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字有哪些文化内涵看懂了就能了悟人生真谛!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汉字是表意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以形达意,也就是见形而知意,所以每个字的产生,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神传文字。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正统汉字的内涵,所反映的是古人敬天敬神的理念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
何谓“文字”?《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大象有形”、“象形”;“文”字古文通“纹”,意味事物的纹理、纹路,引申为万物的规律、法滚坦则以及共同的特征。文以载道,文者,道之显也。“字”:从宀从子。其义有:“字”形为房屋下面一个孩子,有修习、传承之意;宀也有空间之意,寓意要站在宇宙的空间之中,才能真正认识“字”的内涵。字乃文之载体。《说文解字》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字乃传承文化与文明的工具。就汉字本身而言,它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构成成份。以下举些例子。
“礼(礼)”
“礼”字,“丰”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用于事神就叫礼,表达对神明的祭祀、敬意和尊重。“示”字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可以完整的表示出阴阳之二生三而成万物,万物应当禀承此规律,不离此法则。《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示”一般都与诚敬大道并恪守这种规律有关,例如:“祈”字是指“向神明告求”;“福”字是指尊道贵德天道佑护才能有福;“祝”字则是指主祭宣讲尊道贵德的赞词。
“礼”起源于祭祀,祭天、祭地、祭神。作为古人一种祭祀礼仪,一方面是敬神祈福禳灾;但它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报本。荀子曾经讲礼有三本:“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敬奉天、地、祖先和君师,这是礼仪的三个根本。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礼还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即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提出君子要以仁义为贵,待人以礼,修善节文,整齐仪容,乐顺天道。
“静”
“静”字,从青从争,静声。青,草木初生色,为明审可见者,本意作“审”解,又以争本作“引”解,为引以入己意。“静”乃详明得宜之意。其义有:安定曰静,如《庄子》中“其动若水,其静若镜”;缄默曰静,如诸葛亮《诫子书》羡庆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曰静,如《礼记》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澄清曰静,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审,明审,如白居易《座右铭》“修外以治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是万籁寂静的夜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那是自然幽静的山林;“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那是自在恬静的山村。静,自然的和谐之曲,使人荡涤心灵的尘雾和纷扰,面对喧嚣的红尘,坚守心灵的宁静,与大自然的静美及蕴含的自在生机融为一体,进入一个妙不可言的息息相通的世界。
静的本意是不争,不争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其自然。《论语》云:“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能不争,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是一份怡然自得,又是一种悠远的境界,可以获得智慧灵感,所得有所悟。所以古人常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思则通”,修身要心静,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静”字,蕴含了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
“济”
“济”字,从水从齐,原本是一条大派桐河流的名称,后引申的含义较多,“济”有时通“齐”,作贯通解。其义有:渡处曰济,如《诗经》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渡过曰济,如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贯通、畅通曰济,如《管子》中“自知曰稽,知人曰济”;成就、成功曰济,如《书经》中“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救、救助曰济,如《易书》中“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人众貌曰济济,如《诗经》中“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济”之水有善泽之能,“济”之齐含有万物均等受到恩泽,益利之义。“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视他急为己之急,有仁爱之心,宽广的胸怀。当有人遇困窘时,常常有善心人士周济。
常言道:“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济人的力量,除物力、财力、人力外,还有更高的成人之美、导人向善的智慧,《易书》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从修身做起,善化他人,共同向道向善。
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都有“行道济世”的社会功用,都遵循天道而行,修己利人。如儒家讲的“仁者爱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的博爱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济世安民的社会责任感;道家讲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指崇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佛家讲的佛法无边,普度众生;佛光普照,礼义圆明!
“明”
“明”为日月并照之会意字。其义为:光曰明,如日光、月光;昼曰明,日间之称;晓,天亮曰明;大智曰明,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中“高帝明并日月”;明了、通晓曰明,如明理、明经;分辨、区分曰明;明白、清楚曰明;彰明,显示曰明,如《易书》中“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明”是日月生辉,光照世界。世界如果没有日月的照耀,将陷入一片黑暗;人生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也会跌入黑暗痛苦。仰望天空,日月之光古今照耀,带给人类以光明。
诚如,万物有向光的本性;人们也有迎向光明的至德。但如何才能走好自己人生的光明大道,可见,在一切境界面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在是太重要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邪思杂念的污染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理行事,心地光明磊落,切莫迷失方向,踏上险道而不自知,因为,只要有纤毫对事理的不明,就易踏上人生错误的第一步。
能否拥有光明的未来,把持自己言行分寸与掌握人生方向的智慧关键,就在这个“明”字。历史上千千万万的古圣先贤,数千年来引导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谨守一颗仁德的道心,是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根本,谨守万变之宗方可在变幻莫测的人世间深谙时变、事变之理。追随宇宙真理,明辨是非善恶,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才是明理、智慧的人生。
“惜”
“惜”字,从心、昔声,本义有为之哀痛、哀伤之意,故从心,又以昔为已往之意,故惜从昔声。其义有:爱,重视,爱惜,珍惜,如《世说新语》中“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舍不得,如惜别;感到遗憾,哀痛,如可惜,惋惜。
惜缘。有缘才能相聚,故应当惜缘。人是随缘来到世上的,家人、亲戚、朋友、师生、熟人等等,这都是缘。缘使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得以回报。因此做人要懂得知恩、报恩、有善念和慈悲心,善解恩怨。广结善缘是指劝善,慈悲心遍及一切众生,济世救人,多帮助别人。修道之缘是人向道、向善,证悟真理的圣洁之缘。人海茫茫,世事纷纭,多少人真正寻觅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又有多少人错失了最珍贵的机缘,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一念之间啊。
惜福。一个有福的人,不但懂得要积福、造福,更知道要“惜福”,要懂得感恩,珍惜自己生命所拥有,惜福向善,不负造物主所赐。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明月、清风,都是造物主恩赐的无尽的宝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共享,是多么美好!人是宇宙的一部份,对天地自然应常存敬畏和感恩之心,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爱护万物。人的日常所需,也源于许多人的努力付出,得来不易,要懂得爱惜,如唐太宗常教导子女“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之耕夫”。
