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
华夏文化的摇篮 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炎黄文化之根 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炎黄与河洛有何关系?走进深邃的历史,凝眸河洛文化,我们就会发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炎黄文化的肇兴之地。
炎黄文化
相传,黄帝是有熊国国君,“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新郑历来被称为“轩辕故里”;在洛阳以西的灵宝,有铸鼎原,传说是黄帝铸鼎之处,此外,还有黄帝陵以及与黄帝、嫘祖、蚩尤很多故事相关的全套地名。新郑在洛阳之东,灵宝在洛阳之西,中间是黄帝的活动区域是很显然的。其活动范围以河洛为主,也应是肯定无疑的。炎黄部族是华夏族的母体,他们结盟后在河洛地区发展壮大,并从这里向外发散,形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之一,即炎黄文化。
两者关系
炎黄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密切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都印证了炎黄时代的文化成就大多在河洛地区,河洛一带仅仰韶文化遗址就有500多处,且出土有大量的鼎。鼎是远古先民的主要炊具,与传说中的黄帝铸鼎之说极为吻合。在灵宝铸鼎原周围近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29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的超大型遗址———北阳平遗址,足够视为仰韶文化的中心地位。阳平逢山是炎黄母族所居之地,新郑为黄帝父祖生活之所,而且在洛阳地区有许多与炎黄有关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一个重大发现———宫殿遗址,据戴逸先生考,很可能是5000年以前政权中心的所在地,而此时正好是炎黄活动的时代。这一发现与黄帝作城的历史记载有惊人的一致。炎黄二帝是部族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河洛地区带领四方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之路,并使河洛地区成为华夏民族的摇篮。
华夏文明
炎黄在开辟生存地域的同时,创建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土财物”,“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谷,抚万民”,炎帝“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帝王世纪》)。他们君临天下,抚化万民的功绩,为后世百姓所敬仰,以致成为历代帝王的楷模。他们把洪荒远古建成了当时民众期望的美好社会,“古者黄帝治天下……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淮南子》)黄帝部落发明的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炎帝部落对原始农业的发展、陶器的发明等,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因此炎帝、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生命之根
“厥美帝功,万世载之”。在广袤丰厚的河洛大地上,炎黄二帝用他们的聪明睿智,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第一乐章,从而使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核心部分,炎黄二帝成为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向上、蓬勃发展的永久动力。钟灵毓秀的河洛大地,曾养育了我们的伟大先人。河洛文化,炎黄大业,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 中华姓氏的重要源头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
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
‘贰’ 洛阳是哪几个朝代的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0个政权。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2)河洛文化是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洛阳被选做都城的原因:
1、地理优势:
洛阳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等。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
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纵横,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2、交通关要:
洛阳的优势还在交通。以交通经济立都,四通八达,天下之中,有漕运之利。洛阳所在的伊洛谷地较为狭小,所以它的经济中心并非在此,洛阳一带的农业生产也并非十分发达。但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
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3、粮仓:
对于一开始就志在统一中国的秦国来说,仅仅占有渭河平原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丰盛的关中平原之外,秦国自然还需要开辟一个更大的粮食生产地,而他们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关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
很快,秦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四川盆地之中。此后,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设。四川盆地一带从原来的贫穷场所变成了“天府之国”。再加上洛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但是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或许其它地方,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就这样,洛阳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洛阳
‘叁’ 河南省洛阳市,现在目前是是多少朝的古都呢,都是那几朝,各个朝代的首领都是谁,都在位多少年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最早建成于夏朝(二里头遗,址),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定都历史有1529年之久,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
相传轩辕黄帝时,因洛阳北部有郏鄏山而得名郏鄏,后来有“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之说。夏代时,洛阳居住着一个名为斟鄩的部落,太康将其赶走定都于此,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商代成汤时,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西周时期,周公营造洛邑,成王迁都于此,《和尊铭文》“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兹义民”,因此,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这些名称都体现出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都城,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周道始城”之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周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翟泉,并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迁居。