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一、班级文化聚人心,学生自主得发展
班级文化的创建是学生心灵的粘合剂,它使班集体成员紧紧地团结在班级文化周围,使学生产生认同感。班级文化寄托着班集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以我校“和谐号四班”为例。此班以“和谐号”命名,响亮而又不失内涵,直抒胸臆表达出这个班级要成为一个班风积极向上,班级处处体现和谐精神的集体。在创建之初,班级成员达成文化建设共识——人人要遵守班名背后的含义。在班级文化建设之初,学生们能自主地参与到和谐氛围的营造中。日常的校园生活中,生生之间矛盾变少了,人人力求在和谐的集体中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同学们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人人想一起携早打造品牌班集体,提高班级影响力。关心班级事务的同学越来越多,人人想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断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班主任带着学生们空喊口号,也不是匆忙的赶场表演,更不是一沉不变的嫌清法规。这是一个人人实践参与的过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场身体力行,不断修正建设过程中枝枝蔓蔓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在班级文化营造的过程中,建言献策。每一名学生都在成长着,在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得以成长。
二、班级文化巧激励,学生自主得发展
班级文化的创建是学生才能、意志品质集中体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构建班级文化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理性创造潜能。将学生千差万别的思考与古灵精怪的想法聚焦,捕捉学生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闪光点。让我们再次聚焦到“和谐号四班”日常的班级事务分配。学生们称其为“小小岗位大责任”。学期初,学生们分组研究班级具体事务,细致到一盒粉笔,一块抹布,甚至辩者雀一个小小的挂钩。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学生们也纷纷效仿,来了一个“因物选人”。班级中不同的物品,根据特点选择不同的同学来保管。同理,班级中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可以在班级中自主选择不同的职务。“汤姑娘”——每天中午为同学们打汤;“球小子”——负责班里体育器材使用;“朗读者”——为同学们播报整理好的国内外新闻;“板书教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同学们平时上板书写……一切听起来都那么有趣,因为那是学生们自己起得最“接地气”的称呼。班级文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起学生的自信,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健全的人格。
Ⅱ 班级精神文化什么意思
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而班级精神文化则是班级精神价值共同追求。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社会的一些急功近利心态也呈现在学校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不由得不让人思考。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氛围。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力量的成长。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的成长和人文素质的养成。
(2)如何评论班级文化扩展阅读:
精神文化口号
1、你被甩在哪边?
2、你对得起你的父母吗?
3、对手在拼杀,你在干什么?
4、勤劳的蜜蜂没有时间悲哀!
5、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6、今天不走,明天就跑。
7、逢一必争,逢冠比夺。
8、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结果。
看看这些所谓名言警句,只有一句似乎比较熟悉,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反思这些警句的背后,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想学生灌输一种什么思想呢?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呢?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精神、班风的象征,我们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和谐、平等、民主、尊重、集体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可是仔细思考上面所谓警句的意蕴,真的是透露了这些文明的思想吗?