惜时。“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确实,时间稍纵即逝,然而,对于珍惜时间的人,它却馈赠以无穷的智慧和财富。古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闻道求真,学以致道。要敬天知命,懂得安身立命,正确分析和把握自然规律、天下大势。古语云:“莫向光阴惰寸功”,意在劝勉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追求理想,把握好人生,在有限的时间做最有意义的事情。把握好瞬间,也就是把握了未来。
古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闻道求真,学以致道。要敬天知命,懂得安身立命,正确分析和把握自然规律、天下大势。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留与后人参悟大道的指引,唤醒生命本性,了悟人生真谛。
㈡ 汉字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汉字文化:广义上是指书面语使用汉字,并形成一定文化体系的地域。固有词的表记文字同汉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这一文化覆盖区域包括汉字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及与古代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地域。汉字文化的覆盖地域称为汉字文化圈。
补充:汉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废止汉字的官方使用,大韩民国仍保留使用部分汉字。但是,各国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汉字表记。
狭义上是指中国的汉字历史文化。接下来做详细解释: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因此汉字是中国的符号,是中国的千年历史文化演变的见证者,书写着中国灿烂的文明。
㈢ 汉字的文化是什么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文化。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这种避讳现象不仅仅限于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样存在。据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为忌讳,他不准别人说“登”字,连“灯”字也不许说,把“灯”改为“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他写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讳,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问清他家避讳哪些字,所以说“入门而问讳”。起嘛主人父亲的名字是不能说的,要是他父亲已经过世,你不小心说出他父名用字,主人听了,会咧开嘴大哭起来,说是想起他爹了,你说这个客你还作得有意思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说,因为我吃了药,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已经去世,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这真是当面给王忱一个下不来台。魏晋文人的这种带有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避讳,我们今天看来,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汉字缺笔少划的文化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末代皇帝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这种君讳后来发展到不仅名字不能说,不能用,就连皇帝不喜欢的字词也不能说,不能用,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文字狱”现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后,有一种叫化子拾了一块狗头金,唯恐再丢掉的心态,所以心理变态,猜忌多疑,如果人们说话稍不留神,触犯了他的忌讳心理,便要被治罪处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写给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则垂宪”一句话,这本是一句传统的颂赞之词,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认为利用“作则”与“做贼”的谐音,故意骂他“做贼”,林元亮因此丢了脑袋。历史学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给他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朱元璋认为这是有意讥讽他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自然也被处死。其他还有吕睿,因为用了“遥瞻帝扉”一句话,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说皇帝不对,也被杀了头。福州林伯景因写了“仪则天下”,沣州孟清写了“圣德作则”,都因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而被杀掉。这真是与阿Q因头上有癞疤不准别人说“光”、说“亮”是同一心态。
清朝皇帝是满族,对汉语中指外族的“蛮、夷、虏、胡”等字词更是十分忌讳,谁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个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诗句中有“忠勤为虏负初衷”,“摄服胡王羞汉臣”的句子,被处了死刑。雍正诗,翰林院庶士徐骏,因诗句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说成“思念明代,无意本朝”,自然也丢掉了性命。干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触怒了干隆皇帝,他斥责说,为什么把“浊”字加在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丢了性命。浙江举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楼诗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举去清朗”,也被干隆皇帝定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认认为这是“兴明朝去本朝”之意,不仅本人被杀,而且祸及子孙。雍正时,因主考官出了一个“维民所止”的题目,被认为是砍去了“雍正”的头,也被处了死刑。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性忌讳,更是使人活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6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另外,中国有很多方言,因为发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广东人把“猪舌”叫“猪俐”,把“丝瓜”叫“胜瓜”因为广东话,“舌”和“丝”与“蚀”同音,是亏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在吃饭时,不要问别人﹕“你吃不吃醋?”因为这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有的地方干脆把“醋”字改叫“忌讳”,问︰“你要不要忌讳?”
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在新加坡有一个地方,书店林立,堪称书城,人们为了避开这个书(输)音,此地名叫黄金城。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后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另外在网络上,也出现一些变体,如,“神马都是浮云”,“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广告还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㈣ 汉字的文化是什么
汉字文化是指书面语使用汉字,并形成一定文化体系的地域。固有词的表记文字文字同汉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这一文化覆盖区域包括汉字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及与古代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地域。汉字文化的覆盖地域称为汉字文化圈。
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进行书面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的意义
简化字当然是汉字文化,也是汉字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我们既要高度尊重传统的繁体字具有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简化字的现实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代传统。简体字是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是世界汉字的正体字。汉语拼音是不可缺少的汉字的辅助工具。
我们需要对汉字发展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对汉字文化独特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对现代中国先驱普及文化、发展文化的努力也应有更多的理解。
㈤ 谈谈对中国汉字的理解
汉字是形音意的结合体,每一个字,乃至每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它的含义,都能引发人们的联想,这一点在现存所有文字中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