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曹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西晋后,洛阳成为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时期,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居洛阳,封其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称东京。五代时,后梁称其为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代称中京。明朝为避光宗朱常洛的名讳,改“洛”为“雒”。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多传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在今洛阳市范围内曾发现过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洛阳西郊的王,湾,遗,址和南郊的矬,李,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存非常丰富。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代。1960年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被认为是夏朝都城所在。
周武王牧野之战伐纣,灭殷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武王死后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殷势力反周,便代周成王执政,并平定了管蔡之乱,挫败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乱,使天下归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长治久安。为了巩固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查看山川地势,而后由周公在古时称郏的地方营建新的国都雒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阳王城公园附近。雒邑建设所依据的三礼图是中国最早的都市计划图,其理念极大影响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建设,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网城市的理念比西方早600年。
秦国初年,身为秦国宰相的吕不韦被封为洛阳十万户侯,他大肆修建洛阳,洛阳逐渐繁华。东汉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城内广建宫殿和台、观、馆、阁,然而这些建筑却在汉献帝初平元年被董卓焚烧,洛阳城毁。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定都洛阳,洛阳得以重建,魏明帝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教,佛寺空前盛行。在极盛时期,洛阳佛寺多达1367所,建筑宏伟,结构精丽。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后,令洛阳四十万户北迁,洛阳城逐渐荒废。汉魏时期洛阳作为首都,在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所创造的价值,影响深远。
汉魏以后,隋朝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工程非常浩大,同时还开凿运河,运河修通后,向东可达东海,水路运输四通无阻。洛阳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唐代洛阳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隋唐全盛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女皇武则天登位后将其改称为神都。洛阳城在安,史,之,乱,时,遭,严,重,破,坏。北宋以首都开封府为东京,洛阳为陪都西京河南府,宋代的洛阳虽不是首都,但仍是学术中心。理学大师如程颢、程颐等人都是洛阳人,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今天的洛阳旧城也是宋代王增任河南府通判时期主持改筑的。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洛阳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洛阳在金蒙元明清时为河南府治。
明代末年,李自成率领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攻,打洛阳城,城中军,民,死,伤,万,余,城,楼,被,焚,官衙被烧。清朝初年,洛阳城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被重建起来,经历了近百年的恢复发展,至干隆时期,洛阳已是豫西地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洛阳地处南北交通的大枢纽上,洛阳市场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商业繁荣。鸦片战争后,洛阳传统的工,商,业,遭,到,严,重,打,击,棉,纺,织,业,却,异,军,突,起。从各个方面来看,清代洛阳的发展反映出了内,陆城,,市,发,展的普遍状况,在中,国,开,放,度,极,低的情况下,依靠内部动力洛阳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在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后,受地理条件和政,治等方面的制约,与沿海城市相比,洛阳的城市发展水平逐渐滞后。
洛阳市地处九州腹地,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欧,亚,大,陆,桥,东,段,在东经111°8' - 112°59'、北纬33°35' - 35°05'之间,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45.51%,丘陵面积占40.73%,平原面积占13.8%。
洛阳的山脉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系构成,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这些山绝大部分位于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境内,新安、宜阳、偃师、伊川、孟津也有分布。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河渠密布,古代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华夏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国最早的历 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黄河,洛即洛水。
洛阳作为王都大邑,自然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彰显才华的必趋之地;这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是河洛文学发展的沃土。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挥翰着文,留下了不可胜计的绚丽华章。河洛文学,以汉、魏、唐、宋为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经历了无比的辉煌。正所谓: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
先秦时期,《诗经·周南》中的大多数作品产生于河洛地区,其中《关雎》几千年来一直向世人倾诉着河洛人的绵绵情思。大作家贾谊是洛阳才子,他既有被誉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大气磅礴,情采飞扬;又有被视为代表汉代骚体赋创作最高成就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情感激越,颇富哲理。班彪影响在先,班固倾力撰写,班昭补编在后,“三班洛阳着《汉书》”成为千古佳话;班固写《两都赋》首扬东都,张衡“精思傅会”作《二京赋》成为“长篇之极轨”。王充正文风,批判虚伪浮靡;蔡邕擅文章,行文清丽典雅;赵壹作《刺世嫉邪赋》,诗人怒发冲冠;蔡文姬写《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饱蘸血泪。