Ⅲ 什么叫班级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作为班级文化,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一、“硬文化”的建设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真诚地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友好地进行合作,促进并加快学生的社会化。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陶冶。班级文化通过加强文化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境界。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对班级“硬文化”环境建设的法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1、注重教室的卫生。
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理整齐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个“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
2、重视教室的布置。
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字画、人物等(由学生选出);教室的四角,可以把它安排成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等;后面的黑板报应经常更换,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可以挑选一句整个班级的座右铭。教室的布置不能乱,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起来。最好的办法是先确立班级的主旨,如布置一个热爱自然的班级,我们就可以以四季的变化来布置,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如果要布置成为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就应该备有书橱,我们天妃小学提出的是缔造“书香班级”,做“书香少年”,在各教室后面都备有一个大书橱,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
3、讲究座位的排列。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也由原来的“大锅饭”教育变成了“精品”教育,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来考虑我们的教育素材,由过去单一的“秧田式”,我们可以根据班级教学和活动的需要排出便于师生交流的“马蹄形”,便于生生交流的“面面型”等。在多次公开课上,我都作了这样的安排。
实践证明,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二、“软文化”的建设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1、班旗、班歌、班徽的设计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此三者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它们时,班主任应调动全班师生人人参与,并通过适当途径征求学校主管部门及校长的意见,引起他们的关注,给他们一个美好而鲜明的印象。设计完成后,应通过集合、比赛、年级活动等各种场合展示班旗、班歌、班徽,使本年级本校师生注意到本班的形象标志。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2、“班风”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是班级对外的社会形象。对它的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教师方面。我们知道,要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班风”,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它参与了多种力量,是众多因素的有机反应,但教师在这里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与“班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好的班级领导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当前,我们大多数的小学采用的都是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丧失了自觉性,阻碍了学生的主动行为。
所以,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方面,我建议采用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或是一种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教师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或是对某事进行集体的裁决;教师在不损害班级整体利益的情况下,非常乐意给予某个学生帮助,或是指导,同时,接受他们的监督;教师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在学生做出选择时,教师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表扬和批评,尤其在批评时,教师要注意对语言的使用,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建立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是一个设计师,班级发展方向的设计师,而不是保姆、消防队员。
②学生方面。学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首先,是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在班级的活动中,尤其是在班级的学习当中,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当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是同辈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身心机能的迅速变化使学生产生许多新的、尚不十分清楚的体验。所以,他们迫切希望从对同辈集体和伙伴的了解中来揭开心头的疑团和困惑。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辈同伴和集体的身上来。随着对同辈集体力量的依赖以及与同辈集体的厉害关系的发展,学生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日益明显。
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它能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时,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甚至会损害班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今年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就是如此,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度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面对丰富的班级制度文化,学生学习吸收内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法制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按照法规办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制度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班级的“软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社会化的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班级“软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的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精神振作,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紧密团结,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班级文化最大可能地成为了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Ⅳ 什么是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定义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既具有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发展、变迁的共性,同时,又会因其构成或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学校中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到规范及影响。那么,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则与成人文化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些内容: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等。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一般来说,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1.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2.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3.对个性的理解 4.对学习、工作的态度5.对集体的看法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是互取联系,互为制约。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如何实际操作、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提高班级素质,全面提高每个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科学管理,从实抓起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存在参差不齐,如何搞好班级的管理,首先必须做到科学对待,即制定有效的、实际的、科学的管理措施。此措施必须在认真研究班级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每个学生,根据目标管理,统一要求,逐步核查个体上存在差异。同时,加强信息反馈,注意与校内集体的比较联系,注重班级之间的沟通了解。做到在校内学习借鉴,充分利用班会和少先队活动等形式,以主题形式,用表彰典型,先进事例的手段,带动班级精神的转变提高,用爱心对待后进生,让他们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各方面得到进步,采取家访和社会调查的形式进一步促进,这样不懈努力,就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有效的班级管理,显而易见,就能提高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能充分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水平。班级专栏、黑板报、展示风采展示牌以至个人举止行为,清洁卫生等等,都是一个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因此,对这些栏目搞的怎么样,怎样去搞,按什么需求去搞就是一个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1、要有目的性,即达到育人的目的,激励教育的目的;2、要有针对性,即:针对现象,阶段管理要求进行。3、要有实效性。即:内容不空洞,因人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也就是说要搞班级特色,又不千篇一律,空洞无物。
二、 认真探究,不断完善
在抓好这两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应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深刻反思,善于科学规划。也就是说,做任何一项事都要做有心人,注重每个现象的发生,留心相关细节。同时,采取从高着眼,从实入手来处理对待。
在认真把握好这些实施步骤的基础上,我们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就能有序有效的开展。也就是说在工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改进,在改进中逐步科学化。
总之,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是互为制约,互为影响,但又是同时在进行中存在的。搞好每一项都是对另一项工作的无形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好这两项内容,使之开展得更加有效,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