“鸟”颇为相象,这只陶凤杯上的凤造型头、冠、翅、尾等造型,与中华传统的“凤”的特征完全接近,且文物完整,系史前文物首次发现。该凤长17.6厘米,宽9.6厘米,高8.8厘米。考古专家断定,这个距今6800多年的陶凤杯上的凤造型,堪称“中华第一凤”。
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凤同出一地,真可谓龙飞凤舞、龙凤吉祥啊!
4. 请问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蒙古有17个项目入选,分别是格萨(斯)尔、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安代舞、二人台、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成吉思汗祭典、祭敖包、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等17项。
截止202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五批,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六批。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平台
蒙古族搏克
5. 赤峰红山文化都有什么
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
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
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
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的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它高约26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接着在巴林右旗和辽宁文物店也发现了类似的玉龙。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这种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它们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头胸部,说明红山文化已将玉器作为礼器使用,这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响的。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龙与赵宝沟猪龙尊形器之间有明显的承袭关系,玉龙的发现说明内蒙古地区是探索中华龙崇拜的重要起源地。
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又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的场所。
从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者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专门的祭祀场所。而70年代后牛梁河遗址的发现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这不仅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对探求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红山文化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等发面都有显着成就,技术水平都高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在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两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属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金属铸范,表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掌握了铸铜技术。
再次,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当中狩猎活动占较主要地位;而在红山文化中,农业生产已成为主导经济。
从红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地位来看,红山文化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的古文化之一。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冶铜现象,以围沟圈护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现,城乡分化已经发生。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的宗教礼仪活动极为盛行,各社会群团之间的冲突和由此导致的统一宗教神权之争已成为社会基本问题,这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时代。
因此红山文化为中华国家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6. 赤峰的特色是什么
赤峰当地着名特色早餐“对夹”!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内蒙古的美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其中,赤峰对夹不仅很吸引人,还有着自己的故事。
赤峰对夹是赤峰特有的传统美食,是一种在酥油烧饼中间裹着熏猪肉,形似肉夹馍的地方小吃,到今天已经有百年历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据说是在1917年民国初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热河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由于卖烧饼的多,所以苏家的烧饼并不是很好卖,后来苏家父子受到老家“驴肉火烧”的启发,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苏德标早年在北京裕盛楼肉铺当学徒时偷学的宫廷御膳熏肉技术整合在一起,用面做皮,中间裹着熏猪肉,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 “夹肉烧饼”,取名为“对夹”,在当时以热卖哈达火烧的赤峰街创出了名声,并迅速流行起来,自此,“对夹”这种代表赤峰的特色小吃便诞生了。苏家始创的第一家以专卖对夹的商铺开业,位于头道街,起名复生隆。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复生隆形成了独有的小吃文化。据《昭乌达风情》一书记载,去复生隆买对夹,桐绝店面清洁整齐,店内伙计笑脸相迎,必先向顾客问明“要肥瘦相间的,还是要精肉的?”然后按顾客要求,切熏肉过秤,再把熏肉切成薄片,装进烧饼的半开夹层,一个对夹便现场制作完成。如果是在店内吃,则搭配馄饨和以香菜、虾皮为辅料的紫菜汤;如果是拿走,则用红绿夹板纸包好,捆以纸绳,方便顾客携带。另外,复生隆卖的对夹,无论冬夏,对夹皮永远卖热的,从不卖凉的。到后来赤峰专卖对夹的弊芹商铺数不胜数,但这种“热对顾客”的服务方法一以贯之地传承了下来。
赤峰对夹的传统做法是按一定比例将面粉、油和水,再加入盐、钒、五香面儿与少许砂糖和成面团揉匀醒透,擀成薄片,在上面抹一层由小米面与猪油做成的油酥,卷起,揪成小面团饼成型,入炉烤熟后再夹入熏肉。
赤峰对夹好吃的关键一是烧饼的起酥程度,二是熏肉的味道。
赤峰对夹用的烧饼源于“杈子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的区别是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租轮毕还在于从吊炉取出烤饼之后,再用酥油拌着糜子面在外表涂抹一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酥内软,别有风味。
而赤峰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对夹”中所夹的肉类最好是肥瘦相间的熏肉,就是把肉煮熟后晾干,用糖色熏过。煮肉时要用精选的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
正宗的赤峰对夹,外皮金黄,层次分明,肉质细腻,熏香浓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韧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余味悠长。赤峰对夹因而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
赤峰对夹是当之无愧的赤峰美食名片,亦是赤峰人乡愁的寄托。着名的赤峰作家马伯庸曾走进央视《美味中国》栏目介绍赤峰对夹,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款赤峰美食。
2011年,赤峰对夹被餐饮家协会评为中国名小吃。2017年10月,赤峰对夹技艺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外地来赤峰旅游的朋友,离开赤峰时都会带上一些对夹,回去给家人分享。作为赤峰独有的特色小吃,赤峰对夹以它的美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地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