建安时期,曹氏三父子均嗜好文学,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志高才强的作家聚其周围,呈“众星拱月”之势。虽然他们的多数作品并不是作于洛阳,但是,他们本人与洛阳有不解之缘,他们创作的与洛阳关系密切的佳作也不在少数。如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都是在伤悼洛阳的被毁;孔融成名于洛阳;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才高八斗,超然不凡,《送应氏》和《赠白马王彪》两篇名作的产生均与洛阳有关,他创作的《洛神赋》令人销魂。正始以后,“竹林七贤”和“金谷二十四友”齐聚洛阳,他们各具风采,争奇斗艳,使洛阳成了文学艺术荟萃之都,为河洛大地留下了无数瑰丽华章。左思闭门宜春里,构思十年,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潘岳挥笔叙哀情,风韵清丽,潇洒洛阳城令“掷果盈车”。从“乐不思蜀”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学再添千古流传的典故传说;从陆机的《洛阳记》到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更以文学的手笔使古洛阳的辉煌永载史册。
唐代,李白与杜甫诗坛的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杜甫在他2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洛阳,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质;最后一次告别洛阳,他沿途写下了“三吏”、“三别”,达到其诗歌创作的颠峰。后来的白居易幽居履道里,他在洛阳居住长达18年之久,洛阳大地上几乎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的诗中也处处可见对洛阳的描写。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多达800余首,为河洛文学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佳句。韩愈教学东都,广聚贤才,提携后进,将洛阳称为自己的故乡;杜牧科考东都,才华横溢,文思泉涌,成就功名从洛阳开始。诗圣诗鬼李贺作为唐诗百花中的一朵奇葩,为诗歌创作呕尽心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对其有重要影响。另外,像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独孤及、诗豪刘禹锡、中唐大才子元稹、诗人卢仝等人都为河洛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之际,西京洛阳为文人才子逗留之地和许多开国元勋功成身退之所,如欧阳修、司马光,以及四朝元老吕蒙正、宰相富弼、西京留守文彦博等。
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
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牡丹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色更艳。
洛阳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出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洛阳市的旅游资源在数量、品位都独具优势,被旅游界称为历史文化之都和休闲度假之都。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洛阳着力构建以市区为核心的旅游集散地,形成龙门石窟、汉魏故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以下属的栾川县、嵩县和汝阳南部山区为核心的大伏牛山旅游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伏牛山国家级山地度假旅游区、九龙山温泉度假区、白云山索道、陆浑水库度假区、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和栾川县城集散中心等;以新安县全境为主体的黛眉山旅游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张钫故居、万山湖度假区、烂柯山、函谷关和黛眉山国,际,科,考,营,地,等。
此外,还有三条旅游产业带,以黄河小浪底风景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万山湖风景区、始祖山景区、黄鹿山景区、西霞院旅游区、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汉光武帝陵等景点组成的黄河旅游产业带;以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洛河漂流、故县水库观光、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组成的洛河流域风光带;以杜康文化广场、杜康历史文,化,博,物,馆、杜康仙庄、云梦山景区、大虎岭森林公园、程园、伊尹祠、范仲淹墓、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天池山森林公园、伊河漂流和二程祠等组成的伊河旅游带。
夏初诸王,着名的是禹;夏末诸王,着名的是桀。
商汤至太戊。
西周平王至悼王及赧王,共14王。
东周敬王至慎靓王共11王。
西汉太祖。
东汉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曹魏文帝至元帝,共5帝。
西晋武帝至怀帝,共4帝。
北魏孝文帝至孝武帝共七帝。
隋炀帝至皇泰帝共二帝。
唐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皇帝共七帝。
武周则天大圣皇帝。
后梁太祖、朱友圭、后梁末帝。
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后晋高祖。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肆’ 河洛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5000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伍’ 位于河南的河洛古国在哪个时期,都有什么文化
在河南有一座文物的出土惊动了这个考古学界那就是:五千多年前的河洛古国。河洛古国是在河南省的巩义市发现的。考古学界内一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往了河南,最后由专家得出河洛古国是五千年前古国时代的一处遗址。河洛古国代表的是:黄河流域文化这一中华文化在最早期所形成的模样,同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心部落之一。那么河洛文化只要是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主要是有以下几点。河洛古国这项工程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也是为了让国际学术界去认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能够承认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国家,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
‘陆’ 洛阳是哪个朝代的古都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史学家目前也都承认洛阳的十三朝古都地位。
洛阳,是河南省首批国家历史名城,我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洛阳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洛阳地区的河洛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都有哪些朝代呢?古都洛阳具有史料记载的5000年文明史,贯穿整个华夏民族,同时还具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年的建都史,期间一共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造都城。
古代的洛阳,一直都是国家的文化、政治、科技中心,古代四大发明中,就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诞生在洛阳,当时洛阳的河图洛书更是文明全国。十三朝古都洛阳在建都期间,一共105位皇帝称帝洛阳,才走了洛阳今天厚重的历史。 洛阳不仅历史丰富,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洛阳还有多项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洛阳还有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
‘柒’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炎黄→尧唐→虞→夏→有穷→寒→夏→商(殷)→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楚→
汉【西汉】→新→汉【玄汉、东汉、蜀汉(曹魏、孙吴)】→三国【魏(蜀汉、东吴)、蜀汉(魏朝、东吴)、东吴(蜀汉、魏朝)】→晋【西晋(东吴)、东晋(北魏)】→
南北朝【南朝【刘宋(北魏)、南齐(北魏)、梁(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陈(北齐、北周、隋)】、北朝【北魏(刘宋、南齐、梁)、东魏(西魏、梁)、西魏(东魏、梁、北齐)、北齐(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齐、陈)】】→
隋(陈)→唐→武周→唐→五代【后梁(辽)、后唐(辽)、后晋(辽)、后汉(辽)、后周(辽)】→宋【北宋、(辽、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大蒙古国、元)】→
元(南宋)→明(后金、清)→清(明、大顺)
(7)河洛文化是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
“朝代” 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也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只一个“朝”,而是由多个不同政权,如晋朝、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
‘捌’ 台湾话(又叫河洛话)真的是古代中国的官方话吗是哪一朝代呢
是的,河洛语是唐宋之前中国的通用语。
闽南话来自中原河洛地区,又称河洛语,堪称古代中国的普通话
闽南话就是泉、漳、厦、台等地闽南族群的母语,当然广义上潮汕话也应该被归到同一语系中。"离乡不离腔",谨守祖训,和先辈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语言带到闽地一样,闽南人移居到哪里就把闽南话带到哪里,漳泉两地的闽南人同样把闽南话带到了台湾。
宝岛台湾的闽南话的主流腔调就是漳州与泉州两地腔调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结果(这和相对后开发地区厦门岛的闽南话由泉州腔与漳州腔大致对半混合的结果非常非常地类似。
通晓三地口音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比对比对),同样地,闽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时将闽南话带到了浙江温州、台州、海南和海外东南亚等地。
(8)河洛文化是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河洛话历史: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称之为“河洛话”或“福佬话”。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闽南方言的形成时间,至今学者们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见端倪。
根据史书记载,北方的中原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灾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北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汉语,为闽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不能排除当时闽地土着语言(古越语)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不管是从当时汉人人数上的优势看,还是从闽南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的中原汉语跟本地土着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
中原汉语是占绝对优势的,虽然也吸收了土着语言的若干成分(从现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后形成的无疑是以中原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虽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样。据初步统计,语音方面(声调只计调类,不计调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词汇方面,有人选择了2500个常用词语做比较(不考虑语音形式,只从词源角度比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厦三地的人们口语交际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玖’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这样有什么历史依据~有那些王朝与黄河有关~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因 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 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的发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 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文化遗址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群,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意 义:
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特征、性质与影响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诸文化主体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剌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因素。
红山文化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大(板)白(城)铁路沿线正在进行的老牛槽沟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一处大型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据悉,这是自1935年“红山文化”在赤峰红山被发现70年的时间里,第一次在内蒙古地区发现这样的文化层次纯粹、保存比较完整、房址成排、方圆15000平方米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据负责该遗址挖掘的考古队队长杨春义介绍,这个大约占地15000平方米的村落,已经被揭露发掘的面积在800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经清理出红山文化早期完整的房址4座,灰坑26个。出土6件能复原的完整的陶器和10多件石器,陶器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纹饰有刻划纹、拓印纹、“之”字纹和席纹等。
据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吉平介绍,过去的遗址发掘中大都是红山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共存的、伴生的,像老牛槽沟遗址这样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址是首次发现。老牛槽沟遗址的年代为红山文化早中期。值得关注的是,正在挖掘的这个老牛槽沟遗址距离1971年在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的赛沁塔拉嘎查红山文化遗址仅5公里。
有关专家认为,老牛槽遗址的发现,更证实了“红山文化”时期人类生活、居住的方式,以及当时生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态和文明程度。对于了解“红山文化”的文化内涵、分布范围、时代的分期断代等,有珍贵的学术价值。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那些王朝与黄河有关:夏商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文化,汉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市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遗址,几十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证实,二里岗遗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规模巨大的城墙、数量众多的宫殿建筑遗址,有重要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还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铜礼器的出土。这就说明该遗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应该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之一。8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阳山电厂基本建设时,在偃师县城和塔庄一带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后,考古发现了这座城址的宫城遗址及其中多座宫殿建筑遗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墙与范围,发掘了城门遗址、库房遗址和一些手工业遗址,清理了同时期的若干墓葬。通过对这些丰富考古资料的深入、全面、系统的考古学研究,证明偃师商城遗址与郑州商城遗址同样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而且偃师商城还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保存着宫城与郭城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从考古学上解决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问题,从而使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区找到源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找到了早于安阳殷墟商代遗址、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大型建筑遗址。其后,这里又发现了数十座大型夯土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全面发掘了其中的第一、二号大型建筑遗址及其它宫殿建筑遗址。研究表明,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遗址。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围绕这一大型夯土建筑群遗址的围墙遗迹,初步研究确认这是宫殿建筑群周围的宫城遗迹。在二里头遗址范围之内还发现了制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贵族墓葬、重要的青铜礼器、玉器等遗物。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不但早于安阳殷墟遗址,也早于郑州商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据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以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不但是一处重要的、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遗址,即历史文献所说的“夏墟”。正是由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
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在同时期的当今中国范围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是实施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由于辽西红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一种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区、“多元”学说比较流行,而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关键性作用却被忽视。我认为,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文明在学术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就推导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反映出从史前向“文明”的过渡,甚至从中还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国家的出现,但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则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文明化”进程发展,被先进的考古学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极少数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趋于“石化”,近代的民族学资料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许多生动例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着上述历史发展过程。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文明化”过程中,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社会群体,基本在相同时期或稍有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万邦”、“万国”的局面。但是这些“万邦”、“万国”,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数以“万”计的“国家”,这还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作为科学常识而言,这些“万邦”、“万国”对以夏商王国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不可能是等同的,进而言之,即使当时的“万邦”、“万国”文化对河洛地区的夏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夏文化及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区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这是因为,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说明,夏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也就是说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区“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我们承认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对同时期及其后的中原地区、河洛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而不是红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它考古学文化。因此,我们以为,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源头来说,夏文化直接渊源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从对夏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而言,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